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旁通控制支阀及自动再循环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47645发布日期:2021-12-01 13:3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旁通控制支阀及自动再循环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旁通控制支阀及自动再循环控制阀。


背景技术:

2.随着节能减排项目的不断增加,安装于离心泵的出口,对离心泵提供最经济、最可靠的保护,能够使离心泵在低负荷运行时有小量介质再循环,保证离心泵的最小流量,维持离心泵的稳定运行,能够防止离心泵汽蚀和介质温度升高而导致的机封损坏、震动等,并具有止回,防止介质倒流的功能的自动再循环控制阀作为直接节能的离心泵保护阀,在新建与改建工程中不断被使用。
3.自动再循环控制阀能够一阀多用,一个阀门代替了常规的一个再循环系统(包含有完整的主路止回阀和旁通控制支阀)。其中,主路止回阀对离心泵提供及时保护,其开启与旁通控制支阀是可靠的机械联动,随时保证离心泵需要的回流量。自动再循环控制为完全液压、机械自给能源设计,不需要维护的机构,其装于常规系统,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变,仅将该阀装于原止回阀位置,并将旁通控制支阀的阀口与循环管路接好,取消其余附加装置即可。
4.目前同一类型的自动再循环控制阀的旁通控制支阀的尺寸固定,无法再增大,而该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受其自身结构的限制,其旁通控制支阀的流通能力受到限制,致使旁通控制支阀的最大流量系数无法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旁通控制支阀及自动再循环控制阀,能够解决现有的自动再循环控制阀的旁通控制支阀的最大流量系数无法增大的问题。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旁通控制支阀,包括活塞结构和串联衬套;所述活塞结构包括串联活塞和活塞组件;所述串联活塞的出口端为圆柱体;所述串联衬套的出口端的端面上设置有贯穿的轴孔;在所述轴孔的外围周向阵列设置有多个节流孔;所述串联活塞的出口侧套设所述串联衬套,所述串联活塞的出口端卡设于所述轴孔,且所述串联活塞可沿所述串联衬套的轴向移动;所述串联活塞的多级节流段的外圈密封面与所述串联活塞的外槽和与之对应的所述串联衬套的每级内圈密封面作流体介质通过与关断的节流减压配合;所述串联活塞的入口侧伸出所述串联衬套并与所述活塞组件连接,所述活塞组件用于带动所述串联活塞沿所述串联衬套轴向移动。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串联活塞的多级节流段均为圆柱状。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节流孔为六个。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活塞组件包括杠杆、控制头、活塞推杆、活塞螺母和活塞盘;所述杠杆的推力控制端的侧面与所述控制头的外端铰接;所述控制头的内端与所述串联衬套的入口侧连接,所述控制头的内腔设置所述活塞盘,所述控制
头上分布有通孔,使进口流体与所述串联活塞的腔体相通;所述杠杆的推力控制端的端面与所述活塞推杆的受力端相接触,所述活塞推杆的传力端用活塞螺母连接所述活塞盘和所述串联活塞的入口端。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活塞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串联活塞与所述活塞盘之间的密封圈。
11.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包括上述所述的旁通控制支阀。
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旁通控制支阀,包括活塞结构和串联衬套。活塞结构包括串联活塞和活塞组件。串联活塞的出口端为圆柱体。串联衬套的出口端的端面上设置有贯穿的轴孔。在轴孔的外围周向阵列设置有多个节流孔。串联活塞的出口侧套设串联衬套,串联活塞的出口端卡设于轴孔,且串联活塞可沿串联衬套的轴向移动。串联活塞的多级节流段的外圈密封面与串联活塞的外槽和与之对应的串联衬套的每级内圈密封面作流体介质通过与关断的节流减压配合。串联活塞的入口侧伸出串联衬套并与活塞组件连接,活塞组件用于带动串联活塞沿串联衬套轴向移动。本技术不改变旁通控制支阀的外形尺寸,且在旁通控制支阀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串联衬套的出口侧节流,能够达到增大旁通控制支阀的流量系数的目的。本技术的旁通控制支阀的结构集经济、实用性于一体。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旁通控制支阀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串联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串联衬套的结构示意图一;
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串联衬套的结构示意图二。
19.图标:1

活塞结构;11

串联活塞;111

节流段;12

活塞组件;121

杠杆;122

控制头;123

活塞推杆;124

活塞螺母;125

活塞盘;126

密封圈;2

串联衬套;21

轴孔;22

节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
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2.请参照图1~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旁通控制支阀,包括活塞结构1和串联衬套2。
23.如图1所示,活塞结构1包括串联活塞11和活塞组件12。如图2所示,串联活塞11的出口端为圆柱体(图2中串联活塞11的左端),从而方便串联活塞11出口端的制作。
24.如图3和图4所示,串联衬套2的出口端的端面上设置有贯穿的轴孔21。在轴孔21的外围周向阵列设置有多个节流孔22,即沿轴孔21的径向向外加工多个节流孔22,可以通过需求设置多个节流孔22的总面积,从而能够调节旁通控制支阀的流量系数(简称:cv),示例的,多个节流孔22的总面积增大,可增大旁通控制支阀的最大流量系数。
25.串联活塞11的出口侧套设串联衬套2,串联活塞11的出口端卡设于轴孔21,轴孔21与串联活塞11的出口端的圆柱体配合,导向串联活塞11,即沿流体的流动方向上(图1~3中从右向左指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串联衬套2的最后一级与串联活塞11通过柱面配合导向。串联活塞11可沿串联衬套2的轴向移动。串联活塞11的多级节流段111的外圈密封面与串联活塞11的外槽和与之对应的串联衬套2的每级内圈密封面作流体介质通过与关断的节流减压配合。
26.串联活塞11的入口侧(图1中串联活塞11的右侧)伸出串联衬套2并与活塞组件12连接,活塞组件12用于带动串联活塞11沿串联衬套2轴向移动。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旁通控制支阀,在不改变旁通控制支阀的外形尺寸,且在旁通控制支阀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串联衬套2的出口侧节流,能够达到增大旁通控制支阀的流量系数的目的。本技术的旁通控制支阀的结构集经济、实用性于一体。
28.继续参照图2所示,串联活塞11的多级节流段111均为圆柱状,从而方便串联活塞11的制作。
29.如图4所示,节流孔22为六个,从而节流孔22的孔径大小更合适,既能使加工成本在合理范围内,也能使旁通控制支阀的流通能力达到最佳。当然,节流孔22也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
30.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活塞组件12包括杠杆121、控制头122、活塞推杆123、活塞螺母124和活塞盘125。杠杆121的推力控制端的侧面与控制头122的外端铰接。控制头122的内端与串联衬套2的入口侧连接,控制头122的内腔设置活塞盘125,控制头122上分布有通孔,使进口流体与串联活塞11的腔体相通。杠杆121的推力控制端的端面与活塞推杆123的受力端相接触,活塞推杆123的传力端用活塞螺母124连接活塞盘125和串联活塞11的入口端。本技术实施例的活塞组件12结构简单,并且能够较好地带动串联活塞11沿串联衬套2轴向移动。
31.继续参照图1所示,活塞组件12还包括设置于串联活塞11与活塞盘125之间的密封
圈126,从而能够提高串联活塞11与活塞盘125之间的密封性。进一步地,该密封圈126为o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有自密封作用,无需周期性调整,密封性能好,静密封时不会泄漏,尺寸和沟槽已实现标准化,产品易得,便于使用和购买,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的优点。
32.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包括上述的旁通控制支阀。由于该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包括了上述的旁通控制支阀,从而本技术的自动再循环控制阀在不改变旁通控制支阀的外形尺寸,且在旁通控制支阀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串联衬套2的出口侧节流,能够达到增大旁通控制支阀的流量系数的目的。
33.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方式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
3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