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48129发布日期:2021-06-15 19:49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阀。



背景技术:

在流体控制领域中,电磁阀作为控制流路导通与否的控制部件,电磁阀,电磁阀包括套管和阀体,套管通过组装与阀体实现固定,如何简化电磁阀结构,提高电磁阀的组装效率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电磁阀,以提高电磁阀的组装效率。

一种电磁阀,包括阀芯、阀体和套管,所述套管包括第一配合部和第一主体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主体部位于所述阀体的上方,所述第一配合部比所述第一主体部靠近所述阀体;所述阀体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一限位部,所述阀体具有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上壁具有第一口,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沿所述第一口的周向分布,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配合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固定或限位连接。

电磁阀包括阀体和套管,套管包括第一配合部,阀体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一容纳腔,使第一配合部位于第一容纳腔,并且第一配合部与第一限位部固定或限位连接,以实现套管与阀体的相对固定,简化了电磁阀的结构,有利于提高电磁阀的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技术方案的电磁阀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套管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套管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阀体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阀体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套管与阀体配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套管与阀体配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阀体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未铆压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阀体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未铆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阀体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套管与阀体配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3是套管与阀体配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4是套管与阀体配合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5是套管与阀体配合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6是套管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套管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18是阀体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19是套管与阀体配合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剖视示意图;

图20是套管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适当地使用表示方向的用语(例如“上方”、“下方”等),以图1中的电磁阀为例,定义线圈组件位于阀体的上方,阀体位于线圈组件的下方,电磁阀的轴向和套管的轴向为上下方向。

结合图1,电磁阀100包括阀体1、阀芯2、铁芯组件3、线圈组件4和套管5,其中,至少部分阀芯2位于阀体1的内腔,至少部分铁芯组件3位于阀芯2的上方并且位于套管5的内周,线圈组件4位于阀体1的上方并且套设于部分铁芯组件3以及部分套管5的外周,沿电磁阀100的轴向,部分套管5位于线圈组件4和阀体1之间,套管5与阀体1固定或限位连接。

阀体1具有第二容纳腔14,第二容纳腔14在阀体1的表面具有第一口140,第二容纳腔14成形为腔,形成第二容纳腔14的腔壁包括阀体1的内壁,阀芯2位于第二容纳腔14的腔并且能够沿第二容纳腔14的腔壁上下滑动,电磁阀100还包括阀腔102,阀腔102包括第二容纳腔14,形成阀腔102的壁包括第二容纳腔14的腔壁以及阀体1的内壁。至少部分铁芯组件3位于阀芯2的上方并且位于套管5的内周,具体地,铁芯组件3包括静铁芯31和动铁芯32,至少部分静铁芯31位于套管5内并与套管5的内壁固定,固定方式可以是焊接或者铆接,至少部分动铁芯32能够在套管5内沿轴向动作,部分动铁芯32也能够在阀腔102内沿轴向动作,使得动铁芯32与阀芯2接触或分离,在本实施方式,动铁芯32比静铁芯31靠近阀芯2,或者说动铁芯32位于静铁芯31的下方,在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是静铁芯31比动铁芯32靠近阀芯2。线圈组件4套设于部分铁芯组件3和部分套管5的外周,具体地,线圈组件4包括线圈部41和导磁体42,线圈部41和导磁体42卡接固定,线圈部41与导磁体42均设有相应的贯通孔,并且线圈部41的贯通孔与导磁体42的贯通孔同轴设置,至少部分铁芯组件3和部分套管5位于线圈部41和导磁体42的贯通孔内。电磁阀100还包括螺钉6、垫块6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线圈组件4的一端与阀体1抵接,线圈组件4的另一端通过螺钉6、垫块61与铁芯组件3限位连接,螺钉6对线圈组件4产生沿轴线向下的预紧力,进而使得线圈组件4与阀体1抵接,线圈组件4与阀体1实现可拆卸连接。阀体1还具有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和阀口13,第一通道11与阀腔102连通,阀口13能够与阀腔102腔连通,阀口13与第二通道12连通,工作介质能够从第一通道11进入阀腔102,而后,当阀芯2离开阀口13时,经阀口13进入第二通道12。电磁阀100通电或断电时,动铁芯32能够带动阀芯2在阀腔102内沿电磁阀100的轴向运动从而打开或关闭阀口13,以使电磁阀100打开或关闭。

结合图1、图2和图3,套管5包括第一主体部50、第一配合部51和第一安装部503,第一主体部50成形为中心对称的管状结构,第一主体部50的轴线方向即为套管5的轴线方向,第一主体部50的径向即为套管5的径向,第一主体部50的管状圆周方向即为套管5的圆周方向。沿套管5的轴向,至少部分第一主体部50位于阀体1的上方,第一配合部51位于第一主体部50的一端,或者说,第一配合部51比第一主体部50靠近阀体1,第一安装部503位于第一主体部50的另一端,第一配合部51比第一安装部503靠近阀体1。第一安装部503位于第一主体部50的内周,至少部分静铁芯31位于套管5的内腔,静铁芯31与第一安装部503连接并在二者连接处密封,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或者粘接。第一配合部51与套管5固定设置,沿套管5的轴向,第一配合部51位于套管5靠近阀体1的一端,第一配合部51相对套管5的侧壁凸出,并且沿套管5的周向分布,具体地,第一配合部51位于第一主体部50的外侧壁,第一配合部51自第一主体部50的外侧壁向外凸出,第一配合部51沿第一主体部50外侧壁周向分布。在本实施方式,第一配合部51与第一主体部50为一体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第一配合部51也可以与第一主体部50分体设置,第一配合部51与第一主体部50可以通过焊接或者粘接固定,不再详细描述。

结合图1、图4和图5,阀体1具有第一容纳腔15,沿电磁阀100的轴向,第一容纳腔15位于阀体1靠近套管5的一端,第一容纳腔15沿第一口140的周向分布。具体地,阀体1包括第一限位部16、第二限位部17和第二主体部10,其中,第一限位部16位于第二主体部10靠近套管5的一端,并且第一限位部16与第二主体部10固定设置,第一限位部16沿第二容纳腔14的周向分布,第二限位部17成形于第二主体部10的上壁,并且第二限位部17同样沿第二容纳腔14的周向分布;第二容纳腔14在第二主体部10的上壁具有第一口140,具体地,第一口140成形于第二限位部17。沿电磁阀100的轴向,第一限位部16位于第二限位部17的上方,或者说,第一限位部16比第二限位部17靠近线圈组件4,并且部分第一限位部16与第二限位部17相距一定距离,第一限位部16的下壁和第二限位部17相对设置,这样第一限位部16与第二限位部17之间形成一个半封闭空间区域,第一容纳腔15包括第一限位部16和第二限位部17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一容纳腔15的壁包括第一限位部16的下壁和第二限位部17。在本实施方式,第一限位部16与第二主体部10的上壁固定,第一限位部16与第二主体部10为一体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第一限位部16也可以与第二主体部10分体设置,第一限位部16通过焊接或者粘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主体部10的上壁,不再详细描述。

结合图6和图7,第一配合部51与第一容纳腔15配合可以使套管5与阀体1相对固定。具体地,第一配合部51位于第一容纳腔15,沿套管5的轴向,第一配合部51位于第一限位部16和第二限位部17之间,并且第一配合部51与第一限位部16和第二限位部17抵接,具体地,沿第一主体部50的轴向,第一配合部51的下壁与第二限位部17抵接,第一配合部51的上壁与第一限位部16的下壁抵接,又因为第一配合部51与套管5固定,这样,套管5与阀体1在电磁阀100的轴线方向形成限位,更进一步地,第一配合部51与形成第一容纳腔15的壁过盈配合,或者说,第一配合部10紧配于第一限位部16和第二限位部17之间,套管5与阀体1可依靠静摩擦力在径向形成限位。电磁阀100通过设置第一配合部51和第一容纳腔15,第一配合部51限位于第一容纳腔15从而使套管5固定于阀体1,简化了电磁阀100的整体结构,提高了电磁阀生产过程中的装配效率,同时降低了电磁阀的生产成本。在本实施方式,第一配合部51位于第一容纳腔15,第一配合部51与第一限位部16限位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第一配合部51位于第一容纳腔15的同时,第一配合部51也可以与第一限位部16焊接固定,进一步提高套管5与阀体1连接的稳定性。

结合图5和图7,在该实施方式,第二主体部10具有第一凹腔18,第一凹腔18在第二限位部17具有开口,电磁阀100还包括密封件90,密封件90位于第一凹腔18,并且密封件90压紧于第一配合部51和第二限位部17,密封件90分别与第一配合部51的下壁和第二限位部17抵接,这样,有利于提高套管5与阀体1连接的密封性。

结合图8和图9,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阀体1通过铆压第一限位部16而形成第一容纳腔15,具体地,第一限位部16在未铆压前与阀体1的上壁垂直或大致垂直,此时,先将套管5的第一配合部51与第二限位部17抵接,然后将第一限位部16朝着套管5轴线的方向向内铆压,使得第一限位部16与第一配合部51抵接,如图7所示,这样,第二限位部17和第一限位部16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一容纳腔15,同时第一配合部51被限位于第一容纳腔15,由于第一限位部16在铆压后会对第一配合部51向下具有预紧力,使得第一配合部51与第一容纳腔15过盈配合,第一配合部51紧配于第一限位部16和第二限位部17之间,以实现套管5与阀体1的相对固定。在该实施方式,第一限位部16具有至少两个子部,第一限位部16的各个子部可以沿第一口140的周向离散分布,如图10所示,这样,有利于消除第一限位部16在铆压成形时产生的内应力,使第一限位部16的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结合图1和图11,沿套管5的轴向,第一限位部16位于线圈组件4与第一配合部51之间,由于线圈组件4的另一端通过螺钉6以及垫块61与铁芯组件3限位,拧紧螺钉6会使线圈组件4沿电磁阀100的轴线方向向下施加压力,第一限位部16的上壁与线圈组件4的下壁压紧抵接,第一限位部16的下壁与第一配合部51的上壁压紧抵接,这样,线圈组件4、第一配合部51、第一限位部16以及第二主体部10之间的抵接关系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套管5与阀体1之间固定的稳定性,使得套管5相对阀体1的轴向限位更稳定。至少部分第一主体部50位于线圈组件4的贯通孔,这样有利于在径向方向使套管5限位。

此外,结合图4、图5和图7,电磁阀还具有限位孔160,限位孔160由第一限位部16铆压后成形,限位孔160成形为通孔,限位孔160贯穿第一限位部16的上壁和下壁,形成限位孔160的孔壁包括第一限位部16的侧壁。沿第一主体部50的轴向,限位孔160位于第二容纳腔14的上方,限位孔160与第二容纳腔14同轴设置,这样有利于套管5的定位使套管5在安装时保持同轴度。套管5位于限位孔160,并且第一主体部50与形成限位孔160的孔壁间隙配合,沿套管5的径向,第一主体部50的侧壁能够与形成第一限位部16的侧壁抵接,这样,有利于套管5与阀体1在径向形成限位,如图12所示。

在其他实施方式,形成第一容纳腔15的壁包括连接壁101,沿第一主体部50的轴向,连接壁101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6和第二限位部17之间,连接壁101连接第一限位部16的下壁和第二限位部17,在该实施方式,第一配合部51的侧壁与连接壁101抵接,这样,有利于套管5与阀体1在径向形成限位,如图13所示。

在另一实施方式,结合图14和图15,第一配合部51相对套管5的侧壁具有小于90度或大于90的夹角,或者说第一配合部51相对第一主体部50的轴线倾斜设置,相应地,第一限位部16与第二限位部17也相对第一主体部50的轴线倾斜设置以使第一配合部51的下壁与第二限位部17抵接,第一配合部51的上壁与第一限位部16的下壁抵接。第一配合部51相对套管5的侧壁斜向设置,使得套管5与阀体1的在轴向和径向同时形成限位,有利于提高套管5与阀体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方式,结合图16、图17和图18,套管5还包括第二配合部52,第二配合部52位于第一配合部51的下表面且凸向阀体1,具体地,第二配合部52与第一配合部51为一体结构,第二配合部52自第一配合部51的下壁大致沿第一主体部50的轴向远离第一主体部50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第二配合部52沿第一配合部51的周向连续分布,或者说,第二配合部52相对第一配合部51弯折,第二配合部52相对第一配合部51折向阀体1,第二配合部52与第一配合部51大致垂直,另外,第二配合部52与第一配合部51之间也可以具有圆角过渡。相应的,阀体1还具有第二凹腔19,第二凹腔19在第二限位部17具有开口,第二凹腔19相对第二主体部10上壁凹陷,第二凹腔19成形为槽,在本实施方式,第二凹腔19沿第一口140的周向连续分布,第二凹腔19成形为环形槽。第二配合部52位于第二凹腔19,并且第二配合部52与形成第二凹腔19的壁间隙配合,这样第二配合部52与第二凹腔19相互配合进一步限制套管5与阀体1之间的径向移动,有利于提高套管5安装时与阀体1的同轴度。

在其他实施方式,结合图20,第二配合部52具有多个子部,第二配合部52的各个子部沿第一配合部51的周向离散分布,相应地,第二凹腔19也具有多个子部,第二凹腔19的各个子部沿第一安装口14的周向离散分布,第二凹腔19在阀体1上成形为多个离散分布的槽,第二配合部52的各个子部位于第二凹腔19的各个子部,第二配合部52的各个子部与形成第二凹腔19的各个子部的壁间隙配合,这样,套管5在实现与阀体1径向限位的同时,还实现了套管5的周向防转,进一步提高了套管5与阀体1固定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