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33048发布日期:2022-12-13 22:39阅读:37来源:国知局
连接结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连接结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
1.本技术是申请日为2021年12月14日、申请号为202111530333.1、标题为“连接结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3.折叠手机作为未来手机形态的一种发展方向,现在已成为各个手机及面板厂商的研究热点,而实现折叠手机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铰链的设计。铰链是手机实现动态折叠的关键部件,目前折叠手机的铰链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能实现在固定角度悬停,无法显示任意角度悬停。此外,现有折叠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只能在固定角度悬停,随着弯折次数的增多,用来控制开合及悬停的铰链组件材料会发生磨损,导致反馈至使用者的阻尼感降低过大甚至失效,大大降低了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以实现大范围角度悬停并提高使用体验。
5.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其包括:
6.第一连接件;
7.第二连接件;
8.阻尼机构,所述阻尼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其中,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阻尼机构产生阻碍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的阻尼力,当所述外力消失时,所述阻尼机构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9.本技术利用阻尼机构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悬停;具体地,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阻尼机构产生阻碍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的阻尼力,当所述外力消失时,所述阻尼机构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从而实现在大范围角度内的随意角度悬停;另外,还可以通过阻尼机构反馈一定阻尼感给用户,从而提高使用体验。
10.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机构的数量为n个,n为整数,且n的数值大于或等于2,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具有连接缝,n个所述阻尼机构沿着所述连接缝依次设置。通过设置多个阻尼机构可以改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受力均匀性。
11.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n个所述阻尼机构中至少有m个所述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各不相同,m为整数,1≤m《n。本技术设有多个阻尼机构,而且多个阻尼机构所提供阻尼力不同,虽然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会随着使用时长而下降,但是多个阻尼机
构可以使得整体阻尼力下降较为平缓,同时可以增加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寿命期内阻尼力下降范围更小,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12.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n的数值为3,3个所述阻尼机构分别为第一阻尼机构、第二阻尼机构和第三阻尼机构,其中所述第一阻尼机构为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所述第一阻尼机构、第二阻尼机构和第三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依次递减。三个阻尼机构可以使得整体阻尼力下降较为平缓,同时可以增加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寿命期内阻尼力下降范围更小,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13.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机构、第三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沿着所述连接缝依次设置。将提供阻尼力最小的第三阻尼机构设在中间,可以改善铰接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均匀性。在连接结构前期使用过程中,第一阻尼机构起到主要阻尼作用,随着使用时间增加,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起到主要阻尼作用,此时第三阻尼机构位于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之间,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提供阻尼力对称分布在第三阻尼机构的上下两侧,因此能提高受力的均匀性。
14.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n的数值为5,所述5个阻尼机构分别为第一阻尼机构、第二阻尼机构、第三阻尼机构、第四阻尼机构和第五阻尼机构,其中,所述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五阻尼机构为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所述第一阻尼机构、第四阻尼机构、第二阻尼机构和第三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依次递减。在连接结构前期使用过程中,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五阻尼机构起到主要阻尼作用,由于设有两个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从而提高连接结构前期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均匀性。
15.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机构、第二阻尼机构、第三阻尼机构、第四阻尼机构和第五阻尼机构沿着所述连接缝依次设置。将其余阻尼机构设在两个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之间,而且提供阻尼力最小的第三阻尼机构设在中间,可以进一步改善铰接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均匀性。
16.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机构包括:
17.导引部,所述导引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件延伸;
18.活动部,所述活动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活动连接、另一端滑套于所述导引部上;
19.其中,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活动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引部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并产生摩擦阻尼力;当所述外力消失时,所述活动部的另一端抵压所述导引部。
20.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
21.所述导引部包括:
22.阻尼杆,所述阻尼杆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
23.所述活动部包括:
24.旋转件,所述旋转件通过第一旋转轴枢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
25.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旋转件连接;
26.阻尼块,所述阻尼块与所述阻尼杆滑动连接,且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阻尼块连接;
27.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弹性抵压所述旋转件;
28.其中,所述旋转件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抵压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杆向所述阻尼块施加压持力,所述阻尼块在所述压持力的作用下压紧所述阻尼杆。第二连接件在外力作用下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阻尼块会沿着阻尼杆朝第一方向滑动,此时弹性件产生弹性力,弹性力通过连接杆给予阻尼块作用力,作用力会使得阻尼块具有沿着阻尼杆朝第二方向滑动的倾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互为相反方向,此时旋转件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抵压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杆向所述阻尼块施加压持力,所述阻尼块在所述压持力的作用下压紧所述阻尼杆,阻尼杆和阻尼块之间产生摩擦阻尼力,由于旋转件设在第二连接件上,固定底座设在第一连接件上,因此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作用力消失时,阻尼力可以使得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保持在外力消失时的状态而实现悬停。
29.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旋转轴枢接于所述阻尼块。连接杆的另一端与阻尼块转动连接可以增加自由度,使得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可以具有更大转动角度。
30.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在外力作用下绕第一轴转动,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一旋转轴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延伸方向垂直。
31.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活动部对称设置在所述阻尼杆的两侧。两个活动部能够产生对称的阻尼力,可以使得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转动过程中或悬停时更加平稳。
32.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夹角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80之间。
33.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件包括旋转底板以及与所述旋转底板相连接的受力板,所述旋转底板通过第一旋转轴枢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所述受力板与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连接。设有受力板以便于与连接杆连接。
34.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底板与所述受力板相垂直连接。垂直连接可以使得受力板受到的力矩最大,最省力。
35.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旋转轴或第二连接件上;所述弹性片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件相抵触。当阻尼机构的数量为多个时,不同阻尼机构可以使用不同弹性系数的弹性片,从而实现多个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不同。
36.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扭簧,所述扭簧枢接在所述第一旋转轴或第二连接件上;所述扭簧的一扭臂与所述第一旋转轴或第二连接件相抵触,所述扭簧的另一扭臂与所述旋转件相抵触。当阻尼机构的数量为多个时,不同阻尼机构可以使用不同弹性系数的扭簧,从而实现多个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不同。
37.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杆为弧形杆,所述弧形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所述弧形杆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连接件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弧形杆的一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由于弧形杆的两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可以使得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只能在0至180
°
夹角内相向或相背转动,以此来避免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过度转动。
38.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铰接机构连接。
39.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铰接机构包括:
40.铰接底座;
41.第一转臂,所述第一转臂的一端与所述铰接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42.第二转臂,所述第二转臂的一端与所述铰接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43.同步传动部件,所述第一转臂的一端、所述第二转臂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同步传动部件传动连接,而使得所述第一转臂和所述第二转臂相向或相背转动。通过同步传动部件使得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相向或相背转动,而第一转臂带动第一连接件转动,第二转臂带动第二连接件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向或相背转动。
44.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铰接底座上设有可转动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转臂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齿轮上,所述第二转臂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齿轮上,所述同步传动部件包括中心齿轮,所述中心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相啮合。只需一个中心齿轮即可实现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相向或相背转动,结构简洁有利于折叠设备的集约化设置。
45.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铰接机构还包括:
46.第一翼板,所述第一翼板与所述第一转臂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翼板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47.第二翼板,所述第二翼板与所述第二转臂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翼板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通过设有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以方便铰接机构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第一翼板和第一连接件之间、第二翼板和第二连接件之间可以采用螺栓螺母来实现连接,方便拆装。
48.可选的,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铰接底座具有一侧面,所述侧面设有容纳腔,所述中心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设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在第一侧壁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转臂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缺口伸出至所述铰接底座外;所述容纳腔在第二侧壁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转臂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缺口伸出至所述铰接底座外。将中心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设在所述容纳腔内可以防尘,同时可以防止外物误触碰中心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
49.相应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折叠终端设备,其包括上述的连接结构、以及与所述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件安装连接的第一主体和与所述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件安装连接的第二主体。
50.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其中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阻尼机构,所述阻尼机构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本技术利用阻尼机构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悬停;具体地,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阻尼机构产生阻碍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的阻尼力,当所述外力消失时,所述阻尼机构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从而实现在大范围角度内的随意角度悬停;另外,还可以通过阻尼机构反馈
一定阻尼感给用户,从而提高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5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5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一结构的示意图;
53.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铰接机构的示意图;
54.图3为图2的主视图;
55.图4为图2的后视图;
56.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一结构的阻尼机构的示意图;
57.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一结构的折叠状态示意图;
58.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二结构的示意图;
59.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三结构的阻尼机构的示意图;
60.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三结构的阻尼机构的弹性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6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和“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63.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以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本技术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64.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一结构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结构100,其包括第一连接件10、第二连接件20、铰接机构30和阻尼机构40。
65.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通过铰接机构30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通过铰接机构30传动连接以实现相向或相背转动。通过铰接机构可以使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在转动时更加顺畅。
66.阻尼机构40分别连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10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阻尼机构40产生阻碍所述第二连接件20转动的阻尼力,当所述外力消失时,所述阻尼机构40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20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67.本技术利用阻尼机构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悬停;具体地,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阻尼
机构产生阻碍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的阻尼力,当所述外力消失时,所述阻尼机构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从而实现在大范围角度内的随意角度悬停;另外,还可以通过阻尼机构反馈一定阻尼感给用户,从而提高使用体验。
68.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件20处于第一位置时,阻尼机构可以保持有阻尼力,阻尼机构的阻尼力也可以为0,例如当第二连接件处在第一位置,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的夹角为180度时,此时阻尼机构的阻尼力为0,当第二连接件处在第一位置,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的夹角为除了180度的其他角度时,则阻尼机构保持有阻尼力。
69.在实际使用时,本技术的连接结构可以应用于可折叠设备中,尤其是可折叠终端设备,当本技术的连接结构应用于可折叠终端设备时,该可折叠终端设备应具有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其中,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件与第一主体安装连接,所述连接结构的第二连接件与第二主体安装连接,从而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折叠。
7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0和第二连接件20设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可以设有与可折叠终端设备相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固定卡扣21、连接孔11等,另外板状结构上可以设有一些通孔22,以便于布置可折叠终端设备的排线。
71.作为一种改进,在一些实施例中,阻尼机构40的数量为n个,n为整数,且n的数值大于或等于2,所述第一连接件10和第二连接件20之间具有连接缝50,n个阻尼机构40沿着所述连接缝50由上至下依次设置。通过设置多个阻尼机构可以改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受力均匀性。
72.其中,n个所述阻尼机构中至少有m个所述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各不相同,m为整数,1≤m《n。所述n个阻尼机构40包括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所述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多个,所述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为所述n个阻尼机构中所提供的阻尼力最大的阻尼机构。也即是说,当n个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可以依次递减,则有n个所述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各不相同;当m=n-1时,则有n-1个所述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各不相同,则表示n个所述阻尼机构中存在两个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相同。
73.将阻尼机构的数量设有多个的形式,并且多个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不一定相同,因此在连接结构前期使用过程中,当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发生相向或相背转动时,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起到主要阻尼的作用,随着铰接结构使用的次数增多,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的阻尼效果不断下降,直至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提供的阻尼力与次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提供的阻尼力相当时,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和次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起到主要阻尼的作用,依此类推,当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直到与其余阻尼机构中的某一个阻尼机构提供相当的阻尼力时,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与其余阻尼机构中的某一个阻尼机构一起起到主要阻尼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设有多个阻尼机构,而且多个阻尼机构所提供阻尼力不同,虽然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会随着使用时长而下降,但是多个阻尼机构可以使得整体阻尼力下降较为平缓,同时可以增加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寿命期内阻尼力下降范围更小,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74.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n的数值为3,所述3个阻尼机构40分别为第一阻尼机构40a、第二阻尼机构40b和第三阻尼机构40c,其中所述第一阻尼机构40a为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则所述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的数量为1,所述第一阻尼机构40a、第二阻尼机构40b和第三阻尼机构40c所提供的阻尼力依次递减,其余阻尼机构提供2个不同的阻尼力。在
该实施例,在连接结构前期使用过程中,第一阻尼机构起到主要阻尼作用,随着使用时间增加,第一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下降直至与第二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相同,此时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起到主要阻尼作用,最后,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和第三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第一阻尼机构、第二阻尼机构和第三阻尼机构起到相同的阻尼作用,三个阻尼机构可以使得整体阻尼力下降较为平缓,同时可以增加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寿命期内阻尼力下降范围更小,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75.其中,第一阻尼机构40a、第二阻尼机构40b和第三阻尼机构40c三者的排序方式包括多种,分别为:第一阻尼机构40a、第二阻尼机构40b和第三阻尼机构40c沿着所述连接缝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三阻尼机构40c、第二阻尼机构40b和第一阻尼机构40a沿着所述连接缝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二阻尼机构40b、第三阻尼机构40c和第一阻尼机构40a沿着所述连接缝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阻尼机构40a、第三阻尼机构40c和第二阻尼机构40b沿着所述连接缝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二阻尼机构40b、第一阻尼机构40a和第三阻尼机构40c沿着所述连接缝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三阻尼机构40c、第一阻尼机构40a和第二阻尼机构40b沿着所述连接缝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76.但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三阻尼机构40c位于第一阻尼机构40a、第三阻尼机构40c和第二阻尼机构40b之间的方式为优选方案,具体地,所述第一阻尼机构40a、第三阻尼机构40c和第二阻尼机构40b沿着所述连接缝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将提供阻尼力最小的第三阻尼机构设在中间,可以改善铰接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均匀性。在连接结构前期使用过程中,第一阻尼机构起到主要阻尼作用,随着使用时间增加,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起到主要阻尼作用,此时第三阻尼机构位于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之间,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提供阻尼力对称分布在第三阻尼机构的上下两侧,因此能提高受力的均匀性。
77.请参考图1和图5,其中,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一结构的阻尼机构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机构40包括:导引部41和活动部42。所述导引部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固定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第二连接件20延伸;所述活动部4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活动连接、另一端滑套于所述导引部41上;其中,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0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10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活动部42的另一端与所述导引部41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并产生摩擦阻尼力;当所述外力消失时,所述活动部的另一端抵压所述导引部。也即是,在该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连接件在外力作用下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由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采用在活动部的另一端与导引部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时产生摩擦阻尼力,当所述外力消失时,活动部的另一端抵压所述导引部,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从而实现悬停。
78.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部41包括:阻尼杆411,所述阻尼杆411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上;
79.所述活动部42包括:旋转件421、连接杆423、阻尼块425以及弹性件426,所述旋转件421通过第一旋转轴422枢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上;
80.所述连接杆423的一端与所述旋转件421连接;
81.所述阻尼块425与所述阻尼杆411滑动连接,且所述连接杆423的另一端与所述阻尼块425连接;
82.所述弹性件426弹性抵压所述旋转件421,具体地,所述弹性件可以设在所述第一旋转轴422或第二连接件20上;
83.其中,所述旋转件421在所述弹性件426的弹性抵压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杆423向所述阻尼块425施加压持力,所述阻尼块425在所述压持力的作用下压紧所述阻尼杆411。
84.请参考图5和图6,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一结构的折叠状态示意图,当给予第一连接件10和第二连接件20外力,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发生相向转动时,此时第一连接件10与第二连接件20处于相向折叠状态,第二连接件20通过连接杆423带动阻尼块425沿着阻尼杆411朝第一方向滑动,同时连接杆423的另一端抵压旋转件421,旋转件421推压弹性件426,弹性件426产生弹性力,弹性力通过连接杆423给予阻尼块425作用力,此时旋转件421在所述弹性件426的弹性抵压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杆423向所述阻尼块425施加压持力,所述阻尼块425在所述压持力的作用下压紧所述阻尼杆411,阻尼杆411和阻尼块425之间产生摩擦阻尼力,由于旋转件421设在第二连接件20上,阻尼杆411设在第一连接件10上,因此当第一连接件10和第二连接件20的作用力消失时,阻尼力可以使得第一连接件10和第二连接件20保持在外力消失时的状态而实现悬停。如果需要第一连接件10和第二连接件20继续转动,则通过外力克服阻尼力即可。
85.当给予第一连接件10和第二连接件20外力,第一连接件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发生相背转动时,此时第一连接件10与第二连接件20处于相背展开状态,第二连接件20通过连接杆423带动阻尼块425沿着阻尼杆411朝第二方向滑动,同时连接杆423的另一端抵压旋转件421,旋转件421推压弹性件426,弹性件426产生弹性力,弹性力通过连接杆423给予阻尼块425作用力,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互为相反方向,此时旋转件421在所述弹性件426的弹性抵压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杆423向所述阻尼块425施加压持力,所述阻尼块425在所述压持力的作用下压紧所述阻尼杆411,阻尼杆411和阻尼块425之间产生摩擦阻尼力,由于旋转件421设在第二连接件20上,阻尼杆411设在第一连接件10上,因此当第一连接件10和第二连接件20的作用力消失时,阻尼力可以使得第一连接件10和第二连接件20保持在外力消失时的状态而实现悬停。如果需要第一连接件10和第二连接件20继续转动,则通过外力克服阻尼力即可。
86.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当阻尼机构的数量为多个时,不同阻尼机构可以使用不同弹性系数的弹性件,从而实现多个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不同。
87.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块425滑套在所述阻尼杆411上,阻尼块425上设有通孔,阻尼块425通过通孔套在所述阻尼杆411上。当然阻尼块和阻尼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常规的滑动连接方式,只要能实现阻尼块和阻尼杆相对滑动并使得两者产生摩擦阻尼力即可,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例如,阻尼杆上设有导引槽,阻尼块设在导引槽内并可以沿着导引槽滑动。
8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42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旋转轴424枢接于所述阻尼块425。连接杆的另一端与阻尼块通过转动连接可以增加转动自由度,使得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可以具有更大转动角度。
8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引部41还包括:固定底座412,所述固定底座412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上,阻尼杆411固定在固定底座412上。通过固定底座便于阻尼杆与第一连接件固定连接。
9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20在外力作用下绕第一轴转动,所述第二旋转轴42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轴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旋转轴42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旋转轴422的延伸方向垂直。具体地,第二旋转轴设置于第二连接件上,第一旋转轴与第二旋转轴相垂直,则利用简洁的结构即使得连接杆的转动方向与第二连接件的转动方向保持相同。
91.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部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活动部42对称设置在所述阻尼杆411的两侧。两个活动部能够产生对称的阻尼力,可以使得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转动过程中或悬停时更加平稳。
9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活动部42的连接杆423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旋转轴424枢接在同一个阻尼块425上,也即是两个活动部42共用一个阻尼块;阻尼杆411设在两个旋转件421之间,两个旋转件421分别通过连接杆423与同一个阻尼块425连接。具体地,两个活动部42的连接杆423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二旋转轴424枢接于所述阻尼块425的侧面上。由于连接杆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转动方向相同,连接杆采用与阻尼块的侧面连接方式,便于设置以及简化连接方式。
9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20相对所述第一连接件10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的夹角为大于0且小于等于180之间。
94.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杆411为弧形杆,所述弧形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件10上,所述弧形杆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连接件20方向延伸并与所述弧形杆的一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由于弧形杆的两端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可以使得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只能在0至180
°
夹角内相向或相背转动,以此来避免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过度转动。
95.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件421包括旋转底板4211以及与所述旋转底板4211相连接的受力板4212,所述旋转底板4211通过第一旋转轴422枢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20上,所述受力板4212与所述连接杆423的另一端连接,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底板4211与所述受力板4212相垂直连接,垂直连接可以使得受力板受到的力矩最大,最省力。
9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426包括弹性片,所述弹性片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旋转轴422或第二连接件20上;所述弹性片的另一端与所述受力板4212相抵触。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片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旋转轴422上,具体地,第一旋转轴422一端固定在第二连接件20上,旋转底板4211通过通孔可以转动地套在第一旋转轴422,弹性片的一端固定第一旋转轴422上并位于旋转底板4211的外侧。进一步地,第一旋转轴422的另一端延伸至旋转底板4211外,第一旋转轴422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凸肩4221和第二凸肩4222,第一凸肩4221位于第二凸肩4222的外侧,第二凸肩4222限定旋转底板4211沿第一旋转轴422轴向的移动,弹性片的一端固定在第一凸肩4221和第二凸肩422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当阻尼机构的数量为多个时,不同阻尼机构可以使用不同弹性系数的弹性片,从而实现多个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不同。
97.请参考图2至图4,其中,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铰接机构的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铰接机构30包括:铰接底座31、第一转臂32、第二转臂33和同步传动部件34;
98.第一转臂32的一端与所述铰接底座3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臂32的另一端与所述
第一连接件10固定连接;第二转臂33的一端与所述铰接底座3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臂3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固定连接;第一转臂32的一端、所述第二转臂33的一端分别与同步传动部件34传动连接,而使得所述第一转臂32和所述第二转臂33相向或相背转动。通过同步传动部件使得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相向或相背转动,而第一转臂带动第一连接件转动,第二转臂带动第二连接件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相向或相背转动。
99.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铰接底座31上设有可转动的第一齿轮35和第二齿轮36,所述第一转臂3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齿轮35上,所述第二转臂3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齿轮36上,所述同步传动部件34包括中心齿轮,所述中心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35、第二齿轮36相啮合。只需一个中心齿轮即可实现第一转臂和第二转臂相向或相背转动,结构简洁有利于折叠设备的集约化设置。
100.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铰接机构30还包括:第一翼板37和第二翼板38;
101.所述第一翼板37与所述第一转臂3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翼板37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翼板38与所述第二转臂3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翼板38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0固定连接。通过设有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以方便铰接机构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第一翼板和第一连接件之间、第二翼板和第二连接件之间可以采用螺栓螺母来实现连接,方便拆装。
102.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在同步转动过程中受力更加均匀,铰接机构30的数量两个,所述两个铰接机构30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0以及第二连接件20的上端和下端。
103.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铰接底座31具有一侧面,所述侧面设有容纳腔311,所述中心齿轮、第一齿轮35和第二齿轮36设在所述容纳腔311内;所述容纳腔311在第一侧壁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转臂32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缺口伸出至所述铰接底座31外;所述容纳腔311在第二侧壁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二转臂33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缺口伸出至所述铰接底座31外。将中心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设在所述容纳腔内可以防尘,同时可以防止外物误触碰中心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
104.请参考图7,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二结构的示意图,其与图1所提供的不同的是,所述n的数值为5,所述5个阻尼机构40分别为第一阻尼机构40a、第二阻尼机构40b、第三阻尼机构40c、第四阻尼机构40d和第五阻尼机构40e,其中所述第一阻尼机构40a和第五阻尼机构40e为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所述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的数量为2,所述第一阻尼机构40a、第四阻尼机构40d、第二阻尼机构40b和第三阻尼机构40c所提供的阻尼力依次递减,其余阻尼机构提供3个不同的阻尼力。
105.在该实施例,在连接结构前期使用过程中,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五阻尼机构起到主要阻尼作用,由于设有两个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从而提高连接结构前期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均匀性;随着使用时间增加,第一阻尼机构和第五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下降直至与第四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相同,此时第一阻尼机构、第五阻尼机构和第四阻尼机构起到主要阻尼作用;接着,第一阻尼机构、第五阻尼机构和第四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和第二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第一阻尼机构、第五阻尼机构、第四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起到相同的阻尼作用;最后,第一阻尼机构、第五阻尼机构、第四阻尼机构和第二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和第三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五个阻尼机构起到相同的阻尼作用。综
上所述,五个阻尼机构可以使得整体阻尼力下降较为平缓,同时可以增加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而且在寿命期内阻尼力下降范围更小,用户使用体验更佳。
106.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机构40a、第二阻尼机构40b、第三阻尼机构40c、第四阻尼机构40d和第五阻尼机构40e沿着所述连接缝50由上至下依次设置。将两个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设在最上位置和最下位置,其余阻尼机构设在两个最大阻尼力阻尼机构之间,而且提供阻尼力最小的第三阻尼机构设在中间,可以进一步改善铰接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均匀性。
107.请参考图8和图9,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三结构的阻尼机构的示意图,其与图1所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第一结构不同的是,所述弹性件426a包括扭簧,所述扭簧枢接在所述第一旋转轴422或第二连接件20上;所述扭簧的一扭臂4261与所述第一旋转轴422或第二连接件20相抵触,所述扭簧的另一扭臂4262与所述受力板4212相抵触。
108.在本实施例中,扭簧枢接所述第一旋转轴422上,扭簧的一扭臂4261与所述第一旋转轴422相抵触。具体地,第一旋转轴422的另一端伸出至在旋转底板4211外,第一旋转轴422的另一端上设有第一凸肩4221和第二凸肩4222,第一凸肩4221位于第二凸肩4222的外侧,第二凸肩4222限定旋转底板4211沿第一旋转轴422轴向的移动,扭簧枢接在第一凸肩4221和第二凸肩4222之间,扭簧的一扭臂4261与第二凸肩4222相抵触。在本实施例中,当阻尼机构的数量为多个时,不同阻尼机构可以使用不同弹性系数的扭簧,从而实现多个阻尼机构所提供的阻尼力不同。
109.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可折叠终端设备,其包括上述的连接结构100、以及与所述连接结构100的第一连接件10安装连接的第一主体和与所述连接结构100的第二连接件20安装连接的第二主体。
1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终端设备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可折叠终端设备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111.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连接结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