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设备的双夹臂支架以及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52257发布日期:2021-02-18 16:00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设备的双夹臂支架以及支撑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支架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便携式设备的双夹臂支架以及支撑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科技文化的高速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种便携式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等等)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重要。由此也发展出了配套的支架装置,这些支架通常具备能够伸缩的夹臂,并通过夹臂的伸缩来附接或脱卸便携式设备,但是现存的支架中,由于对夹臂运动的距离无法做到精确的控制,导致在支架使用过程中无法对支架的附接工作模式与脱卸工作模式进行有效的切换。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中阐述的技术缺陷,发明人对传统的便携式设备支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造成前述缺陷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支架中用于夹持的两个夹臂是通过弹簧机构与限位机构实现两种工作模式的切换的,每个夹臂与支架主体之间通过弹簧连接,在扩大两个夹臂之间距离的过程中,利用控制机构施加一个作用力持续驱动两个夹臂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同时压缩每个夹臂对应的弹簧,到达预定部位后,两个夹臂会进入一个预先设定的限位槽中,此时两个夹臂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大化,用户便可以将便携式设备放入支架中,随后该夹臂脱离限位槽,在弹簧的反向作用下,两个夹臂朝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将便携式设备夹持在支架中。在需要取出便携式设备时,再次给与两个夹臂一个驱动力,两个夹臂朝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同时压缩对应的弹簧。
[0004]
然而重要的是,问题在于,由于传统支架的设计缺陷以及人的操作习惯等原因,在前述夹臂移动一小段距离时,通常用户就会取下便携式设备,同时停止施加驱动力,由于此时夹臂还未移动至对应的限位槽中,所以夹臂会在弹簧的反向作用下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至施加驱动作用力前的原始位置。如此,当用户下一次需要重新利用支架夹持便携式设备时,就需要再次对夹臂进行驱动,扩大两个夹臂之间的距离,才能够将便携式设备夹持进去。
[0005]
据此,发明人针对前述缺陷,设计了一种便携式设备的双夹臂支架以及相应的支撑系统,在其中设置了至少两个夹臂,这两个夹臂之间通过啮合机构实现相对运动,这样,无论用户对夹臂驱动时施加的是持久作用力还是短暂的瞬间作用力,夹臂都可以在驱动作用力的控制下移动至相应的啮合部位中,而不会在停止施加驱动力后,被弹簧的反向力作用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运动,回复到施加驱动作用力前的原始位置。
[0006]
综上,本实用新型至少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设备的双夹臂支架以及系统,能够准确切换支架的附接工作模式与脱卸工作模式。
[0007]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
[0009]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设备的双夹臂支架,包括:
[0010]
主体,具有一用于支撑便携式设备的面部;
[0011]
第一开关,在所述面部上的预定区域被设置为容许压入或伸出所述面部;
[0012]
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分别设置于所述面部两侧,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之间形成被所述第一开关调节的伸缩距,以附接或脱卸便携式设备;
[0013]
第二开关,分别与所述第一夹臂、所述第二夹臂连接,用于调节所述伸缩距;以及
[0014]
啮合机构,其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夹臂、所述第二夹臂连接;
[0015]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通过所述啮合机构驱动所述第一夹臂、所述第二夹臂移动,调节所述伸缩距。
[0016]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啮合机构包括:
[0017]
与所述第一夹臂连接的第一齿形构件;
[0018]
与所述第二夹臂连接的第二齿形构件;以及
[0019]
分别与所述第一齿形构件、所述第二齿形构件啮合连接的齿条构件,其中所述齿条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关上。
[0020]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双夹臂支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夹臂上的第一夹臂移动杆,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夹臂上第一夹臂移动杆;其中,
[0021]
所述第一齿形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夹臂移动杆上,所述第二齿形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夹臂移动杆上,所述第一夹臂移动杆、所述第二夹臂移动杆上分别设置有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开关容置在两个所述连接孔中,并通过所述齿条构件与所述齿形构件啮合连接。
[0022]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齿条构件中齿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面部。
[0023]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连接孔为非封闭式环形通孔,两个所述连接孔的开口端套设在所述第一开关上。
[0024]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双夹臂支架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臂连接。
[0025]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主体包括第一封盖、以及与所述第一封盖匹配的第二封盖,其中,
[0026]
所述第一封盖中设有容置所述第一开关的通道,所述第二封盖中与所述通道对应处设有容置所述第一开关的固定槽。
[0027]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开关包括按压构件与第二弹性元件,其中,所述按压构件在所述面部上的所述预定区域被设置为容许压入或伸出所述面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一端与所述按压构件连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槽底部。
[0028]
在一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开关包括分别与所述啮合机构两端连接的两个按压移动杆,所述两个按压移动杆分别从所述主体内部伸出至两侧的外部空间。
[0029]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
[0030]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设备支撑系统,包括:
[0031]
支撑装置,以及
[0032]
第一方面所述的便携式设备的双夹臂支架。
[0033]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效果至少包括:
[0034]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便携式设备的双夹臂支架实现了同时对于第一夹臂、
第二夹臂的移动距离的精确控制,而不会发生: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上的驱动力消失后,会因为某种因素(例如惯性、或者某些引起反作用力的弹性机构)而出现继续运动的现象,导致调节的伸缩距超出了预定范围,影响到对支架的附接工作模式与脱卸工作模式的有效切换,进而给用户的使用滋生了困扰。
[0035]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便携式设备支撑系统,具有所述双夹臂支架带来的技术效果。
[0036]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37]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式设备的双夹臂支架的其中一个结构示意图;
[0038]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双夹臂支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0039]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双夹臂支架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0040]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双夹臂支架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0041]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双夹臂支架的再一个结构示意图;
[0042]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开关的其中一个结构示意图;
[0043]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双夹臂支架的一个分解示意图;
[0044]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便携式支撑系统的其中一个结构示意图;
[0045]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便携式支撑系统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0046]
附图标记:
[0047]
双夹臂支架1,主体10,面部130,支撑面131,通孔132,通道160,第一滑道140,第二滑道150,第一封盖110,第三滑槽111,第二封盖120,第四滑槽121,第二滑槽122,固定槽123,第一开关20,按压构件210,第二弹性元件220,按压面211,第一夹臂30,第一防护垫320,第一夹臂移动杆310,第一连接孔311,第一扣槽312,第二夹臂40,第二夹臂移动杆410,第二连接孔411,第二扣槽412,第二防护垫420,第二开关50,第一按压移动杆510,第一按压端511,第二按压移动杆520,第二按压端521,啮合机构60,第一齿形构件610,所述第二齿形构件620,所述齿条构件630,第一弹性元件70,连接件80,便携式设备支撑系统3,支撑装置2,支撑台201,支杆202,便携式设备4。
具体实施方式
[004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4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50]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0051]
<第一方面:便携式设备的双夹臂支架>
[0052]
如图1所示,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设备的双夹臂支架1,包括:
[0053]
主体10,具有一用于支撑便携式设备的面部130;
[0054]
第一开关20,在所述面部130上的预定区域被设置为容许压入或伸出所述面部130;
[0055]
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分别设置于所述面部130两侧,所述第一夹臂30与所述第二夹臂40之间形成被所述第一开关20调节的伸缩距,以附接或脱卸便携式设备;
[0056]
第二开关50,分别与所述第一夹臂30、所述第二夹臂40连接,用于调节所述伸缩距;以及
[0057]
啮合机构60,其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20、所述第一夹臂30、所述第二夹臂40连接;
[0058]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20通过所述啮合机构60驱动所述第一夹臂30、所述第二夹臂40移动,调节所述伸缩距。
[0059]
具体地,主体10上设置有一用于支撑的面部130,所述面部130至少能够提供一个支撑面131,用于支撑便携式设备。在支架主体10上面部130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具有一段能够被调节的伸缩距,关于伸缩距,本申请主要是通过啮合机构60实现的,即通过啮合机构60推动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使得两者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从而改变伸缩距的大小。在需要将支撑便携式设备附接于支架的面部130上并夹紧,或者需要将支撑便携式设备从支架的面部130上脱卸时,通过第一开关20、第二开关50调节前述的伸缩距即可实现整个操作流程。
[0060]
在这里,第一个需要强调的重点是,根据以上所述的双夹臂支架1,本申请作出的主要技术贡献,或者取得的一个最基本的技术效果是利用啮合机构60实现了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的移动,调节伸缩距,从而消除了无法对便携式设备支架的附接工作模式与脱卸工作模式的精准切换的障碍,避免了取卸或安装便携式设备的过程中,在一次启动开关装置后,仍需要人工对便携式设备支架进行二次调整的情况发生。
[0061]
关于所述双夹臂支架1更详细的结构设计与相应的工作原理,具体如下文所述。
[0062]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面部130直接设置于所述主体10上,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面部130也可以是与所述主体10分离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所述面部130由一块支撑板提供,在此基础上将支撑板与所述主体10连接即可。
[0063]
继续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0可以设置为一个内部具有容纳空间的箱体结构,在该箱体结构的顶部中设置所述面部130。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面部130设置为一块面积大于该箱体结构顶部的支撑板,然后再将该支撑板与该箱体结构的顶部连接。在这种实施例中,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面131,提升对便携式设备的支撑效果。
[0064]
再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开关20,设置在所述面部130上的预定区域,用于控制对所述伸缩距的大小的调节;具体地,所述预定区域可以设置在所述面部130的中心部位,能够取得对第一开关20比较好的触发效果,因为面部130的中心部位受力程度比较均匀。
[0065]
进一步地,将第一开关20设置为容许压入或伸出所述面部130,更具体地,实际上是,第一开关20能够被压入或伸出所述面部130中的支撑面131。相应地,如图1所示,所述主体的顶部设置的支撑面131上开设有通孔132,在此基础上,继续如图3所示,所述主体10中设有容置所述第一开关20的通道160,在按压第一开关20时,第一开关20能够在该通道160中相对于主体10运动,该通道160与所述通孔132连通,以使得第一开关20能够被压入或伸出所述面部130。
[0066]
继续如图2所示,第一开关20处于伸出前述支撑面131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施加压力给第一开关20时,即可触发第一开关20,缩小所述伸缩距,从而夹紧便携式设备,同时,第一开关20被压入所述面部130中,在便携式设备的压力作用下,第一开关20将一直处于被压入所述面部130中的状态,并且不能伸出所述支撑面131。
[0067]
根据图1所示,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分别设置于所述面部130两侧,两夹臂之间形成伸缩距,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也可以位于所述面部130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如前所述,本申请中主要是通过改变伸缩距的大小来附接或脱卸便携式设备。为此,将所述伸缩距设置为能够被所述第一开关20控制。需要声明的是,伸缩距的改变实际上是通过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的,至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能够明晰,无论是通过移动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中的任何一者,抑或是同时移动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都是能够实现前述目的的。
[0068]
由于,双夹臂支架1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两种工作状态,一个是对设备的附接,一个是对设备的脱卸,无论是附接工作还是脱卸工作,都涉及到伸缩距的调节,所以本申请中采用了两个开关分别用来控制这两种工作模式。如图1-2所示,具体的方案可以是,设置一个与所述第一夹臂30、所述第二夹臂40连接的第二开关50,来调节所述伸缩距。
[0069]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关50可以与第一夹臂30、所述第二夹臂40直接连接,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间接连接。
[0070]
根据以上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夹臂支架1的工作过程可以依照如下方式实现:
[0071]
如图1所示,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伸缩距为d1,第一开关20容置于所述通孔132中且未伸出所述支撑面131,在这种情形下,沿着p1、q1方向按压第二开关50的两端,第一夹臂30即沿着s1方向移动并远离第二夹臂40,第二夹臂40即沿着t1方向移动并远离第一夹臂30,同时第一开关20沿着n1方向运动,逐渐伸出所述支撑面131。
[0072]
再继续参见图2,此时伸缩距已经由d1扩大到了d2,第一开关20伸出了所述支撑面131,若沿着n2方向按压第一开关20,第一开关20将沿着所述通孔132逐渐被压入所述面部130中,同时第一夹臂30沿着t2方向移动接近第二夹臂40,第二夹臂40沿着s2方向移动接近第一夹臂30,第二开关50的两端也相应地沿着p2、q2方向运动,逐渐远离所述主体10。
[0073]
接下来,需要着重强调的一个重点是,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相对运动具体如何形成的方案的阐述。
[0074]
如前所述,本申请通过啮合机构60控制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相对运动。主要是将能够带动第一夹臂30运动的啮合机构60与第一开关20连接,这种啮合连接方式能够精准的对第一夹臂30移动距离进行控制,从而对伸缩距精确调节。
[0075]
进一步,将前述啮合机构60与第二开关50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开关20、第二开关50对第一夹臂30、所述第二夹臂40运动的双重控制,达到调节所述伸缩距的目的。至于第一开关20、第二开关50、第一夹臂30、所述第二夹臂40分别与所述啮合机构60之间的连接关系,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直接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具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0076]
更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继续如图3至图4所示,所述啮合机构60可以设置在所述主体10内部,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10外部。所述主体在与所述
第一夹臂30一侧设置有第一滑道140,在与所述第二夹臂40一侧设置有第二滑道150。其中,第一夹臂30则通过所述第一滑道140与所述主体10内部的啮合机构60连接,第二夹臂40则通过所述第二滑道150与所述主体10内部的啮合机构60连接,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与所述主体10、所述第一开关20之间呈相对运动关系。
[0077]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5所示,啮合机构60中包括能够发生相对运动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与第一夹臂30连接,第二部分与第二夹臂40连接,第三部分则与第一开关20连接,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分别与第三部分啮合连接,因此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能够随着啮合机构60中内部产生的相对运动与第一开关20之间形成相对运动,从而精准地改变所述伸缩距。
[0078]
由此,本申请的双夹臂支架1实现了对于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移动距离的精确控制,而不会发生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上的驱动力消失后,会继续因为某种因素(例如惯性、或者某些引起反作用力的弹性机构)而继续运动,导致调节的伸缩距超出了预定范围,影响到对双夹臂支架1的附接工作模式与脱卸工作模式的有效切换,进而给用户的使用滋生了困扰。
[0079]
关于啮合机构60的设计以及第一开关20、第二开关50如何控制啮合机构60运动,存在多种实现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以下将通过更为具体的一些实施例进行说明。
[0080]
继续如图5、6所示,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啮合机构60包括:与所述第一夹臂30连接的第一齿形构件610,与所述第二夹臂40连接的第二齿形构件620;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齿形构件610、所述第二齿形构件620啮合连接的齿条构件630,所述齿条构件630设置于所述第一开关20上。其中所述第一齿形构件610、所述第二齿形构件620、所述齿条构件630可以设置为齿条。
[0081]
进一步地,在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夹臂支架1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夹臂30上的第一夹臂移动杆310,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二夹臂40上第一夹臂移动杆410;其中,
[0082]
所述第一齿形构件610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夹臂移动杆310上,所述第二齿形构件620设置在所述第二夹臂移动杆410上,所述第一夹臂移动杆310、所述第二夹臂移动杆410上分别设置有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开关20容置在两个所述连接孔中,并通过所述齿条构件620与所述齿形构件610啮合连接。
[0083]
第一夹臂30与第一夹臂移动杆310两者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两者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此外,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臂30移动杆也可以是移动板之类的物体,只要其能够带动第一夹臂30移动即可。同理,第二夹臂40与第二夹臂移动杆410之间的连接关系参照第一夹臂30进行设置。
[0084]
更具体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夹臂移动杆310中的连接孔为第一连接孔311,设置在所述第二夹臂移动杆410中的连接孔为第二连接孔411,所述第一开关20同时容置在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中,并且能够沿着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的贯通方向运动,此外,所述第一开关20通过所述齿条构件630与所述第一齿形构件610、所述第二齿形构件620啮合连接。在这种连接方式中,由于第一开关20容置在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中,使得第一齿形构件610、第二齿形构件620与齿条构件630的啮合连接关系更加稳定。
[0085]
在一些其他方式中,第一夹臂移动杆310、第二夹臂移动杆410也可以与第一开关
20间接连接,在这种情况中,其需要与双夹臂支架1中的某一个相对固定的结构啮合连接,同时二者之间的运动关系需要设置成能够被第一开关20控制。
[0086]
更具体地,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设置为非封闭式的长方形通孔132,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一开关20,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的开口端连接在一起时能够形成一个封闭孔34,这个封闭孔34的长度大于第一开关20的长度(这里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的移动方向平行)。
[0087]
同时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与所述主体10上的通道160之间具有相互连通的部分,所述第一开关20在受到所述面部130的外部压力作用时,能够在所述通道160与所述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中运动。当所述第一开关20被压入所述通道160中时,其使得所述齿条构件630开始脱离与第一齿形构件610、第二齿形构件620之间的啮合连接状态,在第一开关20被完全压入所述通道160中之前,所述齿条构件630与第一齿形构件610、第二齿形构件620脱离啮合连接状态,使得第一夹臂移动杆310、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移动杆410、第二夹臂40无法被啮合机构60限制。
[0088]
其中,沿着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的两条长边与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的移动方向平行,第一齿形构件610设置第一连接孔311的两条长边上,第二齿形构件620设置第二连接孔411的两条长边上。相应地,第一开关为类长方体,在分别与第一齿形构件610、第二齿形构件620对应的两侧设置齿条构件620。
[0089]
进一步地,所述齿条构件630中齿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面部130。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齿条构件630中齿槽的开口方向也可以朝向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的内部设置。
[0090]
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齿条构件630设置于第一开关20底部的两侧,使得第一开关20底部在宽度方向(这里的宽度方向指的是与第一夹臂30或者第二夹臂40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稍微大于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并且不能完全伸入到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中;在这种方案中,实际上对第一开关20的移动关系进行了一定限制,放置第一开关20的底部受到冲击时,沿着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通道160、通孔132从主体10中滑出。相应地,第一齿形构件610、第二齿形构件620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的两条长边的底部,以便于与所述齿条构件620实现啮合连接。
[0091]
进一步地,继续如图7所示,所述双夹臂支架1还包括第一弹性元件70,所述第一弹性元件80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夹臂3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臂40连接。具体地,第一弹性元件80设置为弹簧,第一夹臂移动杆310上设置有第一扣槽312,第二夹臂移动杆410上设置有第二扣槽412,第一扣槽312与第二扣槽412的槽口方向相反,第一弹性元件70的一端与第一扣槽31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扣槽124连接。容易理解的是,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弹性元件70。
[009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伸缩距为最短距离时,第一弹性元件80处于未发生形变状态,第一开关20容置于所述通孔132中且未伸出所述支撑面131,在这种情形下,沿着p1、q1方向按压第二开关50,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之间的伸缩距逐渐增大,第一弹性元件70逐渐伸长,同时第一开关20逐渐伸出所述支撑面131。在需要缩小前述伸缩距时,首先通过按压第一开关20,使第一齿形构件610、第二齿形构件620与
齿条构件620之间脱离啮合关系,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在第一弹性元件70的作用下就能够自动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达到缩小伸缩距的目的,同时,第二开关50的两端也相应地沿着p2、q2方向运动,逐渐远离所述主体10。
[0093]
关于所述主体10的设置,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其包括第一封盖110、以及与所述第一封盖110匹配的第二封盖120,第一封盖110与第二封盖120能够组合成一个封闭的箱体结构,前述两者之间的结合可以通过螺接、卡接等方式实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这种方案中,容易实现第一封盖110与第二封盖120的装配与拆卸,便于对主体10内部各结构实现装配或维修等工作。
[0094]
其中,所述面部130设置在所述第一封盖110上,所述第一封盖110中设有容置所述第一开关20的通道160。
[0095]
在上述基础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封盖120中与所述通道160对应处设有容置所述第一开关20的固定槽123,也就是说,第一开关20的一端伸入所述通道160中,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伸入所述固定槽123中,当然所述固定槽123的形状与大小要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开关20的另一端向匹配,便于稳定第一开关20。
[0096]
进一步地,第一封盖110在靠近第一夹臂30侧设置有第一滑槽(未示出),第二封盖120在靠近第一夹臂30侧设置有第二滑槽122,当第一封盖110、第二封盖120连接后,第一滑槽与第二滑槽122结合形成封闭的第一滑道140,第一夹臂移动杆310被设置为能够在第一滑道140中移动。此外,第一封盖110在靠近第二夹臂40侧设置有第三滑槽111,第二封盖120在靠近第二夹臂40侧设置有第四滑槽121,当第一封盖110、第二封盖120连接后,第三滑槽111与第四滑槽121结合形成封闭的第二滑道150,第二夹臂移动杆410被设置为能够在第二滑道150中移动。此外,第二开关50的两端被设置为分别从第一滑道140、第二滑道150中伸入到所述主体10内部与所述啮合机构60连接,在按压第二开关50的两端时,第二开关50的两端朝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也就是所述主体10内部方向移动,同时,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伸缩距扩大。
[0097]
继续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20具有一按压面211,所述按压面211被设置为容许压入或伸出所述面部13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20伸出所述面部130的部分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按压点。
[0098]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20包括按压构件210与第二弹性元件220,具体地,所述第二弹性元件220为弹簧,所述齿条构件630设置于所述按压构件210上,所述按压构件210的一端设置所述按压面211,另一端通过所述齿条构件630与第一连接孔311、第二连接孔411中的第一齿形构件610、第二齿形构件620啮合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元件220的一端与所述按压构件210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固定槽123底部并连接。
[0099]
在实际工作中,当按压构件210上的按压面211受到压力作用时,按压构件210沿着通道160朝向固定槽123方向运动,第二弹性元件220被压缩,此时第一齿形构件610、第二齿形构件620与齿条构件620之间脱离啮合关系,当按压构件210上的按压面211失去压力的作用时,按压构件210沿着通道160朝向面部130的方向运动,逐渐从所述通孔132中伸出所述支撑面131,最终使得第一齿形构件610、第二齿形构件620与齿条构件620之间重新恢复到啮合连接的状态。
[0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关50包括第一按压移动杆510与第二按压移动杆
520,所述第一按压移动杆510与所述第二夹臂40位于同一侧,且从第一滑道140中伸入所述主体10内与所述第一夹臂移动杆310连接。所述第二按压移动杆520与所述第一夹臂30位于同一侧,且从第二滑道150中伸入所述主体10内与所述第二夹臂移动杆410连接。
[0101]
此外,第一按压移动杆510上设置有位于所述主体10外部的第一按压端511,第二按压移动杆520上设置有位于所述主体10外部的第二按压端521。在按压第一按压端511、第二按压端521时,第一按压移动杆510与第二按压移动杆520即可以分别沿着第一滑道140、第二滑道150移动,进而带动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移动。在触发第二开关50时,将人手张开的两指同时按压第一按压端511、第二按压端521即可。
[0102]
进一步地,第一夹臂30上设置有第一防护垫320,第二夹臂40上设置有第二防护垫420。
[0103]
进一步地,所述双夹臂支架1还包括连接件80,所述连接件位于第二封盖120的外侧。
[0104]
<第二方面:便携式设备支撑系统>
[0105]
如8、图9所示,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设备支撑系统3,其中,图8所示的是便携式设备支撑系统3夹紧便携式设备4时的示意图,图9所示的是便携式设备支撑系统3未夹紧便携式设备4时的示意图。
[0106]
所述便携式设备支撑系统3包括:
[0107]
支撑装置2,以及
[0108]
第一方面中所述的双夹臂支架1。
[0109]
支撑装置2包括支撑台201以及相应的支杆202,其中,支撑台201可以是书桌、电脑桌、驾驶室车厢等等一切能够提供支撑作用的物体。
[0110]
在安装时,将双夹臂支架1上的连接件80与支杆202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螺接、卡接等等。
[0111]
实际工作中,扩大便双夹臂支架1的伸缩距至能够容纳该便携式设备4为止,然后将该便携式设备4放入所述伸缩距与所述面部130构成的容置空间中,此时第一开关20处于伸出所述面部130的状态,所以该便携式设备4在完全放入到所述面部130中之前,会首先与第一开关20接触并对第一开关20施加一个压力,从而触发第一开关20,进而使得所述啮合机构60带动第一夹臂30、第二夹臂40移动,缩小所述伸缩距,夹紧该便携式设备4。至此,全部附接工作得以完成。
[0112]
与此类似的是,当需要脱卸该便携式设备时,同样先触发第二开关50,第一夹臂30与第二夹臂40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伸缩距扩大,然后将该便携式设备4取下,即完成全部的脱卸工作。
[0113]
便携式设备支撑系统3具备所述双夹臂支架1能够实现的技术效果。
[0114]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