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装置和制动装置用的间隙调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79079发布日期:2021-11-30 22:4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制动装置和制动装置用的间隙调整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装置和制动装置用的间隙调整机构。


背景技术:

2.在国际公开第2011/095423号中记载有用于铁道车辆的盘式制动器式的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具备夹持被固定到车轴的盘的一对旋转臂。在这些旋转臂的顶端部安装有供制动块固定的安装部。并且,在支承到1对旋转臂的顶端部的制动块之间配置有与车轮一起旋转的盘。另外,在一对旋转臂的基端部之间配置有调整盘与制动块之间的距离的间隙调整机构。间隙调整机构与一对旋转臂的基端部分别连结。一对旋转臂中的一者与配置到缸的内部的活塞连结,一对旋转臂利用来自由空气压驱动的活塞的驱动力而旋转。在国际公开第2011/095423号的制动装置中,若旋转臂旋转,则支承到旋转臂的顶端部的制动块与盘抵接。此外,若制动块与盘抵接,则制动块逐渐磨损,制动块与盘之间的距离变长。
3.国际公开第2011/095423号的制动装置中的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外螺纹部,其套扣有外螺纹,设置于一对旋转臂的基端部之间;和筒状的内螺纹部,其攻丝有嵌入该外螺纹部的内螺纹。在该间隙调整机构中,若活塞移动一定量以上,则活塞的驱动力向内螺纹部传递。并且,由于活塞的驱动力,内螺纹部相对于外螺纹部向一个方向相对旋转,从而一对旋转臂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变长。另一方面,一对旋转臂的顶端部之间的距离变短,因此,盘与制动块之间的距离变短。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5.在国际公开第2011/095423号的制动装置的间隙调整机构中,由于由制动装置的制动产生的反作用力、铁道车辆的振动等,使内螺纹部相对于外螺纹部向另一个方向旋转这样的力有时作用于内螺纹部。若如此内螺纹部相对于外螺纹部向另一个方向旋转,则一对旋转臂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有可能变短。其结果,盘与制动块之间的距离有时改变。
6.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一对旋转臂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出乎意料地变短。
7.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8.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制动装置具备:一对旋转臂,其在顶端侧安装有摩擦件,通过该一对旋转臂的至少一者旋转,所述摩擦件夹持制动盘;和间隙调整机构,其连接于所述一对旋转臂的隔着所述一对旋转臂的旋转中心而位于与顶端侧相反的一侧的基端侧的部分,调整所述一对旋转臂的基端侧的部分之间的距离,在该制动装置中,所述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外螺纹部;内螺纹部,其供所述外螺纹部嵌入;以及输入构件,其利用从配置到缸的内部的活塞输入的力使所述外螺纹部和所述内螺纹部中的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所述外螺纹部和所述内螺纹部中的另一个螺纹构件向一个方向相对旋转,在所述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螺纹构件向所述一个方向相对旋转了时,所述一对旋转臂的基端侧的部分之间的
距离变长,所述间隙调整机构还具备单向离合器,该单向离合器容许所述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螺纹构件向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对旋转,并且限制所述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螺纹构件向另一个方向的相对旋转。
9.根据上述结构,即使由于振动等而欲使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中的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中的另一个螺纹构件向另一个方向旋转这样的力作用,也能够抑制一对旋转臂的基端部彼此的距离变短。
10.在上述制动装置中,也可以是,该制动装置具备保持构件,该保持构件保持所述一个螺纹构件,并且,固定到所述旋转臂,所述单向离合器介于所述一个螺纹构件与所述保持构件之间。
11.在上述制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一个螺纹构件具备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在所述突出部设置有在所述外螺纹部和所述内螺纹部的轴线方向上与所述保持构件的被抵接面相对并抵接(即抵靠并接触)的抵接面。
12.在上述制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保持构件包括收纳单向离合器的第1收纳空间和与所述第1收纳空间连接并收纳所述突出部的第2收纳空间,所述第2收纳空间的内径比所述第1收纳空间的内径长,所述被抵接面是所述第1收纳空间与所述第2收纳空间之间的边界的台阶面。
13.在上述制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对所述突出部施力(对所述突出部加力)的弹性构件,以使所述抵接面与所述被抵接面抵接(即抵靠并接触)。
14.在上述制动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另一个螺纹构件的端部设置有能够使所述另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所述一个螺纹构件相对旋转的调整部。
15.在上述制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调整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另一个螺纹构件的两端部。
16.在上述制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调整部包括第1调整部和第2调整部,所述外螺纹部具备:螺纹主体,其供所述内螺纹部嵌入;和杆,其以与所述螺纹主体呈同轴的方式固定,并且,从所述螺纹主体中的轴线方向的一端突出,在所述螺纹主体的与所述杆相反的一侧的轴线方向的端部设置有所述第1调整部,并且,在所述杆的与所述螺纹主体相反的一侧的轴线方向的端部设置有所述第2调整部。
17.在上述制动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一个螺纹构件是所述内螺纹部,所述另一个螺纹构件是所述外螺纹部。
18.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制动装置用的间隙调整机构适用于制动装置,该制动装置具备一对旋转臂,该一对旋转臂在顶端侧安装有摩擦件,通过该一对旋转臂的至少一者旋转,所述摩擦件夹持制动盘,该制动装置用的间隙调整机构连接于所述一对旋转臂的隔着所述一对旋转臂的旋转中心而位于与顶端侧相反的一侧的基端侧的部分,调整所述一对旋转臂的基端侧的部分之间的距离,在该制动装置用的间隙调整机构中,该该制动装置用的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外螺纹部;内螺纹部,其供所述外螺纹部嵌入;以及输入构件,其利用从配置到缸的内部的活塞输入的力使所述外螺纹部和所述内螺纹部中的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所述外螺纹部和所述内螺纹部中的另一个螺纹构件向一个方向相对旋转,在所述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螺纹构件向所述一个方向相对旋转了时,所述一对旋转臂的基端侧的部分之间的距离变长,该制动装置用的间隙调整机构还具备单向离合器,该单向离合器容
许所述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螺纹构件向所述一个方向的相对旋转,并且限制所述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所述另一个螺纹构件向另一个方向的相对旋转。
19.根据上述结构,即使由于振动等而欲使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中的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外螺纹部和内螺纹部中的另一个螺纹构件向另一个方向旋转这样的力作用,也能够抑制一对旋转臂的基端部彼此的距离变短。
20.发明的效果
21.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一对旋转臂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出乎意料地变短。
附图说明
22.图1是制动装置的立体图。
23.图2是制动装置的俯视图中的局部剖视图。
24.图3是图2中的3

3线处的剖视图。
25.图4是图3中的4

4线处的剖视图。
26.图5是图3中的5

5线处的剖视图。
27.图6是图2的放大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0、制动装置;11、第1缸;12、第1活塞;13、输出轴;30、旋转杆;40、旋转臂;40a、旋转臂;40b、旋转臂;45、安装部;50、转换部;70、间隙调整机构;71、外螺纹部;72、内螺纹部;73、输入构件;74、单向离合器;75、单向离合器;76、第1外壳;77、第2外壳;78、罩;90、制动块;95、盘。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根据图1~图6说明安装到铁道车辆的制动装置和制动装置用的间隙调整机构的一实施方式。
31.如图1所示,制动装置10是通过利用一对制动块90夹持与铁道车辆的车轮一体地旋转的盘95而对盘95的旋转进行制动的盘式制动器装置。制动装置10与盘95一起构成盘式制动器装置。
32.如图2所示,制动装置10具备柱形状的第1缸11。第1缸11的中心轴线沿着车宽方向。在第1缸11的内部划分形成有圆柱状的内部空间。第1缸11的靠车宽方向h侧(图2中的下侧)的端壁11c具备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端壁11c的贯通孔11a。贯通孔11a位于第1缸11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壁11c的中央。另外,第1缸11中的靠车宽方向i侧(图2中的上侧)的端壁11d具备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端壁11d的贯通孔11b。贯通孔11b位于第1缸11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壁11d的中央。第1缸11固定于钳体86a。如图1所示,钳体86a支承于用于将制动装置10安装于铁道车辆的转向架的支架86b。在支架86b设置有多个螺栓孔87,该支架86b由贯穿该螺栓孔87的螺栓固定于铁道车辆的转向架。
33.如图2所示,在第1缸11的内部配置有沿着该第1缸11的轴线方向进行直线运动的第1活塞12。第1活塞12呈大致圆板形状。第1活塞12的外径与第1缸11的内径大致相同。第1活塞12在第1缸11的轴线方向上将该第1缸1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部分。
34.柱状的输出轴13从第1活塞12的中央朝向车宽方向h侧延伸。第1活塞12与输出轴
13一体地成形。输出轴13与第1活塞12一起沿着第1缸11的轴线方向进行直线运动。输出轴13的顶端部经由第1缸11的贯通孔11a达到第1缸11的外部。输出轴13在与该输出轴13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上设置有贯通输出轴13的顶端部的插入孔13a。
35.如图4所示,在输出轴13的比插入孔13a靠顶端侧的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大致圆柱形状的旋转体13b。旋转体13b的中心轴线在车辆前后方向(图4中的纸面正交方向)上延伸。并且,旋转体13b的径向外侧的局部相对于输出轴13的顶端面向车宽方向h侧突出。另外,旋转体13b配置为靠近输出轴13的顶端部中的车辆上下方向下侧(图4中的下侧)。
36.如图2所示,在第1缸11的内部配置有从该第1缸11中的车宽方向h侧向车宽方向i侧对第1活塞12施力的第1弹簧14。第1弹簧14位于第1缸11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壁11c与第1活塞12之间。另外,向第1缸11的内部空间中的比第1活塞12靠车宽方向i侧的空间11e导入来自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的压缩空气。
37.在第1缸11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壁11d固定有柱形状的第2缸21。第2缸21的中心轴线与第1缸11的中心轴线成为同轴。在第2缸21的内部划分形成有圆柱状的内部空间。第2缸21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壁21c具备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端壁21c的贯通孔21a。贯通孔21a位于第2缸21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壁21c的中央,与第1缸11的贯通孔11b连通。
38.在第2缸21的内部配置有沿着该第2缸21的轴线方向进行直线运动的第2活塞22。第2活塞22呈大致圆板形状。第2活塞22的外径与第2缸21的内径大致相同。第2活塞22在第2缸21的轴线方向上将该第2缸2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部分。
39.圆柱状的驱动轴23从第2活塞22的中央朝向车宽方向h侧延伸。第2活塞22与驱动轴23一体地成形。驱动轴23贯穿第2缸21的贯通孔21a和第1缸11的贯通孔11b。另外,驱动轴23在车宽方向i侧与输出轴13同轴地配置。该驱动轴23能够与第2活塞22一起沿着第2缸21的轴线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40.在第2缸21的内部配置有从该第2缸21的车宽方向i侧向车宽方向h侧对第2活塞22施力的第2弹簧24。第2弹簧24位于第2缸21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壁21d与第2活塞22之间。该第2弹簧24的作用力比第1弹簧14的作用力大。另外,向第2缸21的内部空间的比第2活塞22靠车宽方向h侧的空间21e导入来自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的压缩空气。
41.此外,在铁道车辆停止着的情况下,未向第2缸21的内部空间的比第2活塞22靠车宽方向h侧的空间21e导入压缩空气。因此,第2活塞22和驱动轴23利用第2弹簧24的作用力向车宽方向h侧移动,驱动轴23将第1活塞12向车宽方向h侧推压。其结果,不管是否向第1缸11内导入压缩空气,第1活塞12和输出轴13都向车宽方向h侧移动。
42.如图2所示,在输出轴13连结有旋转杆30。通过输出轴13进行直线运动,旋转杆30将该输出轴13的直线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而旋转。旋转杆30具备圆状部31、杆主体32、以及辊33。旋转杆30的圆状部31在俯视时呈圆形状,其圆的中心轴线沿着图1的车辆上下方向(图2中的纸面正交方向)。圆状部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钳体86a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部。并且,该圆状部31的中心轴线成为旋转杆30的旋转中心p1。大致棒形状的杆主体32从圆状部31的外周面延伸。在杆主体32的顶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大致圆柱形状的辊33。另外,辊33的旋转轴线与第1缸11的轴线方向正交,并与圆状部31的中心轴线平行。杆主体32的顶端部和辊33插入输出轴13的插入孔13a。
43.如图2所示,若输出轴13向车宽方向h侧进行直线运动,则插入孔13a的内周面的靠
车宽方向i侧的部分与辊33接触。另外,若输出轴13向车宽方向i侧进行直线运动,则插入孔13a的内周面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部分与辊33接触。
44.在旋转杆30中的圆状部31连结有旋转臂40,该旋转臂40接受输出轴13的直线运动而旋转,从而使制动块90与盘95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作为旋转臂40与旋转杆30之间的连结部分的中心且作为旋转臂40的旋转中心的旋转中心p2的中心轴线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另外,旋转臂40的旋转中心p2相对于旋转杆30的旋转中心p1偏心。具体而言,旋转中心p2隔着旋转中心p1而位于与杆主体32相反的方向。此外,如上所述,旋转杆30的圆状部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钳体86a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部。因而,旋转臂40借助旋转杆30与钳体86a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部连结。
45.旋转臂40隔着旋转中心p2而向大致车辆前后方向(在图2中是左右方向)两侧延伸。旋转臂40的基端达到比第1缸11靠车辆前后方向j侧的位置。另外,旋转臂40的顶端达到比钳体86a靠车辆前后方向k侧的位置。
46.在旋转臂40的顶端部借助连结销89连结有安装部45。安装部45配置于比旋转臂40靠车宽方向i侧的位置。安装部45以连结销89为中心摆动。若从安装部45的摆动轴线方向俯视,则该安装部45呈越朝向车宽方向i侧尺寸越长的大致三角形状。在安装部45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面固定有制动块90。制动块90呈与盘95的端面相仿这样的大致平板形状。制动块90是被压靠于盘95而产生由摩擦力形成的制动力的摩擦件。
47.在钳体86a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部也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有旋转臂40。另外,在配置到车宽方向i侧的旋转臂40也连结有安装部45,并且,在该安装部45也固定有制动块90。此外,配置到车宽方向i侧的旋转臂40、安装部45、制动块90与配置到车宽方向h侧的旋转臂40、安装部45、制动块90除了轴对称地配置之外,是相同的结构。因而,对于配置到车宽方向i侧的旋转臂40、安装部45、制动块90,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详细的省略说明。不过,在区别说明两个旋转臂40之际,将位于车宽方向h侧的旋转臂40的附图标记改变成旋转臂40a、将位于车宽方向i侧的旋转臂40的附图标记改变成旋转臂40b而说明。
48.如图2所示,一对旋转臂40的基端部彼此由整体上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间隙调整机构70连结。如图6所示,间隙调整机构70具备与一对旋转臂40中的位于车宽方向i侧的旋转臂40b连结的第1外壳76。第1外壳76呈车宽方向h侧开口的有底筒状。在第1外壳76的内部划分形成有圆柱形状的空间。第1外壳76具备贯通该第1外壳76的底壁的贯通孔76a。第1外壳76以相对于旋转臂40b以与该第1外壳76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为轴线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该旋转臂40b连结。
49.如图6所示,在第1外壳76的内周面借助大致筒状的第1旋转限制机构81安装有外螺纹部71。外螺纹部71整体上呈棒状。外螺纹部71具备螺纹主体71a和杆71f。螺纹主体71a相对于杆71f位于车宽方向i侧。螺纹主体71a具备主体部71b和轴部71d。主体部71b相对于轴部71d位于车宽方向h侧。在主体部71b的外周面的整个区域套扣有外螺纹。主体部71b具备在该主体部71b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面开口的固定孔71c。固定孔71c从主体部71b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面朝向车宽方向i侧延伸。固定孔71c位于主体部71b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面的中央。固定孔71c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多边形。轴部71d从主体部71b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面朝向车宽方向i侧延伸。轴部71d插入第1旋转限制机构81。另外,轴部71d贯通第1旋转限制机构81,轴部71d也插入第1外壳76的贯通孔76a。轴部71d的靠车宽方
向i侧的端部成为大致六棱柱形状的第1调整部71e。
50.在螺纹主体71a的固定孔71c的内部配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柱形状的杆71f。杆71f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同固定孔71c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大致相同的多边形。杆71f的外周面固定于螺纹主体71a的固定孔71c的内周面。杆71f的中心轴线与螺纹主体71a的中心轴线成为同轴。杆71f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部分从螺纹主体71a的固定孔71c突出。杆71f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部成为大致六棱柱形状的第2调整部71g。即、第2调整部71g位于杆71f的与螺纹主体71a相反的一侧的车宽方向h侧的端部。此外,上述的第1调整部71e位于螺纹主体71a的与杆71f相反的一侧的车宽方向i侧的端部。即、在外螺纹部7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调整部。
51.第1旋转限制机构81省略详细的机构的图示,在对外螺纹部71施加的扭矩小于一定值的情况下,限制外螺纹部71相对于第1外壳76的相对旋转。另一方面,在对外螺纹部71施加的扭矩是一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容许外螺纹部71相对于第1外壳76的相对旋转。
52.间隙调整机构70具备与一对旋转臂40中的位于车宽方向h侧的旋转臂40a连结的第2外壳77。第2外壳77呈车宽方向i侧开口的有底筒状。第2外壳77具备贯通第2外壳77的底壁的贯通孔77a。第2外壳77以相对于旋转臂40a以与该第2外壳77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为轴线能够相对旋转的方式与旋转臂40a连结。
53.在第2外壳77的内部划分形成有整体上呈圆柱形状的空间77c。具体而言,第2外壳77的空间77c能够从车宽方向h侧依次大致区分成底部空间77d、中央空间77e、以及端部空间77f。底部空间77d成为大致圆柱形状的空间。窗部77b在径向上贯通第2外壳77的划分形成底部空间77d的周壁。窗部77b配置于车辆前后方向k侧。
54.在底部空间77d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连接有中央空间77e。空间77c的径向上的中央空间77e的尺寸比空间77c的径向上的底部空间77d的尺寸短。即、中央空间77e的内径比底部空间77d的内径短。在中央空间77e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连接有端部空间77f。空间77c的径向上的端部空间77f的尺寸比空间77c的径向上的中央空间77e的尺寸长。即、端部空间77f的内径比中央空间77e的内径长。因而,在端部空间77f与中央空间77e之间的边界部分形成有圆环状的台阶面,该台阶面是被抵接面77g。此外,中央空间77e相当于第1收纳空间。另外,端部空间77f相当于第2收纳空间。而且,第2外壳77相当于保持构件。
55.在第2外壳77的中央空间77e的内周面借助大致圆筒状的单向离合器75安装有内螺纹部72。内螺纹部72在车宽方向上延伸,整体上呈圆筒状。内螺纹部72具备内螺纹主体72a、突出部72b、以及连接筒72d。连接筒72d相对于内螺纹主体72a位于车宽方向h侧。连接筒72d的外径与单向离合器75的内径大致相同。连接筒72d插入单向离合器75,在连接筒72d的外周面安装有单向离合器75。另外,连接筒72d从单向离合器75向车宽方向h侧突出,连接筒72d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面与第2外壳77中的底部空间77d的底壁抵接。
56.内螺纹主体72a从连接筒72d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面朝向车宽方向i侧延伸。内螺纹主体72a呈大致圆筒状。在内螺纹主体72a中,在车宽方向i侧的局部的内周面攻丝有内螺纹。内螺纹主体72a配置于第2外壳77的端部空间77f。内螺纹主体72a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局部达到比第2外壳77靠车宽方向i侧的位置。
57.突出部72b从内螺纹主体72a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部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突出部72b在内螺纹主体72a的周向整个区域中设置,整体上呈圆环形状。突出部72b的
径向的尺寸比中央空间77e的径向的尺寸长,与端部空间77f的径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内螺纹部72的突出部72b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面在车宽方向上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相对并抵接。因而,内螺纹部72的突出部72b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面是抵接面72c。
58.在内螺纹部72中的内螺纹主体72a的外周面与第2外壳77中的端部空间77f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第2旋转限制机构82。第2旋转限制机构82具备固定部82a和弹簧82b。固定部82a位于端部空间77f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部。固定部82a整体上呈圆环形状。固定部82a的外周面固定于端部空间77f的内周面。
59.弹簧82b位于固定部82a与内螺纹部72的突出部72b之间。弹簧82b从固定部82a朝向车宽方向h侧对内螺纹部72的突出部72b施力。因而,弹簧82b对内螺纹部72中的突出部72b施力,以使内螺纹部72中的突出部72b的抵接面72c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抵接。此外,弹簧82b是弹性构件的一个例子。
60.第2旋转限制机构82利用弹簧82b对内螺纹部72的突出部72b施力,从而使内螺纹部72的抵接面72c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以预定值以上的力密合,在两者之间产生摩擦力。在由于该摩擦力而对内螺纹部72施加的扭矩较小的情况下,内螺纹部72未相对于第2外壳77相对旋转。具体而言,第2旋转限制机构82在对内螺纹部72施加的扭矩小于一定值的情况下,限制内螺纹部72相对于第2外壳77的相对旋转。另一方面,第2旋转限制机构82在对内螺纹部72施加的扭矩是一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容许内螺纹部72相对于第2外壳77的相对旋转。另外,第2旋转限制机构82以比第1旋转限制机构81容许外螺纹部71的相对旋转的扭矩小的扭矩容许内螺纹部72的相对旋转。
61.在内螺纹部72的内侧插入有上述的外螺纹部71。在内螺纹部72中的内螺纹主体72a的内螺纹嵌入有外螺纹部71中的主体部71b的外螺纹。另外,外螺纹部71贯通内螺纹部72。外螺纹部71中的杆71f也插入第2外壳77的贯通孔77a。即、间隙调整机构70的第1外壳76和第2外壳77由外螺纹部71和内螺纹部72连结。
62.在第2外壳77的外周面固定有圆筒状的罩78。罩78向第1外壳76侧延伸并固定于第1外壳76的外周面。即、罩78以从径向外侧覆盖第2外壳77与第1外壳76之间的间隙的方式安装。另外,罩78在轴线方向上呈波纹状,能够在轴线方向上伸缩。
63.此外,外螺纹部71的第1调整部71e借助第1外壳76的贯通孔76a向车宽方向i侧暴露。另外,外螺纹部71的第2调整部71g借助第2外壳77的贯通孔77a向车宽方向h侧暴露。并且,在间隙调整机构70中,对于外螺纹部71中的第1调整部71e、第2调整部71g,在利用例如手指、工具对外螺纹部71赋予了一定值以上的扭矩的情况下,外螺纹部71相对于第1外壳76、第2外壳77、以及内螺纹部72相对旋转。于是,外螺纹部71根据其旋转方向相对于内螺纹部72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其结果,间隙调整机构70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变化而一对旋转臂40的基端部彼此的距离变化。如此,间隙调整机构70能够进行手动的调整。
64.在间隙调整机构70中,在内螺纹部72中的连接筒72d的外周面借助大致圆筒状的单向离合器74安装有输入构件73。输入构件73呈圆筒状,其内周面安装于单向离合器74的外周面。输入构件73和单向离合器74配置于比上述的单向离合器75靠车宽方向h侧的位置,配置于内螺纹部72的连接筒72d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部。输入构件73的外表面的局部借助窗部77b向车辆前后方向k侧暴露。
65.单向离合器74省略详细的机构的图示,限制输入构件73相对于内螺纹部72向一个
方向的相对旋转,并且容许输入构件73相对于内螺纹部72向另一个方向的相对旋转。因而,在输入构件73向一个方向旋转了的情况下,内螺纹部72也与输入构件73一起向一个方向旋转。
66.另外,单向离合器75省略详细的机构的图示,容许内螺纹部72相对于第2外壳77向一个方向的相对旋转,并且限制内螺纹部72相对于第2外壳77向另一个方向的相对旋转。因而,在内螺纹部72与输入构件73一起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内螺纹部72相对于第2外壳77向一个方向相对旋转。此外,单向离合器75相当于如下单向离合器:容许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另一个螺纹构件向一个方向的相对旋转,并且限制一个螺纹构件相对于另一个螺纹构件向另一个方向的相对旋转。另外,内螺纹部72相当于一个螺纹构件,外螺纹部71相当于另一个螺纹构件。
67.如图2所示,在比第1缸11靠车宽方向h侧的位置配置有接受输出轴13的直线运动并将输出轴13的直线运动转换成车辆上下方向的运动的转换部50。转换部50向间隙调整机构70传递车辆上下方向的运动。转换部50具备覆盖输出轴13的顶端部的壳体65。壳体65的车宽方向i侧开口,整体上呈四方箱形状。输出轴13的顶端部达到壳体65的内部空间。另外,开口65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通壳体65的靠车辆前后方向j侧的壁部。
68.如图3所示,在壳体65的内部固定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棒形状的第1轴部66。在从车宽方向观察时,第1轴部66配置于与输出轴13重叠的位置。如图2所示,第1轴部66配置于壳体65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壁部的附近。此外,如图3所示,在第1轴部66的靠上侧的端部固定有作为定位构件发挥功能的第1止挡件66a。
69.如图3所示,在壳体65的内部固定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棒形状的第2轴部67。如图2所示,第2轴部67配置于壳体65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壁部的附近。另外,第2轴部67配置于比第1轴部66靠车辆前后方向j侧的位置,配置于壳体65的靠车辆前后方向j侧的壁部的附近。如图3所示,在第2轴部67的靠上侧的端部固定有作为定位构件发挥功能的第2上侧止挡件67a。另外,在第2轴部67的靠下侧的端部固定有作为定位构件发挥功能的第2下侧止挡件67b。
70.如图5所示,在壳体65的内部固定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棒形状的第3轴部68。如图2所示,第3轴部68配置于壳体65的靠车辆前后方向j侧的壁部的附近。另外,第3轴部68配置于比第2轴部67靠车宽方向i侧的位置,配置于第1缸11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壁11c的附近。如图5所示,在第3轴部68的靠上侧的端部固定有作为定位构件发挥功能的第3止挡件68a。
71.如图3所示,在第1轴部66、第2轴部67、以及第3轴部68支承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对于间隙调整机构70移动的移动体52。移动体52具备第1移动体53和第2移动体54。第1移动体53支承于第1轴部66和第2轴部67。并且,第1移动体53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对于第1轴部66和第2轴部67移动。第1移动体53中的主体部53a配置于第1轴部66与第2轴部67之间。主体部53a呈长方形板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输入部53b从主体部53a中的下端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k侧延伸。在输入部53b设置有未图示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贯穿有第1轴部66。输出部53c从主体部53a中的上端部朝向车辆前后方向j侧延伸。在输出部53c设置有未图示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贯穿有第2轴部67。
72.如图3所示,第2移动体54固定于第1移动体53中的输出部53c的下侧。如图5所示,
第2移动体54向车宽方向i侧延伸,呈大致长方板形状。在第2移动体54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部设置有未图示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贯穿有上述的第2轴部67。另外,在第2移动体54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部设置有未图示的贯通孔,在该贯通孔贯穿有上述的第3轴部68。因而,第2移动体54支承于第2轴部67和第3轴部68,能够与第1移动体53一起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移动。
73.如图5所示,第2移动体54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贯通该第2移动体54的槽部54a。槽部54a从第2移动体54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端延伸到第2移动体54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的附近。因而,槽部54a成为车宽方向的尺寸比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长的长槽。
74.如图4所示,在第1轴部66以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有保持部63。保持部63呈车宽方向h侧开口这样的大致字母u形状,保持部63中的字母u的两端支承于第1轴部66。如图3所示,保持部63中的字母u的一端部在比第1移动体53的输入部53b靠上侧且比第1止挡件66a靠下侧的部分处支承于第1轴部66。保持部63中的字母u的另一端部在比第1移动体53的输入部53b靠下侧的部分处支承于第1轴部66。在保持部63中的字母u的一端部与第1移动体53中的输入部53b之间配置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第1移动体53施力的吸收弹簧62。吸收弹簧62以弹性压缩到保持部63中的字母u的一端部与第1移动体53的输入部53b之间的状态支承于第1轴部66,从保持部63的一端部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下侧对第1移动体53中的输入部53b施力。该吸收弹簧6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最大弹性变形量比移动体5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最大移动量长。其中,移动体52的最大移动量是由第1轴部66、第2轴部67以及第3轴部68支承着的移动体52能够移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能够移动范围。
75.如图4所示,在保持部63的车宽方向i侧固定有受到输出轴13的力并将该力转换到车辆上下方向的传递部51。传递部51呈越是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越尖细的大致三棱柱形状。具体而言,在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时,传递部51是该传递部51的斜面51a与输出轴13相对的直角三角形,输出轴13的中心轴线与传递部51的斜面51a所成的角中的锐角侧的角度x成为约70度。即、输出轴13的直线运动方向与传递部51的斜面51a所成的角中的锐角侧的角度比45度大。此外,传递部51的斜面51a是平面。
76.如图3所示,在第2轴部67支承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第2移动体54施力的复位弹簧61。复位弹簧61成为被弹性压缩到第2移动体54的下端与第2下侧止挡件67b之间的状态,从第2下侧止挡件67b朝向上侧对第2移动体54施力。
77.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吸收弹簧62的下侧部分与复位弹簧61的上侧部分重叠。并且,吸收弹簧62和复位弹簧61分别与移动体52接触,借助移动体52连结。因而,吸收弹簧62和复位弹簧61借助移动体52以并联配置的方式连结,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局部重叠。
78.在移动体52中的第2移动体54连结有根据移动体52的移动而向间隙调整机构70传递力的连结部55。连结部55具备插入到第2移动体54的槽部54a的大致四棱柱形状的棒体56。棒体56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与槽部54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即、棒体56无法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相对于第2移动体54相对移动,随着第2移动体5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移动而与该第2移动体54一起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移动。另外,棒体56的车宽方向的尺寸比槽部54a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短。即、棒体56能够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于第2移动体54相对移动。而且,棒体56贯穿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槽部54a,因此,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2移动体54相对移动。
79.如图5所示,在棒体56的靠车辆前后方向k侧的端部固定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限制销57。限制销57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比槽部54a的车辆上下方向的尺寸长,防止棒体56从槽部54a脱落。
80.如图3所示,在棒体56的靠车辆前后方向j侧的端部固定有与间隙调整机构70的输入构件73连结起来的支承部58。支承部58借助固定到间隙调整机构70的第2外壳77的引导板59而支承于间隙调整机构70的第2外壳77。引导板59整体上呈四方板形状,在引导板59设置有作为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贯通孔的长孔59a。在该引导板59的长孔59a贯穿有支承部58,引导板59将支承部58支承成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移动。因而,支承部58随着棒体56的车辆上下方向的移动而与该棒体56一起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移动。并且,随着支承部58的车辆上下方向的移动,车辆上下方向的力向间隙调整机构70的输入构件73传递。另外,支承部58借助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支承销58a将棒体56支承成能够旋转。因而,棒体56能够以该棒体56的靠车辆前后方向j侧的端部与支承销58a之间的连结部分为旋转中心旋转。
81.接着,对制动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此,在铁道车辆行驶着之际,向第2缸21的内部空间的比第2活塞22靠车宽方向h侧的空间21e导入压缩空气。若如此向空间21e导入压缩空气,则第2活塞22和驱动轴23克服第2弹簧24的作用力而向车宽方向i侧移动,由第2弹簧24的作用力产生的来自驱动轴23的驱动力未向输出轴13传递。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设为来自驱动轴23的驱动力未向输出轴13传递而说明制动装置10的作用。
82.若向第1缸11的内部空间的比第1活塞12靠车宽方向i侧的空间11e导入压缩空气,则如图2所示,第1活塞12和输出轴13克服第1弹簧14的作用力而向车宽方向h侧进行直线运动。并且,输出轴13的插入孔13a的内周面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内周面与旋转杆30的辊33接触。于是,旋转杆30的辊33逐渐改变与输出轴13的插入孔13a的内周面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位置,同时向车宽方向h侧移动。随着这样的辊33的移动,旋转杆30以旋转中心p1为中心向一个方向、即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位于车宽方向h侧的旋转臂40a与旋转杆30之间的连结部分也以旋转中心p1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因此,旋转臂40a在旋转臂40a与旋转杆30之间的连结部分处受到朝向车宽方向i侧的力。其结果,旋转臂40a向车宽方向i侧移动。于是,与旋转臂40a连结起来的安装部45和制动块90以靠近盘95的方式移动而旋转臂40a侧的制动块90与盘95的端面抵接。
83.另外,如上所述,若旋转臂40a向车宽方向i侧移动,则间隙调整机构70也向车宽方向i侧移动。并且,旋转臂40b的基端部与间隙调整机构70之间的连结部分向车宽方向i侧移动。在此,旋转臂40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在其延伸设置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处与钳体86a连结。因此,旋转臂40b以该旋转臂40b与钳体86a之间的连结部分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于是,与旋转臂40b连结起来的安装部45和制动块90以靠近盘95的方式移动而旋转臂40b侧的制动块90与盘95的端面抵接。并且,盘95在车宽方向上被夹在旋转臂40a侧的制动块90与旋转臂40b侧的制动块90之间,从而对旋转进行制动。
84.另一方面,若未向第1缸11的内部空间的比第1活塞12靠车宽方向i侧的空间11e导入压缩空气而压力降低,则由于第1弹簧14的作用力而第1活塞12和输出轴13向车宽方向i侧进行直线运动。并且,输出轴13的插入孔13a的内周面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内周面与旋转杆30的辊33接触。于是,旋转杆30的辊33逐渐改变与输出轴13的插入孔13a的内周面的靠车宽方向h侧的内周面之间的接触位置,同时向车宽方向i侧移动。随着这样的辊33的移动,旋
转杆30以旋转中心p1为中心向另一个方向、即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旋转臂40a与旋转杆30之间的连结部分也以旋转中心p1为中心逆时针旋转。因此,旋转臂40a在旋转臂40a与旋转杆30之间的连结部分处受到朝向车宽方向h侧的力。其结果,旋转臂40a向车宽方向h侧移动。于是,与旋转臂40a连结起来的安装部45和制动块90以远离盘95的方式移动而旋转臂40a侧的制动块90与盘95的端面分开。
85.另外,如上所述,若旋转臂40a向车宽方向h侧移动,则间隙调整机构70也向车宽方向h侧移动。并且,旋转臂40b的基端部与间隙调整机构70之间的连结部分向车宽方向h侧移动。于是,旋转臂40b以该旋转臂40b与钳体86a之间的连结部分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并且,与旋转臂40b连结起来的安装部45和制动块90以远离盘95的方式移动而旋转臂40b侧的制动块90与盘95的端面分开。
86.不过,若制动块90与盘95抵接,则制动块90由于与旋转的盘95之间的摩擦而逐渐磨损。若制动块90如此磨损,则输出轴13位于最靠车宽方向i侧的位置时的从制动块90到盘95的距离变长。因而,输出轴13的从制动块90与盘95分开了的状态直线运动到制动块90与盘95抵接为止的移动量也变长。并且,若输出轴13的移动量成为一定值以上,则如图4所示,输出轴13的旋转体13b与传递部51的斜面51a接触。若在如此输出轴13的旋转体13b与传递部51的斜面51a接触了的状态下输出轴13欲向车宽方向h侧移动,则传递部51逐渐改变与输出轴13的旋转体13b之间的接触位置,同时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移动。即、输出轴13的直线运动方向的力被转换成车辆上下方向的力。若这样的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的力借助保持部63和吸收弹簧62向移动体52中的第1移动体53传递,则第1移动体53和第2移动体54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移动。并且,连结部55的插入到第2移动体54的槽部54a的棒体56与第2移动体54一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移动。于是,支承部58也与棒体56一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移动。若随着这样的支承部58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的移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的力向间隙调整机构70的输入构件73传递,则输入构件73向一个方向、即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于是,借助单向离合器74从输入构件73向内螺纹部72传递力,而内螺纹部72与输入构件73一起逆时针旋转。并且,内螺纹部72相对于外螺纹部71逆时针旋转,从而一对旋转臂40的基端部彼此的距离调整为较长。于是,旋转臂40a以该旋转臂40a的旋转中心p2为旋转中心向周向一侧、即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旋转臂40b以该旋转臂40b与钳体86a之间的连结部分为旋转中心向周向另一侧、即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这样的一对旋转臂40的旋转,该一对旋转臂40的顶端部彼此的距离调整为较短。
87.另一方面,若输出轴13以输出轴13的旋转体13b远离传递部51的斜面51a的方式欲向车宽方向i侧移动,则由于来自复位弹簧61的作用力而移动体52中的第1移动体53和第2移动体54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移动。并且,连结部55的插入到第2移动体54的槽部54a的棒体56与第2移动体54一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移动。于是,支承部58也与棒体56一起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移动。若随着这样的支承部58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的移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的力向间隙调整机构70的输入构件73传递,则输入构件73向另一个方向、即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此外,在输入构件73欲顺时针旋转时,力未借助单向离合器74从输入构件73向内螺纹部72传递,因此,内螺纹部72未顺时针旋转。
88.另外,若由于来自复位弹簧61的作用力而移动体52中的第1移动体53和第2移动体54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移动,则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的力借助保持部63和吸收弹簧62
向传递部51传递,传递部51向上侧移动而返回原来的位置。
89.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90.(1)在制动装置10中,单向离合器75介于内螺纹部72中的连接筒72d的外周面与第2外壳77中的中央空间77e的内周面之间。并且,保持到第2外壳77的单向离合器75限制内螺纹部72相对于第2外壳77向另一个方向的旋转。因此,即使由于随着制动装置10的驱动、铁道车辆的行驶而产生的振动等而使内螺纹部72相对于外螺纹部71向另一个方向旋转这样的力作用于内螺纹部72,内螺纹部72也不相对于外螺纹部71向另一个方向旋转。其结果,能够抑制一对旋转臂40的基端部间的距离出乎意料地变短。
91.(2)在假设使单向离合器75介于外螺纹部71与第2外壳77之间的情况下,需要在贯穿到内螺纹部72的内部的外螺纹部71中的、从内螺纹部72突出来的部分安装单向离合器75。在该结构中,为了安装单向离合器75,外螺纹部71的轴线方向的尺寸易于变长。
92.这一点,在制动装置10中,单向离合器75介于位于外螺纹部71的径向外侧的内螺纹部72与第2外壳77之间。因此,无需为了安装单向离合器75而延长外螺纹部71的轴线方向的尺寸。由此,不会随着外螺纹部71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变长而间隙调整机构70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即间隙调整机构70的车宽方向的尺寸变长。其结果,能够期待间隙调整机构70的小型化。
93.(3)在制动装置10中,内螺纹部72中的突出部72b的抵接面72c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抵接,从而在两者之间产生摩擦力。因此,即使是在由于振动等而使内螺纹部72相对于外螺纹部71向另一个方向旋转这样的力作用的情况下,使内螺纹部72相对于外螺纹部71向另一个方向旋转这样的力也变小上述的摩擦力的量。由此,作用于单向离合器75的向另一个方向的力也变小。其结果,能够期待单向离合器75的小型化。
94.(4)在制动装置10中,第2外壳77中的端部空间77f和中央空间77e的边界部分的台阶面作为被抵接面77g发挥功能。因此,在第2外壳77中,能够以形成内径不同的两个空间这样的比较简单的结构形成与内螺纹部72中的突出部72b的抵接面72c抵接的被抵接面77g。
95.(5)制动装置10具备从固定部82a朝向车宽方向h侧对内螺纹部72的突出部72b施力的弹簧82b。因此,由于弹簧82b的作用力,内螺纹部72的抵接面72c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以预定值以上的力密合。由此,能够增大在内螺纹部72的抵接面72c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之间产生的摩擦力。
96.(6)在制动装置10中,例如,由于内螺纹部72中的突出部72b的抵接面72c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之间的摩擦而两者有时磨损。于是,也可能在内螺纹部72的抵接面72c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之间产生间隙而两者未抵接。同样地,由于内螺纹部72、第2外壳77的制造上的误差,也可能在内螺纹部72的抵接面72c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之间产生间隙而两者未抵接。
97.这一点,制动装置10具备从固定部82a朝向车宽方向h侧对内螺纹部72的突出部72b施力的弹簧82b。因此,即使起因于上述这样的内螺纹部72和第2外壳77的磨损、制造上的误差而在内螺纹部72的抵接面72c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之间产生间隙,也能够使内螺纹部72的抵接面72c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更可靠地抵接。
98.(7)在制动装置10中,在外螺纹部71中第1调整部71e、第2调整部71g在车宽方向上暴露。并且,在间隙调整机构70中,对于外螺纹部71中的第1调整部71e和第2调整部71g,在
利用例如手指、工具对外螺纹部71施加了一定值以上的扭矩的情况下,外螺纹部71相对于第1外壳76、第2外壳77、以及内螺纹部72相对旋转。于是,外螺纹部71根据其旋转方向相对于内螺纹部72在轴线方向上相对移动。若这样一来间隙调整机构70的轴线方向的长度变化,则一对旋转臂40的基端部彼此的距离变化。并且,由于一对旋转臂40的顶端部彼此的距离变化,制动块90的位置变化。因而,在制动装置10中,例如,在将磨损了的制动块90更换成新的制动块90时,能够与新的制动块90相应地调整外螺纹部71的位置。
99.(8)在制动装置10中,外螺纹部71的第1调整部71e位于车宽方向i侧,外螺纹部71的第2调整部71g位于车宽方向h侧。由此,在外螺纹部71相对于内螺纹部72的位置调整之际,从车宽方向的哪一侧都能够进行位置调整。其结果,能够有助于提高作业人员的操作性。
100.(9)制动装置10的外螺纹部71具备螺纹主体71a和杆71f。另外,螺纹主体71a具备第1调整部71e,杆71f具备第2调整部71g。其中,在制造外螺纹部71时,例如,在螺纹主体71a处形成第1调整部71e,在杆71f处形成第2调整部71g。并且,通过将杆71f插入螺纹主体71a的固定孔71c,能够制造外螺纹部71。因而,无需针对例如1个零部件形成第1调整部71e和第2调整部71g这两个调整部,易于针对外螺纹部71形成第1调整部71e和第2调整部71g这两个调整部。
101.本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这样变更而实施。本实施方式和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10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变更间隙调整机构70与一对旋转臂40之间的连结位置。例如,间隙调整机构70的第1外壳76也可以连结于旋转臂40b的比与钳体86a之间的连结部分靠基端侧且比基端部靠顶端侧的部分。同样地,能够变更间隙调整机构70的第2外壳77与旋转臂40a之间的连结位置。
10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弹簧82b。在该结构中,也只要内螺纹部72中的突出部72b的抵接面72c与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77g抵接,就在两者之间产生摩擦力。
10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变更第2外壳77的被抵接面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在第2外壳77中的靠车宽方向i侧的端面形成被抵接面。
10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变更内螺纹部72的突出部的结构。例如,突出部72b也可以配置于内螺纹主体72a的周向的局部。
10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内螺纹部72的突出部。在该结构中,也能够利用单向离合器75抑制内螺纹部72相对于外螺纹部71向另一个方向旋转。
107.·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螺纹部71无需具备螺纹主体71a和杆71f这两个零部件,也可以由1个零部件形成。
10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变更外螺纹部71的调整部的数量。具体而言,外螺纹部71无需具备第1调整部71e和第2调整部71g,也可以省略第1调整部71e和第2调整部71g中的一者。另外,也可以省略外螺纹部71的第1调整部71e和第2调整部71g这两者。此外,在该结构中,例如,分解间隙调整机构70的局部而调整外螺纹部71和内螺纹部72的位置即可。
109.·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变更单向离合器75的配置。例如,在输出轴13的力向外螺纹部71传递的结构中,也可以使单向离合器75介于第2外壳77与外螺纹部71之间。具体而言,只要在贯穿到内螺纹部72的内部的外螺纹部71中的、从内螺纹部72突出来的部分安装
有单向离合器75,就能够使单向离合器75介于第2外壳77与外螺纹部71之间。另外,例如,只要能够限制内螺纹部72相对于外螺纹部71向另一个方向的相对旋转,就能够适当变更单向离合器75的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