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齿轮箱内置油路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58877发布日期:2020-08-07 18:00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齿轮箱内置油路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齿轮箱内置油路机构,特别是一种高速齿轮箱内置油路机构。



背景技术:

齿轮箱是高速离心泵、高速压缩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齿轮箱润滑系统为齿轮箱内轴承和齿轮提供润滑,减小摩擦,同时带走齿轮箱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润滑油通过散热器进行冷却后,重新返回到齿轮箱内继续为轴承和齿轮提供润滑,保证齿轮箱正常工作。

目前,常见的齿轮箱润滑系统大部分采用温控阀来控制润滑油进入但热气的流量,如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201720350576.x),名称为:一种风电机组齿轮箱润滑系统,其公开的技术内容是:采用温控阀回路控制齿轮箱润滑油进入散热器的流量。当润滑油温度高于温控阀开启温度时,温控阀打开润滑油经过散热器冷却后返回齿轮箱,当润滑油温度低于温控阀开启温度时,温控阀关闭,润滑油直接返回齿轮箱。该温控阀靠感知润滑油温度来控制其开启,属于被动机械式开启,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程度很低,当润滑油温度变化较大时温控阀会需要反复开启,温控阀感温元件寿命有限,故障率高,容易引发齿轮箱润滑油温度过高的问题。

还有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201720610082.0),名称为:风电齿轮箱润滑系统及风力发电设备,其公开的技术内容是:采用单向阀回路代替温控阀回路控制齿轮箱润滑油进入散热器的流量。当润滑油温度较高流阻较小时,单向阀关闭,润滑油经过散热器冷却返后回齿轮箱,当润滑油温度较低流阻较大时,单向阀打开,润滑油不经过散热器直接返回齿轮箱。单向阀的开启通过润滑油的粘度和流阻来控制,该系统中虽然单向阀寿命高于温控阀,但还是属于被动机械式开启,仍不能精确的控制单向阀的开口大小,油路压力调整不变,结构设计上也较为复杂,增加了设备设备整体的尺寸,实用性不足。

基于目前齿轮箱润滑系统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能创设出一种结构简化,能够在突发状况停车时仍然能够对轴承、齿轮副进行润滑、冷却,并且油压损失小齿轮箱内置油路系统一直是业内认识努力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齿轮箱内置油路机构,包括分油块、油路泄压组件,所述分油块内设置有与一油泵出油管连通的第一分油通道,分油块的两侧设置与第一分油通道连通的第二分油管、第三分油管,所述第一分油通道贯穿所述分油块,所述油路泄压组件包括导管、钢球、限位销,所述导管安装在分油块远离油泵的一端,导管与第一分油通道连通,导管与分油块连接的一端为连接端、另一端为泄压端,所述导管的

泄压端设置油路泄压口,钢球位于导管内,钢球的直径与导管的内径相等,限位销沿着导管的径向插入导管内并对钢球的下移位置进行限位,导管的内壁在靠近泄压口的位置设置泄压连通槽,所述泄压连通槽与泄压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分油块内还设置第二分油通道,所述第二分油通道与第一分油通道相交并且相垂直布置,所述第二分油管与第三分油管分别密封安装在第二分油通道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油路泄压组件还包括垫圈与外套螺母,外套螺母安装在导管的泄压端,所述导管的泄压端设置与外套螺母相配合的外螺纹,垫圈压紧在外套螺母与导管的泄压端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齿轮箱内置油路机构还包括第四分油管与第五分油管,导管与第四分油管安装在分油块的两端,所述第四分油管与第一分油通道连通,第四分油管通过一连接块与第五分油管连通,第五分油管与油泵的出油管直接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泄压连通槽设置至少一个并沿着导管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泄压连通槽的由导管的内壁沿着导管的径向方向开设,泄压连通槽的深度≤1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销可以防止钢球掉到下面管路,堵塞阻隔下面管路的通畅供油;钢球可以起到调节作用,钢球本身和管子内孔是光滑的,当该处的油压过高时,钢球会在导管子中受油压被推到顶部,从外螺母的泄压孔中泄掉多余压力,回到正常油路压力范围中,保证轴承处供油正常。由油泵出口输送过来的有压润滑油通过分油块,分别输送到前轴承、后轴承以及外螺母泄压孔;油量和油压是通过设计好的油管的孔径大小、间隙大小来分配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控制方便、适用性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齿轮箱内置油路机构的主视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局部剖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油路机构内置在齿轮箱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5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外套螺母,2、垫圈,3、导管,4、分油块,5、连接端,6、泄压端,7、第四分油管,8、第五分油管,9、第二分油管,10、第三分油管,11、限位销,12、钢球、13、油路泄压口,14、油泵出油管,15、第一分油通道,16、第二分油通道,17、连接块,18、内壁,19、泄压连通槽,20、油路泄压组件,21、前轴承,22、后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齿轮箱内置油路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问题。

参阅附图1~3所示,所述齿轮箱内置油路机构包括分油块4、油路泄压组件20,所述分油块4内设置有第一分油通道15,所述第一分油通道15与一油泵出油管14连通,分油块4的两侧设置与第一分油通道15连通的第二分油管9、第三分油管10,所述第一分油通道15贯穿所述分油块4。所述油路泄压组件20包括导管3、钢球12、限位销11,所述导管3密封的安装在分油块4远离油泵的一端,导管3与第一分油通道15连通,导管3与分油块4连接的一端为连接端5、另一端为泄压端6,所述导管3的泄压端6设置油路泄压口13,钢球12位于导管3内,钢球12的直径与导管3的内径相等,限位销11沿着导管3的径向插入导管3内并对钢球12的下移位置进行限位,导管3的内壁18在靠近油路泄压口13的位置设置泄压连通槽19,所述泄压连通槽19与油路泄压口13连通。

具体的,如图5所示,所述泄压连通槽19设置至少一个并沿着导管3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实际应用时,所述泄压连通槽19也可以设置多个,所述多个泄压连通槽19沿着导管3的内壁的周向分布,多个泄压连通槽19之间相互间隔,并且较佳的,所述多个泄压连通槽19均匀分布。所述泄压连通槽19的由导管3的内壁沿着导管3的径向方向开设,泄压连通槽19的深度≤1mm。

具体的,所述分油块4内还设置第二分油通道16,所述第二分油通道16与第一分油通道15相交并且相垂直布置,所述第二分油管9与第三分油管10分别密封安装在第二分油通道16的两端。

具体的,所述油路泄压组件20还包括垫圈2与外套螺母1,外套螺母1安装在导管3的泄压端6作为第一分油通道15的外盖使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油路泄压口13是开设在外套螺母1端部的中心,所述导管3的泄压端6设置与外套螺母1相配合的外螺纹,垫圈2压紧在外套螺母1与导管3的泄压端6之间。

具体的,所述齿轮箱内置油路机构还包括第四分油管7与第五分油管8,导管3与第四分油管7分别安装在分油块4的两端,所述第四分油管7与第一分油通道15直接连通,第四分油管7通过一连接块17与第五分油管8连通,第五分油管8与油泵的出油管直接连接。

如图4所示,显示的是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置油路机构安装道齿轮箱内部的结构图,所述内置油路机构联接油泵供油给前轴承21、后轴承22,起联通前轴承21、后轴承22并分配两者供油的作用,具体的,油泵内的润滑油经第五分油管8进入分油块4的第一分油通道15内,并由第二分油通道16分配至第二分油管9与第三分油管10,第二分油管9接前轴承21,为前轴承21进行供油,第三分油管10接后轴承22,为后轴承22进行供油;设置油路泄压组件20对油路内的压力进行调节,具体的,限位销11是防止钢球12掉到第一分油通道15内,堵塞阻隔内部输油管路的通畅供油;钢球12可以起到调节作用,钢球12本身以及第一分油通道15的内壁是光滑的,当第一分油通道15内的油压过高时,钢球12会在高油压的作用下被推到顶部,从泄压连通槽19泄掉多余压力,回到正常油路压力范围中,保证轴承处供油正常。也就是说通过设置所述齿轮箱内置油路机构使得由油泵出口输送过来的有压润滑油通过分油块4,分别输送到前轴承21、后轴承22,以及通过泄压连通槽19泄压;油量和油压是通过设计好的油管的孔径大小、间隙大小来分配的。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