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管线架及船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96007发布日期:2022-02-08 13:1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船舶管线架及船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船舶管线架及船舶。


背景技术:

2.在船舶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建造上层建筑的过程中,需要在船舶与船坞之间设置大量的管线。这些管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管,用于抽吸上层建筑建造时产生的烟尘等,一端置于上层建筑的舱室内,另一端置于船坞的岸边并与负压装置(如抽气泵等)连接;另一类是动能源管,包括水管、二氧化碳管、天然气管、氧气管以及压缩空气管等用于提供能源的管线,用于提供上层建筑在建造时所需的能源,其一端置于上层建筑上,另一端置于船坞的岸边并与能源提供装置(如水泵、气泵等)连接。由于上述两种管线的设置,使得上层建筑的侧边存在的管线的数量比较多,导致上层建筑侧边的管线的放置杂乱,会影响上层建筑的建造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在对上层建筑侧面施工时,增大了划伤管线的可能性,导致气体或液体的泄漏,增加了上层建筑的侧边的施工难度,无法保证建造施工的效率。
3.基于此,亟需一种船舶管线架及船舶用来解决如上提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舶管线架及船舶,以实现在架体上固定管线,提高了管线布置的整齐度,保证了上层建筑的建造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降低了上层建筑的侧边的施工难度。
5.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船舶管线架,包括:
7.架体,包括梯子以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多层平台,相邻两层所述平台之间均设置移动通道,所述移动通道的两端分别贯通相邻两层所述平台,每个所述移动通道内均设置所述梯子;
8.卡箍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卡箍件均连接于所述架体,所述卡箍件能够将管线固定在所述架体上。
9.可选地,所述架体还包括围栏,所述围栏沿所述平台的周向设置,且所述围栏的底部与所述平台连接。
10.可选地,所述围栏包括第一边栏,所述第一边栏置于所述平台的第一端处,所述第一边栏上开设有开口。
11.可选地,所述平台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靠近所述平台的第一端设置,且所述穿孔与所述平台的第一端间隔设置,所述管线包括风管;
12.多个所述平台上的所述穿孔的轴线均同轴设置,以使所述风管能够穿设于多个所述穿孔内。
13.可选地,所述卡箍件包括第一卡箍件,所述第一卡箍件置于所述穿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穿孔的孔壁上,所述第一卡箍件用于固定所述风管。
14.可选地,所述卡箍件还包括第二卡箍件,所述第二卡箍件置于所述平台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卡箍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卡箍件沿所述平台的第二端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所述管线包括动能源管,所述第二卡箍件用于固定所述动能源管。
15.可选地,所述移动通道的顶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铰接于所述平台的顶面,所述盖板能够封堵所述移动通道。
16.可选地,所述盖板上设置有把手。
17.可选地,所述架体底部连接有防翻架,所述架体相背的两侧均设置所述防翻架,所述防翻架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架体,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所述架体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底部,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部朝向所述架体倾斜延伸并与所述架体连接。
18.一种船舶,包括如上所述的船舶管线架,所述船舶管线架可拆卸设置于船舶甲板上,且所述船舶管线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船舶管线架沿上层建筑的周向间隔排布。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管线架,在架体上设置多个卡箍件,卡箍件用于固定管线。在建造上层建筑时,将架体置于上层建筑侧面的甲板上,再将管线固定在架体上,最后将架体上的管线端部引入至上层建筑的各个舱室内,固定了管线在上层建筑侧边的布置位置,利于管线的集中管理,降低了上层建筑侧边的管线杂乱程度,提高了建造环境的整洁程度,从而有利于上层建筑的建造的顺利开展,在对上层建筑侧面施工时,也降低了划伤管线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上层建筑的侧边的施工难度,保证了建造施工的效率,同时降低了气体或液体的泄漏的可能性,保证了建造人员的安全。此外,架体包括多层平台,建造人员能够通过梯子在各层平台之间移动,便于实现将管线固定在卡箍件上、管线上各个管段之间的连接以及对于管线的检修,提高了实用性。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船舶,包括上述船舶管线架,利于管线的集中管理,有利于上层建筑的建造的顺利开展,在对上层建筑侧面施工时,降低了划伤管线的可能性,降低了上层建筑的侧边的施工难度。此外,架体与船舶甲板可拆卸连接,也利于根据实际建造时管线的布置位置需求而移动架体,提高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架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管固定在架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架体的横截面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能源管固定在架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架体的侧视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船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
29.200、上层建筑;
30.10、风管;20、水管;30、二氧化碳管;40、天然气管;50、氧气管;60、压缩空气管;
31.1、架体;11、梯子;12、平台;121、穿孔;122、钢板;123、第一角钢;124、第二角钢;
131、第一边栏;1311、开口;1312、链条;132、第二边栏;15、斜梁;
32.3、盖板;31、把手;
33.4、防翻架;41、第一连接杆;42、第二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3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舶管线架。具体地,如图1-5所示,船舶管线架包括:架体1和卡箍件。架体1包括梯子11以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的多层平台12,相邻两层平台12之间均设置移动通道,移动通道的两端分别贯通相邻两层平台12,每个移动通道内均设置梯子11;卡箍件设置有多个,多个卡箍件均连接于架体1,卡箍件能够将管线固定在架体1上。
39.本实施例提供的船舶管线架,在架体1上设置多个卡箍件,卡箍件用于固定管线。在建造上层建筑200时,将架体1置于上层建筑200侧面的甲板上,再将管线固定在架体1上,最后将架体1上的管线端部引入至上层建筑200的各个舱室内,固定了管线在上层建筑200侧边的布置位置,利于管线的集中管理,降低了上层建筑200侧边的管线杂乱程度,提高了建造环境的整洁程度,从而有利于上层建筑200的建造的顺利开展,在对上层建筑200侧面施工时,也降低了划伤管线的可能性,从而降低了上层建筑200的侧边的施工难度,保证了建造施工的效率,同时降低了气体或液体的泄漏的可能性,保证了建造人员的安全。此外,架体1包括多层平台12,建造人员能够通过梯子11在各层平台12之间移动,便于实现将管线固定在卡箍件上、管线上各个管段之间的连接以及对于管线的检修,提高了实用性。
40.为了便于理解,设置水平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平台12沿第一方向的两侧设置第一端和第二端。在安装时,平台12的第一端朝向上层建筑200设置。也就是说,在实际使用时,平台12的第一端位于架体1的后侧,平台12的第二端位于架体1的前侧。
41.在本实施例中,平台12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开设有攀爬孔,且攀爬孔与平台12的第二端端部间隔设置,位于两个平台12之间且攀爬孔底部正对的空间形成移动通道,也就是说移动通道设置在平台12的第二端,靠近架体1的前侧。相邻两个移动通道分别位于架体1沿第二方向的两侧,也就是说相邻两个平台12上的攀爬孔分别开设在架体1沿第二方向的两侧。
42.在其他实施例中,移动通道的周侧还可以围设有防护壁,防护壁采用钢板制成,防护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层平台12,防止人员在攀爬梯子时掉落。防护壁上开设有出入口,便于人员出入移动通道。
43.优选地,架体1的平台12以及梯子11均采用金属材质,保证了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了建造人员的安全性。
44.具体地,平台12包括钢板122和方形框架,方形框架置于钢板122的底部,且方形框架沿钢板122的边缘围设,方形框架包括两个第一角钢123和两个第二角钢124,第一角钢123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角钢124沿第一方向延伸。两个第一角钢123平行设置且分别位于平台12第一端以及第二端,两个第一角钢123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二角钢124,两个第二角钢124平行设置,第二角钢12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角钢123的对应端部,实现两个第一角钢123以及两个第二角钢124相连围合形成方形框架。具体地,第一角钢123与第二角钢124之间优选采用焊接连接,钢板122与方形框架之间优选采用焊接连接。
45.进一步地,架体1还包括设置在相邻两层平台12之间的支撑梁,相邻两层平台12之间均设置四根相同长度的支撑梁,四根支撑梁分别位于方形框架的四个拐角处,支撑梁沿竖直方向延伸,支撑梁的顶部连接于顶部平台12的方形框架上,支撑梁的底部连接于底部平台12的钢板122上。支撑梁与其他结构之间的连接均采用焊接连接。
46.进一步地,架体1还包括设置在相邻两层平台12之间的斜梁15,斜梁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两层平台12的第二端,且斜梁15倾斜于竖直方向设置,由于移动通道靠近第二端设置,即梯子11靠近平台12的第二端设置,设置斜梁15,进一步提高了防护作用,避免了人员掉落。在本实施例中,斜梁1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平台12不同侧的第二角钢124上。斜梁15与平台12之间采用焊接连接。
47.优选地,移动通道的顶端设置有盖板3,盖板3铰接于平台12的顶面,盖板3能够封堵移动通道。当不需要通过移动通道内的梯子11攀爬至下层平台12时,盖板3能够将移动通道封堵,避免了人员掉落,保证了安全性。也就是说,通过盖板3覆盖在攀爬孔上,实现盖板3封堵移动通道。
48.在本实施例中,盖板3为钢质板,结构较为可靠,避免了人员站立在盖板3上时,盖板3破裂导致人员掉落至下层平台12,提高了安全性。盖板3的轮廓大于攀爬孔的轮廓,使得盖板3能够完全覆盖攀爬孔,且盖板3的边缘与攀爬孔的孔壁之间沿水平方向的间距优选为能够保证人员站立在盖板3上时,不能通过移动通道掉落至下层平台12上。
49.具体地,盖板3的边缘上连接有转动件,平台12的钢板122上连接有固定件,固定件与转动件均呈棒状且同轴连接。转动件朝向固定件的一端凸出设置有凸出部,凸出部也呈棒状且与转动件同轴设置,凸出部的外径小于转动件的外径,固定件朝向转动件的一端同轴开设有转动槽,凸出部置于转动槽内,实现固定件与转动件的相对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个盖板3上均设置有两个转动件,保证了转动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3还可直
接通过合页与平台12转动连接。
50.进一步地,盖板3上设置有把手31,便于转动盖板3,提高了使用便利性。在本实施例中,把手31呈c型。
51.作为优选,架体1还包括围栏,围栏沿平台12的周向设置,且围栏的底部与平台12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了建造人员的安全性。围栏可采用钢质,且高度应不低于1米。围栏与平台12焊接连接。
52.具体地,围栏包括第一边栏131,第一边栏131置于平台12的第一端处,第一边栏131上开设有开口1311。设置开口1311,便于建造人员在上层建筑200与架体1之间移动。开口1311的底部延伸至平台12处,进一步便于人员通过开口1311。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进一步便于人员在上层建筑200与架体1之间移动,每层平台12的高度均对应上层建筑200的每层舱室。
53.在开口1311处设置有链条1312,链条13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开口1311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具体地,链条1312的一端连接于开口1311一侧的第一边栏131,另一端与开口1311另一侧的第一边栏131可拆卸连接,在保证人员安全性的同时,有利于人员通过开口1311进出架体1。具体可通过在第一边栏131上设置挂钩,链条1312挂设在挂钩上,实现上述链条1312与第一边栏13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54.进一步地,围栏还包括第二边栏132,第二边栏132置于平台12的第二端处,进一步避免了攀爬梯子11的人员掉落。
55.在其他实施例中,围栏还可沿架体1的周向设置为闭合状,在此不作限定。
56.在本实施例中,管线包括风管10,具体地,风管10的一端置于上层建筑200的舱室内,另一端置于岸上,并与抽气泵的负压装置连接,实现抽吸舱室内的烟气。进一步地,平台12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穿孔121,穿孔121靠近平台12的第一端设置,且穿孔121与平台12的第一端间隔设置,多个平台12上的穿孔121的轴线均同轴设置,以使风管10能够穿设于多个穿孔121内,由于穿孔121设置在平台12的第一端处,靠近上层建筑200,降低了对于风管10的长度需求,也便于将风管10接入舱室内,提高了使用便利性。
57.再进一步地,卡箍件包括第一卡箍件,第一卡箍件置于穿孔121内并连接于穿孔121的孔壁上,第一卡箍件用于固定风管10,穿孔121保护了第一卡箍件,保证了第一卡箍件的耐用性,也避免了在平台12第一端的其他位置设置第一卡箍件,降低了架体1损伤上层建筑200外表面的可能性。
58.在本实施例中,管线还包括动能源管,动能源管包括水管20、二氧化碳管30、天然气管40、氧气管50以及压缩空气管60。卡箍件还包括第二卡箍件,第二卡箍件置于平台12的第二端,第二卡箍件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二卡箍件沿平台12的第二端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第二卡箍件用于固定动能源管。将风管10与动能源管分别固定在平台12的两端,进一步降低了管线交错设置的可能性,另外,将动能源管设置在架体1的前侧,也利于维修,降低了漏液或漏气的可能性。可以理解的是,每层平台12的第二端均设置有五个第二卡箍件,五个第二卡箍件间隔设置,分别固定水管20、二氧化碳管30、天然气管40、氧气管50以及压缩空气管60,且固定同一种类管线的第二卡箍件沿竖直方向排布。
59.进一步地,第一卡箍件与第二卡箍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两个开口相对设置的半圆形卡箍,其中一个半圆形卡箍固定在架体1上,两个半圆形卡箍扣合在管线的两侧,实现
将管线固定在架体1上。
60.在本实施例中,可设置多个风管10,使得不同的风管10可对应上层建筑200上不同层的舱室。同一穿孔121内可设置多个第一卡箍件,在同一穿孔121内,每个风管10均连接于一个第一卡箍件。
61.优选地,架体1底部连接有防翻架4,架体1相背的两侧均设置防翻架4,防翻架4包括第一连接杆41和第二连接杆42,第一连接杆41水平设置,第一连接杆41的第一端连接于架体1,第一连接杆41上远离第一端的第二端朝向远离架体1的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杆41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二连接杆42的底部,第二连接杆42的顶部朝向架体1倾斜延伸并与架体1连接,设置防翻架4,利于避免架体1倾倒,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62.在本实施例中,架体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均设置一组防翻架4,每组防翻架4均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防翻架4,四个防翻架4分别设置在架体1的四个拐角处。第一连接杆41沿第一方向延伸,并设置在架体1沿第一方向的两侧。第一连接杆41可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于架体1底部的平台12的侧边,或焊接连接在方形框架上,或第二角钢124的两端分别凸出于两个第一角钢123设置,且凸出的部分形成第一连接杆41。
63.第一连接杆41与第二连接杆42之间优选采用焊接连接,连接结构较为可靠,保证了防止架体1倾倒的效果。
64.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船舶。如图6所示,具体地,船舶包括船体以及如前文中描述的船舶管线架。船舶管线架可拆卸设置于船体的船舶甲板上,且船舶管线架设置有多个,多个船舶管线架沿船体的上层建筑200的周向间隔排布。本实施例提供的船舶,包括上述船舶管线架,利于管线的集中管理,有利于上层建筑200的建造的顺利开展,在对上层建筑200侧面施工时,降低了划伤管线的可能性,降低了上层建筑200的侧边的施工难度。此外,架体1与船舶甲板可拆卸连接,也利于根据实际建造时管线的布置位置需求而移动架体,提高了实用性。
65.具体地,架体1底部与船舶甲板可拆卸连接,可通过架体1底部与船舶甲板之间的点焊实现可拆卸连接,还可通过螺栓等结构可拆卸连接,在此不作限定。
66.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