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及其转轴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15631发布日期:2022-11-02 20:08阅读:56来源:国知局
电子设备及其转轴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转轴机构。


背景技术:

2.笔记本的设计当前在追求轻薄化设计的方向上越来越极致,为了达到轻薄化设计的目标,对转轴部分的z向高度提出了更加极致的要求。
3.针对双轴360度转动产品而言,由于转轴之间的间距一定,为了保证转动过程中的运动路径不干涉并预留足够的安全间隙,即能够具有足够的转动空间,目前有两个主要的解决方向,一个方向是转轴不突出屏幕部件的外壳面,通过屏幕部件的屏幕设置面和/或键盘部件的键盘操作面的削形,为转轴的转动扫描区域提供避让空间,但是,这种解决方案会损失笔记本的外观造型,并且,会使得屏幕部件的屏幕设置面与键盘部件的键盘操作面之间的间隙较大。另一个解决方向与屏幕部件连接的转轴盖(屏轴盖)突出于屏幕部件的外壳面,以期获得更大的轴心距(两个转轴之间的间距),但是,这种解决方案会增加使用过程中转轴盖磨损的风险,并且,在跌落的过程中转轴盖会首先接触地面,造成转轴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以提供足够的转动空间。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转轴机构,所述转轴机构包括:
7.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有第一转轴;
8.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有第二转轴;
9.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10.其中,
11.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折叠,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一面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形成第一间距;
12.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展开,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形成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
13.可选地,上述转轴机构中,所述控制组件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在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与第三相对位置之间切换;
14.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15.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对折叠,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面相对设置,所述
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形成第三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三间距。
16.可选地,上述转轴机构中,所述控制组件包括:
17.支撑结构,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一连接位置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支撑结构的第二连接位置滑动及转动连接;
18.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的中间传动组件,所述中间传动组件控制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同步转动。
19.可选地,上述转轴机构中,所述中间传动组件包括:
20.第一齿轮轴,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的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轴的齿轮部啮合,所述支撑结构具有与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部滑动配合的第一滑槽;
21.第二齿轮轴,所述第二转轴连接的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轴的齿轮部啮合,所述第一齿轮轴的齿轮部与所述第二齿轮轴的齿轮部啮合,所述支撑结构具有与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部滑动配合的第二滑槽。
22.可选地,上述转轴机构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部位于所述第一滑槽的一端,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部位于所述第二滑槽的一端;
23.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部位于所述第一滑槽的中间,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部位于所述第二滑槽的中间;
24.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三相对位置,第一齿轮轴的轴部位于所述第一滑槽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部位于所述第二滑槽的另一端。
25.可选地,上述转轴机构中,所述中间传动组件还包括:
26.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周向定位连接,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部连接,所述第一滑槽为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圆心与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心重合;
27.和/或,从动杆,所述从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所述从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部连接;
28.和/或,联动杆,所述联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轴的轴部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齿轮轴的轴部转动连接。
29.可选地,上述转轴机构中,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一侧;
30.其中,
31.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心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
32.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心之间。
33.可选地,上述转轴机构中,所述转轴机构还包括扭力结构;
34.所述扭力结构用于对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在任意相对位置提供扭力支撑。
35.可选地,上述转轴机构中,所述扭力结构包括:
36.扭力支架,所述扭力支架上具有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的第一扭力连接孔及与
所述第二转轴转动及滑动连接的第二扭力连接孔;
37.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的第一扭力组件;
38.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的第二扭力组件。
3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40.第一本体;
41.第二本体;
42.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转轴机构的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与所转轴机构的第二连接板连接;
43.其中,
44.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一姿态,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折叠,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一面相对设置;
45.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二姿态,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二相对位置,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展开;
46.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处于第三姿态,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相对折叠,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面相对设置。
47.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转轴机构,通过控制组件控制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使得与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一转轴及与第二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转轴之间的间距改变。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对折叠,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二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对展开,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之间形成第二间距。其中,由于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因此,在由第一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对折叠)到第二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对展开)的操作过程中,第一连接板连接第一转轴的区域与第二连接板连接第二转轴的区域相互远离,避免了转动过程中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及与第一连接板或第二连接板连接的部件(外壳等)的运动路径相互干涉,无需对于部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及与第一连接板或第二连接板连接的部件)的表面进行削形,仅需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之间的间距调整即能够对部件提供足够的转动空间,并且确保了在第一相对位置的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相对折叠后的间距缩小(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附图说明
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中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中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二相对位
置的结构示意图;
5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中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三相对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5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5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54.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5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56.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从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5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联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转轴机构,以提供足够的转动空间。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
5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0.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转轴机构包括第一连接板100、第二连接板200及控制组件。第一连接板100连接有第一转轴110;第二连接板200连接有第二转轴210;控制组件用于控制第一连接板100和第二连接板200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控制组件与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相对折叠,第一连接板100的第一面与第二连接板200的第一面相对设置,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二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相对展开,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之间形成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
6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通过控制组件控制第一连接板100和第二连接板200在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切换,使得与第一连接板100连接的第一转轴110及与第二连接板200连接的第二转轴210之间的间距改变。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相对折叠,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之间形成第一间距;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处于第二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相对展开,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之间形成第二间距。其中,由于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因此,在由第一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相对折叠)到第二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相对展开)的操作过程中,第一连接板100连接第一转轴110的区域与第二连接板200连接第二转轴210的区域相互远离,避免了转动过程中第一连接板100、第二连接板200及与第一连接板100或第二连接板200连接的部件(外壳等)的运动路径相互干涉,无需对于部件(包括第一连接板100、第二连接板200及与第一连接板100或第二连接板200连接的部件)的表面进行削形,仅需第一转轴110与第二转轴210之间的间距调整即能够对部件提供足够的转动空间,并且确保了在第一相对位置的第
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相对折叠后的间距缩小(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62.通过第一转轴110与第二转轴210的间距可调,也无需改变转轴盖的结构,实现了电子设备外观的平整性,更有利于电子设备在折叠状态下的减薄设计。
63.为了方便使用,转轴机构还能实现第一连接板100和第二连接板200的第三种位置状态。即,控制组件还用于控制第一连接板100和第二连接板200在第二相对位置与第三相对位置之间切换;控制组件与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三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相对折叠,第一连接板100的第二面与第二连接板200的第二面相对设置,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之间形成第三间距;第二间距大于第三间距。
64.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板100的第一面及其第二面为第一连接板100相对设置的两个面,第二连接板200的第一面及其第二面为第二连接板200相对设置的两个面。即,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实现了第一连接板100的第一面及第二连接板200的第一面位于整体转轴机构的外侧面;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二相对位置,实现了第一连接板100的第二面及第二连接板200的第二面位于整体转轴机构的外侧面。用户可以依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调节。
65.优选地,第二间距大于第三间距,同上,无需对于部件(包括第一连接板100、第二连接板200及与第一连接板100或第二连接板200连接的部件)的表面进行削形,仅需第一转轴110与第二转轴210之间的间距调整即能够对部件提供足够的转动空间,并且确保了在第三相对位置的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相对折叠后的间距缩小(第三间距小于第二间距),实现折叠后厚度尺寸较薄的设计。
66.本实施例中,第一间距与第三间距可以相同,即,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及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时,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之间形成间隙相同。通过上述设置,方便了控制组件设计为轴对称结构。
67.当然,也可以使得第一间距与第三间距不相同。其中,第一间距可以大于第二间距,即,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的间距大于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时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的间距。当然,也可以使得第一间距可以小于第二间距,即,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的间距小于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时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的间距。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依据实际设计需求调节相应结构,以便于依据实际使用场景具体设置转轴机构的结构,提高了转轴机构的适配度。
6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间距仅为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的间距,并非是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的相对折叠的总厚度;第三间距仅为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三相对位置时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的间距,并非是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三相对位置的相对折叠的总厚度。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相对折叠的总厚度还取决于转轴(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设置于连接板(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的位置及连接板的具体结构。因此,可以依据实际需求调节第一转轴110固定于第一连接板100上的位置及第二转轴210固定于第二连接板200的位置。
69.控制组件包括支撑结构300及连接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的中间传动组件,第一转轴110与支撑结构300的第一连接位置转动连接,第二转轴210与支撑结构300的第二连接位置滑动及转动连接;中间传动组件控制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同步转动。
70.其中,支撑结构300对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提供转动支撑力,并且,在第一连接板100和第二连接板200在不同相对位置(第一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及第三相对位置)切换的过程中,通过第二转轴210与支撑结构300的第二连接位置的相对滑动,实现了第一转轴110及第二转轴210之间间距的调节。
71.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300为板状结构。为了提高支撑效果,支撑结构30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
72.优选地,支撑结构300的数量为两个,且均具有第一连接位置及第二连接位置,第一转轴110与两个支撑结构300的第一连接位置转动连接,第二转轴210与两个支撑结构300的第二连接位置滑动及转动连接。其中,中间传动组件的数量为一组且位于两个支撑结构300之间。
73.如图6所示,具体地,第一连接位置具有第一连接孔301,第一连接孔301优选为圆孔,第二连接位置具有第二连接孔302,第二连接孔302为腰型孔,腰型孔的延伸方向(长度方向)与第一连接位置及第二连接位置的排列方向相同。
74.本实施例中,中间传动组件包括第一齿轮轴330及第二齿轮轴340,其中,所述第一转轴110连接的第一齿轮310与第一齿轮轴330的齿轮部啮合,支撑结构300具有与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滑动配合的第一滑槽303;第二转轴210连接的第二齿轮320与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啮合,第一齿轮轴330的齿轮部与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啮合,支撑结构300具有与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滑动配合的第二滑槽304。由于第一转轴110的第一齿轮310与第一齿轮轴330的齿轮部啮合,第二转轴210的第二齿轮320与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啮合,第一齿轮轴330的齿轮部与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啮合,因此,第一齿轮轴330带动第二齿轮轴340转动,第二齿轮轴340带动第二转轴210转动。在第一转轴110相对于支撑结构300转动时,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能够沿第一滑槽303滑动,即,第一齿轮轴330同时做转动及滑动的动作;第一齿轮轴330带动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沿第二滑槽304滑动,即,第二齿轮轴340同时做转动及滑动的动作;并且,第二齿轮轴340带动第二转轴210的转动及滑动。
75.具体地,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位于第一滑槽303的一端,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位于第二滑槽304的一端;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二相对位置,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位于第一滑槽303的中间,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位于第二滑槽304的中间;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三相对位置,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位于第一滑槽303的另一端,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位于第二滑槽304的另一端。
76.具体地,第一滑槽303与第二滑槽304均为贯穿支撑结构300的通孔结构,也可以为盲孔(具有槽底面的凹槽)等。
77.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303为弧形槽,其向第二滑槽304的方向凸起;第二滑槽304为“v”形槽,其向远离第一滑槽303的方向凸起。当然,也可以将第一滑槽303与第二滑槽304均设置为弧形槽,也可以将第一滑槽303与第二滑槽304均设置为“v”形槽,还可以将第一滑槽303与第二滑槽304设置为其他结构,仅需确保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能够沿第一滑槽303
滑动且不与支撑结构300的实体部分发生干涉,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能够沿第二滑槽304滑动且不与支撑结构300的实体部分发生干涉,并能够使得第一齿轮轴330的齿轮部保持与第一齿轮310及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啮合且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保持与第二齿轮320啮合即可。
78.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齿轮310具有第一安装孔311,第一转轴110与第一安装孔311周向定位配合连接。即,第一齿轮310与第一转轴110分别加工再相互组装形成齿轮轴组件。也可以直接将第一齿轮310与第一转轴110加工为一体式的齿轮轴结构。
79.具体地,第一安装孔311为非圆形孔,第一转轴110的内壁与第一安装孔311的内壁配合,实现了周向定位配合连接。
80.同样地,第二齿轮320具有第二安装孔,第二转轴210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周向配合连接。即,第二齿轮320与第二转轴210分别加工再相互组装形成齿轮轴组件。也可以直接将第二齿轮320与第二转轴210加工为一体式的齿轮轴结构。
81.同样地,上述第一齿轮轴330及第二齿轮轴340可以为齿轮与转轴组成的齿轮轴组件,也可以为齿轮与转轴为一体结构的齿轮轴。
82.中间传动组件还包括驱动杆350,驱动杆350的一端与第一转轴110周向定位连接,驱动杆350的另一端与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连接,第一滑槽303为弧形槽,弧形槽的圆心与第一转轴110的轴心重合。通过上述设置,确保了第一转轴110通过第一齿轮310能够带动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沿第一滑槽303滑动,也保持了第一转轴110的轴线与第一齿轮轴330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不变,确保了第一齿轮310与第一齿轮轴330的齿轮部始终保持啮合状态。
83.如图7所示,驱动杆350的一端具有第一驱动孔351,第一驱动孔351为非圆形孔,通过第一驱动孔351与第一转轴110的配合,实现了第一驱动孔351与第一转轴110的周向定位连接。驱动杆350的另一端具有第二驱动孔352,第二驱动孔352为圆形孔,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能够转动地设置于第二驱动孔352内。
84.当然,也可以不设置驱动杆350,为了确保第一齿轮310与第一齿轮轴330的齿轮部始终保持啮合状态,可以在第一转轴110与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外侧套设弹性圈或通过弹簧连接第一转轴110与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等,在上述弹性部件(弹性圈或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始终保持第一齿轮310与第一齿轮轴330相互靠近的运动趋势,进而确保第一齿轮310与第一齿轮轴330的齿轮部始终保持啮合状态。
85.中间传动组件还包括从动杆360,从动杆360的一端与第二转轴210连接,从动杆360的另一端与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连接。同上,通过从动杆360的设置,在第一齿轮轴330带动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沿第二滑槽304滑动的过程中,保持了第二转轴210的轴线与第二齿轮轴340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不变,确保了第二齿轮320与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始终保持啮合状态。
86.如图8所示,从动杆360的一端具有第一从动孔361,第一从动孔361为圆形孔,通过第一从动孔361与第二转轴210转动连接。从动杆360的另一端具有第二从动孔362,第二从动孔362为圆形孔,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能够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从动孔362内。
87.同上,也可以不设置从动杆360,为了确保第二齿轮320与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始终保持啮合状态,可以在第二转轴210与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的外侧套设弹性圈或通过弹簧连接第二转轴210与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等,在上述弹性部件(弹性圈或弹簧)的弹性
恢复力作用下,始终保持第二齿轮320与第二齿轮轴340相互靠近的运动趋势,进而确保第二齿轮320与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始终保持啮合状态。
88.更进一步地,中间传动组件还包括联动杆370,联动杆370的一端与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转动连接,联动杆370的另一端与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转动连接。通过联动杆370的设置,确保了第一齿轮轴330的轴线与第二齿轮轴340的轴线之间的间距不变,确保了第一齿轮轴330的齿轮部与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始终保持啮合状态。
89.如图9所示,联动杆370的一端具有第一联动孔371,第一联动孔371为圆形孔,通过第一联动孔371与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转动连接。联动杆370的另一端具有第二联动孔372,第二联动孔372为圆形孔,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能够转动地设置于第二联动孔372内。
90.同上,也可以不设置联动杆370,为了确保第一齿轮轴330的齿轮部与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始终保持啮合状态,可以在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与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的外侧套设弹性圈或通过弹簧连接第一齿轮轴330的轴部与第二齿轮轴340的轴部等,在上述弹性部件(弹性圈或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始终保持第一齿轮轴330与第二齿轮轴340相互靠近的运动趋势,进而确保第一齿轮轴330与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始终保持啮合状态。
91.上述驱动杆350、从动杆360及联动杆370形成的连动杆组的数量可以为多组,也可以为一组。本实施例中,优选驱动杆350、从动杆360及联动杆370形成的连动杆组的数量为两组,分别位于第一齿轮310(第二齿轮320、第一齿轮轴330的齿轮部及第二齿轮轴340的齿轮部)的两侧。
92.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中,第一转轴110的轴线位于第一连接板100的一侧,第二转轴210的轴线与第二连接板200的一侧;
93.其中,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转轴110的轴心及第二转轴210的轴心位于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之间;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三相对位置,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位于第一转轴110的轴心及第二转轴210的轴心之间。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相对位置与第三相对位置时,第一转轴110与第二转轴210之间的间距不同。即,第三间距与第一间距不同,具体地,第三间距小于第一间距。通过上述设置,以便于满足不同需求。
94.如,在电子设备是笔记本电脑时,笔记本电脑的屏幕部分与第一连接板100连接,笔记本电脑的键盘部分与第二连接板200连接。第一连接板100位于屏幕部分的屏幕显示面与屏幕部分的外壳面之间,优选第一连接板100靠近屏幕部分的外壳面;第二连接板200位于键盘部分的键盘操作面与键盘部分的外壳面之间,优选第二连接板200靠近键盘部分的外壳面。在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笔记本电脑的屏幕部分与笔记本电脑的键盘部分相对扣合,即,屏幕显示面与键盘操作面相对设置。在此状态下,确保了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之间具有较大空间容纳。并且,在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三相对位置,屏幕部分的外壳面与键盘部分的外壳面相对设置,确保了屏幕部分的外壳面与键盘部分的外壳面之间的结构紧凑性。
95.当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结构,仅需依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即可。
96.进一步地,转轴机构还包括扭力结构400,扭力结构400用于对第一连接板100和第二连接板200在任意相对位置提供扭力支撑。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00和第二连接板
200具有第一相对位置、第二相对位置及所述第三相对位置为例,扭力结构400用于对所述第一连接板100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00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二相对位置、所述第三相对位置、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之间及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三相对位置之间提供扭力支撑。通过上述设置,可以确保在去除外力作用下第一连接板100和第二连接板200能够保持在任意相对位置,方便用户使用。
97.扭力结构400包括扭力支架、第一扭力组件及第二扭力组件。其中,扭力支架上具有与所述第一转轴110转动连接的第一扭力连接孔及与所述第二转轴210转动及滑动连接的第二扭力连接孔;第一扭力组件与所述第一转轴110连接;第二扭力组件与所述第二转轴210连接。其中,第一扭力连接孔可以为圆孔,第二扭力连接孔可以为腰型孔。
9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本体、第二本体及如上述任一种转轴机构,第一本体与所转轴机构的第一连接板100连接,与所转轴机构的第二连接板200连接;
99.其中,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处于第一姿态,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对折叠,第一本体的第一面与第二本体的第一面相对设置;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处于第二姿态,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二相对位置,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对展开;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处于第三姿态,第一连接板100与第二连接板200处于第三相对位置,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相对折叠,第一本体的第二面与第二本体的第二面相对设置。
10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具有上述转轴机构。由于上述转轴机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具有上述转轴机构的电子设备也应具有同样地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101.本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是笔记本电脑时,第一本体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的屏幕部分,第二本体可以为笔记本电脑的键盘部分。
102.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10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