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张紧装置及作业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89780发布日期:2022-07-01 19:16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传动张紧装置及作业机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传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传动张紧装置及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2.传动装置作为一种动力传输设备其在作业机械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平地机后桥平衡箱中常采用链条传动作为其传动方式。随着平地机的持续作业,传动链条会越拉越长,容易出现链条晃动、链条跳齿等现象。因此,在传动装置中通常需配置张紧装置。
3.张紧装置在张紧传动链条或传动皮带的过程中,能够提供的张紧力往往都是固定的。在传动装置刚开始使用时,张紧装置提供的张紧力相对较紧,随着传动装置的长时间使用,链条或皮带越长,张紧装置不能再起到张紧的作用。现有张紧装置一般都需要另外增设预紧装置,才能满足预紧条件,不仅占用传动空间,且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传动张紧装置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解决或者改善上述问题之一。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动张紧装置,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传动件、第一张紧机构、第二张紧机构和连接机构。
6.其中,所述传动件安装在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上。所述第一张紧机构和所述第二张紧机构分别紧贴于所述传动件的两侧。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张紧机构与所述第二张紧机构。且通过所述连接机构,所述第一张紧机构与所述第二张紧机构的距离可调。
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动张紧装置,所述连接机构的长度可调。所述连接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张紧机构和所述第二张紧机构连接。
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动张紧装置,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和预紧调节件。所述预紧调节件包括调节本体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调节本体两端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上均形成有螺纹。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张紧机构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张紧机构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螺纹连接。
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动张紧装置,所述第一张紧机构与所述连接机构之间设有第一弹簧;和/或,
10.所述第二张紧机构与所述连接机构之间设有第二弹簧。
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动张紧装置,在所述第一张紧机构或者所述第二张紧机构位于所述传动件的受力侧时,所述第一张紧机构或者所述第二张紧机构能够通过所述连接机构,分别带动所述第二张紧机构或者所述第一张紧机构张紧所述传动件的非受力侧。
1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动张紧装置,所述传动件为传动链,所述第一张紧机构包括第一惰轮、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连
杆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
13.其中,所述第一惰轮啮合于所述传动件一侧的外部。所述第一惰轮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三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四端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
14.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三端的连接点为第一转动铰接点。所述第一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连杆以所述第一转动铰接点为转动中心同步转动。
1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动张紧装置,所述第二张紧机构包括第二惰轮、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所述第三连杆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四连杆包括第七端和第八端。
16.其中,所述第二惰轮啮合于所述传动件另一侧的外部。所述第二惰轮转动连接至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五端。所述第三连杆的第六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七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杆的第八端与所述连接机构连接。
17.所述第三连杆的第六端与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七端的连接点为第二转动铰接点。所述第三连杆能够带动所述第四连杆以所述第二转动铰接点为转动中心同步转动。
1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动张紧装置,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的夹角包括100
°‑
160
°

19.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传动张紧装置,所述第三连杆与所述第四连杆之间的夹角包括100
°‑
160
°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传动张紧装置。
21.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动张紧装置中,所述传动件安装在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上。所述第一张紧机构和所述第二张紧机构分别紧贴于所述传动件的两侧。所述连接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张紧机构与所述第二张紧机构。且通过所述连接机构,所述第一张紧机构与所述第二张紧机构的距离可调。
22.通过这种结构设置,第一张紧机构和第二张紧机构分别紧贴于传动件的两侧。传动件在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驱动作用下转动,第一张紧机构或第二张紧机构能够张紧传动件的非受力侧。同时,通过连接机构能够调节第一张紧机构与第二张紧机构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对传动件的预紧作用。由此,该传动张紧装置不仅具备传动张紧作用,还具备预紧功能。无需在传动件上额外增设专门的预紧装置,预紧操作省时省力,节省空间,且降低了成本。
23.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作业机械中,由于该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传动张紧装置,因此,其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项优势。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传动张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
27.100:主动轮;
ꢀꢀꢀꢀꢀꢀꢀꢀꢀꢀꢀꢀꢀꢀꢀꢀꢀꢀꢀ
200:从动轮;
28.300:传动件;
ꢀꢀꢀꢀꢀꢀꢀꢀꢀꢀꢀꢀꢀꢀꢀꢀꢀꢀꢀ
400:第一张紧机构;
29.401:第一惰轮;
ꢀꢀꢀꢀꢀꢀꢀꢀꢀꢀꢀꢀꢀꢀꢀꢀꢀ
402:第一连杆;
30.403:第一端;
ꢀꢀꢀꢀꢀꢀꢀꢀꢀꢀꢀꢀꢀꢀꢀꢀꢀꢀꢀ
404:第二端;
31.405:第二连杆;
ꢀꢀꢀꢀꢀꢀꢀꢀꢀꢀꢀꢀꢀꢀꢀꢀꢀ
406:第三端;
32.407:第四端;
ꢀꢀꢀꢀꢀꢀꢀꢀꢀꢀꢀꢀꢀꢀꢀꢀꢀꢀꢀ
408:第一转动铰接点;
33.409:第一界线;
ꢀꢀꢀꢀꢀꢀꢀꢀꢀꢀꢀꢀꢀꢀꢀꢀꢀ
500:第二张紧机构;
34.501:第二惰轮;
ꢀꢀꢀꢀꢀꢀꢀꢀꢀꢀꢀꢀꢀꢀꢀꢀꢀ
502:第三连杆;
35.503:第五端;
ꢀꢀꢀꢀꢀꢀꢀꢀꢀꢀꢀꢀꢀꢀꢀꢀꢀꢀꢀ
504:第六端;
36.505:第四连杆;
ꢀꢀꢀꢀꢀꢀꢀꢀꢀꢀꢀꢀꢀꢀꢀꢀꢀ
506:第七端;
37.507:第八端;
ꢀꢀꢀꢀꢀꢀꢀꢀꢀꢀꢀꢀꢀꢀꢀꢀꢀꢀꢀ
508:第二转动铰接点;
38.509:第二界线;
ꢀꢀꢀꢀꢀꢀꢀꢀꢀꢀꢀꢀꢀꢀꢀꢀꢀ
600:连接机构;
39.601:第一调节杆;
ꢀꢀꢀꢀꢀꢀꢀꢀꢀꢀꢀꢀꢀꢀꢀ
602:第二调节杆;
40.603:调节本体;
ꢀꢀꢀꢀꢀꢀꢀꢀꢀꢀꢀꢀꢀꢀꢀꢀꢀ
604:第一弹簧;
41.605: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4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
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7.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动张紧装置及作业机械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以下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特别限定。
48.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动张紧装置,如图1所示,该传动张紧装置包括:主动轮100、从动轮200、传动件300、第一张紧机构400、第二张紧机构500和连接机构600。
49.其中,传动件300安装在主动轮100和从动轮200上。第一张紧机构400和第二张紧机构500分别紧贴于传动件300的两侧。连接机构600连接第一张紧机构400与第二张紧机构500。且通过连接机构600,第一张紧机构400与第二张紧机构500的距离可调。
50.通过这种结构设置,第一张紧机构400和第二张紧机构500分别紧贴于传动件300的两侧。传动件300在主动轮100和从动轮200的驱动作用下转动,第一张紧机构400或第二张紧机构500能够张紧传动件300的非受力侧。同时,通过连接机构600能够调节第一张紧机构400与第二张紧机构500之间的距离,进而实现对传动件300的预紧作用。由此,该传动张紧装置不仅具备传动张紧作用,还具备预紧功能。无需在传动件上额外增设专门的预紧装置,预紧操作省时省力,且降低了成本。
5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机构600的长度可调。连接机构60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张紧机构400和第二张紧机构500连接。
52.在该实施例中,连接机构600的一端连接第一张紧机构400,连接机构60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张紧机构500。通过调节连接机构600的长度,使得第一张紧机构400和第二张紧机构500之间的距离增大或者减小,进而能够对传动件300进行预紧调节。
53.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机构600包括第一调节杆601、第二调节杆602和预紧调节件。预紧调节件包括调节本体603以及分别设置于调节本体603两端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上均形成有螺纹。第一调节杆601的一端与第一张紧机构40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端螺纹连接。第二调节杆602的一端与第二张紧机构500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端螺纹连接。
54.如图1所示,预紧调节件包括调节本体603,以传动件300为传动链为例。调节本体60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上均设置有螺纹。其中,第一调节杆601的一端螺纹连接至第一连接端,第一调节杆601的另一端与第一张紧机构400转动连接。第二调节杆602的一端螺纹连接至第二连接端,第二调节杆602的另一端与第二张紧机构500转动连接。旋转调节本体603时,能够改变第一调节杆601和第二调节
杆602的旋入深度,进而调节第一调节杆601和第二调节杆602的伸出长度。
55.在传动张紧装置开启工作前,通过调节第一调节杆601和第二调节杆602的旋入深度,能够对传动链条进行预紧。由此,能够提升传动张紧机构的工作可靠性和安全性。
56.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中,第一张紧机构400与连接机构600之间设有第一弹簧604;和/或,第二张紧机构500与连接机构600之间设有第二弹簧605。
57.通过这种结构设置,能够为第一调节杆601与第一张紧机构400之间,和/或,第二调节杆602与第二张紧机构500之间提供柔性缓冲力,有效减小了第一调节杆601与第一张紧机构400之间、以及第二调节杆602与第二张紧机构500之间的刚性冲击,进而保护了张紧连接机构600,延长了张紧连接机构600的使用寿命。
5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张紧机构400或者第二张紧机构500位于传动件的受力侧时,第一张紧机构400或者第二张紧机构500能够通过连接机构600,分别带动第二张紧机构500或者第一张紧机构400张紧传动件300的非受力侧。
59.假设传动张紧装置水平放置,主动轮100位于从动轮200的左侧。第一张紧机构400安装于传动件300的上侧,第二张紧机构500安装于传动件300的下侧。当主动轮100驱动传动件300顺时针转动时,传动件300的上侧为受力侧,传动件300的下侧为非受力侧。此时,第一张紧机构400通过连接机构600带动第二张紧机构500压紧传动件300的下侧。当主动轮100驱动传动件300逆时针转动时,传动件300的上侧为非受力侧,传动件300的下侧为受力侧。此时,第二张紧机构500通过连接机构600带动第一张紧机构400压紧传动件300的上侧。
60.通过这种结构设置,位于受力侧的第一张紧机构400或者第二张紧机构500始终能够带动位于非受力侧的第二张紧机构500或者第一张紧机构400自动张紧传动件300的非受力侧。由此,该传动张紧装置不仅能够适用于单向传动的工况,还能够适用于双向传动的工况,其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6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传动件300为传动链。第一张紧机构400包括第一惰轮401、第一连杆402和第二连杆405。第一连杆402包括第一端403和第二端404。第二连杆405包括第三端406和第四端407。
62.其中,第一惰轮401啮合于传动件300一侧的外部。第一惰轮401转动连接至第一连杆402的第一端403。第一连杆402的第二端404与第二连杆405的第三端406固定连接。第二连杆405的第四端407与连接机构600连接。
63.第一连杆402的第二端404与第二连杆405的第三端406的连接点为第一转动铰接点408。第一连杆402能够带动第二连杆405以第一转动铰接点408为转动中心同步转动。
64.此处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定。也就是说,上述传动件300包括但是不限于传动链。
65.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张紧机构500包括第二惰轮501、第三连杆502和第四连杆505。第三连杆502包括第五端503和第六端504。第四连杆505包括第七端506和第八端507。
66.其中,第二惰轮501啮合于传动件300另一侧的外部。第二惰轮501转动连接至第三连杆502的第五端503。第三连杆502的第六端504与第四连杆505的第七端506固定连接。第四连杆505的第八端507与连接机构600连接。
67.第三连杆502的第六端504与第四连杆505的第七端506的连接点为第二转动铰接
点508。第三连杆502能够带动第四连杆505以第二转动铰接点508为转动中心同步转动。
68.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杆402能够通过第二连杆403、连接机构600和第三连杆502带动第四连杆503转动,以使第四连杆503上的第二惰轮501压紧非受力侧;或者,第四连杆503能够通过第三连杆502、连接机构600和第二连杆403带动第一连杆402转动,以使第一连杆402上的第一惰轮401压紧非受力侧。
69.又例如,可以使得第一连杆402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杆405的长度,且以由第一转动铰接点408向主动轮100和传动链轮200的中心连线所引垂线为第一界线409,第一连杆402的第一端403与第二连杆405的第四端407均位于第一界线409的远离第二张紧机构500的一侧。第三连杆502的长度大于第四连杆505的长度。且以由第二转动铰接点508向主动轮100和传动链轮200的中心连线所引垂线为第二界线509,第三连杆502的第五端503与第四连杆505的第八端507均位于第二界线509的远离第一张紧机构400的一侧。
70.此处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定。也就是说,能够满足使得第一连杆402通过第二连杆403、连接机构600和第三连杆502带动第四连杆503转动,以使第四连杆503上的第二惰轮501压紧非受力侧;或者,第四连杆503通过第三连杆502、连接机构600和第二连杆403带动第一连杆402转动,以使第一连杆402上的第一惰轮401压紧非受力侧这一情形的结构,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71.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杆402与第二连杆405之间的夹角包括100
°‑
160
°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连杆502与第四连杆505之间的夹角包括100
°‑
160
°

72.在张紧工作过程中,当第一惰轮401的啮合侧为传动件300的受力侧、第二惰轮501的啮合侧为传动件300的非受力侧时,第一惰轮401在传动件300的作用下带动第一连杆402和第二连杆405同步转动。第二连杆405通过连接机构600带动第三连杆502和第四连杆505同步转动,并驱动第二惰轮501压紧传动件300的非受力侧。
73.当第一惰轮401的啮合侧为传动件300的非受力侧、第二惰轮501的啮合侧为传动件300的受力侧时,第二惰轮501在传动件300的作用下带动第三连杆502和第四连杆505同步转动,第四连杆505通过连接机构600带动第一连杆402和第二连杆405同步转动,并驱动第一惰轮401压紧传动件300的非受力侧。
74.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张紧机构400位于第二张紧机构500的左侧。第一连杆402的上端为第一端403,下端为第二端404。第二连杆405的上端为第三端406,下端为第四端407。第一连杆402的上端连接有第一惰轮401。第一惰轮401啮合于传动件300的上侧外部。第一连杆402的第二端404与第二连杆405的第三端406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杆402的第二端404与第二连杆405的第三端406的连接点为第一转动铰接点408。第一连杆402能够带动第二连杆405以第一转动铰接点408为转动中心同步转动。同样地,第二连杆405也能够带动第一连杆402以第一转动铰接点408为转动中心同步转动。
75.第一连杆402的第一端403端点与第一转动铰接点408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杆405的第四端407端点与第一转动铰接点408之间的距离。且以由第一转动铰接点408所引的竖直线为第一界线409,第一连杆402的第一端403和第二连杆405的第四端407位于该第一界线409的左侧,即两者均位于远离第二张紧机构500的一侧。
76.第三连杆502的下端为第五端503,上端为第六端504。第四连杆505的下端为第七端506,上端为第八端507。第三连杆502的下端连接有第二惰轮501。第二惰轮501啮合于传动件300的下侧外部。第三连杆502的第六端504与第四连杆505的第七端506固定连接。且第三连杆502的第六端504与第四连杆505的第七端506的连接点为第二转动铰接点508。第三连杆502能够带动第四连杆505以第二转动铰接点508为转动中心同步转动。同样地,第四连杆505也能够带动第三连杆502以第二转动铰接点508为转动中心同步转动。
77.第三连杆502的第五端503端点与第二转动铰接点508之间的距离大于第四连杆505的第八端507端点与第二转动铰接点508之间的距离。且以由第二转动铰接点508所引的竖直线为第二界线509,第三连杆502的第五端503和第四连杆505的第八端507位于该第二界线509的右侧,即两者均位于远离第一张紧机构400的一侧。
78.第二连杆405的第四端407通过连接机构600与第四连杆505的第八端507连接。当主动轮100带动传动件300顺时针转动时,传动件300的上侧为受力侧,下侧为非受力侧。在传动件300的作用下,第一惰轮401带动第一连杆402和第二连杆405以第一转动铰接点408为转动中心顺时针同步转动,并通过连接机构600带动第四连杆505和第三连杆502以第二转动铰接点508为转动中心逆时针同步转动。由此,第三连杆502带动第二惰轮501向上挤压处于非受力侧的下侧传动件300,以使传动件300张紧。
79.同理,当主动轮100带动传动件300逆时针转动时,传动件300的上侧为非受力侧,下侧为受力侧。在传动件300的作用下,第二惰轮501带动第三连杆502和第四连杆505以第二转动铰接点508为转动中心顺时针同步转动,并通过连接机构600带动第一连杆402和第二连杆405以第一转动铰接点408为转动中心逆时针同步转动。由此,第一连杆402带动第一惰轮401向下挤压处于非受力侧的上侧传动件300,以使传动件300张紧。
80.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传动张紧装置。
81.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作业机械包括平地机。该平地机包括平衡箱。平衡箱内安装有上述传动张紧装置。
82.此处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并不能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定。也就是说,上述作业机械包括但是不限于平地机。
83.进一步,由于该作业机械包括如上所述的传动张紧装置,因此,其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项优势。
8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