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户外倾斜摄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16804发布日期:2022-01-01 01:4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户外倾斜摄影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倾斜摄影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便携式户外倾斜摄影装置。


背景技术:

2.倾斜摄影技术是国际测绘领域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颠覆了以往正射影像只能从垂直角度拍摄的局限,通过在同一飞行平台上搭载多台传感器,同时从一个垂直、四个倾斜等五个不同的角度采集影像,将用户引入了符合人眼视觉的真实直观世界。
3.现有的倾斜摄影装置在摄影的过程中,其支架不易进行折叠,当需要对装置进行移动时,携带起来十分不便,故需要对装置进行改进,使得支撑倾斜摄影装置的支架可进行折叠,这样便于装置的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架可进行折叠的便携式户外倾斜摄影装置。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携式户外倾斜摄影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一侧铰接有第一电推杆,且底座上设有对第一电推杆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件,第一电推杆的顶部通过连接件铰接有安装条,安装条连接有对安装条进行固定的第二固定件,安装条的底部开设有凹槽,当安装条与第一电推杆呈垂直状态放置时,凹槽位于安装条的底部,且凹槽的槽底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推杆,第二电推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摄影装置,当第二电推杆收缩到最大限度时,摄影装置位于凹槽的内部。
6.优选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第一电推杆与放置槽的一端铰接,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插块,第一插块的轴向与底座的轴向垂直,第一插块与底座内腔的一侧滑动连接,底座的内腔位于第一插块的相对侧开设有供第一插块插入的第一插口,当第一插块插入底座内腔开设的第一插口中时,第一电推杆的一侧与第一插块的侧面接触,第一电推杆背离第一插块的一侧与放置槽的槽壁接触。
7.优选地,连接件包括l型杆,第一电推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块,l型杆的一端与固定块的顶部活动连接,l型杆的另一侧铰接有转轴,转轴远离l型杆的一侧与安装条固定连接,l型杆内腔的底部开设有矩形口,且矩形口靠近安装条的一侧贯穿l型杆。
8.优选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插块,第二插块与l型杆内腔的一侧滑动连接,l型杆的内腔位于第二插块的相对侧开设有供第二插块插入的第二插口,当第二插块插入l型杆内腔开设的第二插口中时,转轴的底部与第二插块的顶部贴合,转轴的顶部与l型杆内腔的顶部贴合。
9.优选地,固定块上设有对l型杆进行限定的限位件。
10.优选地,限位件包括限位筒,限位筒与l型杆的外围滑动连接,l型杆的外围固定安装有限位柱,限位柱的轴向与第一电推杆的轴向一致,限位筒的内腔开设有供限位柱滑动
的滑槽,固定块的内腔固定安装有第一环形圈,第一环形圈的顶部开设有供限位筒底部放入的卡槽,且卡槽为正多边形结构,l型杆的底部穿过第一环形圈,固定块的内腔位于第一环形圈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环形圈,l型杆的底部与第二环形圈的顶部活动连接。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当需要对该装置进行搬运时,先将摄影装置收回凹槽的内部,再将安装条沿着安装条与第一电推杆的铰接处转动,转动后使得安装条的轴向与第一电推杆的轴向一致,再将第一电推杆沿着第一电推杆与底座的铰接处转动,使得第一电推杆转动至底座上开设的放置槽中,此时安装条位于第一电推杆背离放置槽的一侧,将整个装置折叠起来,便于搬运。
13.2、对l型杆进行转动时,将限位筒沿着l型杆的轴向向上滑动,再对l型杆进行转动,当l型杆转动到合适的位置时,释放限位筒,则限位筒的底部卡入第一环形圈顶部开设的卡槽中,此时的限位筒和l型杆均保持稳定,从而保证摄影装置在摄影时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l型杆与转轴铰接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块结构剖视图。
17.1、放置槽;2、第一插块;3、底座;4、第一电推杆;5、l型杆;6、第二插块;7、安装条;8、凹槽;9、摄影装置;10、第二电推杆;11、固定块;12、转轴;13、限位筒;14、第一环形圈;15、第二环形圈;16、限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18.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便携式户外倾斜摄影装置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19.见图1,一种便携式户外倾斜摄影装置,包括底座3,底座3的一侧铰接有第一电推杆4,且底座3上设有对第一电推杆4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件,第一电推杆4的顶部通过连接件铰接有安装条7,安装条7连接有对安装条7进行固定的第二固定件,安装条7的底部开设有凹槽8,当安装条7与第一电推杆4呈垂直状态放置时,凹槽8位于安装条7的底部,且凹槽8的槽底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推杆10,第二电推杆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摄影装置9,当第二电推杆10收缩到最大限度时,摄影装置9位于凹槽8的内部。当需要对装置进行搬运时,将第二电推杆10收缩到最大限度,使得摄影装置9收缩到凹槽8中,凹槽8对摄影装置9起到保护的作用,再将安装条7沿着安装条7与第一电推杆4之间的铰接处转动,将第一电推杆4沿着第一电推杆4与底座3之间的铰接处转动,这样整个装置折叠起来,便于人们对装置进行搬运。
20.见图1,底座3的顶部开设有放置槽1,第一电推杆4与放置槽1的一端铰接,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插块2,第一插块2的轴向与底座3的轴向垂直,第一插块2与底座3内腔的一侧滑动连接,底座3的内腔位于第一插块2的相对侧开设有供第一插块2插入的第一插口,当第一插块2插入底座3内腔开设的第一插口中时,第一电推杆4的一侧与第一插块2的侧面接触,第一电推杆4背离第一插块2的一侧与放置槽1的槽壁接触。通过设置放置槽1,当第一电推杆4沿着第一电推杆4与底座3之间的铰接处转动时,此时的第一电推杆4直接转动至放置槽1的内部,避免第一电推杆4折叠完成后,第一电推杆4在底座3的外部占用空间,当使用该
摄影装置9时,将第一插块2插入底座3上开设的第一插口中,此时第一电推杆4底部的四侧面均被限定住,则第一电推杆4与底座3相对保持稳定。
21.见图1和2,连接件包括l型杆5,第一电推杆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块11,l型杆5的一端与固定块11的顶部活动连接,l型杆5的另一侧铰接有转轴12,转轴12远离l型杆5的一侧与安装条7固定连接,l型杆5内腔的底部开设有矩形口,且矩形口靠近安装条7的一侧贯穿l型杆5。在摄影时,可根据需要对l型杆5进行转动,这样摄影装置9随之进行转动,拍摄的角度更加广泛,当需要对安装条7进行折叠时,对l型杆5进行转动,使得安装条7、第一电推杆4和底座3三者呈z型排列,这样对安装条7进行折叠时,安装条7经过l型杆5上开设的矩形口,l型杆5的l型结构,使得折叠后的第一电推杆4与安装条7轴向一致,此时第一电推杆4收回放置槽1的内部,便于搬运。
22.见图1和2,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插块6,第二插块6与l型杆5内腔的一侧滑动连接,l型杆5的内腔位于第二插块6的相对侧开设有供第二插块6插入的第二插口,当第二插块6插入l型杆5内腔开设的第二插口中时,转轴12的底部与第二插块6的顶部贴合,转轴12的顶部与l型杆5内腔的顶部贴合。当使用该摄影装置9时,对安装条7进行转动,使得安装条7的轴向与第一电推杆4的轴向垂直,再将第二插块6插入l型杆5内腔开设的第二插口中,此时第二插块6对转轴12的底部起到限定的作用,使得l型杆5与转轴12相对保持稳定,则安装条7保持稳定。
23.见图1和3,固定块11上设有对l型杆5进行限定的限位件。在摄影的过程中,若遇到大风天气,需要利用限位件对l型杆5进行限定,从而保证拍摄的效果。
24.见图1和3,限位件包括限位筒13,限位筒13与l型杆5的外围滑动连接,l型杆5的外围固定安装有限位柱16,限位柱16的轴向与第一电推杆4的轴向一致,限位筒13的内腔开设有供限位柱16滑动的滑槽,固定块11的内腔固定安装有第一环形圈14,第一环形圈14的顶部开设有供限位筒13底部放入的卡槽,且卡槽为正多边形结构,l型杆5的底部穿过第一环形圈14,固定块11的内腔位于第一环形圈14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环形圈15,l型杆5的底部与第二环形圈15的顶部活动连接。当需要对l型杆5进行转动时,将限位筒13沿着l型杆5的轴向向上滑动,再对l型杆5进行转动,当l型杆5转动到合适的位置时,释放限位筒13,则限位筒13的底部卡入第一环形圈14顶部开设的卡槽中,此时的限位筒13保持稳定,由于l型杆5上安装的限位柱16,使得l型杆5与限位筒13相对保持稳定。
25.工作原理:首先,利用摄影装置9进行拍摄作业,此时的摄影装置9离开凹槽8的内部,可通过转动l型杆5,对摄影装置9的位置进行转动,转动l型杆5之前,将限位筒13沿着l型杆5的轴向向上滑动,当l型杆5转动到合适角度后,再释放限位筒13,则限位筒13的底部卡入第一环形圈14顶部开设的卡槽中,此时的限位筒13保持稳定,再利用第一电推杆4收缩和拉伸,调节摄影装置9所在的高度,当需要对摄影装置9进行搬运时,先启动第二电推杆10,使得第二电推杆10收缩至最大限度,再将摄影装置9收回凹槽8的内部,对l型杆5进行转动,使得安装条7、第一电推杆4和底座3呈z型排列,再对安装条7进行转动,转动前,将第二插块6从l型杆5内腔开设的第二插口中抽出,转动安装条7使得安装条7转动至与第一电推杆4的一侧贴合,此时安装条7与第一电推杆4的轴向一致,将第一插块2从底座3内腔开设的第一插口中抽出,再将第一电推杆4沿着第一电推杆4与底座3的铰接处转动,则第一电推杆4收回放置槽1的内部,此时对装置整体搬运,十分便捷,即可。
2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