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胶接结构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2691613发布日期:2022-12-27 18:43阅读:25来源:国知局
管状胶接结构及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连接件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管状胶接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2.胶接是利用胶粘剂在连接面上产生的机械结合力、物理吸附力和化学键合力而使两个胶接件联接起来的工艺方法。胶接不仅适用于同种材料,也适用于异种材料。胶接工艺简便,不需要复杂的工艺设备,在通常情况下,胶接接头具有良好的密封性、电绝缘性和耐腐蚀性。
3.现有公开号为cn203650331u的中国专利申请,涉及一种外筒组件胶接夹具。本夹具包括定位托块、圆柱销、芯轴、定位块、压板、拧紧螺母、弹簧和插销;所述定位托块与外筒组件的下端内外圆表面配合定位,定位托块上装有芯轴,芯轴往上依次套定位块、压板、弹簧以及拧紧螺母,拧紧螺母与芯轴螺接,并可通过插销固定,定位块为阶梯圆台,其小圆台与外筒组件的上端内圆表面配合定位,垫片的内圆与大圆台的外圆配合定位。
4.现有技术中的管状胶接结构难以定位管材,且难以控制胶水厚度,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管状胶接结构及方法。
6.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状胶接结构,包括连接筒、第一管件、第二管件以及定位线材,所述连接筒的两端均呈敞开设置,所述连接筒的侧壁上沿连接筒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前定位孔和后定位孔;所述定位线材自前定位孔穿入连接筒内部,自所述后定位孔穿出连接筒,或,所述定位线材自后定位孔穿入连接筒内部,自所述前定位孔穿出连接筒;所述第一管件自连接筒的其一敞开口探入连接筒内,所述第二管件自连接筒的另一敞开口探入连接筒内,所述第一管件探入连接筒的一端与第二管件探入连接筒的一端接触;所述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二者分别与连接筒胶接连接,所述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二者分别与定位线材胶接连接。
7.优选地,所述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二者均同轴穿入连接筒内。
8.优选地,所述定位线材在连接筒的侧壁上沿连接筒的周侧等间隔设置有多组。
9.优选地,所述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二者与连接筒胶接层的厚度等于定位线材的直径。
10.优选地,所述连接筒的材料包括复合材料或金属材料。
11.优选地,所述定位线材的材料包括尼龙或聚酯聚乙烯。
12.优选地,位于所述连接筒内部的定位线材与连接筒的内壁贴合。
13.优选地,所述第一管件伸入连接筒的一端延伸至前定位孔和后定位孔的中部;所述第二管件伸入连接筒的一端延伸至前定位孔和后定位孔的中部。
14.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状胶接方法,胶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定位线材依
次穿过连接筒上的前定位孔和后定位孔并固定;s2、在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的外壁上涂粘接剂;s3、分别将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插入连接筒内;s4、若有胶水被挤出,直接在连接筒的周围一圈擦除;若胶水不足,则通过前定位孔和/或后定位孔注胶。
15.优选地,将步骤s1替换为:将定位线材依次穿过连接筒上的后定位孔和前定位孔并固定。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7.1、本发明通过连接筒和定位线材配合,有助于提高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插入连接筒内定位的准确性,解决了机加工定位坎减少胶接面积的问题,达到了增加胶接强度的效果,且借助定位线材的直径,有助于控制第一管件和第二管件二者与连接筒胶接层的厚度。
18.2、本发明通过使用前定位孔和后定位孔,解决了胶水注入、流出的方式问题,达到增加胶接质量的目的。
19.3、本发明通过定位线材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延展性,因此当需要粘接的管材出现加工尺寸偏差较大时,仍可以通过挤压线材的方式将管材接入连接筒完成粘接。
附图说明
2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1.图1为本发明主要体现管状胶接结构整体的轴向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发明主要体现管状胶接结构整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所示:
24.连接筒1
ꢀꢀꢀꢀꢀꢀꢀꢀꢀꢀꢀꢀꢀꢀꢀꢀꢀꢀꢀꢀꢀꢀꢀꢀ
后定位孔4
25.定位线材2
ꢀꢀꢀꢀꢀꢀꢀꢀꢀꢀꢀꢀꢀꢀꢀꢀꢀꢀꢀꢀꢀꢀ
第一管件5
26.前定位孔3
ꢀꢀꢀꢀꢀꢀꢀꢀꢀꢀꢀꢀꢀꢀꢀꢀꢀꢀꢀꢀꢀꢀ
第二管件6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8.实施例一
29.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状胶接结构,包括连接筒1、第一管件5、第二管件6以及定位线材2。连接筒1的两端均呈敞开设置,连接筒1的侧壁上沿连接筒1的轴向间隔开设有前定位孔3和后定位孔4。
30.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为:定位线材2自前定位孔3穿入连接筒1内部,自后定位孔4穿出连接筒1。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为:定位线材2自后定位孔4穿入连接筒1内部,自所述前定位孔3穿出连接筒1。定位线材2位于连接筒1内部的部分相当于能够起到定位作用的肋条,因此,本技术优选地将位于连接筒1内部的定位线材2与连接筒1的内壁贴合。
31.第一管件5自连接筒1的其一敞开口探入连接筒1内,第二管件6自连接筒1的另一敞开口探入连接筒1内,第一管件5探入连接筒1的一端与第二管件6探入连接筒1的一端接
触。第一管件5和第二管件6二者分别与连接筒1胶接连接,第一管件5和第二管件6二者分别与定位线材2胶接连接。第一管件5和第二管件6二者与连接筒1胶接层的厚度等于定位线材2的直径。
32.具体地,连接筒1的材料包括复合材料或金属材料。定位线材2的材料包括尼龙或聚酯聚乙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线材生产工艺的成熟,线材直径具有非常高的精度,且成本低,可以确保插入管材时有较高安装精度与粘接时较精确的胶水厚度。
33.以粘接剂为环氧树脂为例,常用的涂胶厚度为0.3mm,则定位线材2的直径应当选择0.3mm,连接筒1的管径比第一管件5和第二管件6大0.6mm。
34.由于定位线材2由聚合物制成,自身强度较低,使得去除多余的定位线材2十分容易。并且聚合物都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延展性,因此当需要粘接的管材出现加工尺寸偏差较大时,仍可以通过挤压线材的方式将管材接入连接筒1完成粘接,而机加工件则无法在这种情况下完成配合。
35.通过定位线材2能够解决常规机加工定位坎减少胶接面积的问题,达到了增加胶接强度的效果。
36.进一步地,定位线材2的横截面是圆形,完美配合的情况下,定位线材2与连接筒1、第一管件5以及第二管件6三者均是线接触,其直接的接触面积趋向于零,完全不影响粘接面积,从而粘接强度趋向于理论最大粘接强度。
37.定位线材2在连接筒1的侧壁上沿连接筒1的周侧等间隔设置有多组。对应地,前定位孔3和后定位孔4二者在连接筒1的侧壁上沿连接筒1的周侧等间隔开设有多组,从而满足多根定位线材2在连接筒1上的安装,且多根定位线材2均与连接筒1的中心轴对称。
38.第一管件5和第二管件6二者均同轴穿入连接筒1内。第一管件5伸入连接筒1的一端延伸至前定位孔3和后定位孔4的中部,第二管件6伸入连接筒1的一端延伸至前定位孔3和后定位孔4的中部。在粘接时,前定位孔3和后定位孔4二者均还可以作为注胶口使用。
39.由于连接筒1的内壁上具有定位线材2,且定位线材2的直径等于第一管件5和第二管件6二者与连接筒1的胶接层厚度。借助在连接筒1内壁上均匀分布的定位线材2,结合定位线材2本身的高精度,解决了粘接时第一管件5和第二管件6定位的问题,达到减小装配误差的目的。
40.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状胶接方法,胶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1.s1、将定位线材2依次穿过连接筒1上的前定位孔3和后定位孔4并固定。
42.s2、在第一管件5和第二管件6的外壁上涂粘接剂。
43.s3、分别将第一管件5和第二管件6插入连接筒1内。
44.s4、若有胶水被挤出,直接在连接筒1的周围一圈擦除;若胶水不足,则通过前定位孔3和/或后定位孔4注胶。
45.变化例
46.基于实施例1,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状胶接方法,将步骤s1替换为:将定位线材2依次穿过连接筒1上的后定位孔4和前定位孔3并固定。
4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
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8.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