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主机用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41867发布日期:2021-05-25 12:21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主机用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机主机用底座。



背景技术:

主机作为计算机配件中的一部分,它通过机箱放置和固定各电脑配件,起到一个承托和保护作用,在实际生活中,放置计算机主机的底座一般都是直接放置在底座的底板上,且底座不具有减震的功能,不能够很好的保护机箱,缩短了机箱的使用寿命,机箱的损坏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给人们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工作时由于压力或者震动的时候会出现底座或者设备损坏的情况,缩短了使用寿命,增加了检修更换频率,间接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无法满足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计算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将产生的热量及时扩散出去,由于底座的限制,会对主机的散热产生的一定影响,容易造成计算机发热进而影响计算机的性能,降低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另外,传统放置计算机的底座,通常包括一个槽形体和四个脚轮,脚轮安装在槽形体底部,计算机箱放在槽形体内,这样使计算机箱离开地面,不致于受潮也方便移动位置,但是这种脚轮稳定性较差,在主机安装完成后,由于脚轮的不稳定性,容易发生位移,对于连接在主机上的各种线路会造成拉扯严重时会导致线路插头脱离主机,造成主机发生故障,虽然提高了底座的灵活性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计算机主机用底座,通过设置散热板上吸风机可对机箱进行散热,利用底板下方的滚轮与双向螺杆结构可对底座位置进行限制,保证使用时底座稳定性,提高底座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提供一种计算机主机用底座,包括底板和竖向固定在底板两侧的挡板,挡板之间竖向滑动连接有支撑板,底板上固定有位于支撑板正下方的减震盒,减震盒的顶面设有开口并在开口内活动设置有与支撑板相抵的减震盖,减震盒的内底壁竖向固定有与减震盖相抵的若干个减震杆,每个减震杆上套设有位于减震盖与减震盒的内底壁之间的复位弹簧;至少一个挡板上固定有散热板,散热板上开设一散热口,散热板朝向主机的一侧凹设形成有呈喇叭状且与散热口连通的通风槽,散热口内安装有吸风机,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所示,两个挡板上均固定有散热板。

底板的底面对称安装有支腿,两支腿之间设置有双向螺纹杆,双向螺纹杆的一端与一支腿转动连接,双向螺纹杆的另一端贯穿另一支腿且固定有转盘,双向螺纹杆上对称套设有与双向螺纹杆螺纹连接的螺纹套筒,每个螺纹套筒的下端设置有滚轮,滚轮的转轴上对称转动安装有两个连接杆,两个连接杆又分别与对应的支腿和螺纹套筒铰接。

本方案通过设计减震盒,在支撑板受到挤压时可通过复位弹簧的收缩吸能,支撑板通过与挡板之间的滑动连接,可保证支撑板可以平滑下降,挡板上设置的散热板,可以利用吸风机的吸风作用,将主机机箱内产生的热量通过空气导流出来,可提高主机内部的散热量,降低主机的工作负荷,提高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底板上设置有关于减震盒对称设置且分别与两挡板垂直的两个滑轨,每个滑轨上滑动有滑块,支撑板的底面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杆,每个连杆的底端与对应的滑块转动连接,每个滑块在与减震盒相对的一侧固定有水平滑杆,底板上在减震盒与滑轨之间固定缓冲盒,水平滑杆的另一端贯穿缓冲盒,且该端在缓冲盒内固定连接有与缓冲盒滑动连接的缓冲板。

支撑板在上下移动时通过连杆将作用力转移到水平滑杆和滑轨,利用缓冲盒进行吸能,提高减震性能。

进一步的,缓冲板一侧与缓冲盒之间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

缓冲弹簧可与对缓冲板进行缓冲,使得水平滑杆在滑动时可以有缓冲作用,增强缓冲减震能力。

作为优选,支撑板的两侧均镶嵌有圆球,挡板上凹设有与圆球相配的弧形凹槽。

圆球与弧形凹槽配合,使得支撑板的两端可与挡板内壁之间平滑过渡,保证移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支撑板的上表面在减震盒的两侧分别镶嵌有半导体制冷片,支撑板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与半导体制冷片相对应的呈长方体结构的散热翅片。

半导体制冷片可对主机的机箱底部进行换热,提高主机的散热性能,利用散热翅片进行散热,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两个螺纹套筒的上端均通过限位滑块与设置在底板上的滑槽滑动连接。

限位滑块和滑槽可起到限位的作用。

作为优选,散热板上安装有与通风槽相配合的滤网。

滤网可对经过通风槽的空气进行过滤,防止进入杂质进入风机,进而影响风机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通过设计减震盒,在支撑板受到挤压时可通过复位弹簧的收缩吸能,支撑板通过与挡板之间的滑动连接,可保证支撑板可以平滑下降,起到很好的减震缓冲作用。

二、挡板上设置的散热板,可以利用吸风机的吸风作用,将主机机箱内产生的热量通过空气导流出来,可提高主机内部的散热量,降低主机的工作负荷,提高散热效率。

三、底板的下部设置滚轮,通过调节双向螺杆可将滚轮从支腿一侧收起或打开,便于在不使用时可以收起滚轮并用支腿支撑底座,可以提高底座的稳定性而不会轻易发生位移,在需要对底座进行移动时,通过调节双向螺杆将滚轮从支腿一侧打开,利用滚轮的滚动作用,便于底座的移动,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上安装半导体制冷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底板,2、挡板,3、连杆,4、滑块,5、水平滑杆,6、缓冲弹簧,7、减震杆,8、支撑板,9、减震盖,10、减震盒,11、缓冲盒,12、缓冲板,13、滤网,14、通风槽,15、散热板,16、散热口,17、吸风机,18、转盘,19、支腿,20、滚轮,21、螺纹套管,22、双向螺纹杆,23、连接杆,24、滑轨,25、半导体制冷片,26、圆球,27、散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一种计算机主机用底座,包括底板1和竖向固定在底板1两侧的挡板2,挡板2之间竖向滑动连接有支撑板8,支撑板8的两侧均镶嵌有圆球26,挡板2上凹设有与圆球26相配的弧形凹槽,支撑板8通过两侧的圆球26与挡板2上的弧形凹槽配合实现滑动连接。

底板1上固定有位于支撑板8正下方的减震盒10,减震盒10的顶面设有开口并在开口内活动设置有与支撑板8相抵的减震盖9,减震盒10的内底壁竖向固定有与减震盖9相抵的若干个减震杆7,每个减震杆7上套设有位于减震盖9与减震盒10的内底壁之间的复位弹簧,为了便于减震杆7上复位弹簧的吸能,减震盖9上设有竖向的减震腔,减震杆7的一端位于减震腔内,复位弹簧套设在位于减震腔外的减震杆7上,减震腔为减震盖9上下移动提供空间;至少一个挡板2上固定有散热板15,散热板15上开设一散热口16,散热板15朝向主机的一侧凹设形成有呈喇叭状且与散热口16连通的通风槽14,散热口16内安装有吸风机17,散热板15上安装有与通风槽14相配合的滤网13。

为了增强散热作用,底板1的上表面在减震盒10的两侧分别镶嵌有半导体制冷片25,半导体制冷片25通过连接电源线进行供电制冷,支撑板8的下表面焊接固定有与半导体制冷片25相对应的呈长方体结构的散热翅片27。利用半导体制冷片25可对主机的底部进行散热,利用热交换将主机底部的热量消减,进一步提升散热效率。

底板1的底面对称安装有支腿19,两支腿19之间设置有双向螺纹杆22,双向螺纹杆22的一端与一支腿19转动连接,双向螺纹杆22的另一端贯穿另一支腿19且固定有转盘18,双向螺纹杆19上对称套设有与双向螺纹杆22螺纹连接的螺纹套筒21,每个螺纹套筒21的下端设置有滚轮20,滚轮20的转轴上对称转动安装有两个连接杆23,两个连接杆23又分别与对应的支腿19和螺纹套筒21铰接。两个螺纹套筒21的上端均通过限位滑块25与设置在底板1上的滑槽滑动连接。

底板1上设置有关于减震盒10对称设置且分别与两挡板2垂直的两个滑轨24,每个滑轨24上滑动有滑块4,支撑板8的底面两侧均转动连接有连杆3,每个连杆3的底端与对应的滑块4转动连接,每个滑块4在与减震盒10相对的一侧固定有水平滑杆5,底板1上在减震盒10与滑轨24之间固定缓冲盒11,水平滑杆5的另一端贯穿缓冲盒11,且该端在缓冲盒11内固定连接有与缓冲盒11滑动连接的缓冲板12,缓冲板12一侧与缓冲盒11之间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6。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首先通过转盘18转动双向螺纹杆22,螺纹套筒21反向运动时通过连接杆23的作用带动滚轮20接触地面,支腿19脱离地面,此时底座通过滚轮20支撑,拉动底座利用滚轮20方便将底座安放到指定位置,然后通过反向转动转盘18,将两个螺纹套筒21相向移动,此时滚轮20收起,支腿19支撑地面,底座可实现稳定支撑而不发生位移。

在底座上放置主机的机箱在底板1上,主机的重力提供向下的压力使支撑板8向下运动,支撑板8向下的运动带动连杆3的底端向底板1中部运动,连杆3的运动带动滑块4在滑轨24上向底板1中部滑动,滑块4的运动带动缓冲板12向底板中部运动,缓冲弹簧6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支撑板8向下的运动带动减震盖9向下滑动,减震盖9的运动压缩减震弹簧,可起到缓冲的作用,进行双重减震,当发生震动时,可起到双重保护作用,从而使主机底座对计算机主机的减震效果更好。

在需要对主机进行散热时,分别将吸风机17和半导体制冷片25连接电源,通过吸风机17吸风作用,将主机机箱内产生的热量通过空气导流出来,可提高主机内部的散热量,配合主机底部的半导体制冷片25的制冷作用进行热交换,降低主机的工作负荷,提高散热效率。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