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78855发布日期:2022-07-09 01:27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阀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


背景技术:

2.高温截止阀是指关闭件(阀瓣)沿阀座中心线移动的阀门,根据阀瓣的这种移动形式,阀座通口的变化是与阀瓣行程成正比例关系,由于该类阀门的阀杆开启或关闭行程相对较短,而且具有非常可靠的切断功能,又由于阀座通口的变化与阀瓣的行程成正比例关系,非常适合于对流量的调节,因此,这种类型的阀门非常适合作为切断或调节以及节流使用。
3.经检索,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温截止阀,(公布号为cn 214699440 u2),该专利技术虽然采用机械隔热代替了水冷的效果,从而避免了水冷造成的制造成本高,避免了手轮被阀体的温度传递,对使用者造成伤害,但是手轮转动圈数角度,产生的阻力较大问题,从而导致高温截止阀使用时的阻力较大,并且手轮温度过高无法转动,机械隔热效果较差,水冷降温成本又高,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后期使用的成本高,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其阻力较小,避免了水冷降温,无需经常维护,成本较低,避免了手轮因温度传导导致高温,无法转动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左侧与第一空心柱的右侧中部连通,所述连通管的右侧与第二空心柱的左侧中部连通,所述连通管的顶端中部与空心管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空心柱的右侧中部四周靠近边缘处等距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右端等距固定连接在第二空心柱的左侧中部四周靠近边缘处,所述空心管的顶部设置有转动机构;
7.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顶端中部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底端中部设置有第一孔洞,所述凹槽的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橡胶垫的顶部,所述第一螺纹杆的顶端中部左右侧均设置有第二孔洞,所述第二孔洞均依次贯穿第一螺纹杆和橡胶垫,所述第一螺纹杆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在第二螺纹杆的底端,所述第二螺纹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手轮的底端中部;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孔洞转动到凹槽上方,介质通过第一孔洞和凹槽进行输送,关闭输送,将第一螺纹杆转动半圈,使第二孔洞转离凹槽上方即可,配合直通式结构,使其阻力较小。
9.进一步地,所述手轮的顶端中部设置有齿轮槽,所述齿轮槽的顶端设置有圆形齿
轮,所述圆形齿轮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固定柱的底部,所述固定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直角杆;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不使用时将直角杆放置在固定环上,使用时将圆形齿轮与齿轮槽卡合,转动直角杆半圈即可,避免了水冷降温,无需经常维护,成本较低,避免了手轮因温度传导导致高温,无法转动的问题。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空心柱和第二空心柱相邻的一侧前端顶部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杆的左右端,所述支撑杆的前侧中部右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固定环便于用来放置直角杆。
13.进一步地,所述直角杆的外侧一端设置有橡胶套;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对直角杆的外侧进行保护。
15.进一步地,所述空心管的外侧中部设置有标签贴;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在标签贴上记录使用年限,转动方向,和高温截止阀的型号等信息。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空心柱的内侧左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密封圈的外侧右端,所述第二空心柱的内侧右端固定连接在第二密封圈的外侧左端;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加强了密封性。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空心柱和第二空心柱的中部四周均等距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孔洞,所述连通管的外侧中部左右端均设置有保护套;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三孔洞便于与管道连接,保护套进行隔热保护,防止触碰到连通管产生烫伤。
21.进一步地,所述空心管的内侧螺纹连接在第二螺纹杆的中部;
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使第二螺纹杆螺纹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
23.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手轮转动使第二螺纹杆转动,从而使第一螺纹杆带动橡胶垫转动,当第二孔洞转动到凹槽上方时,介质通过第一孔洞和凹槽进行输送,当关闭输送时,只需要将第一螺纹杆转动半圈,使第二孔洞转离凹槽上方即可,再配合直通式结构,从而使其阻力较小。
25.2、本实用新型中,将圆形齿轮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固定柱的底部,固定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直角杆,不使用时将直角杆放置在固定环上,使用时将圆形齿轮与齿轮槽卡合,转动直角杆半圈即可,避免了水冷降温,无需经常维护,成本较低,避免了手轮因温度传导导致高温,无法转动的问题。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的组件概括图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的正视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的俯视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的结构拆分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的局部结构图。
31.图例说明:
32.1、连通管;2、第一空心柱;3、第二空心柱;4、空心管;5、转动机构;501、手轮;502、固定件;503、凹槽;504、第一孔洞;505、第一螺纹杆;506、橡胶垫;507、第二孔洞;508、第二螺纹杆;6、齿轮槽;7、圆形齿轮;8、固定柱;9、直角杆;10、连接杆;11、第一密封圈;12、第二密封圈;13、标签贴;14、第三孔洞;15、支撑杆;16、固定环;17、保护套;18、橡胶套。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4.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小阻力的直通式高温截止阀,包括连通管1,连通管1的左侧与第一空心柱2的右侧中部连通,连通管1的右侧与第二空心柱3的左侧中部连通,连通管1的顶端中部与空心管4的底部连通,第一空心柱2的右侧中部四周靠近边缘处等距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杆10,连接杆10的右端等距固定连接在第二空心柱3的左侧中部四周靠近边缘处,空心管4的顶部设置有转动机构5;
35.转动机构5包括固定件502,固定件502的顶端中部设置有凹槽503,凹槽503的内侧底端中部设置有第一孔洞504,凹槽503的内壁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505,第一螺纹杆505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橡胶垫506的顶部,第一螺纹杆505的顶端中部左右侧均设置有第二孔洞507,第二孔洞507均依次贯穿第一螺纹杆505和橡胶垫506,第一螺纹杆505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在第二螺纹杆508的底端,第二螺纹杆508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手轮501的底端中部,使用时通过第二孔洞507转动到凹槽503上方,介质通过第一孔洞504和凹槽503进行输送,关闭输送,将第一螺纹杆505转动半圈,使第二孔洞507转离凹槽503上方即可,配合直通式结构,使其阻力较小。
36.手轮501的顶端中部设置有齿轮槽6,齿轮槽6的顶端设置有圆形齿轮7,圆形齿轮7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固定柱8的底部,固定柱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直角杆9,不使用时将直角杆9放置在固定环16上,使用时将圆形齿轮7与齿轮槽6卡合,转动直角杆9半圈即可,避免了水冷降温,无需经常维护,成本较低,避免了手轮501因温度传导导致高温,无法转动的问题。
37.第一空心柱2和第二空心柱3相邻的一侧前端顶部分别固定连接在支撑杆15的左右端,支撑杆15的前侧中部右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环16,固定环16便于用来放置直角杆9,直角杆9的外侧一端设置有橡胶套18,便于对直角杆9的外侧进行保护,空心管4的外侧中部设置有标签贴13,便于在标签贴13上记录使用年限,转动方向,和高温截止阀的型号等信息,第一空心柱2的内侧左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密封圈11的外侧右端,第二空心柱3的内侧右端固定连接在第二密封圈12的外侧左端,通过第一密封圈11和第二密封圈12加强了密封性,第一空心柱2和第二空心柱3的中部四周均等距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孔洞14,连通管1的外侧中部左右端均设置有保护套17,通过第三孔洞14便于与管道连接,保护套17进行隔热保护,防止触碰到连通管1产生烫伤,空心管4的内侧螺纹连接在第二螺纹杆508的中部,便于使第二螺纹杆508螺纹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螺纹杆505转动。
38.工作原理:通过手轮501转动使第二螺纹杆508转动,从而使第一螺纹杆505带动橡
胶垫506转动,当第二孔洞507转动到凹槽503上方时,介质通过第一孔洞504和凹槽503进行输送,当关闭输送时,只需要将第一螺纹杆505转动半圈,使第二孔洞507转离凹槽503上方即可,再配合直通式结构,从而使其阻力较小,并且将圆形齿轮7的顶端中部固定连接在固定柱8的底部,固定柱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直角杆9,不使用时将直角杆9放置在固定环16上,使用时将圆形齿轮7与齿轮槽6卡合,转动直角杆9半圈即可,避免了水冷降温,无需经常维护,成本较低,避免了手轮501因温度传导导致高温,无法转动的问题。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