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10999发布日期:2021-08-03 12:52阅读:94来源:国知局
遮蔽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遮蔽件,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承载一显示器的一支撑架上的遮蔽件。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用于承载显示器的可升降支撑架上常配置有一组滑轨以及一滑动件,而该滑轨或该滑动件其中之一与该显示器连接,而另一则设置于支撑架的一直立柱上,该滑动件与该滑轨的组配可相互往复滑动,进而达到调整显示器高度的作用。因结构及外观设计上的考量,该滑动件与该滑轨主要被包覆于该直立柱中,且该直立柱形成有长形开槽,供该滑动件或滑轨的一部分向外部延伸,以连接该显示器,并作为滑动时的路径。然而,该开槽可能会显露其他设置于直立柱内的元件,而造成视觉上的不美观,且开放式的结构易造成直立柱内部堆积灰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遮蔽件,用于承载一显示器的一支撑架上,该支撑架包括一第一单元及一第二单元,该第二单元可相对该第一单元滑动,该第一单元包含一内构件,该第二单元包含一开槽,该遮蔽件包括:一层叠结构,包含一塑料层、一泡棉层、以及一弹性层,该泡棉层设置于该塑料层上,该弹性层设置于该泡棉层上;一穿槽,形成于该层叠结构上。

在一实施例中,该塑料层具有一塑料间隙,该泡棉层具有一泡棉间隙,该弹性层具有一弹性间隙,且该塑料间隙、该泡棉间隙、与该弹性间隙彼此对齐并共同定义该穿槽。

在一实施例中,该塑料层具有一本体、一第一胶体、及一第二胶体,该泡棉层具有一主体及一第三胶体,该第一胶体及该第二胶体分别设置于该本体的相对两面,该第二胶体设置于该本体与该泡棉层之间,该第三胶体设置于该主体与该弹性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该弹性层具有一第一边及一第二边,该弹性间隙自该第二边向该第一边凹陷形成;该泡棉层更具有一第一边缘及一第二边缘,该泡棉间隙自该第二边缘向该第一边缘凹陷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该塑料层还具有一底边及一顶边,该塑料间隙自该底边向该顶边凹陷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该遮蔽件还包括一入口,连接该穿槽,该弹性层还具有一第一导角,形成于该第一边;该泡棉层还具有一第二导角,形成于该第一边缘,其中,该第一导角与该第二导角重叠并共同定义该入口。

在一实施例中,该弹性层与该泡棉层具有相同的截面。

在一实施例中,该弹性层的厚度为0.01-0.10mm;该塑料层的厚度为0.05-0.5mm。

在一实施例中,该弹性间隙与该泡棉间隙具有相同的一第一宽度,该塑料间隙具有一第二宽度,该内构件的厚度大于该第一宽度并小于该第二宽度。

在一实施例中,该层叠结构还包括一离型膜,该离型膜贴附于该第一胶体上,该第一胶体与该本体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该第一胶体与该离型膜之间的剥离强度。

在一实施例中,该离型膜具有与该塑料层相同的截面。

在一实施例中,该塑料层对应该开槽设置于该第二单元的一内表面,该内构件可滑动地穿设于该开槽及该穿槽,使该泡棉层部分变形从而朝远离该开槽的方向弯曲并接触该内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遮蔽件、支撑架、以及显示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遮蔽件以及支撑架的部分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遮蔽件的前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遮蔽件的后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绘示的遮蔽件的立体装配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绘示的塑料层的立体装配图;以及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泡棉层的立体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绘示的一遮蔽件1000用于承载一显示器2000的一支撑架3000上的示意图。该支撑架3000包括一第一单元3001、一第二单元3002、以及一底板3003,如图2所示,该第一单元3001包括一内构件30011,该第二单元3002包括一开槽30021。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单元3001为直立柱,设置于该底板3003上,而该第二单元3002设置于该第一单元3001上且可相对该第一单元3001往复滑动,并承载该显示器2000,而该第一单元3001的该内构件30011穿过该第二单元3002的该开槽30021并可滑动地设置于该第二单元3002中的滑轨上,借此调整该显示器2000的高度。而该遮蔽件1000用于遮蔽该开槽30021以避免该第二单元3002内部其他元件自该开槽30021向外显露。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单元3001与该第二单元3002可相互对调,即以该第二单元3002作为直立柱,设置于该底板3003上,而该第一单元3001设置于该第二单元3002上,并相对该第二单元3002往复滑动,此时,该第一单元3001的该内构件30011同样穿过该第二单元3002的该开槽并设置于该第二单元3002的滑轨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该支撑架可更包括一第三单元,设置于该底板3003上,该第二单元3002可滑动的设置于该第一单元3001上,该第一单元3001可滑动的设置于该第三单元上,而形成一多截式可滑动的直立柱。在此实施例中,该第一单元3001上同样具有开槽,该第三单元更具有内构件穿过该第一单元3001的开槽,而该遮蔽件1000可遮蔽该第一单元3001及该第二单元3002上的开槽。

上述的实施例中,该遮蔽件1000可用于遮蔽该开槽30021,以避免该第二单元3002内部其他元件自该开槽30021向外显露。

如图2所绘示的遮蔽件以及支撑架的部分截面图,该遮蔽件1000贴附于该第二单元3002的一内表面30022。如图3和图4所绘示的该遮蔽件1000的前视图和后视图,遮蔽件1000包括一层叠结构1、一穿槽2、以及一入口3,其中,该穿槽2形成于该层叠结构1上,该入口3连通该穿槽2,该第一单元3001的该内构件30011穿过该开槽30021以及该穿槽2,并可沿着该开槽30021往复滑动。

详细地说,如图5所绘示的遮蔽件的立体装配图,该层叠结构1包含一塑料层11、一泡棉层12和一弹性层13,还可以包含一离型层14,其中,该泡棉层12设置于该塑料层11及该弹性层13之间,而该离型层14设置于该塑料层11的另一侧上。

如图5和图6所示,该塑料层11包含一塑料间隙111、一顶边112、一底边113、一本体114、一第一胶体115、以及一第二胶体116。先如图5所示,该塑料间隙111是该底边113朝该顶边112凹陷形成,使得该塑料层11形成在该顶边112封闭,而在该底边113开放的形态。再如图6所示的该塑料层11的立体装配图,该塑料层11是由该本体114、该第一胶体115、该第二胶体116层叠而成,其中,该第一胶体115与该第二胶体116分别设置于该本体114的两侧,该离型膜14贴附于该第一胶体115上,而该泡棉层12贴附于该第二胶体116上。

接着如图5和图7所示,该泡棉层12包含一泡棉间隙121、一第一边缘122、一第二边缘123、一主体124、一第三胶体125、以及一第一导角126。先如图5所示,该泡棉间隙121是该第一边缘122及该第二边缘123凹陷形成,使得该泡棉层11形成在该第一边缘122封闭,而在该第二边缘123开放的形态,且该泡棉间隙121的宽度为一第一宽度w1;而该第一导角126形成于该第二边缘123上,并连接该泡棉间隙121。接着如图7所示的该泡棉层12的立体装配图,该泡棉层12是由该主体124、以及该第三胶体125层叠而成,而该第三胶体125夹在该主体124与该弹性层13之间,该泡棉层12借由该第三胶体125贴附于该弹性层13。此外,该塑料层12的厚度为0.05-0.5mm。

该弹性层13具有一弹性间隙131、一第一边132、一第二边133、以及一第二导角134,该弹性间隙131是该第二边132向该第一边131凹陷形成,使得该弹性层13形成在该第一边132封闭,而在该第二边133开放的形态,该弹性间隙131的宽度为该第一宽度w1,即该弹性间隙131的宽度与该泡棉间隙121的宽度相同;而该第二导角134形成于该第二边133上,并连接该弹性间隙131。此外,该弹性层13的厚度为0.01-0.10mm。此外,该弹性层13与该泡棉层12重叠,并具有相同的截面。

该离型层14贴附于该塑料层11的该第一胶体115上,且该第一胶体115与该本体114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该第一胶体115与该离型膜14之间的剥离强度,也就是说,在剥除该离型膜14时,该第一胶体115会保留在该塑料层11的该本体114上,所以当该遮蔽件1000尚未使用时,该离型膜14贴附于该第一胶体115上,以保护该第一胶体115,而当想将该遮蔽件1000使用于该支撑架3000上时,需先将该离型膜14剥除,而由于该第一胶体115与该本体114之间及与该离型膜14之间剥离强度的差异,故剥除该离型膜14后,该离型膜14与该第一胶体115分离,该遮蔽件1000可借由该第一胶体115而贴附于该第二单元3002的该内表面30022上。此外,该离型层14与该塑料层11重叠,并具有相同的截面。

再如图2和图5所示,该弹性间隙131、该泡棉间隙121、以及该塑料间隙111相互对齐并共同形成该穿槽2,该穿槽2供该内构件30011穿过,并可沿着该穿槽2往复滑动,而由于该内构件30011的厚度大于该泡棉间隙121以及该弹性间隙131的该第一宽度w1,故该泡棉层12会接触该内构件30011,并使得部分的该泡棉层12以及该弹性层13变形而朝远离该开槽2的方向弯曲,该内构件30011的厚度小于该塑料间隙111的第二宽度w2,故当该内构件30011穿过该穿槽2时,不会与该塑料层11接触。

此外,该第一导角126以及该第二导角134相互对齐,并共同定义该入口3,当该内构件30011朝该遮蔽件1000滑动时,由该入口3进入该穿槽2,并使得该穿槽2左右两侧的部分该泡棉层12以及该弹性层13可平均地受力,并顺利地朝远离该开槽2的方向弯曲,避免该内构件30011碰触该泡棉层12及该弹性层13时产生声音。

当该遮蔽件1000贴附于该第二单元3002的该内表面30022上时,该遮蔽件1000的该穿槽2对准该第二单元3002的该开槽30021,而该第一单元3001的该内构件30011穿过该开槽30021以及该遮蔽件1000并接触部分的遮蔽件1000。在该遮蔽件1000中,该塑料层11的作用主要是提高整体强度,并提供贴附特性使得该遮蔽件1000可贴附于该第二单元3002的该内表面上30022;该泡棉层12主要提供遮蔽该内构件30011的功能,且具有优异的柔韧性;而该弹性层13提供回弹特性,故当该内构件30011在该穿槽2中往复滑动时,与该内构件30011接触的部分该泡绵层12以及部分该弹性层13可产生形变以利于该内构件30011通过,而未与该内构件30011接触以及脱离该内构件30011而从形变后的弯曲状态复原的部分该泡棉层12以及部分该弹性层13,可回复至未形变的初始状态,并有效的遮蔽该第二单元3002的开槽30021内部的元件。

在另一实施例中,该遮蔽件1000不需要形成该入口3,即,该穿槽2的两端为封闭的,即该泡棉间隙121即该弹性间隙131的两端同时为封闭的,可在组装时将该内构件30011穿过该遮蔽件1000的穿槽2,并使得该内构件30011只会在该穿槽2中往复移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