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减温水供给的精确调压管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69241发布日期:2021-09-17 22:02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减温水供给的精确调压管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管路调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减温水供给的精确调压管路装置。


背景技术:

2.蒸汽降温通常采用的是利用减温水吸收蒸汽热量,从而使蒸汽温度降低,在供汽母管与供水母管之间会安装有调节阀,通过调节阀来调节供入供汽母管中的减温水,以此实现对蒸汽进行定量降温。而目前的调压管路中,通常只有调节阀对减温水进行调节,由于调节阀两侧压力差较大,因此常规的管路中调节阀较易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减温水供给的精确调压管路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减温水供给的精确调压管路装置,包括给水母管、供汽母管,所述给水母管与供汽母管之间连接有减温水管,所述减温水管的一端安装有调节阀,所述调节阀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左手动节流阀和右手动节流阀,在供汽母管需要供入减温水时,可首先打开左隔断阀和右隔断阀,随后根据需求以及各个压力表的读数,分别转动左调节轴和右调节轴,左调节轴转动后可以对左手动节流阀进行开启,右调节轴转动后可对右手动调节阀进行开启,当减温水管内部压力较大时,可以减缓各个手动节流阀的开启速度以及幅度,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大压力对调节阀的冲击,从而提高调节阀的调节精度,还可以提高调节阀的使用寿命,当减温水管内部的压力较小时,则可增加各个手动节流阀的开启速度以及幅度,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左手动节流阀和右手动节流阀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左隔断阀和右隔断阀,所述左手动节流阀和右手动节流阀远离减温水管的一侧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阀的两侧均安装有压力表。
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有左调节轴和右调节轴,所述左调节轴和右调节轴分别安装于左手动节流阀和右手动节流阀的一端,所述左调节轴远离左手动节流阀的一端安装有左调节组件,所述右手动节流阀远离右手动节流阀的一端安装有右调节轮,所述左调节组件与右调节轮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左调节组件与右调节轮的表面套接有传动带。
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左调节组件包括有横梁,所述横梁为伸缩结构,所述横梁安装于左调节轴远离左手动节流阀的一端,所述横梁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套,所述左调节轴、横梁、固定套均为中空,所述左调节轴贯穿横梁的一侧,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贯穿两组固定套。
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两组所述固定套的一侧均连接有若干组伸缩套,若干组所述伸缩套均为圆锥状,若干组所述伸缩套相互套接并形成半圆状,半圆状套接的伸缩套远离
对应固定套的一端与另一固定套的一端固定。
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横梁的内部设置有供给管,两组所述固定套的内部均设置有液压管,所述液压管为环形,所述液压管与供给管联通,所述液压管为弹性材质制成,所述液压管位于若干组伸缩套的内部。
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伸缩套靠近左调节轴轴心的一侧外壁上均匀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为阶梯状,所述卡槽的一侧端面朝向伸缩套的大圆方向,所述卡槽的一侧端面与伸缩套的大圆端面夹角小于10
°
,所述伸缩套内部与卡槽对应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卡片,所述卡片为弹性结构制成,所述卡片远离伸缩套内壁的一端朝向伸缩套的轴线弯曲,所述卡片远离伸缩套内壁的一端均安装有磁球。
1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左调节轴的表面套接有旋转套,所述旋转套的两侧均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远离减温水管的一侧安装有把手,两组所述转动轴远离旋转套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为圆弧状,所述调节板的内圆直径与伸缩套的大圆直径一致,所述转动轴为中空伸缩结构,所述转动轴的内部安装有弹簧。
1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供给管靠近左调节轴的一侧连接有控制管,所述控制管远离供给管的一端连接有定量泵。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有左手动节流阀和右手动节流阀,在供汽母管需要供入减温水时,可首先打开左隔断阀和右隔断阀,随后根据需求以及各个压力表的读数,分别转动左调节轴和右调节轴,左调节轴转动后可以对左手动节流阀进行开启,右调节轴转动后可对右手动调节阀进行开启,当减温水管内部压力较大时,可以减缓各个手动节流阀的开启速度以及幅度,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大压力对调节阀的冲击,从而提高调节阀的调节精度,还可以提高调节阀的使用寿命,当减温水管内部的压力较小时,则可增加各个手动节流阀的开启速度以及幅度,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15.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发明的左调节组件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发明的伸缩套截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发明的传动带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给水泵;2、给水母管;3、减温水管;4、供汽母管;5、调节阀;6、左隔断阀;7、右隔断阀;8、左手动节流阀;9、右手动节流阀;10、左调节轴;11、右调节轴;12、左调节组件;13、右调节轮;14、液压管;15、横梁;16、供给管;17、固定套;18、伸缩套;19、卡槽;20、卡片;21、磁球;22、传动带;23、旋转套;24、转动轴;25、调节板;26、把手;27、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1.请参阅图1

4,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减温水供给的精确调压管路装置,包括给水母管2、供汽母管4,给水母管2与供汽母管4之间连接有减温水管3,减温水管3的一端安装有调节阀5,调节阀5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左手动节流阀8和右手动节流阀9。
22.左手动节流阀8和右手动节流阀9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左隔断阀6和右隔断阀7,左手动节流阀8和右手动节流阀9远离减温水管3的一侧设置有调节机构,调节阀5的两侧均安装有压力表。
23.调节机构包括有左调节轴10和右调节轴11,左调节轴10和右调节轴11分别安装于左手动节流阀8和右手动节流阀9的一端,左调节轴10远离左手动节流阀8的一端安装有左调节组件12,右手动节流阀9远离右手动节流阀9的一端安装有右调节轮13,左调节组件12与右调节轮13位于同一水平面,左调节组件12与右调节轮13的表面套接有传动带22。
24.左调节组件12包括有横梁15,横梁15为伸缩结构,横梁15安装于左调节轴10远离左手动节流阀8的一端,横梁15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套17,左调节轴10、横梁15、固定套17均为中空,左调节轴10贯穿横梁15的一侧,横梁15的两端分别贯穿两组固定套17。
25.两组固定套17的一侧均连接有若干组伸缩套18,若干组伸缩套18均为圆锥状,若干组伸缩套18相互套接并形成半圆状,半圆状套接的伸缩套18远离对应固定套17的一端与另一固定套17的一端固定。
26.横梁15的内部设置有供给管16,两组固定套17的内部均设置有液压管14,液压管14为环形,液压管14与供给管16联通,液压管14为弹性材质制成,液压管14位于若干组伸缩套18的内部。
27.伸缩套18靠近左调节轴10轴心的一侧外壁上均匀开设有卡槽19,卡槽19为阶梯状,卡槽19的一侧端面朝向伸缩套18的大圆方向,卡槽19的一侧端面与伸缩套18的大圆端面夹角小于10
°
,伸缩套18内部与卡槽19对应的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卡片20,卡片20为弹性结构制成,卡片20远离伸缩套18内壁的一端朝向伸缩套18的轴线弯曲,卡片20远离伸缩套18内壁的一端均安装有磁球21。
28.左调节轴10的表面套接有旋转套23,旋转套23的两侧均安装有转动轴24,转动轴24远离减温水管3的一侧安装有把手26,两组转动轴24远离旋转套23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调节板25,调节板25为圆弧状,调节板25的内圆直径与伸缩套18的大圆直径一致,转动轴24为中空伸缩结构,转动轴24的内部安装有弹簧27。
29.供给管16靠近左调节轴10的一侧连接有控制管,控制管远离供给管16的一端连接有定量泵。
30.工作原理:给水母管2的一端安装有给水泵1,给水泵1可以为给水母管2供水,给水母管2中的水会分流至减温水管3中,随后这些水会流经减温水管3进入供汽母管4中,即可为供汽母管4中的蒸汽降温,在此过程中,左隔断阀6和右隔断阀7可以将减温水管3隔断,使得给水母管2中的水无法通过减温水管3,以此使得供汽母管4中的蒸汽温度无法降低,亦可打开左隔断阀6和右隔断阀7,随后通过调节阀5来调节给水母管2通过减温水管3的水流量,以此实现对供汽母管4的定量降温。
31.在供汽母管4需要供入减温水时,可首先打开左隔断阀6和右隔断阀7,随后根据需求以及各个压力表的读数,分别转动左调节轴10和右调节轴11,左调节轴10转动后可以对
左手动节流阀8进行开启,右调节轴11转动后可对右手动调节阀9进行开启,当减温水管3内部压力较大时,可以减缓各个手动节流阀的开启速度以及幅度,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大压力对调节阀5的冲击,从而提高调节阀5的调节精度,还可以提高调节阀5的使用寿命,当减温水管3内部的压力较小时,则可增加各个手动节流阀的开启速度以及幅度,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32.由于左手动节流阀8与右手动节流阀9分别位于调节阀5的两侧,因此若是单个手动节流阀打开,则调节阀5对应的一侧受到的压力会突然增大,从而对调节阀5造成较大冲击,长此以往会影响调节阀5的控制精度以及使用寿命,因而在左调节组件12与有调节轮13的表面套接有传动带22,当转动左调解组件12时,左调节组件12会带动传动带22同步旋转,随后传动带22会带动有调节轮13旋转,从而使得左调节轴10与右调节轴11一同旋转,最终使得左手动节流阀8与右手动节流阀9同步打开,这样可以使得调节阀5两侧同时受到冲击,以此让调节阀5两侧的冲击力相互抵消,有利于提高调节阀5的使用寿命,且传动带22还可以让工作人员单人即可完成对各个手动节流阀的同步操作,以此减少人工成本。
33.在左手动节流阀8左侧的压力小于右手动节流阀9右侧压力时,则需要右手动节流阀9的开启幅度要大于左手动节流阀8的开启幅度,这样即可在左手动节流阀8和右手动节流阀9同步开启过程中,平衡调节阀5两侧受到的压力,随后可以根据各个压力表的读数控制定量泵开启,并通过控制管为供给管16供入液压介质,最终液压介质会进入液压管14中,由于液压管14为弹性材质制成,因此液压管14中供入液压介质后其体积会变大,同时横梁15也会随之伸长,由于液压管14位于各个伸缩套18中间,因此液压管14的直径无法变大,而液压管14形成的圆环直径将会变大,液压管14形成的圆环直径变大后,由于形成半圆状的伸缩套18首尾段分别与固定套17的两端连接,且固定套17会随着横梁15的伸长而向外移动,因此液压管14形成的圆环直径变大后各个伸缩套18形成的圆环也会同步扩张,以此使得各个伸缩套18形成的圆环直径大于右调节轮13的直径。
34.此时转动把手26带动调节板25旋转,并使得调节板25与固定套17接触并带动左调节组件12旋转,通过调节板25与固定套17的接触,可以首先保证左调节组件12在转动时各个伸缩套18所形成的圆环不会受外力影响形变,从而保证左调节组件12对传动带22的传动精度,其次调节板25与固定套17的接触还可以提高转动左调节组件12的稳定性。
35.根据带传动传动比计算公式可以得知,传动比=主动轮直径:从动轮直径,因此在各个伸缩套18形成的圆环直径大于右调节轮13的直径后,旋转左调节组件12一个单位量后,传动带22会带动右调节轮13旋转超过一个单位量,从而使得左手动调节阀8和右手动调节阀9同步开启,并且在同步开启过程中,保证右手动调节阀9的开启幅度大于左手动调节阀8的开启幅度,以此达到平衡调节阀5两侧受到的冲击力度,并且各个伸缩套18形成的圆环直径可以根据各个压力表的读数进行调节,以保证左调节组件12以最佳的传动比带动右调节轮13转动。
36.在各个伸缩套18被液压管14撑开后,相邻两个伸缩套18之间的距离会增加,此时伸缩套18表面的卡槽19会远离各个卡片20移动,并在液压管14停止膨胀后停止,此时伸缩套18的移动也会停止,卡片20前端的磁球21会卡在对应的卡槽19朝向伸缩套18大圆一侧的端面上,使得伸缩套18会被各个卡片20所阻挡,以此防止伸缩套18回缩,从而使得伸缩套18形成的圆环在传动时保证自身强度。
37.同时卡槽19与卡片20仅设置在靠近左调节轴10轴心的一侧,且调节板25也为圆弧状,这样可以使得左调节组件12与传动带22有足够的接触面积,以确保传动的精度。
38.在左手动节流阀8左侧的压力大于右手动节流阀9右侧压力时,需要左手动节流阀8开启幅度小于右手动节流阀9的开启幅度,可以控制定量泵通过控制管将供给管16和液压管14中的液压介质抽出一部分,此时液压管14内部的液压介质体积将会变少,同时由于液压管14为弹性材质制成,因此液压管14形成的圆环直径会变小,随后将把手26旋转,把手26的旋转方向与各个卡片20的朝向一致,把手26会带动旋转轴24以及其前端的调节板25一同旋转,由于调节板25为磁性材质制成,且各个卡片20均朝向伸缩轴18的轴线,因此其会与各个磁球21产生吸力,并将磁球21向远离伸缩轴18轴线的一侧吸动,此时各个卡片20与磁球21将贴合伸缩套18的内壁,不再为卡槽19提供支撑,从而使得各个伸缩套18能够在收缩的液压管14的带动下一同收缩,减小伸缩套18形成的圆环直径,同理根据带传动的传动比计算公式可以得知,左调节组件12的直径小于右调节轮13的直径后,左手动节流阀8的开启幅度将会小于右手动节流阀9的开启幅度,以此平衡调节阀5两侧受到的冲击力度。
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