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61975发布日期:2020-09-01 17:51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驱动桥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后贯轴承润滑是通过减速器中从动锥齿轮的盆齿旋转时甩油来实现的,后贯轴承座进油口处结构为仿后盖形式,无回油口。此种结构设计,盆齿甩油时,轴承座中进油慢、进油不充足、储油时间短、无法自循环,从而出现因后贯轴承润滑不良引起的轴承发热、轴承使用寿命低等问题。后贯轴承座的设计决定了后贯轴承是否具有良好的润滑效果,后贯通轴是驱动桥动力传动装置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通过优化轴承座结构设计,可解决轴承润滑不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通过对后贯轴承座结构优化设计,实现后贯轴承座内储油腔进油快、储油久、回油顺,从而解决了后贯轴承因润滑不良所导致的轴承发热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贯穿安装于驱动桥桥壳上,位于驱动桥桥壳内侧的后贯轴承座内安装有后贯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贯轴承座的内侧面壳体下端为弧形设置且向内延伸,所述后贯轴承座的内侧面壳体下端左侧最高点处为进油口,所述后贯轴承座的内侧面壳体下端上表面设置有与后贯轴承径向平面平行的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与后贯轴承之间形成储油的容腔,所述挡油板的右侧开设有直角形回油口。

其中,优选方案如下:

所述挡油板上表面为连续过渡的三段式结构,包括从挡油板上表面左侧向右水平延伸的第一段、从第一段末端处向右下降倾斜延伸的第二段、从第二段末端向挡油板上表面右侧水平延伸的第三段。

所述进油口与挡油板上表面左侧之间的后贯轴承座的内侧面壳体开设有一切口。方便不同尺寸的从动锥齿轮安装,避免从动锥齿轮与后贯轴承座发生碰撞。

所述进油口与后贯轴承中心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26mm。

所述挡油板上表面的第三段与后贯轴承中心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0mm。

所述回油口与后贯轴承中心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4mm。

本实用新型对后贯轴承座结构优化设计,从动锥齿轮甩油后从进油口处进入挡油板与后贯轴承之间形成的储油的容腔,挡油板的上表面呈三段式设计,从左向右高度依次变低,最左侧的高度与进油口的高度一致,能够保证润滑油不会在容腔内过渡堆积,而是自左向右流动,并从右侧的回油口流出,从而实现了长时间储油、顺畅回油、自循环润滑,保证后贯轴承润滑良好、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设计进油口实现快速进油、进油充足;设计带回油口的挡油板,实现长时间储油、顺畅回油;由进油口、挡油板可形成储油腔,实现后贯轴承自循环润滑,从而实现后贯轴承润滑良好、保证了轴承的可靠性、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后贯轴承座2、驱动桥桥壳3、从动锥齿轮4、进油口5、挡油板6、回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1,贯穿安装于驱动桥桥壳2上,位于驱动桥桥壳2内侧的后贯轴承座1内安装有后贯轴承,所述后贯轴承座1的内侧面壳体下端为弧形设置且向内延伸,所述后贯轴承座1的内侧面壳体下端左侧最高点处为进油口4,所述后贯轴承座1的内侧面壳体下端上表面设置有与后贯轴承径向平面平行的挡油板5,所述挡油板6与后贯轴承之间形成储油的容腔,所述挡油板5的右侧开设有直角形回油口6。

所述挡油板5上表面为连续过渡的三段式结构,包括从挡油板5上表面左侧向右水平延伸的第一段、从第一段末端处向右下降倾斜延伸的第二段、从第二段末端向挡油板5上表面右侧水平延伸的第三段。

所述进油口4与挡油板5上表面左侧之间的后贯轴承座1的内侧面壳体开设有一切口。方便不同尺寸的从动锥齿轮3安装,避免从动锥齿轮3与后贯轴承座1发生碰撞。

所述进油口4与后贯轴承中心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26mm。

所述挡油板5上表面的第三段与后贯轴承中心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0mm。

所述回油口6与后贯轴承中心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4mm。

本实施例对后贯轴承座1结构优化设计,从动锥齿轮3甩油后从进油口4处进入挡油板5与后贯轴承之间形成的储油的容腔,挡油板5的上表面呈三段式设计,从左向右高度依次变低,最左侧的高度与进油口4的高度一致,能够保证润滑油不会在容腔内过渡堆积,而是自左向右流动,并从右侧的回油口6流出,从而实现了长时间储油、顺畅回油、自循环润滑,保证后贯轴承润滑良好、使用寿命长。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贯穿安装于驱动桥桥壳上,位于驱动桥桥壳内侧的后贯轴承座内安装有后贯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贯轴承座的内侧面壳体下端为弧形设置且向内延伸,所述后贯轴承座的内侧面壳体下端左侧最高点处为进油口,所述后贯轴承座的内侧面壳体下端上表面设置有与后贯轴承径向平面平行的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与后贯轴承之间形成储油的容腔,所述挡油板的右侧开设有直角形回油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上表面为连续过渡的三段式结构,包括从挡油板上表面左侧向右水平延伸的第一段、从第一段末端处向右下降倾斜延伸的第二段、从第二段末端向挡油板上表面右侧水平延伸的第三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与挡油板上表面左侧之间的后贯轴承座的内侧面壳体开设有一切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口与后贯轴承中心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26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板上表面的第三段与后贯轴承中心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口与后贯轴承中心所在水平面的垂直距离为34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驱动桥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自循环润滑方式的后贯轴承座,贯穿安装于驱动桥桥壳上,位于驱动桥桥壳内侧的后贯轴承座内安装有后贯轴承,所述后贯轴承座的内侧面壳体下端为弧形设置且向内延伸,所述后贯轴承座的内侧面壳体下端左侧最高点处为进油口,所述后贯轴承座的内侧面壳体下端上表面设置有与后贯轴承径向平面平行的挡油板,所述挡油板与后贯轴承之间形成储油的容腔,所述挡油板的右侧开设有直角形回油口。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后贯轴承座结构优化设计,实现后贯轴承座内储油腔进油快、储油久、回油顺,从而解决了后贯轴承因润滑不良所导致的轴承发热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纪建奕;王艳芳;杨朝会;李建光;纪玉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汽车零部件科技创新服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31
技术公布日:2020.09.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