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54843发布日期:2021-10-30 08:51阅读:7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稀油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的水泥企业各种设备(立磨主减速机、辊压机减速机、球磨机主减速机、球磨机等)均采用稀油站提供稀油润滑,在环境温度低的时候,启动稀油站前,为了保证稀油站的油泵能正常工作,同时主机设备能够正常得到润滑,需要将稀油站内的润滑油进行加热。
3.现有的稀油站均采用加热器直接对油箱内润滑油进行加热,油箱内的油液不流动,加热器先将周围的油加热,然后通过润滑油自身的导热到油箱其他部位,使其他的润滑油温度升高;在这过程中,因润滑油导热性能不好,同时润滑油不流动,不能及时将加热器的热量带走,造成加热器处油温过高,使得润滑油容易老化,加热结碳严重;减低了润滑油的使用寿命,同时加热器结碳后导热效果差,加热器容易损坏;加热器在稀油站油箱靠下的位置,在更换加热器时,需要将油箱内的润滑油抽出来才能更换加热器;增加现场维修工作量,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包括控制箱,所述控制箱内的顶部及相对内壁上均安装有保温板,三个保温板上共同固定连接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内安装有循环管,所述控制箱的一侧设置有油箱,所述油箱与控制箱之间共同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管的一端贯穿控制箱的一侧并贯穿设置在循环泵上,所述循环泵的一端通过连接管与油箱相连接,所述循环管的另一端贯穿控制箱的另一侧并贯穿设置在油箱的一侧下端。
7.优选地,所述控制箱内安装有加热器,所述控制箱的一侧内壁上安装有热电偶,所述控制箱内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散热扇,所述控制箱的下方设置有保护箱,所述保护箱内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保护箱的顶部并延伸至控制箱内,两个散热扇上共同转动套接有通风机构,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连接在通风机构上。
8.优选地,所述通风机构包括分别转动套接在两个散热扇上的两个转动轮,两个转动轮之间通过传动带摩擦传动,其中一个转动轮的下端中部固定连接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两个转动轮上均固定套接有通风扇,两个通风扇共同设置在加热器的下方。
9.优选地,所述控制箱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四个合页,位于同一端的两个合页上共同转动连接有箱门,两个箱门的相对一侧共同安装有门锁,位于左侧的箱门上安装有操控盘。
10.优选地,所述油箱的上端安装有补油管,所述循环管与油箱的连接处共同设置有阀门,所述油箱和循环泵的底端共同安装有底座,所述控制箱的底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
架。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通过循环泵、循环管、热电偶等部件的有效配合,通过加热器间接加热控制箱内的循环管,进而完成对循环管内油液的加热处理,避免加热器与油液直接接触,加热区域单一,流动性差的问题,同时防止加热器处油温过高,润滑油老化,加热结碳严重的后果;
13.2、通过箱门、门锁、合页等部件的有效配合,油液加热管道与加热器分开设置,方便加热器的检修与维护,减少现场维修工作量;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稀油站油箱加热效率差的问题,通过循环加热,提高了加热效率及提高润滑油的寿命,避免结碳,减少加热器的损坏,同时在需要更换加热器时,不需将稀油站内润滑油抽出来,使更换工作更简单,更方便,减少主机开机的准备时间。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的内部连接结构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的连接结构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的控制箱内部顶面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的控制箱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的控制箱内部俯视图。
20.图中:1补油管、2阀门、3油箱、4导向槽、5底座、6循环泵、7热电偶、8支架、9驱动电机、10保护箱、11传动带、12转动轮、13通风扇、14加热器、15循环管、16控制箱、17合页、18箱门、19门锁、20保温板、21散热扇。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参照图1

5,一种新型稀油站循环加热器,包括控制箱16,控制箱16内安装有加热油液所需的部件,便于部件安装与维修,控制箱16内的顶部及相对内壁上均安装有保温板20,通过保温板20进一步加强保温效果,提高加热效率,三个保温板20上共同固定连接有导向槽4,导向槽4内安装有循环管15,导向槽4便于固定循环管15,循环管15内装有从稀油站内抽出的待加热油液,通过控制箱16内的高温,利用循环管15进行循环加热,提高加热速率。
23.在本实用新型中,控制箱16的一侧设置有油箱3,油箱3与控制箱16之间共同设置有循环泵6,利用循环泵6方便将稀油站中油箱3中的油抽出,抽入到控制箱16内,通过加热设备进行加热,循环管15的一端贯穿控制箱16的一侧并贯穿设置在循环泵6上,循环泵6的一端通过连接管与油箱3相连接,循环管15的另一端贯穿控制箱16的另一侧并贯穿设置在油箱3的一侧下端,方便控制箱16、循环泵6及油箱3三者的连通。
24.在本实用新型中,控制箱16内安装有加热器14,通过加热器14加热控制箱16内的
温度,进而对循环管15内的油液进行加热循环,目前我国的水泥企业多数设备使用稀油站润滑,一般五千吨/日的生产线,使用稀油站的设备在十五台左右,需要使用润滑油在八十桶,每桶320齿轮润滑油价格三千三百元,总的润滑油金额为二十六万四千元,原稀油站正常使用加热器的润滑油一般平均寿命三年,采用循环加热的润滑油寿命可以提高到四点五年,因润滑油寿命提高后每年节省润滑油的费用为二万九千四百元,四点五年内减少一次更换加热器所需的人工费为两个人两天,每天两百元/人,共计节省八百元。
25.在本实用新型中,控制箱16的一侧内壁上安装有热电偶7,热电偶7采集加热箱的温度,当温度高于55度,控制箱16的程序认为循环泵6或阀门2出现故障,停止加热器14加热与循环泵6工作,防止控制箱16内的油温过高,控制箱16内的底部设置有两个散热扇21,一旦控制箱16内的温度过高时,通过散热扇21实现内外空气交换,快速实现控制箱16内部降温。
26.在本实用新型中,控制箱16的下方设置有保护箱10,保护箱10内安装有驱动电机9,保护箱10防止驱动电机9受潮腐蚀,驱动电机9与外接配套部件相连,并通过相应的控制开关进行控制,方便工作人员操作,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贯穿保护箱10的顶部并延伸至控制箱16内,两个散热扇21上共同转动套接有通风机构,通过通风机构加速空气流动。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末端固定连接在通风机构上,通风机构包括分别转动套接在两个散热扇21上的两个转动轮12,两个转动轮12之间通过传动带11摩擦传动,其中一个转动轮12的下端中部固定连接在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上,两个转动轮12上均固定套接有通风扇13,两个通风扇13共同设置在加热器14的下方,驱动电机9的输出轴末端通过联轴器平稳的带动与之相连的转动轮12转动,通过传动带11的摩擦传动,同时通过两个转动轮12带动两个通风扇13一起转动,加速通风效率。
28.在本实用新型中,控制箱16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四个合页17,位于同一端的两个合页17上共同转动连接有箱门18,两个箱门18的相对一侧共同安装有门锁19,门锁19防止无关人员随意触碰加热器14,造成加热设备瘫痪,通过合页17、箱门18和门锁19的有效配合,如果需要更换加热器14时,只需要将控制箱16的门锁19打开、阀门2关闭就可以更换加热器14,减少维修的工作量,便于加热器14的维修。
29.在本实用新型中,位于左侧的箱门18上安装有操控盘,通过操控盘上的操控按键,可控制加热器14的开关及阀门2的开关,方便设备操作,油箱3的上端安装有补油管1,进行油量补充,循环管15与油箱3的连接处共同设置有阀门2,阀门2可控制油箱3中的油液循环进入循环管15内,油箱3和循环泵6的底端共同安装有底座5,控制箱16的底端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支架8,底座5防止设备受潮腐蚀,支架8便于控制箱16独立放置。
30.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循环泵6将控制箱16内的已经加热部分的润滑输送回稀油站油箱3内,控制箱16内装有加热器14热电偶7,控制箱16通过循环管15、阀门2与稀油站的油箱3的下部相连通,稀油站油箱3内的润滑被循环泵6抽到控制箱16内通过加热器14加热,热电偶7是采集控制箱16内的温度,当温度高于55度,控制箱16箱门18上的操控盘的程序认为循环泵16或阀门2出现故障,停止加热器14加热与循环泵16工作,防止控制箱16内的油温过高,稀油站需要加热时,控制箱16内的加热器14与循环泵6同时启动,稀油站内的润滑油被循环泵6从稀油站油箱3内吸入到控制箱16内,通过循环管15流通,加热器14加热整个控制箱16室内温度,从而对管内的油液进行加热,加热器14不与油液循环管15直接接触,
然后再回到稀油站内,温度过高时,通过驱动电机9带动转动轮12转动,利用转动轮12带动通风扇13转动,加速控制箱16与外接空气的流通,降低箱内温度。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