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11808发布日期:2022-11-02 18:32阅读:84来源:国知局
物品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物品置物架领域,尤其是一种经翻折展开后能够呈现多种直立状态,以便用户放置行动装置而使行动装置立起的支撑架。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行动通讯技术的进步,各种如:移动电话、平板计算机或笔记本电脑等行动装置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常用物品。然而,这些行动装置经常被使用来作为观赏影片或是查询数据或社群网站经营等,其使用时多半需通过手持的方式来观看或操控,进而衍生出许多不便。
3.一般而言,当单手握持行动装置时,用户仅能用另一只手来操控与使用行动装置,相当不方便,且同时使用者的双手亦因此而受限。因此,若是能够在用户在室内使用行动装置时,利用如:桌子等平面来平放放置该行动装置,则可让用户可空出双手来使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该种行动装置也仅能平放于桌面,导致用户不易观看到屏幕内容,或是以不方便操作的角度来对屏幕进行操作控制,其使用上仍有诸多不便之处而必须改善。
4.有鉴于此,本技术人系累积从事多年相关行业之丰富经验,构思并提出一种翻折式物品支撑结构,以解决现有使用方式的缺失。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揭露一种物品支撑结构,其包含一基板,该基板的一面可以非永久固定方式或永久固定方式与一物品耦合;以及一支撑体,该支撑体的一端与该基板相连,使该支撑体可相对于该基板翻折。该支撑体还包含一子支撑体,该子支撑体的一端与该支撑体的一部分相连,使得该子支撑体可相对于该支撑体翻折,该子支撑体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摩擦力部,该第一摩擦力部可相对于该子支撑体翻折,该子支撑体与该支撑体连接处与该第一摩擦力部之间设有连接部。其中,该基板相对于与该物品相耦合的另一面具有一第二摩擦力部。该第一摩擦力部与该第二摩擦力部可相互贴合,且该第一摩擦力部与该第二摩擦力部分别具有磁性使两者可相互吸引。该第一摩擦力部通过其一面与该第二摩擦力部的一面相互贴合。
6.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二摩擦力部的摩擦力系数与该基板的其他部分的摩擦力系数不同;尤其是该第二摩擦力部的摩擦力系数大于该基板的其他部分的摩擦力系数。该第一摩擦力部的摩擦力系数与该支撑体的其他部分的摩擦力系数不同;尤其是该第一摩擦力部的摩擦力系数大于该支撑体的其他部分的摩擦力系数。
7.在支撑状态中,该第一摩擦力部与该第二摩擦力部相互抵接且该第一摩擦力部可与该第二摩擦力部任何一处贴合。该物品支撑结构在支撑状态且当该物品抵靠于该物品支撑结构时,通过该第一摩擦力部与该第二摩擦力部之间的摩擦力使该物品支撑结构维持支撑状态。该第一摩擦力部与该第二摩擦力部通过磁力相互吸引而贴合,且该子支撑体与该支撑体贴合。该物品的重力通过该连接部导向该第一摩擦力部与该第二摩擦力部而增加该
第一摩擦力部与该第二摩擦力部之间的摩擦力。
8.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基板还包含一容置空间用以放置如信用卡等其他物品于其中。
附图说明
9.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10.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弯折后的立体图(一)。
11.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弯折后的立体图(二)。
12.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弯折后的立体图(三)。
13.图5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图。
14.图6为本技术的另一使用状态图。
15.图7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收纳状态的立体图(一)。
16.图8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后视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物品支撑结构;10基板;11第二摩擦力部;15容置空间; 151容置空间窗口;20支撑体;21子支撑体;211第一摩擦力部; 212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19.本技术中所述的非永久固定方式是指通过如:磁性、魔鬼毡(或称为魔术贴)、可拆卸式卡合机制、或可重复黏贴胶等方式将两件物体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并可随时解除两件物体的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本技术中所述的永久固定方式是指通过如:非重复黏贴胶、缝纫、或钉合等方式使两件物体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
20.本技术中所述的耦合是指透过上述非永久固定方式或永久固定方式使两物体相互固定、连接、接合、或相连。本技术中所述的磁性,包含永久磁性、非永久磁性、或具铁磁性的特性。
21.尽管「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在本文中可以用于描述各种组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但是这些组件、部件、区域、及/或部分不应受该等术语的限制。该等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组件、部件、区域、或部分与另一个组件、部件、区域、层或部分区分开。因此,以下所述之「第一

」、可以被解释为「第二

」或「第三

」而不脱离本文之教示。
22.请参照图1及2,本技术所提供的物品支撑结构1主要包含一基板10,以及一支撑体20。该基板10一面可以非永久固定方式或永久固定方式与一物品耦合。该支撑体20的一端与该基板10相连,使该支撑体20可相对于该基板10翻折。
23.请参照图2及3,本技术的特色在于该支撑体20还包含一子支撑体21,该子支撑体21的一端与该支撑体20的一部分相连,使得该子支撑体21可相对于该支撑体20翻折。该子支撑体21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摩擦力部211,该第一摩擦力部211可相对于该子支撑体 21翻折,该子支撑体21与该支撑体20连接处与该第一摩擦力部211 之间设有连接部212。而该基板10相对于可与物品相耦合的另一面具有一第二摩擦力部11。请参照图3,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可相互贴合,且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分别具有磁性使两者可相互吸引。
24.通过弯折该支撑体20以及该子支撑体21,本技术可呈现收纳状态(如图1及7所示),以及支撑状态(如图3-6所示)。本技术主要是利用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之间的摩擦力以达到固定物品支撑结构1的支撑状态。且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皆呈现平面状,因此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可通过其一面相互贴合。在收纳状态中,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通过磁力相互吸引而贴合,且该子支撑体21与该支撑体20贴合。
25.为了增加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之间的摩擦力,该第二摩擦力部11的摩擦力系数可与该基板10的其他部分的摩擦力系数不同。例如,该第二摩擦力部11的摩擦力系数大于该基板10 的其他部分的摩擦力系数,藉此提升摩擦力,可使物品支撑结构1 的支撑状态更为稳定,也可支撑更重的物品。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改变该第一摩擦力部211的摩擦力系数来达到此效果,例如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支撑体20的其他部分的摩擦力系数不同,进一步而言,该第一摩擦力部211的摩擦力系数可大于该支撑体20的其他部分的摩擦力系数。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以及该第二摩擦力部11可以不同于其他部位的材质制成,或是可在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以及该第二摩擦力部11上黏贴摩擦力系数较高的材质来达成提升摩擦力。因为摩擦力与垂直力成正比的缘故,在某些实施例中,可通过增加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的磁力的吸引力来达到增加两者之间摩擦力的效果。
26.请参照图3及4,本技术的另一特点在于在支撑状态中,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相互抵顶且该第一摩擦力部211 可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任何一处贴合。藉此,使用者可任意调整该第一摩擦力部211在该第二摩擦力部11上的相对位置,进而任意调整物品支撑结构1支撑状态的支撑高度且不受到限制。另外,该物品支撑结构1在支撑状态且当该物品抵靠于该物品支撑结构1时,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之间的摩擦力使该物品支撑结构1维持支撑状态,且第一摩擦力部211不会相对于该第二摩擦力部11滑动。该物品的重力通过该连接部212导向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而增加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之间的摩擦力。
27.请参照图5及6,在使用时,可将物品及本物品支撑结构1以横躺或直立的方式摆放,以提供使用者不同的使用角度。
28.请参考图7及8,该基板10可还包含一容置空间15。该容置空间15可用于容置例如证件、信用卡、交通卡。该容置空间15还包含一容置空间窗口151,使得使用者可通过容置空间窗口151将储存于容置空间15的证件、信用卡、交通卡推出。
29.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 11可各设置有魔鬼毡,而不使用磁性使两者相互固定。因此该第一摩擦力部211与该第二摩擦力部11的摩擦力系数不需要与物品支撑结构1的其他部分的摩擦力系数不同,仍可达到使本物品支撑结构1 达到支撑的效果。在此实施例中,使用者也可任意调整该第一摩擦力部211在该第二摩擦力部11上的相对位置,进而任意调整物品支撑结构1支撑状态的支撑高度且不受到限制。
30.综上所述,本技术的物品支撑结构1可在翻折展开后定位固定以形成供放置如手机等物品,让使用者可简易且便利地使用,藉此物品即可依据使用者所需的角度或方向予以放置以观看或操作,大幅提升使用者的生活便利性。进一步地,本技术可在非使用时对合折叠收纳,方便使用及收纳携带。
31.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实施之范围;故在不脱离本技术之精神与范围下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涵盖于本技术之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