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和/或润滑车辆尤其机动车的传动系的轴承的储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38439发布日期:2020-08-14 16:16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冷却和/或润滑车辆尤其机动车的传动系的轴承的储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专利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用于冷却和/或润滑车辆、尤其机动车的传动系(antriebsstrang,有时也称为传动链)的轴承(lager,有时也称为支承件)的储油器(ölbehälter)。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大量用于机动车的传动系。这些传动系首先具有驱动轴、传动机构(getriebe)、差速器和至少一个车轮驱动轴。在此,驱动转矩或者力流由驱动马达(这可以是内燃机或也可以是电动机)经由驱动轴且可能经由离合器或者经由传动机构行进至至少一个车轮驱动轴。在大量传动系的情形中,在功能上在传动机构与车轮驱动轴之间起作用地布置有差速器。在此,差速器通常具有轴驱动齿轮。轴驱动齿轮与传动机构的至少一个齿轮处在接合中。通常,在围住差速器和/或驱动马达的壳体或者壳体件的下部区域中设置有油底壳区域,其中,轴驱动齿轮浸液地(planschend)布置在油底壳区域中。

在本发明由其出发的现有技术(us2009/0127954a1)中,用于车辆、尤其用于机动车的传动系大致构造成同轴的传动系。驱动马达实施成电机、尤其电动机,其中,设置有相应的壳体件或者壳体区域,其部分围住驱动马达、部分围住传动机构且/或部分围住差速器。传动机构的齿轮和/或轴驱动齿轮构造至少两个齿轮级,其中,传动机构的两个齿轮布置在中间轴上。设置或者存在有两个车轮驱动轴,其中,至少一个车轮驱动轴同轴于驱动轴布置,尤其延伸穿过构造成空心轴的驱动轴。传动机构的中间轴和尤其布置在中间轴上的齿轮大致布置在驱动轴和/或车轮驱动轴的与油底壳区域相对而置的侧上。换而言之,带有齿轮的中间轴被支撑在驱动轴上方且在车轮驱动轴上方且油底壳区域构造或者设置在壳体或者相应的壳体件的下部区域中。或者再次换而言之,相对于车辆的竖轴线来看,油底壳区域被支撑或者布置在驱动轴下方且/或在车轮驱动轴下方且中间轴被支撑或者布置在驱动轴上方或者在车轮驱动轴上方。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传动系的情形中,为了传动系的轴承和/或其它部件的油供应在油底壳的区域中设置有油泵。油泵将油泵送到相应的流动通道中,其然后通向驱动轴、车轮驱动轴、传动机构的确定的轴承且/或通向电动机的确定的部件,以便于润滑且/或冷却相应的部件。油泵尤其因此是必要的,因为同轴的传动系通常具有轴承、齿轮和/或部件,其必须以油来润滑和/或冷却,然而其不直接与相对较宽的油底壳区域接触,如例如在油底壳区域中浸液地布置的轴驱动齿轮那样。后者在相应的布置的情形中尤其然而同样导致增加的浸液损失(planschverluste)且降低了传动机构或者传动系的效率。同样地,尤其电气实施的油泵必须被相应地驱动且要求与此相联系的能量需求。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传动系和/或目前的储油器尚未最佳地构造。一方面,单独的用于输送油的油泵是必要的,其降低了传动系的效率,以及增加了结构构造和与此相联系的成本。此外,在现有技术中目前尝试如下,即,布置在传动机构的中间轴上的齿轮通过相应地结构设计的壳体结构(由其在上部壳体区域中于是形成另外的第二油底壳)相应地被润滑和/或冷却。后者一方面在结构上耗费且成本密集,另一方面这要求增加的结构空间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基于如下任务,即,此时如此地设计和改进储油器和/或传动系,使得一方面传动系的效率被改善,另一方面用于构造油底壳区域和/或流动通道的结构和成本上的耗费被降低。

先前所指出的任务此时首先通过专利权利要求1的特征来解决。

此时首先设置且/或存在有一种在功能上如此构造且/或布置的储油器,从而该储油器布置在两个齿轮级之间的区域中且大致在驱动轴和/或车轮驱动轴的与油底壳区域相对而置的侧上。通过这样的储油器的构造和其按规定的或者位置确定的布置获得决定性的优势,其尤其在下面还可更详细地说明。大致此时不再需要单独的可电气驱动的油泵。同样地,目前在现有技术中必要的用于例如将第二油底壳构造在壳体的上部区域中的结构耗费取消。由此结构耗费和成本被降低以及传动机构或者传动系的效率被提高。

尤其,储油器的纵轴线大致平行于通过齿轮的相应的直径来确定的相应的平面延伸。尤其,储油器或者其构造/尺寸大致延伸经过壳体的整个宽度,其中,储油器大致构造且/或布置在两个齿轮级之间。由此,似乎在功能上不仅“第二油底壳区域”在壳体的上部区域中构造用于供应布置在中间轴上的齿轮,而且这同样使得油至壳体的其它区域中且至不同的确定的轴承或者至传动机构的确定的区域的继续输送成为可能,这在下面还可更详细地说明。

首先,储油器具有至少一个可被填充以油的内部空间和至少一个油进入区域。油进入区域被如此地定位且/或构造,从而通过旋转的轴驱动齿轮可将油从油底壳区域运输到油进入区域中。在此,油进入区域尤其具有油进入窗和拱形构造的油收集区域,其中,后者尤其至少部分被匹配于旋转的轴驱动齿轮的轮廓。经由在传动系中在运行的情形中相应旋转的轴驱动齿轮,尤其在机动车的相应的向前行驶的情形中于是油可从油底壳区域被输送到储油器的内部空间中,尤其无须设置有单独的可电气驱动的泵。

储油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油离开区域,其中,第一油离开区域被如此地定位且/或构造,从而一方面油可从储油器的内部空间中被引出且为了继续运输可被输送给布置在中间轴上的齿轮。为此,第一油离开区域尤其具有油离开窗和部分拱形地且/或呈斜坡状构造的油引导区域。尤其,经由第一油离开区域润滑且/或冷却相应的布置在中间轴上的齿轮,尤其然而同样额外地可将油继续运输至传动系的其它位置、尤其至不同的轴承和/或另外的流动通道,这在下面同样可进行说明。

储油器尤其具有多个油离开区域,借助其可以以油供应传动系的不同轴承和/或多个通向不同轴承的流动通道。通过相应构造的储油器,因此传动系的油润滑/油供应的灵活度以结构上简单的形式和方式提高。

因此,传动系的驱动轴借助于轴向彼此间隔的第一和第二轴承被支撑,其中,用于供应该轴承的储油器具有第二和第三油离开区域。第二和第三油离开区域尤其设置或者构造在储油器的同一个侧上、尤其构造在储油器的“马达侧”上。

在差速器或者差速器的轴驱动齿轮与具有驱动马达的壳体件之间,为了支撑差速器布置有轴承盖。尤其,轴承盖在其上部区域中、即在背对油底壳区域的侧上具有展平的区域,在其上储油器可以以简单的结构上的形式和方式、尤其经由插拔连接布置。由此,简单且成本适宜的装配得到确保。

此外,储油器最后具有第四油离开区域,借助其可以以油供应布置在轴承盖的轴承座(lageraufnahme)中的第三轴承。尤其,第四油离开区域具有油离开开口,其与轴承盖的尤其部分呈斜坡状构造的输送区域流动连接。轴承盖的输送区域尤其实施成轴承盖的整体的组成部分且将油引导或者导引至布置在轴承盖的轴承座中的第三轴承。基于储油器在轴承盖上的布置和先前所描绘的实施方案,对此另外的可被单独驱动的油泵同样不是必要的。

传动系的壳体件或者相应的壳体区域为了供应第一和第二轴承具有流动通道,其尤其可经由储油器的第二和第三油离开区域被供应以油。

第一、第二和第三油离开区域布置且/或构造在储油器的相同的侧上、尤其在储油器的马达侧的侧上。油进入区域尤其布置且/或构造在储油器的与此相对而置的侧上、尤其在储油器的马达侧背对的侧上。与之相反,第四油离开区域构造在储油器的底面上。大致,所有油进入和/或离开区域彼此流动连接或者与储油器的可被填充以油的内部空间相应地在流动技术上相连接。

结果,先前所提及的缺点以结构上简单的形式和方式被改善且传动系的效率被提高。

附图说明

此时存在大量以有利的形式和方式设计和改进根据本发明的储油器和/或根据本发明的传动系的可行性方案。为此可首先参照排在专利权利要求1后面的专利权利要求。随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形式可借助下面的附图和对此附属的描述更详细地说明。在附图中:

图1以示意性图示、部分以截面显示了一种带有相应部件的传动系,

图2以示意性图示显示了传动系的主要部件,尤其不带有壳体件、不带有储油器且不带有轴承盖地被示出,然而带有驱动马达、驱动轴、传动机构的齿轮级、差速器和车轮驱动轴以及部分带有待供应以油的相应的轴承地被示出,

图3以示意性图示、部分以截面显示了储油器在传动机构的齿轮级之间的布置,

图4至7以由不同侧面/视图观察的示意性图示、部分同样透视示出地显示了储油器,

图8至11以示意性图示部分由侧面、部分以透视图显示了围住驱动马达和差速器的壳体或者相应的壳体件,以及

图12a,12b显示了带有布置在壳体中的储油器或者带有用于以油供应确定的轴承的流动通道的部分剖面。

附图标记列表

1储油器

1a内部空间

1b油进入区域

1c第一油离开区域

1d第二油离开区域

1e第三油离开区域

1f第四油离开区域

2传动系

3驱动轴

4传动机构

4a第一小齿轮

4b齿轮

4c第二小齿轮

5差速器

5a轴驱动齿轮

6车轮驱动轴

7车轮驱动轴

8中间轴

9油底壳区域

10油进入窗

11油收集区域

12壳体(12a/12b壳体件)

13油离开窗

14油引导区域

15轴承

16轴承

17轴承

18流动通道

19轴承盖

19a展平的区域

20驱动马达

21管道/通道

22管道/通道

a储油器的纵轴线

i第一齿轮级

ii第二齿轮级。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12至少部分显示了用于冷却和/或润滑轴承或者用于以油供应传动系2、尤其未完全示出的车辆、尤其未完全示出的机动车的传动系2的轴承的储油器1。

传动系2尤其在图1中以主要的部件被示意性地示出,其中,在图2中示出了带有主要部件、然而尤其不带有壳体件(12,12a,12b)且/或不带有壳体壁部或者不带有壳体区域的在图1中所示出的传动系2。

传动系2具有至少一个驱动轴3、至少一个传动机构4、至少一个差速器5和至少一个车轮驱动轴6、此处尤其两个车轮驱动轴6和7。

如尤其由图1和2得悉或者此处示意性示出的那样,差速器5具有至少一个轴驱动齿轮5a。传动机构4此处尤其首先由布置在驱动轴3上的齿轮、尤其第一小齿轮4a、布置在中间轴8上的齿轮4b、在中间轴8上构造的第二小齿轮4c形成。传动机构4具有两个齿轮级,其中,第一齿轮级i由第一小齿轮4a和彼此处在接合中的齿轮4b形成且第二齿轮级ii由第二小齿轮4c和轴驱动齿轮5a形成,其彼此相应地处在接合中。按照观察方式,因此轴驱动齿轮5a同样可在功能上被一起“加入”至传动机构4,尤其以便一起构造功能上的传动机构4。

如图1所显示的那样,在传动系的下部区域中、尤其在壳体12的下部区域中构造或者设置有油底壳区域9。轴驱动齿轮5a至少部分浸液地布置在油底壳区域9中,这同样可由图1被良好辨认出。

至少一个车轮驱动轴、此处两个车轮驱动轴6和7同轴于驱动轴3布置。传动系2此处构造成同轴的传动系2,尤其车轮驱动轴6至少部分在构造成空心轴的驱动轴3内伸延,这由图1和2良好可见。

传动机构4的中间轴8此时大致上布置在驱动轴3的与油底壳区域9相对而置的侧上且/或在车轮驱动轴6的与油底壳区域9相对而置的侧上。同样地,这在图1中可被良好地辨认出。换而言之,这同样与图1相关联地结合图3和图8和9变得清楚,即,油底壳区域9在壳体12的下部区域中构造且/或存在,其中,在壳体12的上部区域中支撑有中间轴8。因此,以“大致布置在相对而置的侧上”的表述原则上意味着如下,即,传动机构4的中间轴8尤其布置在相比油底壳9的水平更高的平面上,尤其因此被支撑在油底壳9之上,即尤其因此“在驱动轴3的与油底壳9相对而置的侧上”。因此,中间轴8可相对机动车的竖轴线观察直接垂直地布置在驱动轴3之上,然而同样部分倾斜向上偏移且相对驱动轴3平行伸延地布置在壳体12的上部区域中。壳体12此处尤其由两个壳体件12a和12b形成。

开头所提及的缺点此时首先通过以下方式被避免,即,储油器1在功能上如此地构造且/或布置,从而储油器1布置在两个齿轮级i和ii之间的区域中且大致在驱动轴3和/或车轮驱动轴6的与油底壳区域9相对而置的侧上。由此引起地可实现大量开头已更详细说明的优点。

如尤其图3图解说明的那样,储油器1的纵轴线a大致平行于通过相应的直径、尤其通过齿轮4a,4b,4c或者5a的圆直径所确定的相应的平面。换而言之,第一齿轮级i或者通过第一小齿轮4a和齿轮4b的齿轮的直径大致示意性地形成第一齿轮级i的第一平面,其中,通过齿轮4c、即第二小齿轮4c和轴驱动齿轮5a的直径、即通过相应的直径形成另一平面、即第二齿轮级ii的平面。在此之间大致延伸有储油器1的纵轴线a,因此如在图3中所示出的那样或者部分在图4至7中所画出的那样,其中,纵轴线a于是平行于先前所提及的平面伸延。

尤其,如这由图3可见的那样,储油器1大致上于是由壳体12的第一壳体壁部横向地、尤其大致完全经由壳体12的宽度或者横截面延伸直至壳体12的相对而置的其它的未更详细地标明的壳体壁部。储油器1因此尤其相应地同样取决于壳体12的可供使用的自由空间或者自由横截面被相应地匹配且/或定义尺寸。

储油器1具有至少一个油进入区域1b,其中,油进入区域1b如此地定位且/或构造,从而通过旋转的轴驱动齿轮5a可将油从油底壳区域9运输到油进入区域1b中。尤其,油进入区域1b具有油进入窗10和拱形构造的油收集区域11。后者尤其由图4在此良好可见。

此外,储油器1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油离开区域1c,其中,第一油离开区域1c如此地定位且/或构造,从而一方面油可从储油器1的内部空间1a中被引出且为了继续运输可被输送给布置在中间轴8上的齿轮4b。因此图5显示如下,即,第一油离开区域1c具有油离开窗13和部分拱形地且/或呈斜坡状构造的油引导区域14。尤其,油引导区域14或者其拱形被相应地匹配于齿轮4b的外部尺寸。

尤其,储油器1具有多个油离开区域1c,1d,1e和1f,借助其可以以油供应传动系2的不同的轴承15,16,17和/或尤其多个通向不同轴承15,16,17的流动通道18(对此同样参照图12a和12b)。

传动系2的驱动轴3借助于轴向彼此间隔的第一和第二轴承15和16被支撑,这由图1、尤其然而同样由图2良好可见。

储油器1为了供应该轴承15和16具有第二油离开区域1d和第三油离开区域1e。这两个油离开区域1d和1e尤其在图5中良好可见地被示出,尤其这些油离开区域构造“在储油器1的马达侧的侧上”。

在差速器5或者差速器5的轴驱动齿轮5a与容纳驱动马达20的壳体12或者壳体件12a之间为了支撑差速器5布置有轴承盖19,其中,轴承盖19具有展平的区域19a,在其上布置有储油器1。

最后,储油器1具有第四油离开区域1f,借助其可以以油供应布置在轴承盖19的轴承座中的第三轴承17,尤其第四油离开区域1f具有此处未更详细地标明的油离开开口,其与轴承盖19的尤其部分呈斜坡状构造的输送区域流动连接或者呈斜坡状的输送区域可以以油经由第四油离开区域1f来供应。在此,轴承盖19的呈斜坡状构造的输送区域尤其构造成轴承盖19的整体的组成部分。

如图12a和12b显示的那样,壳体12或者尤其相应的壳体件12a具有用于供应轴承15的流动通道18。如尤其图4至7变得清楚的那样,第一、第二和第三油离开区域1c,1d和1e布置且/或构造在储油器1的相同的侧上、尤其构造在储油器1的马达侧的侧上,其中,油进入区域1b布置且/或构造在储油器1的与此相对而置的侧上。最后,第四油离开区域1f构造在储油器1的底面上。

以此处所示出的储油器1在此处所示出的且所说明的传动系2中的布置和/或构造可实现开头所提及的优点。尤其,此时油可从油底壳9中经由轴驱动齿轮5a被输送到储油器1的油进入区域1b中或者到储油器1的内部空间1a中。尤其,轴承盖9的构造且其对于轴驱动齿轮5a的尺寸的同样部分尺寸式的匹配有助于油到油进入区域1b中、尤其到储油器1的油进入窗10中的进入。油然后在储油器1的内部空间中相应地积聚。经由油离开区域、尤其经由第一油离开区域1c且此处经由油离开窗13和油引导区域14,然后油为了继续运输被输送给关联于中间轴8的齿轮4b,在其处其给齿轮4b和相应的另外的部件润滑且给油。

经由另外的油离开开口、尤其经由第二和第三油离开开口1d和1e,其中,这些油离开开口类似插拔连接地构造,相应的油经由仅部分此处尤其在图12a和12b中所示出的流动通道18到达至支撑驱动轴3的轴承15和16。最后,储油器1如此地构造,以至于经由第四油离开开口1f然后也可相应地润滑且/或冷却其布置在轴承盖19的轴承座中的轴承17。

最后,图8至11显示了带有大致包围或者围住驱动马达20的壳体件12a和大致围住差速器5、轴驱动齿轮5a或者传动机构4的部分的壳体件12b的壳体12。此外,一些部件相对机动车的行驶方向的布置且/或同样地高度上的定向/定位良好可见。此外示出了相应的管道或者通道21,22,用于至少部分将油引回到油底壳区域9中或者用于油在壳体12之外、尤其在两个流动通道之间的导引。

对于这一点可额外地指出如下,即,油底壳区域9尤其借助于轴承盖19被划分成两个区域,轴承盖19即具有此处未更详细地标明的法兰式的周缘区域,其在向下的方向上延伸到油底壳区域9上。该构造尤其防止了不必要的浸液损失,当轴驱动齿轮5a浸液地布置在油底壳区域9中(因此如此处所示出的那样)时。

尤其此处可指出如下,这同样由图1和3得悉,即,轴承盖19如此地构造,以至于该轴承盖在空间上紧邻地布置在轴驱动齿轮5a处且/或如此地构造,以至于油流经由轴驱动齿轮同样借助于轴承盖19可被输送给储油器1或者油进入区域1b。

结果,开头所提及的缺点被避免且获得相应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