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传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57018发布日期:2020-12-22 10:26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单向传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离合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向传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单向离合器是由外座圈,内座圈、保持架、楔块等组成。当内座圈固定时,外座圈逆时针方向转动楔块不锁止,外座圈可自由转动;当外座圈顺时针转动时,楔块锁止,外座圈不能转动。单向离合器的离合效果依赖于楔块与其它结构的配合,因此对楔块的外形、制作精度和装配的位置要求较高,而现有的单向离合器由于楔块制作尺寸偏差或长时间使用磨损后容易产生打滑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单向传动结构,其旨在实现两个结构件的单向传动的同时提高传动的稳定性。

一种单向传动结构,包括输入转轮、保持架、输出转轮、连接轴和至少一个正转传动件;

所述输入转轮、所述保持架和所述输出转轮均套接所述连接轴并顺次排列且均能够以所述连接轴为旋转轴转动;

所述输入转轮包括转轮本体和至少一个连接所述转轮本体朝向所述保持架一侧的凸块,各所述凸块均具有一个向所述保持架方向倾斜的正转抵持壁;

所述保持架开设有至少一个沿所述连接轴的延伸方向贯通设置正转容置孔;

任一所述正转传动件置于一所述正转容置孔,并具有沿所述连接轴的延伸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且其在所述连接轴延伸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转轮本体和所述输出转轮之间的间距;

其中,所述输入转轮作为主动轮正转而使所述正转抵持壁抵压所述正转传动件,以使所述正转传动件向所述输出转轮移动并抵压所述输出转轮从而带动所述输出转轮转动。

可选的,各所述凸块还具有一个向所述保持架方向倾斜的反转抵持壁;所述保持架还开设有至少一个沿所述连接轴的延伸方向贯通设置反转容置孔;所述单向传动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反转传动件,任一所述反转传动件置于一所述反转容置孔并具有沿所述连接轴的延伸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且其在所述连接轴延伸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转轮本体和所述输出转轮之间的间距;所述输入转轮作为主动轮反转而使所述反转抵持壁抵压所述反转传动件,以使所述反转传动件向所述输出转轮移动并抵压所述输出转轮从而带动所述输出转轮转动。

可选的,所述凸块有多个且沿所述转轮本体的周向等间距设置。

可选的,所述正转传动件和所述反转传动件均为圆球状。

可选的,所述正转抵持壁向所述保持架方向倾斜的角度与所述反转抵持壁向所述保持架方向倾斜的角度相等。

可选的,两个所述凸块之间设有一个所述正转传动件和一个所述反转传动件。

可选的,所述正转传动件与所述保持架滑动连接,所述反转传动件与所述保持架滑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单向传动结构还包括用于对所述保持架施加静摩擦力的阻滞件。

可选的,所述阻滞件为橡胶圈。

可选的,所述保持架在朝向所述连接轴的表面开设有供所述阻滞件放置的放置槽,所述阻滞件同时抵接所述连接轴和所述保持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向传动结构,能够实现输入转轮和输出转轮之间的单向传动,为纯机械结构配合,不需要电气设备的控制。结构紧凑、精巧,装配简单,且相比于现有设计不容易打滑而能够获得更稳定的传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向传动结构的正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向传动结构的拆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向传动结构另一角度的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单向传动结构在正转传动件处的剖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输入转轮;11、转轮本体;12、凸块;101、正转抵持壁;102、反转抵持壁;20、保持架;30、输出转轮;40、正转传动件;50、反转传动件;60、连接轴;70、阻滞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单向传动结构,包括输入转轮10、保持架20、输出转轮30、连接轴60和至少一个正转传动件40。

输入转轮10、保持架20和输出转轮30均套接连接轴60并顺次排列且均能够以连接轴60为旋转轴转动。本实施例中,输入转轮10、保持架20和输出转轮30均与连接轴60转动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输入转轮10、保持架20和输出转轮30其中之一与连接轴60固定连接。换言之,输入转轮10、保持架20和输出转轮30这三个结构本身相对独立,在没有其它结构的情况下不产生交涉。

输入转轮10包括转轮本体11和至少一个连接转轮本体11朝向保持架20一侧的凸块12,各凸块12均具有一个向保持架20方向倾斜的正转抵持壁101;

保持架20开设有至少一个沿连接轴60的延伸方向贯通设置正转容置孔;

任一正转传动件40置于一正转容置孔,并具有沿连接轴60的延伸方向移动的自由度,且其在连接轴60延伸方向的尺寸小于转轮本体11和输出转轮30之间的间距;

其中,输入转轮10作为主动轮正转而使正转抵持壁101抵压正转传动件40,以使正转传动件40向输出转轮30移动并抵压输出转轮30从而带动输出转轮30转动。

结合附图,为便于描述,将输入转轮10、保持架20和输出转轮30的排列方向定义为从下往上排列。连接轴60的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

正转抵持壁101、正转传动件40和正转容置孔对应设置,反转抵持壁102、反转传动件50和反转容置孔对应设置。

正转传动件40在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保持架20的厚度,同时小于输出转轮30和转轮本体11之间的间距。

在输入转轮10正转时,正转抵持壁101随之转动而抵压正转传动件40,由于正转抵持壁101斜向上倾斜,而向正转传动件40施加一个向上移动的分力,正转传动件40在该分力的作业下向上移动而突出于正转容置孔并抵压输出转轮30,此时,输入转轮10、正转传动件40和输出转轮30处于卡合状态,输出转轮30随输入转轮10转动。

在输出转轮30作为主动轮转动时,毫无疑义的,无论正转还是反转,转矩都不会传递至输入转轮10。在输出转轮30转动前,正转传动件40初始时处于与输出转轮30相抵或分离的状态。无论输出转轮30正转还是反转,在正转传动件40处于与输出转轮30分离的状态时,输出转轮30的转动不会对正转传动件40产生影响,必然也不会经由正转传动件40将转矩传递至输入转轮10;而在正转传动件40处于与输出转轮30抵接的状态时,输出转轮30转动,而对正转传动件40施加同向转动的摩擦力,即该摩擦力方向为水平方向,而不能驱使正转传动件40向下移动而抵压输入转轮10。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正转方向设为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需要另外说明的是,输入转轮10和输出转轮30的上下位置关系对换不影响上述的分析结果。只要单向传动结构中各部件连接关系固定,单向传动结构整体如何放置,不影响输入转轮10和输出转轮30单向传动的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单向传动结构,装配时,只要将各正转传动件40置于各正转容置孔中,而后将输入转轮10、保持架20和输出转轮30套接连接轴60即可,装配简单。

单向传动结构的离合效果主要受到正转抵持壁101的倾斜角度、正转传动件40与转轮本体11/输出转轮30的间距的影响,而上述因素相比于现有的楔块的外形尺寸设计更为简单,且更容易获得稳定的配合关系,不容易打滑,从而提高传动的稳定性。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单向传动结构,能够实现输入转轮10和输出转轮30之间的单向传动,为纯机械结构配合,不需要电气设备的控制。结构紧凑、精巧,装配简单,且相比于现有设计能够获得更稳定的传动。

本实施例中,正转传动件40和保持架20为滑动连接,正转传动件40由正转容置孔限定其水平方向(前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并能够相对正转容置孔上下移动。使得正转传动件40具有沿旋转轴60方向(上下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在其它实施例中,正转传动件40和保持架20也可以为固定连接,保持架20与连接轴60滑接,保持架20能够相对连接轴60上下移动而实现正转传动件40的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正转传动件40为球体。在其它实施例中,正转传动件40可以为下表面为球面的圆柱。正转传动件40的下表面为球面,以利于降低正转传动件40相对正转抵持壁101移动的难度。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正转传动件40的下表面设为与正转抵持壁101配合的斜面,正转传动件40可以为柱状,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正转传动件40为球体,且正转传动件40置于正转容置孔时,其球心靠近保持架20朝向输入转轮10的方向设置。换言之,正转传动件40的球心偏离正转容置孔在上下方向的中点并向输入转轮10的方向偏移。正转容置孔的上端口孔径小于下端口,装配时,正转传动件40从下向上置入正转容置孔,并由上端口限制其向上运动,而便利装配。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凸块12有多个且沿转轮本体11的周向间隔设置。该设置使得输入转轮10转动时,同时有多个正转传动件40同时进行传动,以使输出转轮30同时受到多个作用力的驱动,有利于传动稳定性。

优选的,各凸块12等间距设置。该设置使得输入转轮10转动时,输出转轮30同时受到多个作用力的驱动,且各作用力的作业点等间距设置,以进一步提高传动稳定性。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各凸块12还具有一个向保持架20方向倾斜的反转抵持壁102。保持架20还开设有至少一个沿连接轴60的延伸方向贯通设置的反转容置孔。单向传动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反转传动件50,任一反转传动件50置于一反转容置孔并具有沿连接轴60的延伸方向移动的自由度,其在连接轴60延伸方向的尺寸小于转轮本体11和输出转轮30之间的间距。

输入转轮10作为主动轮反转而使反转抵持壁102抵压反转传动件50,以使反转传动件50向输出转轮30移动并抵压输出转轮30从而带动输出转轮30转动。

在输入转轮10反转时,反转抵持壁102随之转动而抵压反转传动件50,由于反转抵持壁102斜向上倾斜,而向反转传动件50施加一个向上移动的分力,反转传动件50在该分力的作业下向上移动而突出于反转容置孔并抵压输出转轮30,此时,输入转轮10、反转传动件50和输出转轮30处于卡合状态,输出转轮30随输入转轮10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输入转轮10正转时,反转传动件50由于没有与反转抵持壁102抵接而处于自由状态(在反转容置孔中自由活动),在输入转轮10反转时,正转传动件40由于没有与正转抵持壁101抵接而处于自由状态(在正转容置孔中自由活动)。

反转抵持壁102、反转传动件50和反转容置孔的设置,使得输入转轮10无论正转还是反转均能驱使输出转轮30转动。以提高单向传动结构的实用性。

图示结构中,从俯视视角,凸块12在顺时针方向的前表面为正转抵持壁101而后表面为反转抵持壁102。即,正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反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前表面向上向后倾斜以在凸块12顺时针旋转的时候为正转传动件40提供斜向上的压力,后表面向上向前倾斜以在凸块12逆时针旋转的时候为反转传动件50提供斜向上的压力。

本实施例中,反转传动件50的结构及尺寸与正转传动件40相同,仅位置不同。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正转抵持壁101向保持架20方向倾斜的角度与反转抵持壁102向保持架20方向倾斜的角度相等。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角度相等,是指数值的相等,而不是方向的相同。结合前述,正转抵持壁101向上向后倾斜,反转抵持壁102向上向前倾斜,正转抵持壁101和反转抵持壁102的倾斜方向不同,但正转抵持壁101和反转抵持壁102相对保持架20(向前/向后)倾斜角度的数值相同。正转抵持壁101和反转抵持壁102在凸块12顺时针方向前后对称设置,使得输入转轮10无论正转还是反转均使得输出转轮30获得同样大小的转矩。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两个凸块12之间设有一个正转传动件40和一个反转传动件50。正转传动件40和反转传动件50独立间隔设置。正转容置孔和反转容置孔独立间隔设置。正转传动件40和反转传动件50交替设置。在两个凸块12之间,正转传动件40位于反转传动件50顺时针方向的后方。当输入转轮10正转时,正转传动件40抵接抵压正转抵持壁101,当输入转轮10反转时,反转传动件50抵持反转抵持壁102。两个凸块12之间设置两个传动件(一个正转传动件40和一个反转传动件50),该设置能够确保传动件所需要的活动空间的同时,降低输入转轮10从正转到反转(或从反转到正转)的方向转换过程中相对保持架20所需要的移动距离,换言之,能够提高输入转轮10换向传动时输出转轮30的联动速度。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正转传动件40和反转传动件50一体设置,正转容置孔和反转容置孔一体设置。该设置下,正转传动件40即为反转传动件50,正转容置孔即为反转容置孔。换言之,两个凸块12之间对应设置有一个传动件,传动件置于容置孔中,当输入转轮10正转时,传动件抵接正转抵持壁101,此时,传动件承担正转传动件40的功能。当输入转轮10反转时,传动件抵接反转抵持壁102,此时,传动件承当反转传动件50的功能。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单向传动结构还包括用于对保持架20施加静摩擦力的阻滞件70。在输入转轮10正转时,正转抵持壁101抵压正转传动件40而提供一个斜向上的作用力,正转传动件40/反转传动件50的运动需要破坏其静止的惯性,阻滞件70的设置能够增加正转传动件40/反转传动件50运动所需要克服的惯性。换言之,阻滞件70相当于对正转传动件40/反转传动件50施加阻碍正转传动件40/反转传动件50旋转的阻力,该阻力作用方向与旋转方向相反而有利于保持架20在输入转轮10转动时在水平方向静止而有利于正转传动件40/反转传动件50沿正转抵持壁101/反转抵持壁102向上移动而抵压输出转轮30。在输入转轮10、保持架20和正转传动件40/反转传动件50结构一致的情况下,阻滞件70的添置,增加正转传动件40/反转传动件50所能够向上移动的距离,在保持架20和输出转轮30间距固定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正转传动件40/反转传动件50与输出转轮30的抵压作用力,从而确保输出转轮30和输入转轮10的卡合效果。

本实施例中,阻滞件70为橡胶圈。在其它实施例中,阻滞件70的设置也可以替换在保持架20和连接轴60之间涂覆阻力胶,或其它能够提高保持架20和连接轴60之间静摩擦力的实现方式。相比于其它设计,阻滞件70为橡胶圈的设计,在阻滞件70磨损之后通过更换阻滞件70即可,因此,不会对保持架20或连接轴60的结构产生磨损等影响。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和图4,保持架20在朝向连接轴60的表面开设有供阻滞件70放置的放置槽,阻滞件70同时抵接连接轴60和保持架20。装配中,橡胶圈套入连接轴60,而后将保持架20套入连接轴60,并使橡胶圈处于放置槽处。放置槽的设置为阻滞件70的装配提供定位,同时使得阻滞件70的添置不影响输出转轮30、输入转轮10和保持架20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关系。输出转轮30和输入转轮10无需因阻滞件70的添置而调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