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28567发布日期:2022-04-07 02:52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出水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洗脸盆水龙头往往设置在洗脸盆后侧,洗脸盆水龙头靠后设置且向下出水并不利于各种用水需求,如漱口时,向下出水的设置需要用手接水或杯子接水再漱口,无法直接取水漱口,操作麻烦;又如儿童洗手时,靠后设置的水龙头往往因儿童手臂太短而无法清洗。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出水装置,可连接在水龙头出水口上可实现出水方向的调节并可实现出水量的调节。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出水装置,包括进水件、出水件和连接件,进水件用于与水龙头出水口对接,连接件连接在进水件与出水件之间,连接件形成有水流通道,水流通道一端与进水件连通、另一端与出水件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件包括管体、流量调节件和出水机构,管体沿轴向贯通形成有中心孔,流量调节件封堵管体的一端,连接件的端部与管体的另一端连接,水流通道开口于连接件的端部,中心孔形成有内螺纹段,流量调节件形成有与内螺纹段配合的外螺纹段,流量调节件的前端设置有堵头,通过旋转流量调节件可使堵头相对水流通道的开口移动,出水机构与管体连接并与水流通道连通,由于内螺纹段与外螺纹段的配合可以使流量调节件的堵头相对水流通道的开口移动,从而调节水流通道的出水大小,最终实现出水量的调节。
6.所述连接件形成有从所述管体的另一端伸入中心孔中的支撑段,所述管体可相对支撑段转动,支撑段上套设有与中心孔内壁密封配合的第一密封圈,水流通道开口于支撑段的端部,出水机构与管体连接并与水流通道连通,管体可相对支撑段转动,这样通过转动管体就可以改变出水机构的朝向,即出水方向,第一密封圈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水从管体与支撑段之间的间隙漏出,另外该第一密封圈还可以产生一定的旋转阻力,使管体转动调节后可以保持固定。
7.所述中心孔形成有第一密封段,所述流量调节件形成有伸入第一密封段中的第二密封段,第二密封段上套设有与第一密封段内壁密封配合的第二密封圈,第一密封段与第二密封段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实现密封,从而保证流量调节件与中心孔之间的密封,防止漏水。
8.所述第一密封段位于所述内螺纹段的外侧且所述第一密封段的内径大于所述内螺纹段的内径,这样在组装时,通过旋转流量调节件使内螺纹段与外螺纹段配合即可使流量调节件向内移动,使第二密封段伸入第一密封段中,组装方便。
9.所述流量调节件形成有位于所述管体外侧的操作旋钮,通过操作旋钮可以方便地
对流量调节件进行旋转操作。
10.所述出水机构包括连杆、球头、球头座和起泡器,连杆一端与管体连接另一端通过球头与球头座转动连接,球头座形成有用于出水的接口,起泡器与接口对接,连杆形成有沿其轴向贯通的过水通道,过水通道一端通过管体与水流通道连通另一端贯穿球头,球头座可相对球头在圆锥形空间范围内旋转和摆动,进一步提高出水方向调节的灵活性。
11.所述连杆与所述管体垂直连接,通过操作管体能够更好地调节出水方向。
12.所述支撑段形成有环形凹槽,所述管体上设置有前端伸入环形凹槽中的限位螺杆,通过限位螺杆与环形凹槽配合限制支撑段从管体脱出,并且不影响管体的转动。
13.所述管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端盖,端盖形成有供所述支撑段伸入的让位孔,所述支撑段形成有环形安装槽,环形安装槽设置有卡簧,通过卡簧限制所述支撑段从让位孔脱出,组装时,先将端盖套设在支撑段上,然后安装卡簧,通过该卡簧限制端盖从支撑段脱出,然后将支撑段伸入管体中并且将端盖固定在管体端部,这样可以方便于产品的组装,所述端盖与所述管体螺纹连接。
14.所述连杆与所述管体螺纹连接,所述管体形成有螺孔,所述连杆形成有与螺孔配合的螺纹段,所述流量调节件形成有环形限位槽,螺纹段连接有伸入环形限位槽中的限位段,通过限位段与环形限位槽配合可以限制流量调节件的移动行程,防止流量调节件因操作不当而掉落漏水。
15.所述进水件包括壳体和旋转芯体,壳体形成有上端口、下端口和连通上、下端口的安装孔,壳体上端口用于与水龙头出水口对接,旋转芯体可转动设置在壳体的安装孔中,旋转芯体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连通孔,连接件与旋转芯体连接,水流通道通过连通孔与水龙头出水口连通,旋转芯体上套设有密封圈,这样就可以使连接件可相对壳体摆动,从而调节出水件的前后左右位置。
16.所述连接件包括竖直延伸的竖直段和横向延伸的横向段,竖直段与横向段连接,所述水流通道沿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竖直段与所述旋转芯体连接,横向段与所述出水件连接,向段的设置使出水件的位置达到较大幅度的调节。
17.所述进水件包括芯体和旋转套,芯体上端与水龙头出水口对接,旋转套可转动的套设在芯体上,芯体与旋转套之间设置有上下布置的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芯体上形成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一端开口于芯体顶面另一端开口于芯体侧面且位于上密封圈和下密封圈之间,上密封圈与下密封圈之间形成与第一通道连通的环形通道,连接件与旋转套连接且使水流通道与环形通道连通,旋转套可以相对芯体转动,这样就可以使连接件可相对芯体摆动,从而调节出水件的前后左右位置。
18.所述连接件沿所述旋转套的径向延伸,所述水流通道沿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件沿旋转套径向延伸,可以使出水件的位置达到较大幅度的调节。
19.所述芯体下端形成有用于阻挡所述旋转套脱落的阻挡部。
附图说明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1.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23.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24.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26.图6为实施例二的局部放大图。
27.图7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实施例三的剖视图。
29.图9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实施例四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实施例一,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出水装置,包括进水件1、出水件2和连接件3,进水件1用于与水龙头出水口对接,连接件3连接在进水件 1与出水件2之间,连接件3为管状结构,连接件3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水流通道32,水流通道32一端与进水件1连通、另一端与出水件2连通。
32.进水件1包括壳体11和旋转芯体12,壳体11为圆柱形,壳体11形成有上端口11a、下端口11b和连通上、下端口11a、11b的安装孔11c,壳体11上端口11a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111,壳体11通过外螺纹111与与水龙头出水口螺纹连接,实现上端口11a与水龙头出水口的对接,旋转芯体12为圆柱形,旋转芯体12可绕其轴线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1的安装孔11c中,旋转芯体12与安装孔11c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3,具体的旋转芯体12的外周面形成有间隔布置的两环形凹槽122,两第一密封圈13设置在两环形凹槽122中,通过第一密封圈13实现旋转芯体12与安装孔11c的密封,防止水从旋转芯体12与安装孔11c 之间的间隙通过,造成漏水,并且第一密封圈13还可以产生一定的阻力以使旋转芯体12在不受力的时候保持不动,旋转芯体12中心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连通孔121,壳体11的上端口11a与水龙头出水口对接后,水龙头排出的水经过连通孔121进入水流通道32中,壳体11的下端口11b的直径小于旋转芯体12的外径,这样旋转芯体12就不会从壳体11的下端口11b掉落。
33.连接件3包括竖直延伸的竖直段3a和横向延伸的横向段3b,竖直段3a与横向段3b连接,竖直段3a与旋转芯体12连接,横向段3b与出水件2连接,竖直段3a具有伸入与连通孔121中的外螺纹段31,连通孔121形成有与外螺纹段31配合的内螺纹,竖直段3a通过外螺纹段31与连通孔121可拆卸连接,外螺纹段31上套设有密封圈33,密封圈33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漏水,连接件3 也可以与旋转芯体12一体成型。
34.出水件2包括管体21、流量调节件27和出水机构,管体21为沿轴向贯通形成有中心孔的圆形管状结构,流量调节件27封堵管体21的一端,连接件3 的横向段3b形成有从管体21一端伸入管体21的中心孔中的支撑段34,管体 21可相对支撑段34转动,支撑段34上套设有与中心孔内壁密封配合的两第一密封圈342,水流通道32开口于支撑段34的端部,中心孔形成有内螺纹段21a 和邻接内螺纹段21a外侧的第一密封段21b,流量调节件27从外向内依次形成有操作旋钮271、第二密封段272、外螺纹段273、限位段275和堵头274,操作旋钮271、第二密封段272、外螺纹段273的直径逐渐缩小,外螺纹段273与内螺纹段21a螺纹配合,第二密封段272伸入第一密封段21b中,限位段275 的直径小于堵头274和外螺纹段273的直径以形成环形限位槽a,通过旋转流量调节件27可使堵头274相对支撑段34的端部移动,出水机
构与管体21连接并与水流通道32连通;管体21可相对支撑段34转动,这样通过转动管体21就可以改变出水机构的朝向,即出水方向,第一密封圈342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水从管体21与支撑段34之间的间隙漏出,另外该第一密封圈342还可以产生一定的旋转阻力,使管体21转动调节后可以保持固定,另外在旋转流量调节件 27时,由于内螺纹段21a与外螺纹段273的配合可以使流量调节件27的堵头 274相对支撑段34的端部移动,即堵头274可以相对水流通道32的开口移动从而调节水流通道32的出水大小,最终实现出水量的调节,详细参照图3所示,堵头274可以完全封闭水流通道32的开口,详细参照图6所示,堵头274也可以开启水流通道32的开口,并且调节堵头274与支撑段34端部之间的间隙以调节流量大小。
35.第二密封段272上套设有与第一密封段21b内壁密封配合的第二密封圈276,第一密封段21b与第二密封段272之间通过第二密封圈276实现密封,从而保证流量调节件27与中心孔之间的密封,防止漏水。
36.第一密封段21b位于内螺纹段21a的外侧且第一密封段21b的内径大于内螺纹段21a的内径,这样在组装时,通过旋转流量调节件27使内螺纹段21a与外螺纹段273配合即可使流量调节件27向内移动,使第二密封段272伸入第一密封段21b中,组装方便。
37.出水机构包括连杆22、球头23、球头座24和起泡器25,连杆22一端与管体21垂直连接另一端通过球头23与球头座24转动连接,球头座24形成有用于出水的接口241,起泡器25与接口241螺纹对接,连杆22形成有沿其轴向贯通的过水通道a,过水通道a一端通过管体21与水流通道32连通另一端贯穿球头23,管体21可相对支撑段34转动,这样通过转动管体21就可以改变球头座 24接口的朝向,即出水方向,球头座24可相对球头23在圆锥形空间范围内旋转和摆动,进一步提高出水方向调节的灵活性,具体的球头23与球头座24之间设置有橡胶密封环232、第一限位环231和第二限位环233,第一限位环231 和第二限位环233的内周面与球头23相适配。
38.连杆22与管体21螺纹连接,管体21形成有螺孔213,连杆22形成有与螺孔213配合的螺纹段221,螺纹段221连接有伸入环形限位槽a中的限位段222,通过限位段222与环形限位槽a配合可以限制流量调节件27的移动行程,防止流量调节件27因操作不当而掉落漏水,限位段222的直径小于螺纹段221的直径,为了保证密封螺纹段221上套设有密封圈223。
39.支撑段34形成有环形凹槽341,环形凹槽341位于两第一密封圈342之间,管体21形成有沿其径向延伸的螺孔212,螺孔212中设置有限位螺杆211,限位螺杆211的前端伸入环形凹槽341中限制支撑段34从管体21脱出,并且不影响管体21的转动。
40.实施例二,参照图4、图5和图6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限制支撑段34脱出管体21的结构不同,具体的管体21的开口端设置有端盖26,端盖26与管体21螺纹连接,端盖26形成有供支撑段34穿过的让位孔261,支撑段34形成有环形安装槽343,环形安装槽343设置有卡簧35,通过卡簧35限制支撑段34从让位孔261脱出,组装时,先将端盖26套设在支撑段34上,然后安装卡簧35,通过该卡簧35限制端盖26从支撑段34脱出,然后将支撑段34伸入管体21中并且将端盖26旋紧固定在管体21端部,这样可以方便于产品的组装。
41.实施例三,参照图7和图8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进水件1和连接件3的结构有所不同,具体的进水件1包括芯体11和旋转套12,芯体11为圆柱形结构,芯体11的上段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111,芯体11通过外螺纹111与水龙头出水口螺纹连接,旋转套
12可转动的套设在芯体11上,芯体11与旋转套12之间设置有上下间隔布置的上密封圈13和下密封圈14,芯体 11上形成有第一通道113,第一通道113一端开口于芯体11顶面另一端开口于芯体11侧面且位于上密封圈13和下密封圈14之间,上密封圈13与下密封圈 14之间形成与第一通道113连通的环形通道b,连接件3与旋转套12连接且使水流通道32与环形通道b连通,芯体11外周面形成有用于安装上密封圈13和下密封圈14的环形槽15,上密封圈13和下密封圈14除了密封作用外还提供旋转阻力,使旋转套12具有一定的旋转阻力,连接件3为直线型管状结构,连接件3的一端形成有螺杆段31,旋转套12形成有与螺杆段31螺纹配合的螺孔121,该螺孔121贯穿旋转套12内外侧,连接件3通过螺杆段31与螺孔121螺纹连接,连接件3沿旋转套12的径向延伸,芯体11下端形成有用于阻挡旋转套12 脱落的阻挡部112,该阻挡部112为向外凸出的环形结构。
42.实施例四,参照图9和图10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出水件2的结构不同,在该实施例中出水件2的结构与实施例二的出水件2结构相同,具体可以参照实施例二的出水件2的结构,在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