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煤机用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7926发布日期:2020-07-17 16:06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煤机用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采煤机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采煤机用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采煤机是实现煤矿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重要设备之一。机械化采煤可以减轻体力劳动、提高安全性,达到高产量、高效率、低消耗的目的;采煤机在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大而坚硬的煤块,而采煤机对这些煤块进行破碎时往往会造成采煤机巨大的震动,而现有的采煤机减震结构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采煤机减震结构难以对采煤机进行有效的减震,且采煤机支脚位置也没设减震结构,从而导致在采煤机发生巨大震动时容易对采煤机内部有零部件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煤机用减震装置,旨在改善现有的采煤机减震结构难以对采煤机进行有效的减震,且采煤机支脚位置也没设减震结构,从而导致在采煤机发生巨大震动时容易对采煤机内部有零部件造成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采煤机用减震装置,包括底脚,底脚内部两侧对称设有两对缓冲杆,缓冲杆朝向支撑杆的一端设有插杆,且插杆插入缓冲杆内部的一端设有缓冲弹簧,底脚顶端中部设有支撑杆,且缓冲杆两端分别与底脚和支撑杆通过螺栓连接,支撑杆顶端插接有安装板,安装板底端设有连接杆,连接杆插入缓冲杆内侧的一端设有减震弹簧,安装板两侧和支撑杆两侧之间安装有缓冲气缸;底脚便于整个减震装置与地面进行接触,且底脚也便于配合支撑杆进行左右调节,缓冲杆便于配合支撑杆,从而方便对采煤机进行横向的减震作用,插杆便于和缓冲弹簧配合,从而方便通过缓冲弹簧和插杆的配合对采煤机横向进行缓冲,安装板便于支脚和采煤机本体连接在一起。插杆便于安装板和支撑杆连接在一起,减震弹簧便于配合安装板配合支撑杆对采煤机进行纵向的减震,缓冲气缸便于配合安装本和减震弹簧,从而方便快速有效的对采煤机进行纵向缓冲。

进一步的,底脚顶端中部设有安装口,缓冲杆对齐插杆的位置设有插槽,缓冲杆两端均设有连接板;安装口便于安装支撑杆,从而方便支撑杆沿安装口左右移动,从而方便整个减震装置能够起到应有的减震效果,插槽便于安装插杆,从而方便插杆能够和缓冲弹簧插入缓冲杆内部,连接板便于缓冲杆和地脚以及支撑杆通过螺栓连接,从而方便缓冲杆和支撑杆之间能够稳定的使用。

进一步的,支撑杆顶端设有插口,且支撑杆底部对齐安装口两侧的位置设有卡边,支撑杆两侧的卡边上表面对称设有一对耳板;插口便于安装安装板,方便连接杆插入支撑杆内部,卡边便于支撑杆底部卡在安装口旁边,便于支撑杆的稳定,耳板便于支撑杆和缓冲气缸连接。

进一步的,支撑杆底端设有底块,且底块对齐安装口的位置设有卡口;底块便于支撑杆底端插入底脚内部,从而方便底块和缓冲杆进行连接,卡口便于支撑杆底部能够卡在安装口出,从而方便支撑杆能够稳定的安装在底脚上,便于支撑杆的稳定使用。

进一步的,安装板地面两侧对称设有两对耳板,且安装板四个边角处均设有螺栓孔;耳板便于安装缓冲气缸,方便缓冲气缸的安装和拆卸,螺栓孔便于螺栓穿过,从而方便通过螺栓将整个减震装置和采煤机连接在一起,从而方便减震装置对采煤机进行减震。

进一步的,缓冲气缸两端均设有插头,插头分别插入支撑杆和安装板的每对耳板之间并通过连接销与其连接;这种结构放不安缓冲气缸在于安装板和支撑杆连接的同时也能够与支撑杆和安装板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方便通过支撑杆和安装板的相互配合对采煤机进行减震。

使用时将减震装置安装在采煤机底部,在采煤机发生剧烈震动时横向的力会驱使整个采煤机在横向上移动,采煤机便会带动安装板和支撑杆在横向上来回移动,而通过缓冲杆从支撑杆底部对支撑杆起到缓冲作用,从而使得减震装置能够在横向上对采煤机进行减震,当采煤机受到纵向的力事件减震弹簧和缓冲气缸的作用下减震装置对采煤机在纵向上具有良好减震效果,避免采煤机震动容易引起采煤机内部元器件松动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对采煤机支脚的结构进行改良和优化,使得采煤机支脚具有良好的减震作用,且支脚能够早采煤机发生剧烈震动时对采煤机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减震,从而使得采煤机能够得到良好的减震,避免由于采煤机剧烈的震动而使得采煤机内部部件遭到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撑杆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支撑杆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缓冲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缓冲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脚;11-安装口;12-缓冲杆;121-插杆;122-缓冲弹簧;123-插槽;124-连接板;2-支撑杆;21-插口;22-卡边;221-耳板;23-底块;231-卡口;3-安装板;31-耳板;32-连接杆;33-减震弹簧;34-螺栓孔;4-缓冲气缸;41-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照图1、图2、图4、图5和图7所示:一种采煤机用减震装置,包括底脚1,底脚1内部两侧对称设有两对缓冲杆12,缓冲杆12朝向支撑杆2的一端设有插杆121,且插杆121插入缓冲杆12内部的一端设有缓冲弹簧122,底脚1顶端中部设有支撑杆2,且缓冲杆12两端分别与底脚1和支撑杆2通过螺栓连接,支撑杆2顶端插接有安装板3,安装板3底端设有连接杆32,连接杆32插入缓冲杆12内侧的一端设有减震弹簧33,安装板3两侧和支撑杆2两侧之间安装有缓冲气缸4;底脚1便于整个减震装置与地面进行接触,且底脚1也便于配合支撑杆2进行左右调节,缓冲杆12便于配合支撑杆2,从而方便对采煤机进行横向的减震作用,插杆121便于和缓冲弹簧122配合,从而方便通过缓冲弹簧122和插杆121的配合对采煤机横向进行缓冲,安装板3便于支脚和采煤机本体连接在一起,插杆121便于安装板3和支撑杆2连接在一起,减震弹簧33便于配合安装板3配合支撑杆2对采煤机进行纵向的减震,缓冲气缸4便于配合安装本和减震弹簧33,从而方便快速有效的对采煤机进行纵向缓冲;这种结构使得采煤机支脚具有良好的减震作用,且支脚能够早采煤机发生剧烈震动时对采煤机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减震,从而使得采煤机能够得到良好的减震,避免由于采煤机剧烈的震动而使得采煤机内部部件遭到损坏。

参照图2所示:底脚1顶端中部设有安装口11,缓冲杆12对齐插杆121的位置设有插槽123,缓冲杆12两端均设有连接板124;安装口11便于安装支撑杆2,从而方便支撑杆2沿安装口11左右移动,从而方便整个减震装置能够起到应有的减震效果,插槽123便于安装插杆121,从而方便插杆121能够和缓冲弹簧122插入缓冲杆12内部,连接板124便于缓冲杆12和地脚以及支撑杆2通过螺栓连接,从而方便缓冲杆12和支撑杆2之间能够稳定的使用。

参照图3和图4所示:支撑杆2顶端设有插口21,且支撑杆2底部对齐安装口11两侧的位置设有卡边22,支撑杆2两侧的卡边22上表面对称设有一对耳板31221;插口21便于安装安装板3,方便连接杆32插入支撑杆2内部,卡边22便于支撑杆2底部卡在安装口11旁边,便于支撑杆2的稳定,耳板31221便于支撑杆2和缓冲气缸4连接;支撑杆2底端设有底块23,且底块23对齐安装口11的位置设有卡口231;底块23便于支撑杆2底端插入底脚1内部,从而方便底块23和缓冲杆12进行连接,卡口231便于支撑杆2底部能够卡在安装口11出,从而方便支撑杆2能够稳定的安装在底脚1上,便于支撑杆2的稳定使用。

参照图5所示:安装板3地面两侧对称设有两对耳板31221,且安装板3四个边角处均设有螺栓孔34;耳板31221便于安装缓冲气缸4,方便缓冲气缸4的安装和拆卸,螺栓孔34便于螺栓穿过,从而方便通过螺栓将整个减震装置和采煤机连接在一起,从而方便减震装置对采煤机进行减震。

参照图6所示:缓冲气缸4两端均设有插头41,插头41分别插入支撑杆2和安装板3的每对耳板31221之间并通过连接销与其连接;这种结构放不安缓冲气缸4在于安装板3和支撑杆2连接的同时也能够与支撑杆2和安装板3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从而方便通过支撑杆2和安装板3的相互配合对采煤机进行减震。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减震装置安装在采煤机底部,在采煤机发生剧烈震动时横向的力会驱使整个采煤机在横向上移动,采煤机便会带动安装板3和支撑杆2在横向上来回移动,而通过缓冲杆12从支撑杆2底部对支撑杆2起到缓冲作用,从而使得减震装置能够在横向上对采煤机进行减震,当采煤机受到纵向的力事件减震弹簧33和缓冲气缸4的作用下减震装置对采煤机在纵向上具有良好减震效果,避免采煤机震动容易引起采煤机内部元器件松动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