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阀以及热管理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6363发布日期:2022-07-01 20:4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控制阀以及热管理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阀以及包括该控制阀的热管理组件。


背景技术:

2.控制阀在热管理系统中一般用于流路的控制,随着热管理系统功能的逐步复杂化,目前一般通过多个控制阀进行系统多流路的控制,如何设置控制阀,使一个控制阀就能够应对系统多流路的控制,以减小热管理系统的占用空间,是一个待改善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阀以及包括该控制阀的热管理组件,使控制阀能够应对热管理组件中多流路的控制。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控制阀,包括阀体部件和阀芯,所述控制阀具有阀体腔,所述阀芯位于所述阀体腔,所述阀体部件具有接口通道,所述阀芯具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的数量为n个,所述接口通道的数量为2n个,n≥3且n为整数,通过旋转所述阀芯,所述2n个接口通道能够通过所述n个导流通道实现不同形式的两两连通。
6.一种热管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理组件包括控制阀、第一泵、第二泵、电池换热部件、第一换热器、电子器件冷却部件、风冷散热器、第二换热器以及用于连接上述各部分的管路件,所述控制阀为上述控制阀。
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控制阀以及包括该控制阀的热管理组件,其中控制阀包括阀体部件和阀芯,阀体部件具有接口通道,阀芯具有导流通道,导流通道的数量为n个,接口通道的数量为2n个,n≥3且n为整数,通过旋转阀芯,2n个接口通道能够通过n个导流通道实现不同形式的两两连通,这样控制阀应用于热管理组件时,可以通过旋转阀芯,使控制阀能够对应热管理组件中的多流路控制,有利于使热管理组件结构相对紧凑,减小热管理组件在热管理系统中的占用空间,进而有利于减小热管理系统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8.图1是控制阀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9.图2是控制阀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10.图3是图1中主阀体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11.图4是图1中主阀体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12.图5是图1中阀芯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13.图6是图1中阀芯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14.图7是控制阀阀芯在0
°
位置时对热管理组件多流路控制的示意图;
15.图8是控制阀阀芯在45
°
位置时对热管理组件多流路控制的示意图;
16.图9是控制阀阀芯在90
°
位置时对热管理组件多流路控制的示意图;
17.图10是控制阀阀芯在135
°
位置时对热管理组件多流路控制的示意图;
18.图11是控制阀阀芯在180
°
位置时对热管理组件多流路控制的示意图;
19.图12是控制阀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0.图13是图12中阀芯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14是控制阀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22.图15是图14中阀芯的一个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24.参见图1和图2,控制阀可以应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其中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新能源车辆热管理系统。控制阀100包括驱动部件1、阀体部件2、阀杆3、阀芯4以及密封组件5,驱动部件1与阀体部件2固定连接,阀芯4位于阀体腔20内,阀杆3的一端与驱动部件1传动连接,阀杆3的另一端与阀芯4传动连接,驱动部件1输出转动力矩传动给阀杆3,阀杆3带动阀芯4转动,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阀杆3与阀芯4还可以设置为一体结构。密封组件5位于阀体腔20,密封组件5位于阀芯4的外周,密封组件5被压紧于阀芯4和阀体部件2之间,密封组件5处于密封压紧状态。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件1包括传动机构11,传动机构11可以为齿轮减速机构,至少部分传动机构11位于驱动部件1内,驱动部件1通过传动机构11与阀杆3进行传动连接。设置传动机构11,用于当驱动部件1的电机输出的转动力矩无法直接驱动阀芯4转动或转动力矩不足时,通过传动机构11增大电机输出的转动力矩,并将增大后的转动力矩通过阀杆3传递给阀芯4,从而驱动阀芯4转动,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当电机输出的转动力矩足够驱动阀芯4时,驱动部件1也可以不包括传动机构11。
25.参见图3和图4,阀体部件2包括主阀体21,主阀体21包括侧壁22以及用于与外部连通的多个接口部,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主阀体21包括八个接口部:第一接口部211、第二接口部212、第三接口部213、第四接口部214,第五接口部215、第六接口部216、第七接口部217、第八接口部218。在本实施例中,接口部沿侧壁22的外周等圆周分布,并沿侧壁22的径向向外延伸,接口部位于主阀体22的同一高度位置或趋于同一高度位置。主阀体21具有第一腔210,八个接口部分别具有各自对应的八个接口通道:第一接口通道211’、第二接口通道212’、第三接口通道213’、第四接口通道214’、第五接口通道215’、第六接口通道216’、第七接口通道217’、第八接口通道218’,就主阀体21而言,八个接口通道分别与第一腔210连通。
26.参见图1至图4,阀体部件2还包括封盖24,封盖24与主阀体21固定连接,具体地,可以通过焊接或粘胶或卡扣或过盈配合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进一步地,为防止工作流体外漏,封盖24与主阀体21还需进行密封设置。封盖24与主阀体21装配形成阀体腔20,阀体腔20与第一腔210至少部分重合。主阀体21还包括突出部23,突出部23位于相邻两接口通道之间,突出部2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突出部23沿侧壁22的径向向内延伸,或者说突出部23沿侧壁22的径向向与接口部相反的方向延伸,突出部23的径向凸起高度不超过密封组件5的厚度,这样阀芯4相对密封组件5转动时不会由于突出部23造成限位。设置突出部23用于对密封组件5进行限位或固定,具体地,密封组件5具有缺口51(参见图1),密封组件5位于阀体腔20,缺口51与突出部23相互配合,如可以为过盈配合,使密封组件5与主阀体21可以较
好的限位或固定。密封组件5还具有与接口通道连通的通孔52,如在本实施例中,密封组件5具有分别与八个接口通道一一对应的八个通孔,八个接口通道分别与八个通孔连通。阀体部件2可以是塑料材料经注塑加工形成,如采用聚酰胺(pa)类材料,或聚邻苯二甲酰胺(ppa),或者尼龙类材料等等,密封组件5的主体材料可以是塑料材料经注塑加工形成,如可以采用聚偏氟乙烯、聚偏二氟乙烯(pvdf)等含氟聚合物或其他高分子聚合物。另外,通过设置缺口51与突出部23配合,还可以对密封组件5进行对准,使密封组件5的八个通孔分别与八个接口通道一一对应设置。
27.参见图5和图6,阀芯4可以是塑料材料经注塑一体加工形成,如可以采用尼龙材料或聚苯硫醚(pps)类材料经注塑加工而成。阀芯4具有多个导流通道,在本实施例中,阀芯4具有四个导流通道:第一导流通道401、第二导流通道402、第三导流通道403、第四导流通道404,导流通道由隔板分隔形成,具体地,阀芯4包括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第三隔板43、第四隔板44,阀芯4还包括第一端壁45和第二端壁46,沿阀芯4的轴向,隔板位于第一端壁45和第二端壁46之间,定义隔板沿阀芯4的轴向的两边称为两端,隔板沿阀芯4径向的两边称为两侧,则隔板沿阀芯4轴向的一端与第一端壁45相连,隔板沿阀芯4轴向的另一端与第二端壁46相连,第一隔板41的一侧和第二隔板42相连,具体地与第二隔板42的第一段421和第二段422的交接处相连,第二隔板42的一侧分别与第一端壁45和第二端壁46的外边缘对齐设置,第二隔板42的另一侧与第四隔板44相连,第一隔板41的另一侧与第四隔板44相连,第四隔板44的一侧分别与第一端壁45和第二端壁46的外边缘对齐设置,第四隔板44的另一侧分别与第一端壁45和第二端壁46的外边缘对齐设置,第三隔板43与第四隔板44间隔设置,第三隔板43与第四隔板44不直接相连,第三隔板43的两侧分别与第一端壁45的外边缘对齐设置,第三隔板43的两侧分别与第二端壁46的外边缘对齐设置。沿阀芯4的径向,以第四隔板44为基准,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位于第四隔板44的相同一侧,第三隔板43位于第四隔板44的另一侧。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第四隔板44、第一端壁45、第二端壁46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401和第二导流通道402,沿阀芯4的径向,第一导流通道401和第二导流通道402位于第四隔板44的相同一侧,且第一导流通道401和第二导流通道402可以为对称分布;第三隔板43、第一端壁45、第二端壁46之间形成第三导流通道403;第四隔板44、第三隔板43、第一端壁45、第二端壁46之间形成第四导流通道404,沿阀芯4的径向,第三导流通道403和第四导流通道404位于第四隔板44的相同另一侧,第四导流通道404比第三导流通道403靠近第四隔板44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壁45和第二端壁46的外形和尺寸均相同,定义一平面,该平面与阀芯4的中轴线x-x垂直,第一端壁45在该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端壁46在该平面上的投影成圆形且相互重合,第四隔板44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大致将第一端壁45和/或第二端壁46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分隔成面积相等或趋于相等的两部分,由于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第四隔板44相互连接,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以及第四隔板44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大致组合呈三角形结构。
28.参见图2,阀芯4位于阀体腔20,密封组件4位于阀芯4的外周,第一端壁45的外边缘、第二端壁46的外边缘、隔板与第一端壁45外边缘和第二端壁46外边缘对齐设置的侧边分别与密封组件5的内侧面密封抵接,这样,各个导流通道之间可以通过密封组件5密封地隔开,使各导流通道之间不直接连通。
29.控制阀100在热管理系统中应用时,系统可以选择控制阀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工作
模式,具体地可以根据系统的不同需要通过旋转阀芯进行选择和控制。如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阀100具有八个接口通道,阀芯4具有四个导流通道,阀芯4每转过45
°
即一个工作模式,共有八种工作模式。参见图7至图1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管理组件,热管理系统包括热管理组件,或者说热管理组件是热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200包括控制阀100、第一泵201、第二泵202、电池换热部件203、第一换热器204、电子器件冷却部件205、风冷散热器206、第二换热器207以及用于连通各部分的管路件,工作流体可以为冷却液。
30.控制阀100在该热管理组件200中包括五种工作模式,具体地:
31.参见图7,为第一工作模式,定义此时阀芯4为初始位置,即定义此时阀芯4转过的角度为0
°
,此时第一接口通道211’通过第一导流通道401与第二接口通道212’连通,第三接口通道213’通过第二导流通道402与第四接口通道214’连通,第五接口通道215’通过第四导流通道404与第八接口通道218’连通,在第一工作模式中,第六接口通道216’与第七接口通道217’无使用功能,具体地,在第一工作模式中,第二泵202不启动,此时第六接口通道216’和第七接口通道217’不进行冷却液回路的流通。
32.在第一工作模式中,第一泵201启动,在第一泵201的作用下,位于管路件中的冷却液(可以为水或其他冷却剂)流向第一换热器204,位于第一换热器204的冷却液与热管理系统中其他流体回路的工作流体(如可以为冷媒回路中的冷媒或其他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可以为与其他冷却液回路中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冷却液经第一换热器204换热冷却后流向电子器件冷却部件205,位于电子器件冷却部件205的冷却液与车辆中的电子器件发热源进行热交换,吸收电子器件发热源的热量后流向第三接口通道213’,并流经第二导流通道402后从第四接口通道214’流出,流向风冷散热器206,位于风冷散热器206的冷却液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却液经风冷散热器206散热冷却后流向第五接口通道215’,并流经第四导流通道404后从第八接口通道218’流出,流向电池换热部件203,位于电池换热部件203的冷却液与车辆的电池组进行热交换,利用经风冷散热器206散热后的余热对电池组进行加热,并流向第一接口通道211’,流经第一导流通道401后从第二接口通道212’流出,流向第一泵201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需要指出的是:给电池组加热主要是因为在冬天或温度较低的环境下,车辆启动时电池组的温度较低,给电池组加热有助于电池快速进入工作范围温度,使电池组正常工作。
33.参见图8,为第二工作模式,此时阀芯4在第一工作模式的基础上通过逆时针旋转45
°
至图8所示位置,此时第一接口通道211’通过第四导流通道404与第六接口通道216’连通,第二接口通道212’通过第一导流通道401与第三接口通道213’连通,第七接口通道217’通过第三导流通道403与第八接口通道218’连通。在第二工作模式中,第四接口通道214’和第五接口通道215’无使用功能,即在第二工作模式中,第四接口通道214’和第五接口通道215’不进行冷却液的回路的流通。
34.在第二工作模式中,第二泵202启动,在第二泵202的作用下,经第二换热器207换热冷却后的冷却液流向第七接口通道217’,并流经第三导流通道403后从第八接口通道218’流出,流向电池换热部件203,位于电池换热部件203的冷却液与电池组进行热交换,吸收电池组的热量后流向第一接口通道211’,并流经第四导流通道404后从第六接口通道216’流出,流向第二换热器207,位于第二换热器207的冷却液与热管理系统其他回路中的
连通,第二接口通道212’通过第三导流通道403与第三接口通道213’连通,第五接口通道215’通过第一导流通道401与第六接口通道216’连通,第七接口通道217’通过第二导流通道402与第八接口通道218’连通。
40.在第五工作模式中,第一泵201启动,在第一泵201的作用下,冷却液流向第一换热器204,并经第一换热器204换热冷却后流向电子器件冷却部件205,位于电子器件冷却部件205的冷却液与电子器件发热源进行热交换,吸收电子器件发热源的热量后流向第三接口通道213’,并流经第三导流通道403后从第二接口通道212’流出,流向第一泵201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第二泵202启动,在第二泵202的作用下,经第二换热器207换热冷却后的冷却液流向第七接口通道217’,并流经第二导流通道402后从第八接口通道218’流出,流向电池换热部件203,位于电池换热部件203的冷却液与电池组进行热交换,吸收电池组的热量后流向第一接口通道211’,并流经第四导流通道404后从第四接口通道214’流出,流向风冷散热器206,经风冷散热器206散热冷却后流向第五接口通道215’,并流经第一导流通道401后从第六接口通道216’流出,流向第二换热器207,经第二换热器207再次换热冷却后流向第二泵202进行下一个工作循环。第五工作模式与第二工作模式相比,在第五工作模式中,冷却液经过风冷散热器206和第二换热器207双重换热冷却后,能够以较低的温度与电池组进行热交换,使电池组快速降温。
41.控制阀100在该热管理组件200中的其他工作模式不进行一一举例,另外,这里所说的逆时针方向仅以图示的实施例为例进行界定,而并非对逆时针方向进行限制。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不同的热管理系统模型,控制阀通过旋转阀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工作模式。
42.在不同的热管理系统模型中,为使控制阀能够应对不同系统的多流路控制,还可以通过改变阀芯隔板的形状和结构,使控制阀的八个接口通道实现不同的两两连通,以实现不同系统的需要。这样,在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为使控制阀能够适用于不同的热管理系统,容易想到的是:
43.参见图12和图13,为控制阀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第三隔板43’、第四隔板44’的外形结构和尺寸均相同,均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具体地,第一隔板41’的一侧与第四隔板44’的第一段441’和第二段442’的交接处相连,第一隔板41’的另一侧分别与第一端壁45和第二端壁46的外边缘对齐设置;第二隔板42’的一侧与第一隔板41’的第一段411’和第二段412’的交接处相连,第二隔板42’的另一侧分别与第一端壁45和第二端壁46的外边缘对齐设置;第三隔板43’的一侧与第二隔板42’的第一段421’和第二段422’的交接处相连,第三隔板43’的另一侧分别与第一端壁45和第二端壁46的外边缘对齐设置;第四隔板44’的一侧与第三隔板43’的第一段431’和第二端432’的交接处相连,第四隔板44’的另一侧分别与第一端壁45和第二端壁46的外边缘对齐设置。第一隔板41’、第四隔板44’、第一端壁45、第二端壁46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401’;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1’、第一端壁45、第二端壁46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402’;第二隔板42’、第三隔板43’、第一端壁45、第二端壁46之间形成第三导流通道403’;第三隔板43’、第四隔板44’、第一端壁45、第二端壁46之间形成第四导流通道404’;第一导流通道401’、第二导流通道402’、第三导流通道403’、第四导流通道404’沿阀芯4的外周等圆周分布。定义一平面,该平面与阀芯4’的中轴线x
’‑
x’垂直,第一端壁45在该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端壁46在该平面上的投影成圆形且相互重合,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第三隔板43’以及第四隔
板44’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大致组合呈方形结构。控制阀100’的其他结构同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这样,通过旋转阀芯4’,可以实现八个接口通道中相邻两接口通道之间不同形式的两两连通,以适应不同的热管理系统需要。
44.参见图14和图15,为控制阀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中,阀芯4”包括第一隔板41”、第二隔板42”、第三隔板43”,沿阀芯4”的径向,以第三隔板43”为基准,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分别位于第三隔板43”的两侧,且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可以为对称分布,第一隔板41”与第三隔板43”间隔设置,第一隔板41”与第三隔板43”不直接相连,第二隔板42”与第三隔板43”间隔设置,第二隔板42”与第三隔板43”不直接相连。第一隔板41”、第一端壁45、第二端壁46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通道401”;第二隔板42”、第一端壁45、第二端壁46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通道402”;第一隔板41”、第三隔板43”、第一端壁45、第二端壁46之间形成第三导流通道403”;第二隔板42”、第三隔板43”、第一端壁45、第二端壁46之间形成第四导流通道404”。第三导流通道403”比第一导流通道401”靠近第三隔板43”设置,第四导流通道404”比第二导流通道402”靠近第三隔板43”设置,沿阀芯4”的径向,以第三隔板43”为基准,第一导流通道401”和第二导流通道402”位于第三隔板43”的两侧且对称分布,第三导流通道403”和第四导流通道404”位于第三隔板43”的两侧且对称分布。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的外形和尺寸均相同,定义一平面,该平面与阀芯4”的中轴线x
”‑
x”垂直,第一隔板41”和第二隔板42”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均大致呈c字形,第一端壁45在该平面上的投影与第二端壁46在该平面上的投影成圆形且相互重合,第三隔板43”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将第一端壁45和/或第二端壁46在该平面上的投影分隔成面积相等或趋于相等的两部分。控制阀100”的其他结构同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45.控制阀100在图1至图15中所示的实施例均为八通阀,即具有八个接口通道,阀芯具有四个导流通道,通过旋转阀芯,可以使接口通道通过阀芯的导流通道实现不同的两两连通。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控制阀的接口通道还可以为其他个数,具体地,可以定义控制阀具有接口通道的个数为2n个,阀芯具有导流通道的个数为n个,n≥3且n为整数,这样,通过旋转阀芯,可以使控制阀的2n个接口通道通过导流通道实现不同形式的两两连通。
46.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限制本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