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套筒阀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275778发布日期:2023-02-24 19:38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套筒阀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阀门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旋转套筒阀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阀门是用来实现流体开关的零件,一般包括闸阀、截止阀、球阀等种类,球阀的结构一般包括阀体,阀体内固定有阀座,球状的阀芯位于阀座中,当阀芯的通孔与阀体同轴时球阀打开,当阀芯的通孔与阀体的轴线垂直时球阀关闭。阀芯在转动时会与阀座摩擦,阀座被磨损后会使密封性能下降;阀座的维护比较不便,尤其是对采用全焊接工艺制造的球阀,密封失效后球阀就报废。
3.授权公告号为cn 216975850 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球阀,通过调节螺栓上的螺母,能使左阀座和右阀座与阀芯可靠接触,装配误差小;球阀磨损后,通过调节螺栓上的螺母能修复磨损间隙,无需装卸球阀,但是这种球阀依然采用原有的球阀结构,维护安装不方便,扩展能力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结构可靠、操作方便的旋转套筒阀的使用方法。
5.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提供一种旋转套筒阀的使用方法,所述旋转套筒阀包括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包括圆形的阀体管以及可拆卸固接在阀体管两端的阀体端板,所述阀芯包括转动连接在阀体管内的阀芯管以及固接在阀芯管两端的阀芯端板,所述阀芯管与阀体管同轴设置,阀芯端板的中心固接有延伸至阀体外的开关轴,所述阀体管的圆周面上连通有进出口组件,所述进出口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进出口管,所述进出口管处固接有与阀芯管外圆周面贴合的密封环,所述阀芯管上开有与两个进出口管适配的贯穿通道,贯穿通道两端堆焊环形密封环。
6.通过开关轴的旋转,使阀芯在阀体内转动,当芯管的贯穿通道两端与进出口组件的两个进出口管分别对应时,阀体导通;当芯管的贯穿通道两端与进出口组件的两个进出口管错开时,阀体关闭;通过拆卸阀体管端部的阀体端板,可以实现阀芯的拆装。
7.本方案中的开关轴旋转,使阀芯在阀体内转动,当芯管的贯穿通道两端与进出口组件的两个进出口管分别对应时,阀体导通;当芯管的贯穿通道两端与进出口组件的两个进出口管错开时,阀体关闭。
8.作为优化,所述阀体管的圆周面上连通有疏水检测门和排空密封门,所述疏水检测门和排空密封门均与进出口管周向交错设置。本方案中设置的疏水检测门和排空密封门,当阀体关闭时,疏水检测门可以检测阀芯内部是否存有流体泄漏,排空密封门可以向关闭后的阀体内注入惰性气体,防止内部的有毒气体向外泄漏。
9.作为优化,所述进出口组件设有两个且垂直设置。本方案中两个进出口组件垂直
设置,当一个进出口组件中两个进出口管连通时,另一个进出口组件中两个进出口管断开,从而实现双管路的分别开闭。
10.作为优化,所述阀体管的两端固接有阀体法兰,所述阀体端板通过螺栓与阀体法兰连接。本方案中述阀体端板通过螺栓与阀体法兰连接,从而便于阀体端板的拆装。
11.作为优化,所述开关轴穿过阀体端板的穿过孔内装有盘根。本方案中的盘根起到密封作用。
12.作为优化,所述进出口管远离阀体管的一端固接有进出口法兰。本方案中的进出口法兰用于进出口管与外界管路的连接。
13.作为优化,所述阀体端板外侧固接有轴承架,所述轴承架内装有支撑开关轴的轴承。本方案中的轴承用来支撑开关轴,轴承架用来安装轴承。
14.作为优化,所述阀芯管和阀体管均为等径管。本方案中的阀芯管和阀体管均为等径管,加工方便,配合良好。
15.作为优化,所述贯穿通道包括两个开设在阀芯管圆周面上的连通口,两个连通口相对设置。本方案中的贯穿通道包括两个开设在阀芯管圆周面上的连通口,从而实现贯穿通道的加工。
16.作为优化,所述阀芯管为锥形管,还包括驱动阀芯管轴向移动的拉紧机构,所述阀体管内径为锥形且与阀芯管锥度相同。
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一种旋转套筒阀的使用方法,阀芯在阀体内转动通过当芯管的贯穿通道两端与进出口组件的两个进出口管分别对应时,阀体导通;当芯管的贯穿通道两端与进出口组件的两个进出口管错开时,阀体关闭,并且本发明中的阀体为分体设置,阀芯可以从阀体端部取出,便于阀芯的拆装维护,并且阀芯为阀芯管和阀芯端板焊接而成,加工简单,成本低,还可以扩展疏水检测门和排空密封门等其他功能。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发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图1的右视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图1中a-a面剖视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图1中a-a面剖视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图1中a-a面剖视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图1中a-a面剖视图;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5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1、阀体管,2、进出口管,3、进出口法兰,4、密封环,5、阀芯管,6、阀芯端板,7、开关轴,8、轴承压盖,9、轴承架,10、阀体端板,11、阀体法兰,12、盘根,13、盘根压盖,14、连通口,15、疏水检测门,16、排空密封门,17、滑动紧力盘,18、定位螺帽,19、顶松螺栓,20、拉紧螺杆,21、阀芯管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20.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旋转套筒阀的使用方法,所述旋转套筒阀包括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包括圆形的阀体管1以及可拆卸固接在阀体管1两端的阀体端板10,所述阀体管1为等径管,各处直径相等,所述阀体管1的两端固接有阀体法兰11,所述阀体端板10通过螺栓与阀体法兰11连接。
21.所述阀芯包括转动连接在阀体管1内的阀芯管5以及固接在阀芯管5两端的阀芯端板6,阀芯端板6焊接在阀芯管5的端部,实现了阀芯管5两端的封闭,所述阀芯管5为等径管,各处直径相等,所述阀芯管5与阀体管1同轴设置,阀芯端板6的中心固接有延伸至阀体外的开关轴7,从而实现了阀芯管5在阀体管1内的转动连接。
22.所述阀体端板10外侧固接有轴承架9,所述轴承架9内装有支撑开关轴7的轴承,轴承架远离阀体端板10的一侧装有轴承压盖8,轴承压盖8通过螺栓与轴承架9连接,从而便于轴承的拆装维护。
23.所述开关轴7穿过阀体端板10的穿过孔内装有盘根12,盘根12外侧装有盘根压盖13,便于盘根12的拆装维护。
24.所述阀体管1的圆周面上连通有进出口组件,本实施例中的进出口组件设置有一个,所述进出口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进出口管2,进出口管2连通至阀体管1的圆周面上,本套筒阀用来实现两个进出口管2的接通和断开。
25.所述进出口管2远离阀体管1的一端固接有进出口法兰3,用于进出口管2与外界管路的连接。
26.所述进出口管2处固接有与阀芯管5外圆周面贴合的密封环4,密封环4固接在阀体管1的内壁,从而实现了进出口管2与阀芯管5之间的密封,加工时,先在阀体管1的内壁环形堆焊后打磨形成密封面,密封环4安装在密封面上。
27.所述阀芯管5上开有与两个进出口管2适配的贯穿通道。所述阀芯管5贯穿通道的两端设有阀芯管密封环21,所述贯穿通道包括两个开设在阀芯管5圆周面上的连通口14,两个连通口14相对设置,连通口14的直径不大于进出口管2的内径。
28.可以通过手动或者电动工具旋转开关轴7,通过开关轴7的旋转,使阀芯在阀体内转动,当芯管的贯穿通道两端与进出口组件的两个进出口管2分别对应时,阀体导通;当芯管5的贯穿通道两端与进出口组件的两个进出口管2错开时,阀体关闭;通过拆卸阀体管1端部的阀体端板10,可以实现阀芯的拆装。
29.实施例2: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阀体管1的圆周面上连通有疏水检测门15和排空密封门16,所述疏水检测门15和排空密封门16均与进出口管2周向交错设置,本实施例中疏水检测门15和排空密封门16分别位于阀体管1的两侧,疏水检测门15和排空密封门16的连线垂直于两个进出口管2的连线,当阀体关闭时,疏水检测门可以检测阀芯内部是否存有流体泄漏,排空密封门可以向关闭后的阀体内注入惰性气体,防止内部的有毒气体向外泄漏。
30.实施例3: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进出口组件设有两个且垂直设置,当一个进出口组件中两个进出口管连通
时,另一个进出口组件中两个进出口管断开,从而实现双管路的分别开闭。
31.实施例4: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阀芯管5与阀体管1不同轴,阀芯管5上的开关轴7与阀体管1同轴,阀芯管5的中心线向其中一个进出口管2方向偏移,从而使阀芯管5可以压紧至该进出口管2的密封面上,密封更紧密。
32.实施例5: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阀芯管5为锥形管,还包括驱动阀芯管5轴向移动的拉紧机构,所述阀体管1内径密封为锥形且与阀芯管5锥度相同,拉紧机构可以采用液压装置或气压装置进行驱动轴向移动。
33.本实施例中的拉紧机构包括轴接在阀芯管5小径端开关轴7上的滑动紧力盘17,将阀芯管5小径端开关轴7向内压紧的顶松螺栓19以及将滑动紧力盘17向外拉动的拉紧螺杆20。
34.顶松螺栓19螺纹连接在轴承架9上,拉紧螺杆20设置有至少两个且周向均布,拉紧螺杆20固接在滑动紧力盘17上,且穿过轴承架9,外侧装有螺母。
35.所述滑动紧力盘17通过定位螺帽18实现定位,防止轴向移动。
36.关闭阀门后,松开顶松螺栓19,拧紧拉紧螺杆20的螺母,通过滑动紧力盘17将开关轴向外拉动,从而将阀芯管5拉紧。
37.开启阀门时后,先松开拉紧螺杆20的螺母,拧紧顶松螺栓19,通过顶松螺栓19将开关轴向内推动,从而将阀芯管5与阀体管产生间隙,然后开启阀门。
38.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