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性强的阻尼可调座椅用减振器的调节阀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93229发布日期:2022-02-12 13:3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稳定性强的阻尼可调座椅用减振器的调节阀系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减振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稳定性强的阻尼可调座椅用减振器的调节阀系。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的普及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3.申请号为201721747197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阻尼可调座椅用减震器的调节阀系,包括活塞杆,所述活塞杆下段为中空结构并对称的设置有侧向油孔,所述活塞杆上套设有套管、调节器以及阀片,所述调节器设置有容纳所述阀片的环形凹槽,所述阀片可在该环形凹槽内线性活动,所述环形凹槽开口处设置有将所述阀片限制在所述环形凹槽内的限位片,所述环形凹槽底部设置有与所述侧向油孔相应且高度一致的第一导油槽和第二导油槽,所述套管可带动调节器、阀片以及限位片同步转动,以使第一导油槽和第二导油槽与所述侧向油孔导通或关闭,减震器压缩时,油从通油孔以及侧向油孔沿第一导油槽与第二导油槽将阀片顶开,进入环形凹槽内,然后进入到活塞上腔,这样流通的油量增加,活塞压缩阻力变小,其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制造,成本低,且调节方便。
4.上述专利中的调节阀系部件多,装配较为紧凑且复杂,同时在减震器压缩时,油在调节阀系处的通量受到压力的影响较大,即受到的力较大时,则阀片顶开幅度大,反之受到力较小时,阀片顶开幅度小,整个调节阀系给予的阻力不够稳定,同时在调节过程中,难以线性的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部件少,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调节器上具有的过油缝提供稳定的过油量,在调节阀系调整好后,其给予油的阻力较为稳定,且在调整过程中,其能够保持线性的调节。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稳定性强的阻尼可调座椅用减振器的调节阀系,包括活塞杆、套管和调节器,活塞杆上设置有侧向油孔,调节器上开设有供活塞杆穿过的通孔,所述调节器上开设有过油缝,所述过油缝由调节器的内侧沿径向延伸至外侧。
7.进一步的所述过油缝包括水平缝和竖直缝,所述水平缝垂直于活塞杆的轴线,竖直缝平行于活塞杆的轴线。
8.进一步的所述水平缝和竖直缝相交连通。
9.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器的外侧对应过油缝处设置有缺口。
10.进一步的所述过油缝贯穿至调节器的底面。
11.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器上开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辅助过油孔,辅助过油孔穿过水平缝。
12.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器上方与套管之间设置有压紧片,压紧片覆盖在辅助过油孔上方。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调节器上开设由内向外延伸的过油缝,使活塞杆侧向油孔流出的油通过过油缝到达减振器的工作缸内,在油流动过程中,过油缝的尺寸不会因受力的变化而变化,在调节好调节器与活塞杆圆周相对位置后,过油缝与侧向油孔相通的区域被确定,同时过油量也被确定,使其更加稳定,同时本实用新型中无需采用过多的阀片,其结构更加简单,且在调整过程中,其能够保持线性的调节。
附图说明
14.图1为减振器的轴向剖面视图一;
15.图2为减振器的轴向剖面视图二;
16.图3为调节阀系的立体结构图;
17.图4为调节阀系的径向剖面视图;
18.图5为调节器的俯视图
19.图6为图5中a-a处的剖面视图;
20.图7为调节器的立体结构图一;
21.图8为调节器的立体结构图二。
22.附图标记:1、套管;2、活塞杆;21、侧向油孔;3、调节器;31、过油缝;311、水平缝;312、竖直缝;32、缺口;33、通孔;34、辅助过油孔;4、工作缸;5、压紧片。
具体实施方式
23.参照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稳定性强的阻尼可调座椅用减振器的调节阀系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25.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一种稳定性强的阻尼可调座椅用减振器的调节阀系,包括活塞杆2、套管1和调节器3,活塞杆2上设置有侧向油孔21,调节器3上开设有供活塞杆2穿过的通孔33,所述调节器3上开设有过油缝31,所述过油缝31由调节器3的内侧沿径向延伸至外侧。
27.在本实用新型中过油缝31为狭缝式结构,在活塞杆2移动时,油压不会使过油缝31的尺寸改变,因此本实施例中此处无需采用阀片来控制过油速度,其余技术特征与使用方法过程则与现有技术相同。
2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调节器3整体呈圆柱状,其圆周外侧小于工作缸4的内径,根据座椅需要的软硬度,转动套管1使调节器3相对活塞杆2转动,至指定位置停止,此时过油缝31与侧向油孔21相通的尺寸被固定,在压缩时调节阀系处的过油速度被固定,油在调节器3的内侧经过过油缝31到达外侧而流入工作缸4内,不会因受力大小变化而变化。
29.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过油缝31包括水平缝311和竖直缝312,所述水平缝311垂直于活塞杆2的轴线,竖直缝312平行于活塞杆2的轴线。
30.水平缝311能够缓慢的调节减振器的软硬,而在侧向油孔21与竖直缝312错开或对齐时能够大幅度的快速调节减振器的软硬,本实施例优选的过油缝31可以设置有多组,每一组过油缝31包括一条水平缝311和一条竖直缝312。
31.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水平缝311和竖直缝312相交连通,如图4、6、7和8所示,水平缝311和竖直缝312连通可以使得在旋转调节器3时能够连续的线性的调整软硬度。
32.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调节器3的外侧对应过油缝31处设置有缺口32,缺口32处以保证过油缝31与工作缸4连通无阻碍。
33.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过油缝31贯穿至调节器3的底面,通常在调节器3的底面与下方的阀片之间具有支撑凸筋,此时过油缝31贯穿至底面后,油在经侧向油孔21进入过油缝31后,可以向周围流动,避免阻塞。
34.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调节器3上开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辅助过油孔34,辅助过油孔34穿过水平缝311;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器3上方与套管1之间设置有压紧片5,压紧片5覆盖在辅助过油孔34上方。
35.压紧片5用以将套在活塞杆2上的各部件压紧,保持调节器3下方各阀片的压紧度。
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