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92252发布日期:2022-03-17 01:34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变桨控制缸泄油管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


背景技术:

2.变桨控制装置是通过比例阀控制叶片开桨、收桨动作,风力发电机组发生叶轮转速故障或者机舱加速度故障等安全故障时,液压变桨装置需要切换油路,利用蓄能器内储存的压力对叶片执行紧急收桨,以满足变桨系统的安全等级要求,但现有的管道连接处由于连接不牢靠,导致当油压高于变桨控制缸防尘圈的最大耐压值时在变桨时控制缸管道连接处容易松动漏油,延长了非计划停机时间,增加了维护成本,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缩短了变桨控制装置使用寿命,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来解决此项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技术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5.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现有的管道连接处由于连接不牢靠,导致当油压高于变桨控制缸防尘圈的最大耐压值时在变桨时控制缸管道连接处容易松动漏油,延长了非计划停机时间,增加了维护成本,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缩短了变桨控制装置使用寿命。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其包括,
7.本体单元,包括连通管,设置于所述连通管后侧的第三连接管,设置于所述连通管左侧的第一连接管,以及设置于所述连通管右侧的第二连接管;
8.连接单元,包括第一连接套、设置于所述连通管的两端和背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靠近所述连通管一端的螺管,设置于所述螺管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一端的定位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套内腔的第二连接套。
9.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单元还包括密封垫、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套内腔的一端。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单元还包括定位槽、设置于所述密封垫的表面。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单
元还包括螺母、设置于所述螺管的表面。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螺母的内壁和所述螺管的表面均设置有螺纹,所述螺母与所述螺管螺纹连接。
13.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定位管远离所述螺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定位槽的内腔并与所述定位槽的内腔活动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套的内腔设置有螺纹,所述定位管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套的内腔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的内腔螺纹连接。
15.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套的内腔设置有螺纹,所述螺管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套的内腔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套的内腔螺纹连接。
16.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通管的形状为t型,所述连通管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17.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螺管、螺母、第二连接套和所述密封垫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18.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通过连通管方便对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进行连通,通过第一连接套和螺管的配合,方便使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与连通管进行卡接固定,通过第二连接套,方便对定位管进行更好的限位固定,避免定位管松动掉落,同时通过定位管,方便更好的将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与第一连接套稳固连接,避免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和第三连接管在连接后会出现脱落的情况,解决了现有的管道连接处由于连接不牢靠,导致当油压高于变桨控制缸防尘圈的最大耐压值时在变桨时控制缸管道连接处容易松动漏油,延长了非计划停机时间,增加了维护成本,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缩短了变桨控制装置使用寿命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20.图1为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整体结构图。
21.图2为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螺管结构图。
22.图3为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第一连接套剖面结构图。
23.图4为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的第二连接套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2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
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6.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27.实施例1
28.参照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防泄漏的管道卡接组件包括本体单元100,包括连通管101,设置于连通管101后侧的第三连接管104,设置于连通管101左侧的第一连接管102,以及设置于连通管101右侧的第二连接管103。
29.连接单元200,包括第一连接套201、设置于连通管101的两端和背面,设置于第一连接管102、第三连接管104和第二连接管103靠近连通管101一端的螺管202,设置于螺管202远离第一连接管102、第三连接管104和第二连接管103一端的定位管203,以及设置于第一连接套201内腔的第二连接套204。
30.具体的,连接单元200还包括密封垫205、设置于第二连接套204内腔的一端,通过设置密封垫205,起到了方便密封的效果,避免出现漏油的情况。
31.优选的,连接单元200还包括定位槽206、设置于密封垫205的表面且与定位管203配合,通过设置定位槽206,起到了方便对定位管203限位的效果。
32.较佳的,连接单元200还包括螺母207、设置于螺管202的表面,通过设置螺母207,起到了方便对螺管202连接固定的效果。
33.在使用时首先转动螺管202,使螺管202在转动的同时延伸至第一连接套201的内腔,通过螺管202带动定位管203转动,定位管203在转动的同时进入第二连接套204的内腔,通过螺管202进入第一连接套201的内腔,定位管203进入第二连接套204的内腔,从而使第一连接管102、第二连接管103和第三连接管104与连通管101进行连接。
34.实施例2
35.参照图2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基于上一个实施例;
36.具体的,螺母207的内壁和螺管202的表面均设置有螺纹,螺母207与螺管202螺纹连接。
37.优选的,定位管203远离螺管202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槽206的内腔并与定位槽206的内腔活动连接。
38.较佳的,第二连接套204的内腔设置有螺纹,定位管203延伸至第二连接套204的内腔并与第二连接套204的内腔螺纹连接。
39.在使用时,通过密封垫205对定位管203与第二连接套204的连接处进行密封,避免在传输油时出现泄露的情况,通过定位管203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槽206的内腔,从而对定位管203进行限位,最后通过转动螺母207,螺母207在螺管202表面转动的同时向第一连接套201的方向运动,直至螺母207与第一连接套201接触,从而进行夹紧固定。
40.实施例3
41.参照图1、3和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基于前两个实施例;
42.具体的,第一连接套201的内腔设置有螺纹,螺管202延伸至第二连接套204的内腔并与第二连接套204的内腔螺纹连接。
43.优选的,连通管101的形状为t型,连通管101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44.较佳的,螺管202、螺母207、第二连接套204和密封垫205均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45.在使用时,首先转动螺管202,使螺管202在转动的同时延伸至第一连接套201的内腔,通过螺管202带动定位管203转动,定位管203在转动的同时进入第二连接套204的内腔,通过螺管202进入第一连接套201的内腔,定位管203进入第二连接套204的内腔,从而使第一连接管102、第二连接管103和第三连接管104与连通管101进行连接,之后通过密封垫205对定位管203与第二连接套204的连接处进行密封,避免在传输油时出现泄露的情况,通过定位管203的一端延伸至定位槽206的内腔,从而对定位管203进行限位,最后通过转动螺母207,螺母207在螺管202表面转动的同时向第一连接套201的方向运动,直至螺母207与第一连接套201接触,从而进行夹紧固定,解决了现有的管道连接处由于连接不牢靠,导致当油压高于变桨控制缸防尘圈的最大耐压值时在变桨时控制缸管道连接处容易松动漏油,延长了非计划停机时间,增加了维护成本,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缩短了变桨控制装置使用寿命的问题。
46.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