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用物联装置和基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0881发布日期:2020-08-05 01:25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万用物联装置和基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万用物联装置和基座。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具备物联属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连接到网络,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物联。真正的物联是同时实现两个要求,第一此物可以被连接,同时此物可以连接别的物;第二,通过此物,数据可以被回传到控制中心或者数据处置中心。在物联网时代,联接已经成为物的一种基本属性,可通过组建局域网与网内的其它物联设备进行通信和数据交互,从而逐步实现建设智慧家居、智慧商城和智慧城市。

现有的物联网设备种类有限,一般是直接利用智能家具或类似设备连接一个物联控制系统来实现统一控制,这种方式控制成本高,功能单一。而在室外组建局域网的成本较高,要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的技术鸿沟较为复杂,使得物联网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无法跟上社会和科技发展步伐。而且,随着5g网络的建设和完善,目前的物联网技术和现状难以满足人们对万物互联的日益强烈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万用物联装置和基座,可将不同的物联设备组建成物联网,实现多种不同物联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而且安装方便,物联网铺设成本低。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首先提供一种万用物联装置,多个万用物联装置之间可组成物联网,包括适于固定在墙壁或柱状物体上的底座、可连接所述物联网的物联设备和用于安装所述物联设备的支架,所述底座具有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主控板,所述主控板包括通信模块和分布式处理模块;所述分布式处理模块用于搜索周边范围内的万用物联装置,并通过所述通信模块组建所述物联网;所述物联设备与所述主控板连接,并通过所述分布式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与物联网内的其它物联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上述万用物联装置中,还包括多个天线,所述多个天线通过设置于所述底座侧壁上的通孔与所述通信模块连接。

上述万用物联装置中,所述物联设备为摄像头、智能灯具或无线接入设备。

上述万用物联装置中,所述支架具有以水平方向安装所述物联设备的水平状安装臂和/或以竖直方向安装所述物联设备的竖直状安装臂。

上述万用物联装置中,所述支架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上述万用物联装置中,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底座的底面,并封闭所述容置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万用物联基座,包括适于固定在墙壁或柱状物体上的底座和用于安装物联设备的支架,所述底座具有一容置腔,所述容置腔适于容纳一主控板,所述主控板适于搜索周边范围内的其它物联设备,并组建物联网;所述物联设备适于与所述主控板连接,并通过所述物联网与其它物联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上述万用物联基座中,所述支架具有以水平方向安装所述物联设备的水平状安装臂和/或以竖直方向安装所述物联设备的竖直状安装臂。

上述万用物联基座中,所述支架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上述万用物联基座中,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可拆卸地盖合于所述底座的底面,并封闭所述容置腔。

本实用新型的万用物联基座本身就是一种物联设备,可以将联接的属性赋予所有同它有关联的设备。该万用物联基座所自带的摄像头、智能灯具已经是物联摄像头、物联智能灯具,其他需要连接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和万用物联基座的连接而被赋予物联特性,通过多个万用物联基座的布置,从而快速实现物物相联的网络。通过该物联网络,可以将每个物上产生或者收集到的数据传送到远距离的控制中心或者数据处理中心,从而通过大数据平台和物联网实现各种场景化、智慧化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一中万用物联基座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一中万用物联基座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二中万用物联装置的实施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万用物联基座1,包括能固定在墙壁或柱状物体上的底座11和用于安装物联设备的支架12,底座11为箱体状结构,内部具有一容置腔111,该容置腔111用于容纳一主控板,该主控板用于搜索周边范围内的其它物联设备,并将固定在支架12上的物联设备和其它物联设备组建成物联网。

具体地,该物联设备与主控板连接,并通过上述物联网与物联网内的其它物联设备进行数据交互。

本实施例的万用物联基座1通过其底座11可以利用螺钉或螺栓固定在墙壁上,或者通过卡箍固定在树干、路灯灯杆或其它柱状物体上,解决了万用物联基座1的安装和固定问题。同时,将物联设备固定在自带的支架12上,解决了物联设备的安装和固定问题,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而且,由于支架12是开放式的,可以根据物联设备的不同,换用不同的支架12,从而可将不同的物联设备组建成物联网,利用该主控板实现多种不同物联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此外,万用物联基座1的底座11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天线的安装孔13,天线可以通过该安装孔13连接到容置腔111内的主控板上,并固定在该安装孔13处,以封装该安装孔13。

为便于不同的物联设备的安装,上述支架12具有具有以水平方向安装所述物联设备的水平状安装臂121和/或以竖直方向安装所述物联设备的竖直状安装臂122。本实施例所述的物联设备为摄像头、智能灯具或无线接入设备,等等。例如,可以利用水平状安装臂121安装智能灯具和摄像头,可利用竖直状安装臂122安装无线接入设备。

为提高产品的可互换性,上述支架12是可拆卸地固定在底座11上的,当需要水平状安装臂121时,可以将具有水平状安装臂121的支架12固定到底座11上,反之,可以将具有竖直状安装臂122的支架12固定到底座11上。可以理解的是,支架12还可以具有其它安装角度的安装臂,具体结构以便于物联设备的安装为准。

上述主控板密封安装在容置腔111内,为便于对主控板进行升级和维护,本实施例还设置有一盖板14,该盖板14可拆卸地盖合于底座11的底面,并封闭上述容置腔111。为提高防水防尘性能,盖板14与底座11之间可增设密封垫片或垫圈。

实施例二:

参照图3所示,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一,提供一种采用图1和图2中所示的万用物联基座制成的万用物联装置100,多个该万用物联装置100之间可组成物联网,相邻两个万用物联装置100可以进行通信和数据共享。

该万用物联装置100包括上述万用物联基座1和可连接到所述物联网的物联设备2,其中,万用物联基座1的底座11用于固定在墙壁或柱状物体上,支架12用于安装所述物联设备2。所述底座11具有一容置腔(未图示),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主控板(未图示),所述主控板包括通信模块和分布式处理模块(未图示)。所述分布式处理模块用于搜索周边范围内的万用物联装置100,并通过通信模块组建所述物联网。所述物联设备2与所述主控板连接,并通过所述分布式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与物联网内的其它物联设备2进行数据交互。

该分布式处理模块的功能和原理可参照专利号为zl201510648826.3,专利名称为“无线接入设备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它通过中继模式组网,并采用信道自动错开机制进行信道避让,避免了同频干扰问题。

此外,本实施例的万用物联装置100还包括多个天线3,在底座11上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3,天线3可以通过该安装孔13连接到容置腔内的主控板上,并固定在该安装孔13处,以封装该安装孔13。

为便于不同的物联设备2的安装,上述支架12具有具有以水平方向安装所述物联设备的水平状安装臂121和/或以竖直方向安装所述物联设备的竖直状安装臂(未图示)。本实施例所述的物联设备2为摄像头、智能灯具或无线接入设备,等等。例如,可以利用水平状安装臂121安装智能灯具和摄像头,可利用竖直状安装臂安装无线接入设备。

为提高产品的可互换性,上述支架12是可拆卸地固定在底座11上的,当需要水平状安装臂121时,可以将具有水平状安装臂121的支架12固定到底座11上,反之,可以将具有竖直状安装臂的支架固定到底座11上。可以理解的是,支架12还可以具有其它安装角度的安装臂,具体结构以便于物联设备2的安装为准。

上述主控板密封安装在容置腔内,为便于对主控板进行升级和维护,本实施例还设置有一盖板14,该盖板14可拆卸地盖合于底座11的底面,并封闭上述容置腔。为提高防水防尘性能,盖板14与底座11之间可增设密封垫片或垫圈(未图示)。

本实施例的万用物联装置100可利用万用物联基座1并通过螺钉或螺栓固定在墙壁上,或者通过卡箍固定在树干、路灯灯杆或其它柱状物体上,同时,将物联设备2固定在自带的支架12上,解决了万用物联装置100的安装和固定问题,不仅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而且,由于支架12是开放式的,可以根据物联设备2的不同,换用不同的支架12,从而可将不同的物联设备2组建成物联网,利用上述主控板实现多种不同物联设备2之间的互联互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万用物联基座本身就是一种物联设备,可以将联接的属性赋予所有同它有关联的设备。该万用物联基座所自带的摄像头、智能灯具已经是物联摄像头、物联智能灯具,其他需要连接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和万用物联基座的连接而被赋予物联特性,通过多个万用物联基座的布置,从而快速实现物物相联的网络。通过该物联网络,可以将每个物上产生或者收集到的数据传送到远距离的控制中心或者数据处理中心,从而通过大数据平台和物联网实现各种场景化、智慧化的应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