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衬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71777发布日期:2022-09-09 23:26阅读:587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压衬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底盘橡胶衬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压衬套。


背景技术:

2.底盘衬套是布置在车辆底盘悬架系统中,主要起连接和减隔振作用的弹性元件。液压衬套相比传统橡胶金属衬套,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具有高阻尼特性,可以提升衬套的减振性能,提高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舒适性。
3.车辆底盘的控制臂液压衬套通常需要传递一定的轴向载荷。传统结构的液压衬套轴向刚度较低,导致液压衬套在较大轴向载荷工况下可能出现较大的轴向位移。轴向大位移会导致橡胶部分的大变形和高应力,导致衬套的耐久性能变差。通常控制臂液压衬套的轴向载荷是与径向力、扭转等载荷叠加出现的。在轴向大位移的同时叠加其他方向的位移,可能会出现内部零件之间的干涉,从而导致零部件的变形或破坏。现有通过在衬套两端设置橡胶限位块的方式来限制衬套的轴向位移。这种方法要求在衬套轴向的两端有能够覆盖橡胶限位块的硬限位接触面,该接触面可以是车架的一部分,或者是附加的额外法兰盘等。但这种方式会受到衬套尺寸,整车布置空间的限制。
4.主机厂同一平台下会涵盖不同的车型,例如同平台有轿车,旅行车,suv,mpv等。平台车型所用的液压衬套,通常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结构形式,但是针对不同的车型,液压衬套的静刚度、阻尼角峰值和峰值频率等性能可能会有差异。如果所采用的液压衬套的性能调整范围不够大,则需要采用不同的衬套结构形式来满足不同车型的要求。
5.主机厂在开发阶段,也需要液压衬套的供应商能够提供具有不同性能的调校样件,来进行底盘调校。这也要求液压衬套所采用的结构形式能够覆盖尽量广的性能调校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液压衬套,能够实现轴向限位功能,限制衬套的最大轴向位移;并且使同一结构形式的液压衬套,能够适应更多不同的性能要求,可以覆盖更多的车型,多车型共用骨架零部件,能够有效降低开发周期和成本。
7.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压衬套,包括内骨架、内笼、橡胶主簧、外套管、流道和两个橡胶挡块,其中:
8.所述内骨架、橡胶主簧和内笼从内至外依次同轴布置,且所述内骨架、内笼和橡胶主簧硫化粘接在一起组成硫化件;所述外套管套接在所述硫化件的外部;
9.所述内骨架的外侧壁上一上一下地设置有两个向外凸起的内骨架限位块,每个内骨架限位块的外部均包覆有橡胶层;
10.所述橡胶主簧在硫化件上构成了两个液压腔室,所述两个液压腔室位于所述内骨架的径向两侧,所述液压腔室中存储有阻尼液;
11.所述流道安装在所述两个液压腔室的窗口处,且所述流道与所述外套管接触;
12.所述流道与外套管的接触面上设置有供阻尼液流动的通道,该通道连通所述两个液压腔室;
13.所述流道的内侧壁设置有一圈向内凸起的流道限位块,所述流道限位块位于两个所述内骨架限位块之间;所述流道限位块上设置有两个凹槽,该两个凹槽分布在所述内骨架的径向两侧;每个凹槽的槽底设置有橡胶挡块安装孔;
14.所述两个橡胶挡块一一对应地压装在所述两个凹槽的橡胶挡块安装孔中。
15.上述的一种液压衬套,其中,每个所述内骨架限位块均包括两个侧翼,所述两个侧翼一一对应地沿所述内骨架的径向两侧向外凸起。
16.上述的一种液压衬套,其中,所述内骨架限位块的两个侧翼的上、下侧面为轴向限位作用面;所述内骨架限位块的两个侧翼的外边缘为径向限位作用面。
17.上述的一种液压衬套,其中,上方的内骨架限位块的两个侧翼一一对应地位于下方的内骨架限位块的两个侧翼的正上方,所述两个橡胶挡块一一对应地位于两个内骨架限位块的两个侧翼之间。
18.上述的一种液压衬套,其中,所述内骨架限位块采用塑料包覆内骨架成型,或者所述内骨架限位块采用与所述内骨架铸铝或锻铝成型。
19.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衬套,能够实现轴向限位功能,限制衬套的最大轴向位移;并且使同一结构形式的液压衬套,能够适应更多不同的性能要求,可以覆盖更多的车型,多车型共用骨架零部件,能够有效降低开发周期和成本。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衬套的竖向截面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衬套的横向截面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衬套的内骨架的结构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衬套的流道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25.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一种液压衬套,包括内骨架1、内笼2、橡胶主簧3、外套管4、流道5和两个橡胶挡块6。
26.内骨架1、橡胶主簧2和内笼2从内至外依次同轴布置,且内骨架1、内笼2和橡胶主簧3硫化粘接在一起组成硫化件;外套管4套接在硫化件的外部;内骨架1的外侧壁上一上一下地设置有两个向外凸起的内骨架限位块7,每个内骨架限位块7的外部均包覆有橡胶层;每个内骨架限位块7均包括两个侧翼71,两个侧翼71一一对应地沿内骨架1的径向两侧向外凸起。上方的内骨架限位块的两个侧翼一一对应地位于下方的内骨架限位块的两个侧翼的正上方。
27.内骨架限位块7的两个侧翼71的上、下侧面为轴向限位作用面72;内骨架限位块7的两个侧翼71的外边缘为径向限位作用面73。内骨架限位块7采用塑料包覆内骨架成型,或者所述内骨架限位块采用与所述内骨架铸铝或锻铝成型。
28.橡胶主簧2在硫化件上构成了两个液压腔室8,两个液压腔室8位于内骨架1的径向两侧,液压腔室8中存储有阻尼液;流道5安装在两个液压腔室8的窗口处,流道5位于外套管4和硫化件之间,且流道5与外套管4接触;流道5与外套管4的接触面上设置有供阻尼液流动的通道,该通道连通两个液压腔室8。
29.流道5的内侧壁设置有一圈向内凸起的流道限位块51,流道限位块51位于两个内骨架限位块7之间;流道限位块51上设置有两个凹槽52,该两个凹槽52分布在内骨架1的径向两侧;每个凹槽52的槽底设置有橡胶挡块安装孔53;两个橡胶挡块6一一对应地压装在两个凹槽52的橡胶挡块安装孔53中(见图4)。两个橡胶挡块6一一对应地位于两个内骨架限位块7的两个侧翼之间。
30.硫化件、流道5、橡胶挡块6、阻尼液和外套管4装配在一起,构成液压衬套总成。
31.该液压衬套的两个液压腔室8中充满了阻尼液。两个液压腔室8之间通过流道5连接。在液压衬套工作时,一侧液压腔室受到挤压,会使阻尼液沿着流道流向另一侧的液压腔室。阻尼液在流道中的流动,使液压衬套能够在特定频率下具有较高的阻尼滞后角,从而提供更好的减振性能。
32.内骨架1上有两个内骨架限位块7。内骨架限位块7同时起到轴向和径向限位的作用。
33.在轴向载荷作用下,内骨架1相对于外套管4和流道5沿轴向运动,在位移达到设计的最大值时,内骨架限位块7的轴向限位作用面72,与流道限位块51的上下两侧面接触,起到限制整个液压衬套轴向位移的作用。改变内骨架限位块7外部包覆的橡胶层的轴向上的厚度和形状,可以调整液压衬套轴向刚度曲线变化的缓急程度,来实现不同轴向刚度非线性的性能要求。
34.在径向载荷作用下,内骨架1相对于外套管4和流道5沿径向运动,在位移达到设计的最大值时,内骨架限位块7的径向限位作用面73,与流道5接触,起到限制衬套径向位移的作用。安装在流道5上的橡胶挡块6起到使径向刚度平缓过渡的作用。在径向载荷作用下,内骨架1相对外套管4和流道5发生径向位移时,内骨架1外侧先与橡胶挡块6接触,径向刚度开始缓慢增加。径向载荷进一步加大,内骨架1继续发生径向位移时,内骨架1上的径向限位块起作用,径向刚度迅速增加,限制径向位移。橡胶挡块6可以使整个液压衬套的径向刚度曲线从线性段到最大载荷之间的过渡更加平滑,提高车辆的行驶舒适性。通过改变橡胶挡块6的形状、尺寸以及橡胶硬度,可以改变径向刚度曲线变化的缓急程度,来满足不同的性能要求。
35.该液压衬套的流道5为独立的分零件,具有较大的设计调整空间。可以通过单独调节流道5的截面尺寸,长度等来对液压衬套的阻尼滞后角峰值和峰值对应的频率进行调节,以满足不同的技术要求。并且可以单独对流道进行调整,而不需要改动硫化件,性能调整更灵活,并能缩短开发周期。
36.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衬套,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7.(1)在特定频率范围内具有较高的阻尼角峰值,能够提供较好的减振性能,提升车辆行驶舒适性;
38.(2)具有轴向限位功能,能够有效限制轴向最大位移,避免内部干涉,提升产品耐久性能;
39.(3)改变内骨架限位块7外部包覆的橡胶层的厚度和形状,可以实现不同轴向刚度变化的缓急程度,实现不同的轴向刚度非线性特性;
40.(4)具有径向限位功能,径向限位分为软限位和硬限位,硬限位由内骨架限位块7的径向限位作用面提供,能够有效限制最大径向位移;软限位由独立的橡胶挡块6提供,可以使径向刚度曲线的变化更平缓;
41.(5)改变独立橡胶挡块6的尺寸、形状和橡胶硬度,可以实现不同的径向刚度曲线变化缓急程度,实现不同的径向刚度非线性特性。同时,两个橡胶挡块6也可以根据要求设计成不同的尺寸、形状和硬度,来满足车辆在制动和加速时的不同性能要求;
42.(6)独立的流道结构,可以通过单独调整流道的尺寸来获得不同的阻尼角峰值和峰值对应的频率,性能的调整灵活、高效。
4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液压衬套,具有轴向限位功能,能够有效限制衬套的最大轴向位移;并且使产品的静刚度曲线的非线性特性,阻尼角峰值,阻尼角峰值频率等参数,都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使同一结构形式的液压衬套,能够适应更多不同的性能要求,可以覆盖更多的车型。多车型共用骨架零部件,能够有效降低开发周期和成本,该特点还适用于主机厂在开发阶段的不同性能要求的调校样件的需求。
44.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