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挡杆组件及换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41156发布日期:2022-08-06 04:20阅读:90来源:国知局
换挡杆组件及换挡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换挡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挡杆组件及换挡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换挡杆组件中,换挡杆和滑杆直接通过轴孔滑动配合,存在滑动配合间隙,经过长时间使用后,换挡杆和滑杆的滑动配合间隙加大,换挡过程中存在顿挫手感,换挡杆组件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换挡杆组件长时间使用后,换挡过程中存在顿挫手感的问题,提供一种换挡杆组件及换挡装置。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换挡杆组件,包括换挡杆、滑杆和预压补偿结构,所述换挡杆的下部设有导向安装孔,所述滑杆的上端设于所述导向安装孔内;
5.所述预压补偿结构设于所述换挡杆和所述滑杆之间,所述预压补偿结构的外侧弹性抵接于所述换挡杆上,内侧弹性抵接于所述滑杆上。
6.可选地,所述预压补偿结构包括衬套和预压圈,所述衬套的刚度大于所述预压圈的刚度;
7.所述衬套的固定端套于所述滑杆上,活动端的外侧弹性抵紧于所述导向安装孔的内周壁;
8.所述预压圈设于所述滑杆上,并弹性抵紧于所述衬套的活动端的内侧。
9.可选地,所述衬套包括套环和绕所述套环的周向分布的多个卡脚,所述套环固定于所述滑杆上,所述卡脚的外侧弹性抵紧于所述导向安装孔的内周壁,所述预压圈弹性抵紧于所述卡脚的内侧。
10.可选地,所述滑杆上设有上卡凸和下卡凸,所述套环卡接于所述上卡凸和所述下卡凸之间。
11.可选地,所述套环的顶部设有向内延伸的翻边部,所述翻边部卡接于所述上卡凸的下侧和所述下卡凸的上侧之间;
12.所述上卡凸设为多个,且绕所述滑杆的周向间隔分布;
13.所述下卡凸为环形卡凸,所述下卡凸的外侧抵接于所述套环的内周。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挡装置,包括换挡支架、换挡感结构、换挡控制器和前述换挡杆组件。
15.可选地,所述换挡支架包括主支架、侧基座和侧盖板;
16.所述主支架的第一侧开口,所述侧基座盖合于所述主支架的第一侧,所述侧基座与所述主支架围合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换挡杆组件的下端和所述换挡感结构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17.所述换挡感结构自所述主支架的开口侧设于所述主支架内,所述侧基座和所述侧盖板配合限制所述换挡感结构水平移动;
18.所述换挡控制器固定于所述侧基座与所述侧盖板之间。
19.可选地,所述换挡控制器包括pcb板、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第三连接器和连接线束;
20.所述pcb板的第一侧面向所述侧基座,第二侧面向所述侧盖板;所述pcb板上设有贯通其第一侧和第二侧的限位槽;
21.所述第一连接器设于所述pcb板的第一侧,用于连接整车线束;
22.所述第二连接器设于所述pcb板的第二侧;
23.所述第三连接器设于所述pcb板外,用于连接;
24.所述连接线束包括第一连接段和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第二端经所述限位槽绕至所述pcb板的第一侧,所述限位槽限制所述第一连接段水平移动;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第二端,第二端经所述pcb板的外侧绕至所述侧盖板之外,并与所述第三连接器连接;
25.所述侧盖板上设有第一限位点和第二限位点;
26.所述第一限位点和所述第二限位点配合箍紧所述第二连接段,并限制所述第二连接段相对于所述换挡支架移动。
27.可选地,所述换挡支架还包括上盖板,所述上盖板盖合于所述主支架的顶部;
28.所述换挡杆上设有转轴,所述主支架的顶侧设有下限位部,所述上盖板的底侧设有上限位部,所述转轴可自转地定位于所述下限位部与所述上限位部之间。
29.可选地,所述换挡感结构包括挡位块和包塑在所述挡位块上的缓冲垫;所述滑杆的底部与所述挡位块的上表面线面接触;所述换挡杆组件滑动至稳态位置、r挡位置或d挡位置时所述滑杆撞击所述缓冲垫产生换挡动作音。
3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挡杆组件及换挡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预压补偿结构可变形的性能,补偿滑杆与换挡杆的导向安装孔的内周壁之间的滑动配合间隙,保证换挡杆始终导正滑杆,且避免长时间使用后滑杆与换挡杆之间配合松垮,从而防止换挡过程中存在顿挫手感,延长换挡杆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换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33.图3是图1所示换挡装置的俯视图;
34.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3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换挡装置沿图4的c-c面剖切的剖视图;
36.图6是图4中f部的放大图;
37.图7是图2中的换挡控制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38.图8是图2中的换挡控制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39.图9是图4中主支架和上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0.图10是图2中换挡感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图11是图10中缓冲垫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2是图4中的换挡杆组件的局部爆炸图;
43.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换挡装置的装配过程图一;
44.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换挡装置的装配过程图二;
45.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换挡装置的装配过程图三;
46.图16是图1所示换挡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47.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48.1、换挡杆组件;
49.11、换挡杆;111、导向安装孔;112、转轴;113、挡位位置感应磁铁;11a、换挡杆本体;11b、换挡杆包塑件;
50.12、滑杆;121、滑动段;122、补偿段;1221、上卡凸;1222、下卡凸;1223、环形卡槽;
51.13、回位弹簧;
52.14、预压补偿结构;141、衬套;1411、套环;14111、翻边部;1412、卡脚;142、预压圈;
53.2、换挡支架;21、主支架;211、下限位部;212、定位柱;22、侧基座;23、侧盖板;231、第一限位点;232、第二限位点;24、容纳腔;25、上盖板;251、上限位部;252、定位孔;
54.3、换挡感结构;31、挡位块;32、缓冲垫;321、r挡限位缓冲点;322、回弹限位缓冲点;323、d挡限位缓冲点;
55.4、换挡控制器;41、pcb板;411、限位槽;42、第一连接器;43、第二连接器;44、第三连接器;45、连接线束;451、第一连接段;452、第二连接段;
56.5、紧固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5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58.如图3、图4、图6、图12和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挡杆组件1,包括换挡杆11、滑杆12和预压补偿结构14;
59.换挡杆11用于转动连接在换挡支架2上,换挡杆11的下部设有导向安装孔111;
60.滑杆12的上端设于导向安装孔111内;预压补偿结构14设于换挡杆11和滑杆12之间,预压补偿结构14的外侧弹性抵接于换挡杆11上,内侧弹性抵接于滑杆12上。
6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挡杆组件1,与现有技术相比,利用预压补偿结构14可变形的性能,补偿滑杆12与换挡杆11的导向安装孔111的内周壁之间的滑动配合间隙,保证换挡杆11始终导正滑杆12,且避免长时间使用后滑杆12与换挡杆11之间配合松垮,从而防止换挡过程中存在顿挫手感,延长换挡杆组件1的使用寿命。
62.具体地,如图4所示,换挡杆11包括换挡杆本体11a和设于换挡杆本体11a下端的换挡杆包塑件11b,导向安装孔111设于换挡杆包塑件11b上。
63.具体地,滑杆12包括滑动段121和补偿段122,滑动段121与导向安装孔111的内周壁滑动配合;补偿段122位于导向安装孔111内,并与导向安装孔111的内周壁间隔设置;
64.预压补偿结构14设于换挡杆11和补偿段122之间,预压补偿结构14的外侧弹性抵
接于换挡杆11上,内侧弹性抵接于补偿段122上。滑动段121保证滑杆12与换挡杆11的滑动配合,预压补偿结构14与补偿段122配合保证导正滑杆12。
65.此外,换挡杆组件还包括回位弹簧13,回位弹簧13设于导向安装孔111内,位于换挡杆11与滑杆12之间,并用于促使滑杆12的下端抵紧于换挡感结构3。
66.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预压补偿结构14包括衬套141和预压圈142,衬套141的刚度大于预压圈142的刚度;
67.衬套141的固定端套于滑杆12上,具体套于补偿段122上,活动端的外侧弹性抵紧于导向安装孔111的内周壁;
68.预压圈142设于滑杆12上,具体设于补偿段122上,并弹性抵紧于衬套141的活动端的内侧。
69.图6中为体现预压量,示出的是衬套141的活动端和预压圈142未变形时状态,能看出衬套141的活动端的外侧与导向安装孔111的内周壁有重叠,预压圈142的外侧与衬套141的活动端的内侧有重叠,可以理解的是,实际装配时,衬套141的活动端和预压圈142均受压变形,衬套141的活动端的外侧性抵紧于导向安装孔111的内周壁,预压圈142的外侧抵紧于衬套141的活动端的内侧。
70.衬套141具有一定的预设的预压量l1,预压圈142也具有一定的预设的预压量l2,从而在换挡杆11与滑杆12的配合间隙加大较多时,仍能避免滑杆12与换挡杆11之间配合松垮,防止换挡过程中存在顿挫手感;衬套141具有较大的刚度,保证滑杆12与换挡杆11滑动配合的稳固性,预压圈142保证衬套141的活动端磨损后仍能抵紧于导向安装孔111的内周壁,延长预压补偿结构14的生命周期,衬套141不会沿滑杆12的轴向滑动,避免磨损。
71.优选地,l1+l2=0.2~0.4mm。
72.具体地,如图6所示,滑杆12上设有环形卡槽1223,环形卡槽1223具体设于补偿段122上,预压圈142卡嵌于环形卡槽1223内,预压圈142不会沿滑杆12的轴向滑动,保证滑杆12、预压圈142和换挡杆11可靠依次抵接。
7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12所示,衬套141包括套环1411和绕套环1411的周向分布的多个卡脚1412,套环1411固定于滑杆12,具体固定于补偿段122上,卡脚1412的外侧弹性抵紧于导向安装孔111的内周壁,预压圈142弹性抵紧于卡脚1412的内侧。结构简单,易于装配,衬套141能可靠地连接于滑杆12及抵接于换挡杆。
74.具体地,卡脚1412自套环1411的底侧向下延伸。
7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12所示,滑杆12上设有上卡凸1221和下卡凸1222,上卡凸1221和下卡凸1222具体设于补偿段122上,套环1411卡接于上卡凸1221和下卡凸1222之间,从而通过上卡凸1221和下卡凸1222配合限位套环1411,进而避免套环1411沿滑杆12轴向活动,保证套环1411与滑杆1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76.具体地,套环1411的顶部设有向内延伸的翻边部14111,翻边部14111卡接于上卡凸1221的下侧和下卡凸1222的上侧之间;
77.上卡凸1221设为多个,且绕滑杆12的周向间隔分布;
78.下卡凸1222为环形卡凸,下卡凸1222的外侧抵接于套环1411的内周。
79.便于衬套141与滑杆12的拆装,保证衬套141可靠地连接于滑杆12上,增加滑杆12与导向安装孔111之间滑动配合的稳固性。
80.另一方面,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换挡装置,包括换挡支架2、换挡感结构3、换挡控制器4和前述换挡杆组件1。
81.具体地,如图1、图2和图15所示,换挡杆11上还设有转轴112,转轴112上设有挡位位置感应磁铁113,换挡杆11通过转轴112转动连接于换挡支架2上,换挡控制器4根据挡位位置感应磁铁113的磁场数据识别出换挡杆组件1的位置,并向变速器控制器发送挡位信号,变速器控制器根据挡位信号控制变速器切换挡位。
8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13和图14所示,换挡支架2包括主支架21、侧基座22和侧盖板23;
83.主支架21的第一侧开口,侧基座22盖合于主支架21的第一侧,侧基座22与主支架21围合形成有容纳腔24,换挡杆组件1的下端和换挡感结构3位于容纳腔24内;
84.换挡感结构3自主支架21的开口侧设于主支架21内,侧基座22和侧盖板23配合限制换挡感结构3水平移动;
85.换挡控制器4固定于侧基座22与侧盖板23之间。
86.结构简单,主支架21、侧基座22和侧盖板23易于成型,便于换挡感结构3、换挡控制器4与换挡支架2的装配。
8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图7、图8和图14所示,换挡控制器4包括pcb板41、第一连接器42、第二连接器43、第三连接器44和连接线束45;
88.pcb板41的第一侧面向侧基座22,第二侧面向侧盖板23;pcb板41上设有贯通其第一侧和第二侧的限位槽411;
89.第一连接器42设于pcb板41的第一侧,用于连接整车线束,进而通过整车线束连接至其它电器结构,如整车控制器;
90.第二连接器43设于pcb板41的第二侧;
91.第三连接器44设于pcb板41外;
92.连接线束45包括第一连接段451和第二连接段452;第一连接段451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器43,第二端经限位槽411绕至pcb板41的第一侧,限位槽411限制第一连接段451水平移动;第二连接段452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段451的第二端,第二端经pcb板41的外侧绕至侧盖板23之外,并与第三连接器44连接;
93.侧盖板23上设有第一限位点231和第二限位点232;
94.第一限位点231和第二限位点232配合箍紧第二连接段452,并限制第二连接段452相对于换挡支架2移动。
95.具体地,第一连接器42通过插接焊焊接于pcb板41上,第二连接器43通过贴片焊焊接于pcb板41上。
96.易于装配,优化了连接线束45的走向,限位槽411限制第一连接段451水平移,第一限位点231和第二限位点232箍紧第二连接段452,避免第二连接段452相对于换挡支架2移动,从而通过限位槽411的限位作用,以及第一限位点231和第二限位点232的限位作用,避免连接线束45活动而从第二连接器43上松脱,保证连接可靠性。
97.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9所示,换挡支架2还包括上盖板25,上盖板25盖合于主支架21的顶部;
98.换挡杆11上设有转轴112,主支架21的顶侧设有下限位部211,上盖板25的底侧设
有上限位部251,转轴112可自转地定位于下限位部211与上限位部251之间。简化用于固定转轴112的结构,降低成本。
99.具体地,如图4、图9和图15所示,主支架21的顶部设有定位柱212,上盖板25的底部设有定位孔252,定位柱212插接于定位孔252内,上盖板25与主支架21通过紧固螺钉5固定,便于主支架21和上盖板25的组装。
10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10、图11和图16所示,换挡感结构3包括挡位块31和包塑在挡位块31里的缓冲垫32;具体地,挡位块31上沿整车纵向依次分布有r挡触发位置、n挡触发位置、稳态触发位置、n挡触发位置和d挡触发位置,当滑杆12滑动至r挡触发位置时,换挡控制器4向变速器控制器发出r挡信号,当滑杆12滑动至n挡触发位置时,换挡控制器4向变速器控制器发出n挡信号,当滑杆12滑动至d挡触发位置时,换挡控制器4向变速器控制器发出d挡信号,最终由变速器实现换挡;
101.滑杆12的底部与挡位块31的上表面线面接触;
102.换挡杆组件1滑动至稳态位置、r挡位置或d挡位置时滑杆12撞击缓冲垫32产生换挡动作音。图16中,f2、f1、o、b1和b2位置分别对应换挡杆组件1的r挡位置、n挡位置、稳态位置、n挡位置和d挡位置。
103.滑杆12的底部与挡位块31的上表面线面接触,有利于减少换挡阻力,提高换挡效率,减少零件磨损。
104.具体地,如图10和图11,缓冲垫32上凸设有沿纵向分布的r挡限位缓冲点321、回弹限位缓冲点322和d挡限位缓冲点323,换挡杆组件1滑动至稳态位置时滑杆12撞击回弹限位缓冲点322,换挡杆组件1滑动至r挡位置时滑杆12撞击r挡限位缓冲点321,换挡杆组件1滑动至d挡位置时滑杆12撞击d挡限位缓冲点323,产生较大的换挡动作音。
105.以下,结合图13至图15,说明优选实施例的装配过程:
106.1)如图13所示,先将换挡感结构3沿箭头方向设于主支架21内,再将侧基座22沿箭头方向盖于主支架21上,再打紧固螺钉5固定侧基座22和主支架21,形成组件a1;
107.2)如图14所示,将换挡控制器4和侧盖板23沿箭头方向盖于组件a1上,再打紧固螺钉5固定侧盖板23、换挡控制器4和组件a1,形成组件a2;
108.3)如图15所示,将回位弹簧13、衬套141、预压圈142和滑杆12沿箭头方向依次装入换挡杆11,形成换挡杆组件1;
109.再将换挡杆组件1沿箭头方向装入组件a2,形成组件a3;
110.最后将上盖板25沿箭头方向盖于组件a3上,并打紧固螺钉5固定上盖板25和组件a3,即完成换挡装置的装配。
11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