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08348发布日期:2020-08-18 19:30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龙头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



背景技术:

电热水龙头产品具有快速(3-5秒钟出热水)、方便(无须专人安装、即开即热、冷热两用、温度流量可调)、安全(无水自动断电、水电分离设置、超温保护、防冰冻保护)、节能环保(省水省电、无污染)、美观(新颖时尚、外观大气)、小巧(不占空间);多功能(安全性高、热效率高、净化、使用寿命长)、经济实惠(相比热水器或是其他的电加热装置)等特点,是现代家庭生活必备的厨卫小家电用品。

现有电热水龙头通常分为立式的和卧式的,以适用于不同的安装场合,由于卧式水龙头主体呈横向安装,水龙头主体内部腔体分为:加热腔和控制腔,加热腔和控制腔呈左右布置,但是现有的水龙头主体内部腔体结构不合理,导致出现漏水、漏电,使用不安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查看水温方便、内部线路走线设计合理的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包括水龙头主体、加热元件、手动复位温控器、导热柱、显示器和温度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龙头主体为具有内部腔体的圆筒状,采用横向布置,其左右两端开口,并在其左右两端分别旋拧有左端盖和右端盖,水龙头主体的底部连接有冷水进口部,水龙头主体的顶部连接有手柄阀芯安装部以及出水部;所述水龙头主体内部通过设置一块纵隔壁将其内部腔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中左部分腔体为加热腔,右部分腔体为控制腔;所述加热元件位于加热腔中,其一端连接在纵隔壁上,并且该端具有的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接口穿过纵隔壁伸进控制腔中;所述导热柱位于加热腔中,其一端连接在纵隔壁上,并且该端穿过纵隔壁与手动复位温控器的感温面贴合,所述手动复位温控器位于控制腔中;所述冷水进口部与手柄阀芯安装部通过进水通道连通;所述手柄阀芯安装部和出水部均与加热腔连通;所述水龙头主体的前壁面上开设用于安装显示器的容纳槽,所述温度检测探头安装在纵隔壁上,其探头伸进加热腔中,温度检测探头与显示器通信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龙头主体、冷水进口部、手柄阀芯安装部以及出水部为一体成型制成。

优选的,所述显示器以显示面朝前的姿态安装在容纳槽中。

优选的,所述容纳槽的槽口处盖有一个显示屏面板。

优选的,所述进水通道沿竖向开设在纵隔壁内。

优选的,所述右端盖上开设有复位用通孔。

优选的,所述复位用通孔中塞有防水堵。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水龙头主体内部腔体结构设计合理,使各配件安装布局合理,使用安全,并能手动复位以及方便查看水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龙头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龙头本体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龙头本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水龙头本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a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水龙头主体1、手动复位温控器2、导热柱3、右端盖4、复位用通孔41、左端盖5、冷水进口部6、手柄阀芯安装部7、出水部8、进水通道9、显示屏面板10、纵隔壁11、加热腔12、控制腔13、容纳槽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7。

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一种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包括水龙头主体1、加热元件、手动复位温控器2、导热柱3、显示器和温度检测探头。

本实施例中,水龙头主体1为具有内部腔体的圆筒状,采用横向布置,其左右两端开口,并在其左右两端分别旋拧有左端盖5和右端盖4,水龙头主体1的底部连接有冷水进口部6,水龙头主体1的顶部连接有手柄阀芯安装部7以及出水部8;水龙头主体1、冷水进口部6、手柄阀芯安装部7以及出水部8为一体成型制成。

本实施例中,水龙头主体1内部通过设置一块纵隔壁11将其内部腔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中左部分腔体为加热腔12,右部分腔体为控制腔13。

本实施例中,加热元件(示意图中未示出,可参考现有技术)位于加热腔12中,其一端连接在纵隔壁11上,并且该端具有的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接口穿过纵隔壁11伸进控制腔13中。

本实施例中,导热柱3位于加热腔12中,其一端连接在纵隔壁11上,并且该端穿过纵隔壁11与手动复位温控器2的感温面贴合,手动复位温控器2位于控制腔13中。右端盖4上开设有复位用通孔41,复位用通孔41与手动复位温控器2正对,若加热腔12中水温过高,手动复位温控器2会切断加热元件的电源,停止加热,待需要再次进行加热时,一方面可打开右端盖4,去触碰手动复位温控器2,使加热元件开始通电加热,另一方面可利用细长的杆件,例如牙签,插入复位用通孔41,然后去触碰手动复位温控器2,使加热元件开始通电加热。另外,为了防止控制腔13中进水,在不需要复位时,在复位用通孔41中塞入防水堵,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

本实施例中,冷水进口部6与手柄阀芯安装部7通过进水通道9连通,进水通道9沿竖向开设在纵隔壁11内。手柄阀芯安装部7和出水部8均与加热腔12连通。水龙头主体1的前壁面上开设用于安装显示器的容纳槽14,显示器以显示面朝前的姿态安装在容纳槽14中。

本实施例中,容纳槽14的槽口处盖有一个显示屏面板10。温度检测探头(示意图中未示出)安装在纵隔壁11上,其探头伸进加热腔12中,温度检测探头与显示器通信连接。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包括水龙头主体(1)、加热元件、手动复位温控器(2)、导热柱(3)、显示器和温度检测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龙头主体(1)为具有内部腔体的圆筒状,采用横向布置,其左右两端开口,并在其左右两端分别旋拧有左端盖(5)和右端盖(4),水龙头主体(1)的底部连接有冷水进口部(6),水龙头主体(1)的顶部连接有手柄阀芯安装部(7)以及出水部(8);所述水龙头主体(1)内部通过设置一块纵隔壁(11)将其内部腔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中左部分腔体为加热腔(12),右部分腔体为控制腔(13);所述加热元件位于加热腔(12)中,其一端连接在纵隔壁(11)上,并且该端具有的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接口穿过纵隔壁(11)伸进控制腔(13)中;所述导热柱(3)位于加热腔(12)中,其一端连接在纵隔壁(11)上,并且该端穿过纵隔壁(11)与手动复位温控器(2)的感温面贴合,所述手动复位温控器(2)位于控制腔(13)中;所述冷水进口部(6)与手柄阀芯安装部(7)通过进水通道(9)连通;所述手柄阀芯安装部(7)和出水部(8)均与加热腔(12)连通;所述水龙头主体(1)的前壁面上开设用于安装显示器的容纳槽(14),所述温度检测探头安装在纵隔壁(11)上,其探头伸进加热腔(12)中,温度检测探头与显示器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龙头主体(1)、冷水进口部(6)、手柄阀芯安装部(7)以及出水部(8)为一体成型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器以显示面朝前的姿态安装在容纳槽(14)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槽(14)的槽口处盖有一个显示屏面板(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通道(9)沿竖向开设在纵隔壁(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右端盖(4)上开设有复位用通孔(4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用通孔(41)中塞有防水堵。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手动复位的卧式电热水龙头,水龙头主体为具有内部腔体的圆筒状,采用横向布置,其左右两端开口,并在其左右两端分别旋拧有左端盖和右端盖,水龙头主体内部通过设置一块纵隔壁将其内部腔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中左部分腔体为加热腔,右部分腔体为控制腔;加热元件位于加热腔中,其一端连接在纵隔壁上,并且该端具有的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接口穿过纵隔壁伸进控制腔中;导热柱位于加热腔中,其一端连接在纵隔壁上,并且该端穿过纵隔壁与手动复位温控器的感温面贴合,手动复位温控器位于控制腔中;水龙头主体内部腔体结构设计合理,使各配件安装布局合理,使用安全,并能手动复位以及方便查看水温。

技术研发人员:周法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超康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09
技术公布日:2020.08.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