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

文档序号:30132765发布日期:2022-05-18 22:06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集流环外壳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


背景技术:

2.集流环也叫导电环、滑环、集电环、汇流环,是轨道交通车辆中的重要构件之一,利用其在轨道交通车辆中转轴外侧的固定,可以保证检测传输线路在转轴的连续旋转过程中不会发生缠绕,方便转轴检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3.目前常见集流环的外壳结构较为简单,缺少对其进行缓冲减震的机构,当转轴发生震动时,会对集流环外壳造成挤压损坏,降低了集流环外壳及其内部集流环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装置的运行成本。
4.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常见集流环的外壳结构较为简单,缺少对其进行缓冲减震的机构,当转轴发生震动时,会对集流环外壳造成挤压损坏,降低了集流环外壳及其内部集流环的使用寿命,增加了装置运行成本的问题和不足。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7.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包括:主体、滑槽、固定座、第一弹簧、限位杆、第二弹簧、固定板、转管、固定槽、双向丝杆、驱动块、固定带;所述滑槽分别位于主体左右两侧的下方,且滑槽与主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固定座设置在滑槽内的下方,且固定座与滑槽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固定座的上侧,且第一弹簧与固定座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限位杆的内端设置在固定座的内部,且限位杆与固定座之间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分别设置在限位杆内端的前后两方,且第二弹簧与限位杆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固定板设置在限位杆的外端,且固定板与限位杆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所述转管设置在主体的内部,且转管与主体之间转动连接;所述固定槽呈圆周排列的方式在转管的内部设有三处,且固定槽与转管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双向丝杆设置在固定槽的内部,且双向丝杆与固定槽之间转动连接;所述驱动块分别设置在双向丝杆外侧的上下两方,且驱动块与双向丝杆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相连接;所述固定带设置在上下两相邻驱动块的中间,且固定带与驱动块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所述固定座为燕尾形的块状结构,且固定座的内部设有一处t形槽。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
外壳装置所述限位杆为正视呈t形的杆状结构。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所述固定板为正视呈l形的板状结构,且固定板的外部设有一处俯视呈u形的槽孔。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所述驱动块为长方形的块状结构,且驱动块的内部设有一处螺纹孔,并且驱动块与固定槽之间滑动连接。
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所述固定带为侧视呈之字形的弹性带状结构,且固定带的内部设有多处圆形的通孔,并且固定带套接在双向丝杆的外侧。
13.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4.1、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通过在固定座的上侧设置第一弹簧,在限位杆的内端设置第二弹簧,可以对装置进行上、下、左、右多方向的减震缓冲,同时通过在转管的内部设置弹性的固定带对转轴进行连接,同样可以提升装置的减震效果,从而使该装置起到减振缓冲的作用。
15.2、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通过在转管的内部设置固定槽和双向丝杆,当转动双向丝杆时,可以带动驱动块进行相向或相对移动,驱动固定带进行挤压或拉伸,实现对转轴的快速拆装,从而使该装置起到快速拆装的作用。
16.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上述装置在结构上的改进,具有减振缓冲以及快速拆装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17.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限位杆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槽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中:主体1、滑槽2、固定座3、第一弹簧4、限位杆5、第二弹簧6、固定板7、转管8、固定槽9、双向丝杆10、驱动块11、固定带12。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
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请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28.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包括:主体1、滑槽2、固定座3、第一弹簧4、限位杆5、第二弹簧6、固定板7、转管8、固定槽9、双向丝杆10、驱动块11、固定带12;滑槽2分别位于主体1左右两侧的下方,且滑槽2与主体1为一体式结构;固定座3设置在滑槽2内的下方,且固定座3与滑槽2之间滑动连接,固定座3为燕尾形的块状结构,且固定座3的内部设有一处t形槽;第一弹簧4设置在固定座3的上侧,且第一弹簧4与固定座3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限位杆5的内端设置在固定座3的内部,且限位杆5与固定座3之间滑动连接,限位杆5为正视呈t形的杆状结构;第二弹簧6分别设置在限位杆5内端的前后两方,且第二弹簧6与限位杆5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固定板7设置在限位杆5的外端,且固定板7与限位杆5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固定板7为正视呈l形的板状结构,且固定板7的外部设有一处俯视呈u形的槽孔;转管8设置在主体1的内部,且转管8与主体1之间转动连接;如图2所示,通过在固定座3的上侧设置第一弹簧4,当与装置相连接的转轴发生震动时,利用第一弹簧4对固定座3的弹性连接,可以使装置进行上下移动,以吸收转轴对装置产生的震动,如图3所示,通过在限位杆5的内端设置第二弹簧6,当与装置相连接的转轴发生震动时,利用第二弹簧6对限位杆5的弹性连接,可以使装置进行左右移动,从而提升了装置的减震缓冲效果。
29.具体的,固定槽9呈圆周排列的方式在转管8的内部设有三处,且固定槽9与转管8为一体式结构;双向丝杆10设置在固定槽9的内部,且双向丝杆10与固定槽9之间转动连接;驱动块11分别设置在双向丝杆10外侧的上下两方,且驱动块11与双向丝杆10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相连接,驱动块11为长方形的块状结构,且驱动块11的内部设有一处螺纹孔,并且驱动块11与固定槽9之间滑动连接;固定带12设置在上下两相邻驱动块11的中间,且固定带12与驱动块1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固定带12为侧视呈之字形的弹性带状结构,且固定带12的内部设有多处圆形的通孔,并且固定带12套接在双向丝杆10的外侧;如图4所示,当转动双向丝杆10时,利用其外侧螺纹与驱动块11内部螺纹的配合,可以带动两处驱动块11进行相向或相对移动,当两处驱动块11进行相向移动时,可以对固定带12进行挤压,从而使固定带12对转管8内的转轴进行固定,相反,当驱动块11相对移动时,即可对转轴进行松动,实现该装置的快速拆装,与此同时,通过将固定带12设置为弹性结构,可以对转管8和转轴进行减震缓冲,从而提升装置的减震效果。
30.具体实施步骤:
31.首先将转管8套接在转轴的外侧,然后利用固定板7外部的u形槽孔将该装置固定在对应的固定位置,最后利用转动双向丝杆10的方式使两驱动块11相向移动,以利用其对
固定带12的挤压对转轴进行固定,即可将该装置与外部的相关系统连接进行使用,使用期间,通过第一弹簧4对固定座3的减震缓冲以及第二弹簧6对限位杆5的减震缓冲,配合弹性固定带12对转轴的固定,可以在转轴发生震动时,对装置进行有效的缓冲减震,以防其对装置造成损坏。
32.综上所述:该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集流环减振外壳装置,通过在固定座的上侧设置第一弹簧,在限位杆的内端设置第二弹簧,可以对装置进行上、下、左、右多方向的减震缓冲,同时通过在转管的内部设置弹性的固定带对转轴进行连接,同样可以提升装置的减震效果,从而使该装置起到减振缓冲的作用;通过在转管的内部设置固定槽和双向丝杆,当转动双向丝杆时,可以带动驱动块进行相向或相对移动,驱动固定带进行挤压或拉伸,实现对转轴的快速拆装,从而使该装置起到快速拆装的作用,有效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