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携带和运输的小型矢量变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54883发布日期:2021-04-21 00:15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携带和运输的小型矢量变频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矢量变频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携带和运输的小型矢量变频器。


背景技术:

2.矢量变频器技术是基于dq轴理论而产生的,它的基本思路是把电机的电流分解为d轴电流和q轴电流,其中d轴电流是励磁电流,q轴电流是力矩电流,这样就可以把交流电机的励磁电流和力矩电流分开控制,使得交流电机具有和直流电机相似的控制特性,是为交流电机设计的一种理想的控制理论,大大提高了交流电机的控制特性。不过目前这种控制理论已经不仅仅应用在交流异步电动机上了,直流变频电动机bldc,也就是永磁同步电动机也大量使用该控制理论。矢量与向量是数学上矢量(向量)分析的一种方法或概念,两者是同一概念,只是叫法不同,简单的定义是指既具有大小又具有方向的量。矢量控制主要是一种电机模型解耦的概念。
3.在电气领域主要用于分析交流电量,如电机分析等,在变频器中的应用即基于电机分析的理论进行变频控制的,称为矢量控制型变频器,实现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数学模型基本一致,但是现有的小型矢量变频器上的控制器是直接裸露在外的,在小型矢量变频器携带和运输时,控制器上的按键容易与其他物体触碰,造成控制器因乱按而影响其使用,造成很大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便于携带和运输的小型矢量变频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便于携带和运输的小型矢量变频器,包括变频器本体和控制器,所述变频器本体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变频器本体外部侧表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嵌有与所述第一滑槽相配合的滑块,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变频器本体内部设有传动部,所述变频器本体通过铰链铰接有后盖,所述后盖外侧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后盖与所述变频器本体之间设有限位部。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传动部包括第一凹槽、滑动块、第一弹簧、连接块、缺口、第一齿条、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二齿条、支撑杆、滑轨,所述挡板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嵌有所述滑动块,所述第一凹槽底表壁与所述第一弹簧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滑动块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变频器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连接块相配合的缺口,所述连接块贯穿所述缺口延伸至所述变频器本体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条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啮合连接有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有同轴设置的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啮合连接有第二
齿条,所述第二齿条固定连接有所述支撑杆,所述变频器本体内部底表壁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支撑杆下端嵌入所述滑轨内。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限位部包括固定三角块、第二凹槽、第二弹簧、限位块、拨片和滑动三角块,所述后盖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三角块,所述变频器本体侧表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部底表壁与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限位块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限位块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所述滑动三角块,所述限位块靠近所述把手一侧固定连接有所述拨片,所述拨片贯穿所述变频器本体的内外表壁并延伸至所述变频器本体的外部,所述变频器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拨片相配合的通孔。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挡板与所述变频器本体上均固定连接有相配合的磁吸条。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变频器本体与所述底座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半径相等,所述第三齿轮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的半径,所述第二齿条与所述控制器固定连接。
17.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有第一滑槽、挡板、第一凹槽、滑动块、第一弹簧、连接块、缺口、支撑杆、滑轨以及齿轮组件,当变频器本体需要运输或者携带时,通过手动推动挡板,挡板在第一滑槽内滑动,直到挡板将控制器完全挡住,挡板以及变频器本体上的磁吸条相互作用,吸附在一起,同时挡板移动带动连接块在缺口内移动,连接块移动通过齿轮组件的传动使得控制器向变频器本体内部收回,方便携带或运输,变频器本体设有可以打开的后盖,使得控制器上数据线的连接以及拆卸更加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1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侧视剖视示意图;
21.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挡板结构示意图;
22.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3.图例说明:
24.1、变频器本体;2、控制器;3、底座;4、第一滑槽;5、挡板;6、铰链;7、后盖;8、把手;9、第一凹槽;10、滑动块;11、第一弹簧;12、连接块;13、缺口;14、第一齿条;15、第一齿轮;16、第二齿轮;17、第三齿轮;18、第二齿条;19、支撑杆;20、滑轨;21、固定三角块;22、第二凹槽;23、第二弹簧;24、限位块;25、拨片;26、滑动三角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携带和运输的小型矢量变频器,包括变频器本体1和控制器2,变频器本体1下端固定连接有底座3,变频器本体1外部侧表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4,第一滑槽4内嵌有与第一滑槽4相配合的滑块,滑块固定连接有挡板5,变频器本体1内部设有传动部,变频器本体1通过铰链6铰接有后盖7,后盖7外侧固定连接有把手8,后盖7与变频器本体1之间设有限位部,变频器本体1设有可以打开的后盖7,使得控制器2上数据线的连接以及拆卸更加方便快捷。
27.具体的,如图2和图3所示,传动部包括第一凹槽9、滑动块10、第一弹簧11、连接块12、缺口13、第一齿条14、第一齿轮15、第二齿轮16、第三齿轮17、第二齿条18、支撑杆19、滑轨20,挡板5上开设有第一凹槽9,第一凹槽9内嵌有滑动块10,第一凹槽9底表壁与第一弹簧11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11另一端与滑动块10固定连接,滑动块10固定连接有连接块12,变频器本体1上开设有与连接块12相配合的缺口13,连接块12贯穿缺口13延伸至变频器本体1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齿条14,第一齿条14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15,第一齿轮15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6,第二齿轮16固定连接有同轴设置的第三齿轮17,第三齿轮17啮合连接有第二齿条18,第二齿条18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9,变频器本体1内部底表壁固定连接有滑轨20,支撑杆19下端嵌入滑轨20内,第一齿轮15与第二齿轮16半径相等,第三齿轮17的半径小于第一齿轮15和第二齿轮16的半径,第二齿条18与控制器2固定连接,当变频器本体1需要运输或者携带时,通过手动推动挡板5,挡板5在第一滑槽4内滑动,直到挡板5将控制器2完全挡住,同时挡板5移动带动连接块12在缺口13内移动,连接块12移动通过齿轮组件的传动使得控制器2向变频器本体1内部收回,方便携带或运输。
28.具体的,如图2和图4所示,限位部包括固定三角块21、第二凹槽22、第二弹簧23、限位块24、拨片25和滑动三角块26,后盖7下端固定连接有固定三角块21,变频器本体1侧表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22,第二凹槽22内部底表壁与第二弹簧23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弹簧23的另一端与限位块24下端面固定连接,限位块24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有滑动三角块26,限位块24靠近把手8一侧固定连接有拨片25,拨片25贯穿变频器本体1的内外表壁并延伸至变频器本体1的外部,变频器本体1上开设有与拨片25相配合的通孔,限位部的设置使得后盖7在关闭时的密闭性更好,减少外部环境对控制器2的影响。
29.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挡板5与变频器本体1上均固定连接有相配合的磁吸条,变频器本体1与底座3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使得变频器本体1与底座3之间实现可拆卸,增加了变频器本体1的应用范围,同时整体结构较为稳定。
30.工作原理:使用时,当变频器本体1需要运输或者携带时,首先通过手动推动挡板5,挡板5在第一滑槽4内滑动,直到挡板5将控制器2完全挡住,挡板5以及变频器本体1上的磁吸条相互作用,吸附在一起,同时挡板5移动带动连接块12在缺口13内移动,连接块12移动带动第一齿条14移动,第一齿条14移动带动第一齿轮15转动,第一齿轮15转动带动第二齿轮16转动,第二齿轮16转动带动第三齿轮17转动,第三齿轮17转动带动第二齿条18通过支撑杆19在滑轨20内滑动而移动,带动控制器2向变频器本体1内部收回,方便携带或运输,同时当连接块12移动到缺口13顶端时,挡板5继续移动使得第一弹簧11被压缩,当挡板5打开时,被压缩的第一弹簧11在磁吸条失去限位之后需要恢复原状,带动挡板5移动,带动连接块12移动,齿轮组件反向移动或反向转动,将控制器2推出,当需要打开后盖7时,手动向
下拨动拨片25,带动滑动三角块26以及限位块24向下移动,第二弹簧23被压缩,同时固定三角块21失去限位,通过把手8打开后盖7,后盖7关闭时,通过固定三角块21和滑动三角块26的斜面相互配合,压缩第二弹簧23,直到固定三角块21和滑动三角块26相互脱离,第二弹簧23恢复原状,实现限位。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