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液自卸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45198发布日期:2022-11-26 11:07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残液自卸阀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残液自卸阀。


背景技术:

2.在寒冷的冬季,北方一般建设有供暖系统,而供暖设备所用的热媒通常是空气、蒸汽或热水,其中热水的比热和密度都比空气大很多,热水和蒸汽比,每公斤输送的热量比蒸汽少,但每立方米输送的热量比蒸汽多,所以供热管的尺寸较小,热水的流转水泵虽然消耗电能,但输送途中的热损失比蒸汽少;此外,热水的供水温度易于调节,因此,除间歇使用的房屋外,用热水作为供暖热媒较为普遍,这其中便涉及到大量的热流管道运输,同样不可或缺的是各种控制类阀门。
3.而电磁阀是用电磁控制的工业设备,是用来控制流体的自动化基础元件,属于执行器,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电磁阀可以配合不同的电路来实现预期的控制,而控制的精度和灵活性都能够保证。
4.现有技术中的电磁阀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阀的阀腔及相邻管道内在使用后会有部分液体滞留,如果残液没有得到及时清理,长时间密封状态下,阀腔内和管道内的残液将有可能发生变质,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使用,而现有的一些排卸残液的阀门,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或通过电控对阀腔和管道内残余液体进行清理,操作不便。
5.为此,提出一种残液自卸阀。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残液自卸阀,通过设置了可以升降的第一阻液板和第二阻液板,能够实现在使用结束时阀体自动卸液的功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工作结束后,阀腔及管道残存液体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残液自卸阀,包括阀体和阀盖,所述阀盖固定安装在所述阀体上,所述阀盖与阀体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阀体左侧的顶壁上设有第一阻液凸,所述第一阻液凸上设有通流孔,且所述通流孔与所述第一阻液凸上的滑槽连通,通过设置通液孔,使得第一阻液板在升降过程中实现系统连通或关闭,所述阀体右侧的底壁上设有第二阻液凸,所述第一阻液凸与第二阻液凸之间形成柱型腔,所述柱型腔内滑动安装有第一阻液板和第二阻液板,所述第一阻液板和第二阻液板通过升降杆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杆顶端设有螺母,所述第一阻液板和第二阻液板之间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二阻液板下方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穿过所述升降杆,所述第二阻液板上设有两根导杆,所述导杆穿过所述第一阻液板,并通过第三弹簧与所述阀盖连接,所述第二阻液凸靠近所述第一阻液凸的侧壁底部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内设有堵板,所述堵板通过第四弹簧与所述第二阻液凸连接,所述阀体底部设有支紧杆。
8.通过设置的可以升降的第一阻液板和第二阻液板,可以实现完全由液体压力驱动的卸液功能,当不工作状态,第二阻液板在第三弹簧作用下脱离阀体内壁,排液口打开;当
系统工作,进行供热水时,水压压迫第一弹簧,使第一阻液板和第二阻液板下降,排液口关闭,同时系统正常通流;当热水停止供应,管道内没有水压时,第二阻液板在第三弹簧作用下脱离阀体内壁,系统进行卸液功能。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阻液凸和第二阻液凸相邻面上设有滑槽,用于限定第一阻液板的行程,防止升降杆上的螺母松动,第一阻液板位置超出第二阻液凸上端,液体则可以随意流通。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阻液凸侧壁底部设有第一排液口,且所述第一排液口与所述第二阻液凸上的矩形槽连通,侧壁底部设置有排液口时为了使非工作状态,阀腔和两侧管道内残余液体都可以排出。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阻液板底部为弧面,且所述第二阻液板远离弧面的一侧设有摩擦部,第二阻液板底部为弧面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贴合效果,以防止工作状态时,阀体漏水现象的发生,而第二阻液板上设有摩擦部是为了在受热状态下,摩擦部可以通过摩擦力带动第二阻液凸上的堵板克服第四弹簧的作用力,从而打开第一排液口,对残余液体进行排卸。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阻液板上的摩擦部材料为超高分子聚乙烯,超高分子聚乙烯膨胀系数偏大,在受热状态下会发生膨胀,使得第二阻液板侧边与第二阻液凸上的堵板之间摩擦力增大,从而第二阻液板上升过程中,带动堵板上升。
13.进一步的,所述阀体底部设有第二排液口,所述第二排液口上端内壁设有弧形槽,且所述弧型槽与所述第二阻液板的弧面可贴合,所述弧形槽上设有第二密封圈,此处弧形槽是为了配合第二阻液板底部的弧面,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同时弧形槽上的第二密封圈也是为了保证工作状态下,阀体的可靠密封。
14.进一步的,在发生相同变形量的情况下,两根所述第三弹簧产生的作用力要大于一根所述第一弹簧产生的作用力,为了保证不受介质压力情况下,第二阻液板可以顺利脱离阀体底部内壁,从而打开第二排液口。
15.进一步的,通过调节支紧杆,迫使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发生压缩,从而可以调节工作时打开第一阻液板需要的压力,以适应管道内不同水压的情况。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7.1、本结构设置了第一阻液板和第二阻液板,与现有技术中需要人工拆卸电磁阀或者手动控制卸液组件开关相比,有更好的自动性,能够实现在工作完成时自动卸液的功能,可以减少工作人员没有定时检修而产生的风险。
18.2、本结构能够保证正常工作时管道内的密封性,工作时,自动卸液功能的结构不会因为误操作打开而出现液体泄露的情况,使阀在工作使用中有更好的稳定性,且该结构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非工作状态时正面的剖视图;
20.图2为本发明工作状态时正面的剖视图;
21.图3为本发明中两排液口同时打开时的状态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中两排液口密封时的状态示意图。
23.图中:阀体1、第一阻液凸11、第二阻液凸12、矩形槽121、堵板122、第四弹簧123、滑槽13、通液孔14、第一排液口15、第二排液口16、弧型槽17、阀盖2、第一密封圈3、柱型腔4、第一阻液板41、第二阻液板42、摩擦部421、升降杆43、螺母44、第一弹簧45、第二弹簧46、导杆47、第三弹簧48、支紧杆5、第二密封圈6。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残液自卸阀,包括阀体1和阀盖2,所述阀盖2固定安装在所述阀体1上,所述阀盖2与阀体1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3,所述阀体1左侧的顶壁上设有第一阻液凸11,所述第一阻液凸11上设有通流孔14,且所述通流孔14与所述第一阻液凸11上的所述滑槽13连通,所述阀体1右侧的底壁上设有第二阻液凸12,所述第一阻液凸11与第二阻液凸12之间形成柱型腔4,所述柱型腔4内滑动安装有第一阻液板41和第二阻液板42,所述第一阻液板41和第二阻液板42通过升降杆43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杆43顶端设有螺母44,所述第一阻液板41和第二阻液板42之间设有第一弹簧45,所述第二阻液板42下方设有第二弹簧46,所述第一弹簧45和第二弹簧46穿过所述升降杆43,所述第二阻液板42上设有两根导杆47,所述导杆47穿过所述第一阻液板41,并通过第三弹簧48与所述阀盖2连接,所述第二阻液凸12靠近所述第一阻液凸11的侧壁底部设有矩形槽121,所述矩形槽121内设有堵板122,所述堵板122通过第四弹簧123与所述第二阻液凸12连接,所述阀体1底部设有支紧杆5。
26.通过设置的可以升降的第一阻液板41和第二阻液板42,可以实现完全由液体压力驱动的卸液功能,当系统进行供热水时,热水从阀体1右端进入,管道内热水的水压压迫第一阻液板41向下运动,第一阻液板41向下压缩第一弹簧45,第一弹簧45向下压缩第二阻液板42,使其下降抵紧阀体1底部内壁,使水流无法流至第二排液口16,同时第一阻液板41下降后使第一阻液凸11上设有通流孔14打开,使得水流可从通流孔14流出,保证系统正常通流;当热水停止供应,当不工作状态,阀体内部水流中断,没有了水压的作用,第一阻液板41在第一弹簧45的作用下上升,同时第三弹簧48带动导杆47上升,导杆47带动第二阻液板42脱离阀体1内壁,使阀体内残留的液体沿第二阻液板42与阀体1内壁分离时的左侧缝隙处流动至第二排液口16,达到自行进行卸液功能,保证阀门在长时间密封状态下,防止阀腔内和管道内的残液将有可能发生变质。
2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阻液凸11和第二阻液凸12相邻面上设有滑槽13,用于限定第一阻液板41的行程,防止升降杆43上的螺母44松动时,第一阻液板41位置超出第二阻液凸12上端,液体则可以随意流通。
2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阻液凸12侧壁底部设有第一排液口15,且所述第一排液口15与所述第二阻液凸12上的所述矩形槽121连通,侧壁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液口15时为了使非工作状态,阀腔和两侧管道内残余液体都可以排出。
2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阻液板42底部为弧面,且所述第二阻液板42远离弧面的一侧
设有摩擦部421,第二阻液板42底部为弧面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贴合效果,以防止工作状态时,阀体1漏水现象的发生,而第二阻液板42上设有摩擦部421,摩擦部421可以通过摩擦力带动第二阻液凸12上的堵板122克服第四弹簧123的作用力使其向上运动,从而打开第一排液口15,使阀体内右侧的残余液体从第一排液口15内沿第二阻液板42与阀体1内壁分离时的右侧缝隙处流动至第二排液口16,从而进一步的对残余液体进行排卸。
3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阻液板42上的摩擦部421材料为超高分子聚乙烯板,超高分子聚乙烯板膨胀系数偏大,在受热状态下会发生膨胀,使得第二阻液板42侧边与第二阻液凸12上的堵板122之间摩擦力增大,从而第二阻液板42上升过程中,带动堵板122上升。
31.进一步的,所述阀体1底部设有第二排液口16,所述第二排液口16上端内壁设有弧形槽17,且所述弧型槽17与所述第二阻液板42的弧面可贴合,所述弧形槽17上设有第二密封圈6,此处弧形槽17是为了配合第二阻液板42底部的弧面,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同时弧形槽17上的第二密封圈6也是为了保证工作状态下,阀体1的可靠密封。
32.进一步的,在发生相同变形量的情况下,两根所述第三弹簧48产生的作用力要大于一根所述第一弹簧45产生的作用力,为了保证不受介质压力情况下,第二阻液板42可以顺利脱离阀体1底部内壁,从而打开第二排液口16。
33.进一步的,通过调节支紧杆5,迫使第一弹簧45和第二弹簧46发生压缩,从而调节工作时打开第一阻液板41需要的压力,以适应不同水压的情况。
34.工作原理:当不工作状态,第二阻液板42在第三弹簧48作用下脱离阀体1内壁,第二排液口16打开,第二阻液凸12内的堵板122在第四弹簧123的作用下,对第一排液口15进行密封;当系统进行供热水时,管道内热水的水压克服第一弹簧45的作用力,使第一阻液板41和第二阻液板42下降,当第一阻液板41下降至露出通流孔14,管道实现通流效果,同时第二阻液板42下降到底部,抵紧阀体1底部内壁,第二排液口16关闭;当热水停止供应,管道内热水没有压力时,第二阻液板42在第三弹簧48作用下上升,从而脱离阀体1,同时第二阻液板42上的摩擦部421与第二阻液凸12内的堵板122紧密接触,当第二阻液板42上升过程中,摩擦部421与堵板122之间的摩擦力克服第四弹簧123的作用力,使得第一排液口15打开,从而对阀腔和相邻管道进行卸液。
3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