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97495发布日期:2020-06-30 19:5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支架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撑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架机构。



背景技术:

用户在使用一些设备时,需要通过支架机构对这些设备进行支撑,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现有的支架机构往往由固定连接的部件组成,当将设备安装到支架机构上后,容易因为放置面的不平整等原因,导致对设备的支撑不稳定,设备容易放置歪斜或者容易晃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架机构,用于提供稳定的支撑。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支架机构,包括:

支撑座;

连接件;

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和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安装件用于安装目标设备;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活动件、第二活动件、上转接部、下转接部和弹性件;

其中,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第一端分别和所述上转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第二端分别和所述下转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上转接部和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下转接部和所述支撑座转动连接;

所述弹性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活动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活动件连接;

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用于向所述安装件提供垂直向上的辅助力;

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相远离的两端;

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相远离的两端。

可选地,所述上转接部包括第一上转接部和第二上转接部,所述下转接部包括第一下转接部和第二下转接部;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支撑座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

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第一端设有第三安装部和第四安装部,所述第三安装部和所述第四安装部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二端设有第五安装部和第六安装部,所述第五安装部和所述第六安装部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第二端设有第七安装部和第八安装部,所述第七安装部和所述第八安装部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分别和所述第一上转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四安装部分别和所述第二上转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五安装部和所述第七安装部分别和所述第一下转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六安装部和所述第八安装部分别和所述第二下转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上转接部和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上转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下转接部和所述第一支撑件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下转接部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座和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贯穿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一上转接部;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连接座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贯穿所述第二连接座和所述第二上转接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座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上转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用于限制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一上转接部之间的相对转动;

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座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上转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用于限制所述第二连接座和所述第二上转接部之间的相对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为扭簧,所述第一弹性件环绕所述第一转轴设置;

所述第二弹性件为扭簧,所述第二弹性件环绕所述第二转轴设置。

可选地,所述上转接部包括第一上转接分部和第二上转接分部;

所述下转接部包括第一下转接分部和第二下转接分部;

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第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上转接分部和所述第二上转接分部之间;

所述第一活动件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活动件的第二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下转接分部和所述第二下转接分部之间。

可选地,沿垂直方向,所述第一活动件位于所述第二活动件的上方;

第一位置比第二位置靠近所述安装件,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连接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一活动件连接的位置;

所述弹性件处于拉伸状态,以向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提供拉力。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拉簧组,所述拉簧组包括至少两个并排布置的拉簧;

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之间形成腔体;

所述拉簧组位于所述腔体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活动件和所述第二活动件分别往所述安装件的方向倾斜于水平面。

可选地,所述目标设备为显示器;

所述支架机构还包括底板,所述支撑座和所述底板连接;

所述底板用于支撑所述支撑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机构包括支撑座、连接件、安装件、和支撑架。安装件和连接件固定连接,安装件用于安装目标设备。支撑架包括第一活动件、第二活动件、上转接部、下转接部和弹性件。其中,第一活动件的第一端和第二活动件的第一端分别和上转接部转动连接,第一活动件的第二端和第二活动件的第二端分别和下转接部转动连接。第一活动件的第一端和第一活动件的第二端为第一活动件的相远离的两端。第二活动件的第一端和第二活动件的第二端为第二活动件的相远离的两端。上转接部和连接件转动连接,下转接部和支撑座转动连接。弹性件的一端和第一活动件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和第二活动件连接。通过第一活动件、第二活动件、以及连接件对力的传递,弹性件的弹性力可用于向安装件提供垂直向上的辅助力,当目标设备安装到安装件后,弹性件的弹性力可抵消目标设备的部分重力,且该弹性力随着安装件在空间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以对目标设备提供稳定的支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支架机构拆除部分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支撑座;2、连接件;3、安装件;4、底板;5、支撑架;51、第一活动件;52、第二活动件;53、上转接部;54、下转接部;55、弹性件;56、第一上转接部;57、第二上转接部;58、第一下转接部;59、第二下转接部;60、第一连接件;61、第二连接件;62、第一支撑件;63、第二支撑件;64、第一安装部;65、第二安装部;66、第三安装部;67、第四安装部;68、第五安装部;69、第六安装部;70、第七安装部;71、第一连接座;72、第一转轴;73、第二连接座;74、第二转轴;75、第一弹性件;76、第二弹性件;77、第一位置;78、第二位置;79、拉簧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架机构,用于提供稳定的支撑。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支架机构拆除部分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架5的结构示意图。

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机构包括支撑座1、连接件2、安装件3、和支撑架5。

其中,安装件3和连接件2固定连接,例如焊接、胶粘、或一体成型等。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安装件3和连接件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安装件3用于安装目标设备。例如目标设备和安装件3为可拆卸连接,当用户需要时,将目标设备安装到安装件3上。目标设备可以为显示器等设备。

支撑架5包括第一活动件51、第二活动件52、上转接部53、下转接部54和弹性件55。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活动件51的第一端和第二活动件52的第一端分别和上转接部53转动连接,第一活动件51的第二端和第二活动件52的第二端分别和下转接部54转动连接。上转接部53和连接件2转动连接,下转接部54和支撑座1转动连接。其中,第一活动件51的第一端和第一活动件51的第二端为第一活动件51的相远离的两端。第二活动件52的第一端和第二活动件52的第二端为第二活动件52的相远离的两端。

这样,实现了第一活动件51、上转接部53、和连接件2之间的活动连接;第二活动件52、上转接部53、和连接件2之间的活动连接;第一活动件51、下转接部54、和支撑座1之间的活动连接;第二活动件52、下转接部54、和支撑座1之间的活动连接。

弹性件55的一端和第一活动件51连接,弹性件55的另一端和第二活动件52连接。

通过第一活动件51、第二活动件52、连接件2、以及安装件3对力的传递,弹性件55的弹性力可用于向安装件3提供垂直向上的辅助力。

当目标设备安装到安装件3后,弹性件55的弹性力可抵消目标设备的部分重力。因前述的活动连接方式,弹性件55的弹性力随着安装件3在空间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以对目标设备提供稳定的支撑。在垂直方向上,弹性件55的弹性力的分力可以维持预设数值,从而在使用状态时,目标设备处于静止状态。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目标设备为显示器。支架机构还包括底板4,支撑座1和底板4连接。底板4用于支撑支撑座1。

为了让支架机构能稳定使用,可选地,上转接部53包括第一上转接部56和第二上转接部57,下转接部54包括第一下转接部58和第二下转接部59。

连接件2包括第一连接件60和第二连接件61,支撑座1包括第一支撑件62和第二支撑件63。

第一活动件5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安装部64和第二安装部65,第一安装部64和第二安装部65间隔设置。

第二活动件52的第一端设有第三安装部66和第四安装部67,第三安装部66和第四安装部67间隔设置。

第一活动件51的第二端设有第五安装部68和第六安装部69,第五安装部68和第六安装部69间隔设置。

第二活动件52的第二端设有第七安装部70和第八安装部,第七安装部70和第八安装部间隔设置。

具体来说,第一安装部64和第三安装部66分别和第一上转接部56转动连接,第二安装部65和第四安装部67分别和第二上转接部57转动连接,第五安装部68和第七安装部70分别和第一下转接部58转动连接,第六安装部69和第八安装部分别和第二下转接部59转动连接。

第一上转接部56和第一连接件60转动连接,第二上转接部57和第二连接件61转动连接,第一下转接部58和第一支撑件62转动连接,第二下转接部59和第二支撑件63转动连接。

通过左右对称式地连接方式,可以让支架机构的力传递更加平衡,使得支架机构使用起来更加稳定。

应该理解,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支撑座1还包括支撑主体,第一支撑件62和第二支撑件63设置在支撑主体上。第一支撑件62和第二支撑件63具体可以为包括轴孔的部件。第一下转接部58和第二下转接部59可和该轴孔转动连接。

上转接部53和连接件2转动连接的实现方式有多种,例如通过转动轴连接。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第一连接件60包括第一连接座71和第一转轴72,第一转轴72贯穿第一连接座71和第一上转接部56。这样,通过第一转轴72实现了第一上转接部56可相对第一连接座71转动。

第二连接件61包括第二连接座73和第二转轴74,第二转轴74贯穿第二连接座73和第二上转接部57。这样,通过第二转轴74实现了第二上转接部57可相对第二连接座73转动。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6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75,第一弹性件75的一端和第一连接座71连接,第一弹性件75的另一端和第一上转接部56连接,第一弹性件75的弹性力用于限制第一连接座71和第一上转接部56之间的相对转动。

第二连接件61还包括第二弹性件76,第二弹性件76的一端和第二连接座73连接,第二弹性件76的另一端和第二上转接部57连接,第二弹性件76的弹性力用于限制第二连接座73和第二上转接部57之间的相对转动。

通过第一弹性件75和第二弹性件76的设置,可以向安装件3提供更多的弹性力,第一弹性件75和第二弹性件76的弹性力可以减少目标设备和安装件3的晃动,方便用户对目标设备的使用。

如图2所示,可选地,第一弹性件75为扭簧,第一弹性件75环绕第一转轴72设置。第二弹性件76为扭簧,第二弹性件76环绕第二转轴74设置。

为了能让第一活动件51和第二活动件52连接得更牢固,可选地,上转接部53包括第一上转接分部和第二上转接分部。下转接部54包括第一下转接分部和第二下转接分部。

第一活动件51的第一端和第二活动件52的第一端分别位于第一上转接分部和第二上转接分部之间。

例如,第一上转接部56和第二上转接部57分别包括第一上转接分部和第二上转接分部。第一安装部64和第三安装部66分别位于第一上转接部56的第一上转接分部和第二上转接分部之间。第二安装部65和第四安装部67分别位于第二上转接部57的第一上转接分部和第二上转接分部之间。

第一活动件51的第二端和第二活动件52的第二端分别位于第一下转接分部和第二下转接分部之间。

例如,第一下转接部58和第二下转接部59分别包括第一下转接分部和第二下转接分部。第五安装部68和第七安装部70分别位于第一下转接部58的第一下转接分部和第二下转接分部之间。第六安装部69和第八安装部分别位于第二下转接部59的第一下转接分部和第二下转接分部之间。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上转接部56和第二上转接部57皆可和连接件2转动连接。第二下转接分部为转动轴结构,第二下转接分部可和支撑座1转动连接。

参阅图3,下文对支撑架5进行更多的描述。

可选地,沿垂直方向,第一活动件51位于第二活动件52的上方。

第一位置77比第二位置78靠近安装件3,其中,第一位置77为弹性件55和第二活动件52连接的位置,第二位置78为弹性件55和第一活动件51连接的位置。

弹性件55处于拉伸状态,以向第一活动件51和第二活动件52提供拉力。

这样,弹性件55能向第一活动件51提供拉力,以向安装件3提供垂直向上的辅助力。

如图2和图3所示,可选地,弹性件55为拉簧组79,拉簧组79包括至少两个并排布置的拉簧。第一活动件51和第二活动件52之间形成腔体。拉簧组79位于腔体内。

如图2和图3所示,拉簧组79包括并排布置的3个拉簧,且在支撑架5内设有两个拉簧组79。

其中,在图2和图3中,拉簧的一端和第一活动件51连接,具体为拉簧的一端和第一活动件51的挂钩连接。但是,拉簧的另一端在图2和图3中未示出和第二活动件52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拉簧的另一端实质上和第二活动件52连接。

在图1的示例中,可以在第一活动件51和第二活动件52的外侧包裹外壳。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51和第二活动件52分别往安装件3的方向倾斜于水平面。

应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动件51和第二活动件52的结构可以相同,在具体布置时,第一活动件51和第二活动件52朝向相反即可。

下面,以目标设备为显示器,弹性件55为拉簧为例,对图1和图2所示的支架机构的使用过程进行示例性描述:

用户将显示器安装到安装件3上后,支撑架5内的拉簧被拉伸,拉簧的拉力向安装件3提供垂直向上的辅助力,从而安装件3和显示器在垂直方向维持静止状态。当用户需要改变显示器所处的高度时,用户可以下压显示器,显示器和安装件3向下移动,同时,拉簧被拉伸,当用户停止作用显示器,拉簧的拉力向安装件3提供垂直向上的辅助力,以及一些摩擦力的作用,可以使得安装件3和显示器在垂直方向维持静止状态。或者,用户向上抬显示器,显示器和安装件3向上移动,同时,拉簧收缩,当用户停止作用显示器,拉簧的拉力向安装件3提供垂直向上的辅助力,以及一些摩擦力的作用,可以使得安装件3和显示器在垂直方向维持静止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架机构包括支撑座1、连接件2、安装件3、和支撑架5。安装件3和连接件2固定连接,安装件3用于安装目标设备。支撑架5包括第一活动件51、第二活动件52、上转接部53、下转接部54和弹性件55。其中,第一活动件51的第一端和第二活动件52的第一端分别和上转接部53转动连接,第一活动件51的第二端和第二活动件52的第二端分别和下转接部54转动连接。第一活动件51的第一端和第一活动件51的第二端为第一活动件51的相远离的两端。第二活动件52的第一端和第二活动件52的第二端为第二活动件52的相远离的两端。上转接部53和连接件2转动连接,下转接部54和支撑座1转动连接。弹性件55的一端和第一活动件51连接,弹性件55的另一端和第二活动件52连接。通过第一活动件51、第二活动件52、以及连接件2对力的传递,弹性件55的弹性力可用于向安装件3提供垂直向上的辅助力,当目标设备安装到安装件3后,弹性件55的弹性力可抵消目标设备的部分重力,且该弹性力随着安装件3在空间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以对目标设备提供稳定的支撑。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