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型盘式刹车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84970发布日期:2022-04-09 09:06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散热型盘式刹车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刹车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型盘式刹车片。


背景技术:

2.盘式刹车片是汽车中最为常见的零部件之一,为人们所熟知,其由钢背和贴于钢背上的摩擦基板组成。盘式刹车片的质量好坏除了与钢背以及摩擦基板质量的好坏相关外,更重要的是与钢背与摩擦基板之间的粘结牢固度有关。
3.目前市面上的盘式刹车片,为了增强钢背与摩擦基板之间的连接牢固性,通常都会在钢背上固定一块钢丝网,从而增加钢背与摩擦基板相靠近一侧表面的摩擦力,而且作为一块合格的盘式刹车片,钢丝网都是暗藏于钢背与摩擦基板之间,从盘式刹车片的外表面都是看不到钢丝网的痕迹。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盘式刹车片在使用过程中,摩擦基板会因为摩擦产生很大的热量,尤其是在高速行驶中进行紧急刹车时,盘式刹车片的温度会在短时间内积聚上升,当盘式刹车片的温度上升至一定值之后,刹车片的制动效果会大幅减退甚至失效,但是钢背的制作材料为钢材,摩擦基板上的热量很难仅靠钢背进行快速散热,散热效果不佳,故而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常见盘式刹车片的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型盘式刹车片。
6.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型盘式刹车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散热型盘式刹车片,包括钢背和由摩擦材料通过高温压制而成的摩擦基板,钢丝网夹设于所述钢背和所述摩擦基板之间,所述钢丝网和所述钢背之间通过多组导热固定件进行固定连接,所述钢背远离所述钢丝网的侧面设置有散热板,部分所述导热固定件穿过所述钢背以和所述散热板相抵接,所述散热板和所述导热固定件的制作材料为铜或者铝合金。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摩擦基板在高速摩擦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固定件快速传递给散热板,然后通过散热板与空气之间发生热交换,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导热固定件不仅具有固定钢丝网的效果,而且还具有良好的传递热量的作用,由于铜或者铝合金的散热导热效果明显优于钢材质,所以该盘式刹车片的散热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9.可选的,所述钢背远离所述钢丝网的侧面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形状和所述散热板的形状相适配,所述散热板卡接于所述卡槽内,所述散热板不凸出于所述卡槽。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槽为散热板提供了稳定的安装位置,而且散热板不凸出于卡槽,方便整个刹车片安装固定。
11.可选的,所述散热板远离所述钢丝网的侧面设置多个间隔且平行布置的散热槽。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槽可以大幅度增加散热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高效促进热能交换,进而提升整个刹车片的散热效果。
13.可选的,所述钢背靠近所述摩擦基板的侧面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形状和所述钢丝网的形状相一致。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槽对钢丝网具有预固定作用,在固定钢丝网的过程中,有效防止钢丝网位置偏移。
15.可选的,所述安装槽的深度为所述钢丝网厚度的3-5倍。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果安装槽的深度与钢丝网的厚度比太小时,位于安装槽内摩擦基板的部分较小,整体影响摩擦基板与钢背之间的抗拔性能,而如果安装槽的深度与钢丝网的厚度比太大时,钢背的材料欠缺较多,影响钢背的结构强度,降低了整个刹车片的结构牢固性,影响刹车片的使用寿命,所以安装槽的深度为钢丝网厚度的3-5倍最佳。
17.可选的,所述导热固定件包括垫片和螺栓,所述螺栓螺纹装配于所述钢背且其端部和所述散热板相抵接,所述螺栓的贯穿所述垫片,且所述垫片夹设于所述钢丝网和所述螺栓的帽部之间。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设计的导热固定件结构简单,安装制作方便,对钢丝网的固定效果更好,而且导热传热更加稳定,散热效果更好,设计更加合理。
19.可选的,所述螺栓的帽部和所述垫片均完全容纳于所述安装槽的内部。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避免了螺栓的帽部过分凸出于安装槽,进而螺栓的帽部不会影响摩擦基板正常进行摩擦工作。
21.可选的,多组所述导热固定件之间呈梅花形间隔错位布置。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固定件相对于钢丝网间隔错位布置,即相邻的两个热固定件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对钢丝网的固定效果更好,而且导热传热点也更加均匀,散热效果更好,设计更加合理。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摩擦基板在高速摩擦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固定件快速传递给散热板,然后通过散热板与空气之间发生热交换,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导热固定件不仅具有固定钢丝网的效果,而且还具有良好的传递热量的作用,由于铜或者铝合金的散热导热效果明显优于钢材质,所以该盘式刹车片的散热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5.2.散热槽可以大幅度增加散热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高效促进热能交换,进而提升整个刹车片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散热型盘式刹车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散热型盘式刹车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钢背;11、卡槽;12、安装槽;2、摩擦基板;3、钢丝网;4、导热固定件;41、垫片;42、螺栓;5、散热板;51、散热槽。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3.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散热型盘式刹车片。参照图1和图2,散热型盘式刹车片包括钢背1 和由摩擦材料通过高温压制而成的摩擦基板2,钢丝网3夹设于钢背1和摩擦基板2之间,钢丝网3和钢背1之间通过多组导热固定件4进行固定连接,钢背1远离钢丝网3的侧面设置有散热板 5,部分导热固定件4穿过钢背1以和散热板5相抵接,散热板5和导热固定件4的制作材料为铜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铝合金)。
37.钢背1远离钢丝网3的侧面设置有卡槽11,卡槽11的形状和散热板5的形状相适配,散热板 5卡接于卡槽11内,散热板5不凸出于卡槽11,卡槽11为散热板5提供了稳定的安装位置,而且散热板5不凸出于卡槽11,方便整个刹车片安装固定。
38.散热板5远离钢丝网3的侧面设置多个间隔且平行布置的散热槽51,散热槽51可以大幅度增加散热板5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高效促进热能交换,进而提升整个刹车片的散热效果。
39.钢背1靠近摩擦基板2的侧面设置有安装槽12,安装槽12的形状和钢丝网3的形状相一致,安装槽12对钢丝网3具有预固定作用,在固定钢丝网3的过程中,有效防止钢丝网3位置偏移。
40.安装槽12的深度为钢丝网3厚度的4倍(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为3倍或者5倍),如果安装槽12的深度与钢丝网3的厚度比太小时,位于安装槽12内摩擦基板2的部分较小,整体影响摩擦基板2与钢背1之间的抗拔性能,而如果安装槽12的深度与钢丝网3的厚度比太大时,钢背1 的材料欠缺较多,影响钢背1的结构强度,降低了整个刹车片的结构牢固性,影响刹车片的使用寿命,所以安装槽12的深度为钢丝网3厚度的3-5倍最佳。
41.导热固定件4包括垫片41和螺栓42,螺栓42螺纹装配于钢背1且其端部和散热板5
相抵接,螺栓42的贯穿垫片41,且垫片41夹设于钢丝网3和螺栓42的帽部之间,上述设计的导热固定件 4结构简单,安装制作方便,对钢丝网3的固定效果更好,而且导热传热更加稳定,散热效果更好,设计更加合理。
42.螺栓42的帽部和垫片41均完全容纳于安装槽12的内部,有效避免了螺栓42的帽部过分凸出于安装槽12,进而螺栓42的帽部不会影响摩擦基板2正常进行摩擦工作。
43.多组导热固定件4之间呈梅花形间隔错位布置,导热固定件4相对于钢丝网3间隔错位布置,即相邻的两个热固定件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对钢丝网3的固定效果更好,而且导热传热点也更加均匀,散热效果更好,设计更加合理。
4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散热型盘式刹车片的实施原理为:摩擦基板2在高速摩擦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固定件4快速传递给散热板5,然后通过散热板5与空气之间发生热交换,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导热固定件4不仅具有固定钢丝网3的效果,而且还具有良好的传递热量的作用,由于铜或者铝合金的散热导热效果明显优于钢材质,所以该盘式刹车片的散热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4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