一种储能式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3238发布日期:2020-07-14 17:09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储能式缓冲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能式缓冲器,属于飞机起落架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飞机起落架缓冲器一般为油气混合缓冲器,其适用于大型飞机,若使用在小型飞机上存在如下缺陷:小型飞机要求起落架部分重量轻,起落架舱空间紧凑,而油气混合缓冲器质量大,体积大,不能很好满足小型飞机对起落架部分的要求;油气混合缓冲器充填了液压油和氮气,内部压力较高,一旦泄漏会造成对环境以及机身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传统起落架采用的油气混合缓冲器质量、体积较大,内部压力较高,存在安全性隐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储能式缓冲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储能式缓冲器,包括缓冲器外筒、顶杆、定位套筒、支撑柱、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操纵杆、连杆,所述第二端盖、第一端盖分别设置于缓冲器外筒两端a端面、b端面处,所述操纵杆通过第二端盖与缓冲器外筒铰接,缓冲器外筒通过第一端盖与外部机构铰接,所述缓冲器外筒设置有中空腔体,定位套筒设置于中空腔体内并由与操纵杆铰接的缓冲器外筒a端面伸出,所述定位套筒上分别设置有与连杆及外部机构铰接的接头,所述支撑柱设置于缓冲器外筒中空腔体内,并插入设置有第一端盖的缓冲器外筒b端面侧壁内,所述顶杆一端设置于定位套筒的中空腔体内,另一端穿过缓冲器外筒的中空腔体并与设置于缓冲器外筒中空部分的支撑柱相连,所述连杆通过螺栓与操纵杆相连。

所述第二端盖上设置有圆槽,圆槽内设置有围绕定位套筒外圆周面安装的第二弹簧。

所述顶杆靠近b端面顶部设置有圆槽及螺纹孔,所述支撑柱端头设置有螺纹,通过旋入螺纹孔与顶杆相连。

所述顶杆圆槽内设置有围绕支撑柱外圆周面安装的第一弹簧。

所述定位套筒圆周面上设置有螺纹孔,所述顶杆外圆周面上设置有环形槽,定位套筒与顶杆通过穿过环形槽并旋入螺纹孔的紧固螺钉进行轴向相对位移量限位。

所述环形槽轴向高度大于所述紧固螺钉的圆柱头直径。

所述顶杆可相对定位套筒适量轴向位移,并可绕轴向相对定位套筒旋转。

所述缓冲器外筒沿内圆周面分别交错设置有深槽、浅槽,分别与顶杆、定位套筒配合连接。

所述顶杆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深槽凸台,深槽凸台沿着顶杆外圆周面均匀分布,并于定位套筒受到压缩时于深槽内进行滑动,所述深槽斜面与深槽凸台斜面相互匹配。

所述定位套筒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浅槽凸台,浅槽凸台均沿着定位套筒对接端外圆周面均匀分布,凸台与所述浅槽匹配连接,于定位套筒受到压缩时于浅槽内进行滑动,所述浅槽斜面与浅槽凸台斜面相互匹配。

所述顶杆与定位套筒进行相对运动时,顶杆外圆周面深槽凸台上的斜面与定位套筒外圆周面浅槽凸台上的斜面相互紧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储能式缓冲器,在飞机着陆时受压向冲击载荷作用下,具有双重缓冲的作用,其中外筒内腔部分结构迅速压缩,顶杆、外筒、定位套筒组成的锁紧机构将压缩能量储存在压缩弹簧中,剩余能量由定位套筒外侧的普通弹簧缓冲吸收。该缓冲器能够迅速吸收飞机着陆过程中的能量,改善飞机在着陆过程中的平稳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器结构未压缩位置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器结构未压缩时锁紧机构示意图;

图3为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器结构压缩后位置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器结构压缩后锁紧机构示意图;

图5为实用新型提供的缓冲外筒内圆周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用新型提供的定位套筒外圆周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用新型提供的顶杆外圆周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用于飞行器着陆时进行缓冲的储能式缓冲器,包括缓冲器外筒1、顶杆2、定位套筒3、支撑柱4、第一端盖5、第一弹簧6、第二端盖7、第二弹簧8、操纵杆9、连杆10,缓冲器外筒1两端分别为a端面、b端面,第二端盖7、第一端盖5分别设置于缓冲器外筒1两端a端面、b端面处,第二端盖7用于与操纵杆9中段轴承处铰接,第一端盖5用于与外部机构进行铰接,第二端盖7一侧设置有定位套筒3,定位套筒3安装于缓冲器外筒1中空腔体内并由缓冲器外筒1a端面伸出,顶杆2设置于定位套筒3的中空腔体内,分别穿过定位套筒3及缓冲器外筒1的中空腔体并与设置于缓冲器外筒1中空部分的支撑柱4相连,其中,支撑柱4设置于缓冲器外筒1中空腔体内,并插入设置有第一端盖5的缓冲器外筒1b端面侧壁内,定位套筒3上分别设置有与连杆10及外部机构铰接的接头,连杆10通过螺栓与操纵杆9相连;其中,还包括螺钉11、螺母12、紧固螺钉13;

第二端盖7上设置有圆槽,圆槽内设置有围绕定位套筒3外圆周面安装的第二弹簧8;顶杆2靠近b端面顶部设置有圆槽及螺纹孔,圆槽内设置有围绕支撑柱4外圆周面安装的第一弹簧6;

支撑柱4端头设置有螺纹,通过旋入螺纹孔与顶杆2相连,同时,定位套筒3圆周面上设置有螺纹孔,顶杆2外圆周面上设置有环形槽,定位套筒3与顶杆2通过穿过环形槽并旋入螺纹孔的紧固螺钉进行轴向相对位移量限位,环形槽轴向高度大于所述紧固螺钉的圆柱头直径,顶杆2可相对定位套筒3适量轴向位移,并可绕轴向相对定位套筒3旋转;

缓冲器外筒1沿内圆周面分别交错设置有深槽、浅槽,分别与顶杆2、定位套筒3配合连接;顶杆2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深槽凸台,深槽凸台沿着顶杆2外圆周面均匀分布,并于定位套筒3受到压缩时于深槽内进行滑动,所述深槽斜面与深槽凸台斜面相互匹配;定位套筒3外圆周面上设置有浅槽凸台,浅槽凸台均沿着定位套筒3对接端外圆周面均匀分布,凸台与所述浅槽匹配连接,于定位套筒3受到压缩时于浅槽内进行滑动,所述浅槽斜面与浅槽凸台斜面相互匹配,且顶杆2与定位套筒3进行相对运动时,顶杆2外圆周面凸台上的斜面与定位套筒3外圆周面凸台上的斜面相互紧贴。

第二弹簧8未受压缩或拉伸时,普通弹簧为自由伸长状态,当受到压缩时,普通弹簧为压缩状态,当受到拉伸力时,普通弹簧为压缩状态;第一弹簧6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压缩弹簧在压缩过程中,支撑柱4与第一端盖5的内圆柱腔之间有相对位移;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流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缓冲器此时处于中立位置,第一端盖5的铰接孔与定位套筒3的铰接孔轴线平行,在整个运动过程中铰接孔轴线角度不改变,使得起落架能够以正确的姿态收入起落架舱。操纵杆9和连杆10的处于伸长状态。

如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缓冲器在无压缩载荷作用时,该缓冲器中的顶杆2上的凸台e处于缓冲外筒1的深槽c内,并且凸台e与深槽c的内表面配合,定位套筒3上的凸台f处于缓冲外筒1的深槽c和浅槽d内,并且凸台f与浅槽c有配合作用,在第一弹簧6的作用下,顶杆2凸台e上的斜面g与定位套筒3上的凸台f的斜面h接触配合,此时缓冲器处于中立位置。第二弹簧8在此位置既不受压缩力也不受拉伸力。

如图3所示,缓冲器在受到压缩作用后,第一端盖5和定位套筒3的铰接孔的轴线保持平行,操纵杆9和连杆10处于收紧状态。第二弹簧8处于压缩状态,第一弹簧6受到更大的压缩作用,支撑柱4伸入第一端盖5内腔内。

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缓冲器在受到压缩作用后,由于顶杆2上凸台e的斜面g与定位套筒上凸台f的斜面h相接触,定位套筒3推动顶杆2沿着轴线移动,顶杆2上凸台e在缓冲外筒1内的深槽c中滑动,当滑动到极限位置后,由于斜面的存在,顶杆2上斜面g在缓冲外筒1内斜面j上滑动,在第一弹簧6的作用下,顶杆2上凸台e落入缓冲外筒1内槽l中,顶杆2斜面g与缓冲外筒1内斜面k相接触,缓冲器压缩后的位置因此被锁住,一部分能量被存储在第一弹簧6中,实现能量的吸收。为了保证顶杆2上的凸台e能够顺利滑落至缓冲外筒1内槽l中,定位套筒3上凸台f与顶杆2上凸台e之间轴线存在一定距离的偏离。

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当缓冲器受外部载荷稳定后,对操纵杆施加载荷p,使其远离缓冲器,由于连杆10的作用,定位套筒3会沿着缓冲器轴线运动,定位套筒3上与缓冲外筒1内的浅槽配合的凸台f推动定位杆2移动,定位杆2上凸台e退出缓冲外筒1内的槽f,凸台e上的斜面g与外筒内斜面m接触,在第一弹簧6的作用下,凸台e上斜面g在斜面m上滑动并落入外筒内深槽c中,最终位置如图1和图2所示。顶杆2在一次受压和释放过程中绕轴线旋转90度。

整个缓冲过程中,锁紧阶段适用于轻型飞机着陆阶段快速吸收着陆能量,释放阶段适于飞机停稳后应对下一次飞行。缓冲器整体质量小、体积小,无油夜等污染物,使用维护方便。

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技术属本领域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