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管防晃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91710发布日期:2022-05-30 22:28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管防晃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管道设备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风管防晃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2.通风管道是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通风与空调工程用金属或复合管道,是为了使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浓度的一种市政基础设施。通风管道按材质分:一般有:钢板风管(普通钢板)、镀锌板(白铁)风管、不锈钢通风管、玻璃钢通风管、塑料通风管、复合材料通风管、彩钢夹心保温板通风管、双面铝箔保温通风管、单面彩钢保温风管、涂胶布通风管(如矿用风筒)、矿用塑料通风管等;按用途分有净化系统送回风管、中央空调通风管、工业送排风通风管、环保系统吸排风管、矿用抽放瓦斯管、矿用涂胶布风筒等,当风光应用于户外时,由于要应对大风产生的振动,以及管道内部通风产生的自震,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消除振动和晃动,在长时间使用后,风管及其连接处容易发生损坏、密封不牢等问题,影响通风管道的正常使用,有鉴于此,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风管防晃支撑结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风管防晃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支撑架和防晃架,所述固定支撑架和防晃架交替布置于通风管道上,所述固定支撑架通过纵向固定杆和横向固定杆与通风管道固接,所述纵向固定杆沿着纵向布置,所述横向固定杆沿着横向布置,所述防晃架通过纵向减震装置和横向减震装置与通风管道连接,所述纵向减震装置沿着纵向布置,所述纵向减震装置包括纵向减震筒体、上活塞杆、上活塞、下活塞杆和下活塞,所述上活塞和下活塞分设于纵向减震筒体内上部和下部,上活塞和筒体上部之间、上活塞和下活塞之间、下活塞和筒体下部之间均填充油液,所述上活塞杆顶部与防晃架铰接、底部与上活塞固接,所述下活塞杆底部与通风管道铰接、顶部与下活塞固接,所述横向减震装置沿着横向布置。
5.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撑架和防晃架间隔距离为10-12米。
6.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撑架和防晃架均成l型,固定支撑架和防晃架在纵向和横向均设有安装孔。
7.进一步的,所述上活塞和下活塞上开设有用于导油的通孔。
8.进一步的,所述上活塞和筒体顶部之间、下活塞和筒体底部之间设有弹簧。
9.进一步的,所述上活塞和下活塞之间设有弹簧。
10.进一步的,所述横向减震装置包括横向减震筒体、横向活塞和横向活塞杆,所述横向活塞设置于横向减震筒体内部,所述横向减震筒体内部填充油液,所述横向活塞上设有导油的通孔。
11.进一步的,所述横向活塞杆一端与横向活塞固接、一端与通风管道铰接,所述横向
减震筒体的端部与防晃架铰接。
12.进一步的,所述纵向固定杆和横向固定杆的横截面为h型。
13.进一步的,所述通风管道外部套设有卡箍,所述卡箍与纵向固定杆、横向固定杆、纵向减震装置和横向减震装置连接。
14.由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风管防晃支撑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固定支撑架和通风管道硬连接,起到横向和纵向固定支撑的作用,防晃架通过纵向减震装置和横向减震装置与通风管道连接,吸收外力产生的震动和内部震动,使得通风管道的中部能够对抗横向和纵向的晃动,减少管道因为震动产生的损伤。
附图说明
15.图1为防晃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纵向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横向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固定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风管防晃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1.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风管防晃支撑结构,包括固定支撑架1和防晃架2。
22.如图,固定支撑架1和防晃架2交替间隔布置于通风管道100上,固定支撑架1和防晃架2间隔距离为10-12米。
23.如图4,固定支撑架1通过纵向固定杆11和横向固定杆12与通风管道100固接,纵向固定杆11沿着纵向布置,横向固定杆12沿着横向布置。
24.纵向固定杆11和横向固定杆12的横截面为h型。
25.如图1-3,防晃架2通过纵向减震装置3和横向减震装置4与通风管道100连接,纵向减震装置3沿着纵向布置,纵向减震装置3包括纵向减震筒体31、上活塞杆32、上活塞33、下活塞杆34和下活塞35,上活塞33和下活塞35分设于纵向减震筒体31内上部和下部,上活塞33和筒体上部之间、上活塞33和下活塞35之间、下活塞35和筒体下部之间均填充油液,上活塞杆32顶部与防晃架2铰接、底部与上活塞33固接,下活塞杆34底部与通风管道100铰接、顶部与下活塞35固接,横向减震装置4沿着横向布置。上活塞33和下活塞35上开设有用于导油的通孔,上活塞33和筒体顶部之间、下活塞35和筒体底部之间设有弹簧36,上活塞33和下活塞35之间设有弹簧36。
26.纵向减震装置3中,内部的油液在振动的过程中,油液通过上活塞33和下活塞35的通孔在各腔体内往复流通,吸收振动,双活塞设计可以提高减震速度,弹簧36起到极限限位和复位的作用,油液采用现有技术中减震器常见材料。
27.横向减震装置4包括横向减震筒体41、横向活塞42和横向活塞杆43,横向活塞42设置于横向减震筒体41内部,横向减震筒体41内部填充油液,横向活塞42上设有导油的通孔,横向活塞杆43一端与横向活塞42固接、一端与通风管道100铰接,横向减震筒体41的端部与
防晃架2铰接。横向减震装置4中,油液通过横向活塞42的通孔在各腔体内往复流通,吸收振动。
28.固定支撑架1和防晃架2均成l型,固定支撑架1和防晃架2在纵向和横向均设有安装孔,可以适应吊装或侧装。
29.通风管道100外部套设有卡箍,卡箍与纵向固定杆11、横向固定杆12、纵向减震装置3和横向减震装置4连接。
30.固定支撑架1和通风管道100硬连接,起到横向和纵向固定支撑的作用,防晃架2通过纵向减震装置3和横向减震装置4与通风管道100连接,吸收外力产生的震动和内部震动,使得通风管道100的中部能够对抗横向和纵向的晃动,减少管道因为震动产生的损伤。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用电器的型号仅供参考。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更换功能相同的不同型号用电器,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