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冲击式软密封闸阀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392956发布日期:2023-03-08 11:54阅读:43来源:国知局
抗冲击式软密封闸阀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阀门密封领域,尤其涉及软密封闸阀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闸阀的启闭件是阀板,阀板的运动方向与介质流动方向相垂直,闸阀一般作全开 和全关来使用,不能调节和节流。阀板有两个密封面,最常用的模式是,阀板两个密封面呈 楔形,楔形角随阀门参数而异,通常为5
°
。楔式闸阀的阀板可以做成一个整体,密封面镶铜 或不同型号钢,叫做刚性阀板,此类闸阀被称为金属硬密封闸阀,以下简称硬密封闸阀;也 可以做成能产生微量变形的阀板,在阀板铸件上覆上不同型号的橡胶,以改善其工艺性,这种阀板叫做弹性阀板,此类闸阀被称为弹性软密封闸阀,以下简称软密封闸阀。通常,软密封闸阀的阀体通道处没有凹槽,是直通结构,通过阀杆对阀板施加扭力所产生的压紧力,使阀板紧压在阀体通道壁上,利用弹性阀板产生微量弹性变形的补偿作 用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由于阀体内部介质通道是直通的,介质呈直线流动,流动阻力较 小,不易造成杂物淤积,使流体畅通无阻,具有开关轻巧、密封可靠、弹性记忆佳及使用寿命 长等显著优点,由于软密封闸阀的阀体通道是直通结构,使得软密封闸阀阀板的底部没有支撑, 即阀板是悬挂式,通过阀杆及阀杆螺母对阀板施加扭力产生压紧力,使阀板紧压阀体通道, 密封性能的实现完全是通过径向的压紧力转换为摩擦力来抵消轴向的介质压力。当轴向介 质压力小于等于摩擦力时,阀板底部会垂直压紧在阀体通道上,实现密封;当轴向介质压力 大于摩擦力时,阀板产生位移,与阀体通道会有一定的倾斜,当位移量超过弹性阀板产生微量弹性变形的补偿量时,闸阀的密封性能就会受到影响。同时,闸阀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由于加工精度、操作熟练度等原因,也会造成阀板与阀体通道很难处于垂直状态,有时存在一定的偏移,这时闸阀的密封性能也会受到影响。当闸阀较小时,通过增加扭力,可以实现密封,后果是闸阀扭矩增大;当闸阀口径超过dn300后,上述方法就很难保证闸阀的密封性能。 因此,当闸阀处于高压状态下时,常规的软密封闸阀,会因通道两侧存在压力差而使阀板产生侧向位移。
3.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7461509a公开了一种高可靠性弹性软密封闸阀,包括手轮、阀杆、阀盖、阀体和阀板,位于阀板下方的阀体通道底壁上设有微凸圆弧面,阀板底面上设置有供微凸圆弧面插入的凹孔,微凸圆弧面的高度为2~6mm。当阀板下移关闭后,微凸圆弧面会插入凹孔内,建立下部支撑点,加之阀杆上部支撑,从而使得原有悬挂的阀板变成上下均有支撑的结构,该专利能够部分解决阀板收到冲击产生的侧向位移问题,但是这种结构仍是让阀板全部接受流体的冲击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阀板受流体冲击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软密封闸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阀板受冲击力较大,为此提供一种能够分担阀板所受冲击力的抗冲击式软密封闸阀及其使用方法。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抗冲击式软密封闸阀,它包括阀杆、阀盖、阀体和阀板,所述
阀板包括与阀杆连接的左阀板和右阀板,所述左阀板和右阀板之间留有一定间隙,阀体通道的底壁上设有弧形隆起部,所述左阀板和右阀板分别位于弧形隆起部的两侧,所述左阀板和右阀板之间设有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圆环形缓冲通道和安装于圆环形缓冲通道内的转轴,所述左阀板和右阀板上分别开设有供圆环形缓冲通道部分露出的窗口,所述圆环形缓冲通道具有开口部a和开口部b,所述开口部a和开口部b构成的缺口位于左阀板/右阀板的窗口范围内,所述开口部b上安装有堵头,所述转轴内部中空,其被圆环形缓冲通道包围的部分开设有泄流孔,所述转轴的底部抵触在弧形隆起部上。
6.上述方案中所述转轴的底部为弹性材质。
7.上述方案中所述转轴的底部外包覆有弹性材料。
8.上述方案中所述转轴的底部为弧形。
9.抗冲击式软密封闸阀的使用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将圆环形缓冲通道的开口部a和开口部b调整至与流体通过方向接触的左阀板/右阀板的窗口内,将阀板放下直至左阀板和右阀板与阀体通道的底壁接触;流体冲击左阀板/右阀板,部分流体从开口部a进入圆环形缓冲通道内带动圆环形缓冲通道进行旋转,进入圆环形缓冲通道内的流体从泄流孔流入转轴内,缓冲结构自重增加使得转轴底部与弧形隆起部紧密接触。
10.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可旋转的圆环形缓冲通道来吸收流体的冲击力,降低阀板受到的直接冲击力,进入圆环形缓冲通道内的流体带动其旋转,圆环形缓冲通道的旋转使得流体在阀板表面形成湍流,进一步降低阀板收到的直接冲击力,进入圆环形缓冲通道内的流体最后流入转轴内,使得转轴底部与弧形隆起部紧密接触,等于是新增了一个位于左阀板和右阀板之间的支点,该支点又分担了部分左阀板或右阀板的直接冲击力,进而将左阀板或右阀板收到的直接冲击力降到最低。
附图说明
11.图1是本发明的抗冲击式软密封闸阀示意图;图2是图1中缓冲结构示意图;图中,1、阀杆,2、阀盖,3、阀体,4、左阀板,5、右阀板,6、弧形隆起部,7、缓冲结构,8、圆环形缓冲通道,9、转轴,10、开口部a,11、开口部b,12、泄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12.下面结合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13.如图1-2所示,实施例1:抗冲击式软密封闸阀,它包括阀杆1、阀盖2、阀体3和阀板,所述阀板包括与阀杆连接的左阀板4和右阀板5,所述左阀板和右阀板之间留有一定间隙,阀体通道的底壁上设有弧形隆起部6,所述左阀板和右阀板分别位于弧形隆起部的两侧,所述左阀板和右阀板之间设有缓冲结构7,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圆环形缓冲通道8和安装于圆环形缓冲通道内的转轴9,所述左阀板和右阀板上分别开设有供圆环形缓冲通道部分露出的窗口,窗口与圆环形缓冲通道之间可以适配有密封圈,以防止流体渗入左阀板和右阀板之
间。所述圆环形缓冲通道具有开口部a10和开口部b11,所述开口部a和开口部b构成的缺口位于左阀板/右阀板的窗口范围内,所述开口部b上安装有堵头(图中未示出),所述转轴内部中空,其被圆环形缓冲通道包围的部分开设有泄流孔12,所述转轴的底部抵触在弧形隆起部上,其底部为矩形,转轴的底部为弹性材质如橡胶、塑胶等等,当转轴内注满流体时将更紧密的与弧形隆起部接触以分担左阀板/右阀板受到的冲击力。
14.本发明中的左阀板和右阀板可以是一个整体结构,也可以是分开铸造,当阀板放下时弧形隆起部、左阀板、右阀板和阀杆之间围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圆环形缓冲通道当然要位于阀板的底部,尽量接近左阀板和右阀板的底部。圆环形缓冲通道是一个环形的腔体,用于给流体流动,而流体在内流动时会产生使圆环形缓冲通道旋转的驱动力。
15.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转轴的底部外包覆有弹性材料。
16.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转轴的底部为弧形。
17.实施例4:流体从左阀板方向进入阀体内,为防止圆环形缓冲通道在旋转时流体穿过右阀板溢出到右阀板的背面,可以在右阀板上设有密封腔体,圆环形缓冲通道超出右阀板的部分被封闭在该密封腔体内。
18.实施例5:流体从右阀板方向进入阀体内,为防止圆环形缓冲通道在旋转时流体穿过左阀板溢出到左阀板的背面,可以在左阀板上设有密封腔体,圆环形缓冲通道超出左阀板的部分被封闭在该密封腔体内。
19.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结合,只要得到的方案不冲突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20.抗冲击式软密封闸阀的使用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将圆环形缓冲通道的开口部a和开口部b调整至与流体通过方向接触的左阀板的窗口内,将阀板放下直至左阀板和右阀板与阀体通道的底壁接触;流体冲击左阀板,部分流体从开口部a进入圆环形缓冲通道内带动圆环形缓冲通道进行旋转,进入圆环形缓冲通道内的流体从泄流孔流入转轴内,当圆环形缓冲通道的缺口旋转偏离窗口后流体不会进入左阀板和右阀板之间,当圆环形缓冲通道旋转一周回到初始窗口内时,流体继续进入其中,这样旋转若干圈后圆环形缓冲通道和转轴被充满流体,缓冲结构自重增加使得转轴底部与弧形隆起部紧密接触。当不需要密封阀体通道时,打开堵头,向泄流孔内插入抽水管,将转轴和圆环形缓冲通道内的流体抽走,即可等待下次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