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用制动钳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14447发布日期:2022-08-31 00:23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用制动钳托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工具及其相关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轨道交通用制动钳托架。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的种类较多,比如:水上交通工具、陆地交通工具以及空中交通工具,而陆地交通工具又可划分为有轨交通工具与无轨交通工具,其中,有轨交通工具上安置了制动钳,制动钳的安置用于对行驶过程中的有轨交通工具进行制动,且为了增加制动钳的稳定性以及保护制动钳,人们在制动钳上安置了托架。
3.经检索,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4007854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制动钳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固定槽a、固定槽b、制动盘清洁单元、铁屑吸附单元、连接基座a、连接基座b、多个散热排孔、多个散热孔,制动盘清洁单元包括第一安装架、第二安装架以及刮件,第一安装架与连接基座a连接,第二安装架可调节连接于第一安装架并可实现第二安装架在前、后方向的自动补偿移动,刮件固定连接于第二安装架的下端面。
4.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5.1、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4007854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制动钳支架中通过设置的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安装移动块、固定柱和弹簧来带动和限定第二安装架的移动轨迹,但安装移动块在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一安装架之间的摩擦力较大,进而造成安装移动块在移动过程中卡死,进而造成刮件在移动过程中卡死;
6.2、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4007854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制动钳支架中设置的柄部和刮部通过插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但如此存在刮部在工作的过程中与柄部脱离,即柄部与刮部之间的稳定性不佳,且加强板与刮部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进而造成加强板与刮部之间不可拆分,进而造成加强板与刮部中的任意一个因受损无法工作时而造成对加强板和刮部整个的更换,进而增加了材料的浪费。
7.因此,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4007854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制动钳支架,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用制动钳托架,通过设置连接组件和清刮组件,解决了在专利公告号为cn214007854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新型汽车制动钳支架中的刮件在随安装移动块移动的过程中因摩擦产生卡死,以及柄部与刮部之间的稳定性不佳和增加了材料的浪费的问题。
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10.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轨道交通用制动钳托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上表面连接的上连接基座的一侧表面连接有第三安装架,所述第三安装架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含有滚轮和第二安装架,所述第二安装架的上表面左右对称连接滚
轮,所述滚轮的左右两表面对称连接的连接轴的圆周面上转动连接的滑块的下表面连接在第二安装架的上表面上,所述滑块的前表面贯穿连接的横轴的前后两端面连接在第三安装架的下表面左右对称开设的矩形凹槽的前后两内侧壁上,所述横轴的圆周面后部套接的第二弹簧的前后两表面分别与滑块的后表面和矩形凹槽的后内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架的下表面中部设置有清刮组件,所述清刮组件包含有加强板、连接柄和刮板,所述第二安装架的下表面中部连接的连接柄的下表面左右对称开设有矩形插槽,所述刮板的上表面连接的插块插接在矩形插槽的内侧,所述插块的外表面等间距开设的柱形孔槽的内侧表面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外表面连接的外螺纹杆贯穿连接柄的左右两表面等间距开设的通孔本体,所述外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所述加强板的左右两表面等间距分布的插轴插接在刮板的外表面等间距开设的插孔的内侧。
11.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主体的一侧表面上部连接有上耳板,所述上耳板的前表面开设有上内螺纹通孔,具体地,上内螺纹通孔的存在,用于螺纹连接外界螺丝,进而对上耳板在安装面上的位置进行锁定。
12.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主体的一侧表面下部连接有下耳板,所述下耳板的前表面开设有下内螺纹通孔,具体地,下内螺纹通孔的存在,用于螺纹连接外界螺丝,进而对下耳板在安装面上的位置进行锁定。
13.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主体的前表面呈矩形阵列开设有散热孔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上表面连接的上连接基座上开设有散热排孔,具体的,散热孔主体的存在,用于支架主体在工作过程中热量的散出,散热排孔的存在,用于上连接基座在工作过程中热量的散出。
14.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基座的上表面一侧等间距开设有内螺纹孔槽,所述上连接基座上的第三安装架的上表面一侧等间距开设的第一内螺纹通孔的内侧螺纹连接有螺钉,所述螺钉贯穿第一内螺纹通孔与内螺纹孔槽螺纹连接,具体地,螺钉的存在,使得上连接基座与第三安装架之间可拆式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主体的下表面连接的下连接基座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架,所述下连接基座的上表面一侧中部开设有u形通槽,所述第一安装架的一侧表面中部连接的耳座位于u形通槽的内侧,所述耳座的前后两表面对称连接的外螺纹轴销与下连接基座上的u形通槽的前后两侧转动连接,所述外螺纹轴销的圆周面外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安装架的前后两表面对称镶嵌有侧永磁体,所述第一安装架的下表面镶嵌有下永磁体,具体地,外螺纹轴销的存在,使得第一安装架受到外力时,以外螺纹轴销为轴作圆弧移动,第一螺母的存在,用于锁定外螺纹轴销的位置,第一安装架的存在,用于收集金属磨屑,侧永磁体和下永磁体的存在,用于吸附金属磨屑。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连接组件,支架主体的上表面连接的上连接基座的一侧表面连接有第三安装架,第三安装架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含有滚轮和第二安装架,第二安装架的上表面左右对称连接滚轮,滚轮的左右两表面对称连接的连接轴的圆周面上转动连接的滑块的下表面连接在第二安装架的上表面上,滑块的前表面贯穿连接的横轴的前后两端面连接在第三安装架的下表面左右对称开设的矩形凹槽的前后两内侧壁上,横轴的圆周面后部套接的第二弹簧的前后两表面分别与滑块的后表面和矩形凹槽的后内侧壁连接,如此设计,使得第二安装架在工作中磨损时,第二弹簧伸展,使得滚轮沿着
矩形凹槽向前滚动,带动滑块沿着横轴向前移动,带动第二安装架向前移动,进而带动清刮组件向前移动,进而使得刮板向前移动,进而使得刮板始终抵于制动盘,在此过程中,通过滚轮的滚动带动第二安装架移动,降低了第二安装架在移动过程中的摩擦力,进而防止了第二安装架在移动过程中卡死,进而防止了清刮组件在移动的过程卡死,进而有利于第二安装架的移动,进而有利于清刮组件的移动。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清刮组件,第二安装架的下表面中部设置有清刮组件,清刮组件包含有加强板、连接柄和刮板,第二安装架的下表面中部连接的连接柄的下表面左右对称开设有矩形插槽,刮板的上表面连接的插块插接在矩形插槽的内侧,插块的外表面等间距开设的柱形孔槽的内侧表面连接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外表面连接的外螺纹杆贯穿连接柄的左右两表面等间距开设的通孔本体,外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加强板的左右两表面等间距分布的插轴插接在刮板的外表面等间距开设的插孔的内侧,如此设计,使得第二螺母对外螺纹杆的位置进行限定,进而防止了外螺纹杆脱离通孔本体的内侧,进而对插块在矩形凹槽内侧的位置进行限定,进而增加了刮板在连接柄上的稳定性,且刮板与加强板之间通过插轴和插孔进行连接,进而使得刮板和加强板之间可拆式连接,进而防止了刮板和加强板中任意一个因受损无法工作时而造成的需要对整个刮板和加强板进行更换,进而降低了材料的浪费。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架主体、下连接基座和下连接基座的连接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下连接基座和第一安装架的连接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连接基座和第三安装架的连接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组件和第三安装架的连接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清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7.1、支架主体;11、散热孔主体;2、下耳板;21、下内螺纹通孔;3、下连接基座;31、u形通槽;4、第一安装架;41、外螺纹轴销;42、侧永磁体;43、下永磁体;44、耳座;45、第一螺母;5、清刮组件;51、插轴;52、加强板;53、插孔;54、柱形孔槽;55、第一弹簧;56、矩形插槽;57、外螺纹杆;58、第二螺母;59、连接柄;510、通孔本体;511、插块;512、刮板;6、连接组件;61、横轴;62、第二弹簧;63、滑块;64、连接轴;65、滚轮;66、第二安装架;7、第三安装架;71、第一内螺纹通孔;72、螺钉;73、矩形凹槽;8、上连接基座;81、内螺纹孔槽;82、散热排孔;9、上耳板;91、上内螺纹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
29.请参阅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轨道交通用制动钳托架,包括支架主体1,支架主体1的上表面连接的上连接基座8的一侧表面连接有第三安装架7,第三安装架7的下表面设置有连接组件6,连接组件6包含有滚轮65和第二安装架66,第二安装架66的上表面左右对称连接滚轮65,滚轮65的左右两表面对称连接的连接轴64的圆周面上转动连接的滑块63的下表面连接在第二安装架66的上表面上,滑块63的前表面贯穿连接的横轴61的前后两端面连接在第三安装架7的下表面左右对称开设的矩形凹槽73的前后两内侧壁上,横轴61的圆周面后部套接的第二弹簧62的前后两表面分别与滑块63的后表面和矩形凹槽73的后内侧壁连接,具体地,当第二安装架66在工作中磨损时,使得第二弹簧62伸展,使得滚轮65沿着矩形凹槽73向前滚动,带动滑块63沿着横轴61向前移动,带动第二安装架66向前移动,进而带动清刮组件5向前移动,进而使得刮板512向前移动,进而使得刮板512始终抵于制动盘;
30.第二安装架66的下表面中部设置有清刮组件5,清刮组件5包含有加强板52、连接柄59和刮板512,第二安装架66的下表面中部连接的连接柄59的下表面左右对称开设有矩形插槽56,刮板512的上表面连接的插块511插接在矩形插槽56的内侧,插块511的外表面等间距开设的柱形孔槽54的内侧表面连接有第一弹簧55,第一弹簧55外表面连接的外螺纹杆57贯穿连接柄59的左右两表面等间距开设的通孔本体510,外螺纹杆57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母58,加强板52的左右两表面等间距分布的插轴51插接在刮板512的外表面等间距开设的插孔53的内侧,具体地,使用者转动第二螺母58,直至使得第二螺母58完全脱离外螺纹杆57上为止,接着,使用者对外螺纹杆57施加靠近连接柄59方向的外力,使得第一弹簧55收缩,直至使得外螺纹杆57贯穿通孔本体510进入柱形孔槽54的内侧为止,接着,使用者对刮板512施加向下的外力,带动插块511向远离矩形插槽56内侧的方向移动,直至使得插块511完全脱离矩形插槽56的内侧为止,至此,使用者完成连接柄59与刮板512之间的拆分;反之,使用者完成连接柄59与刮板512之间的连接;当使用者完成连接柄59于刮板512之间的拆分后,使用者对刮板512施加远离加强板52方向的外力,使得插轴51向远离插孔53内侧的方向移动,直至使得插轴51完全脱离插孔53的内侧为止,至此,使用者完成对刮板512与加强板52之间的拆分;反之,使用者完成对刮板512与加强板52之间的连接。
31.其中如图2所示,支架主体1的一侧表面上部连接有上耳板9,上耳板9的前表面开设有上内螺纹通孔91,具体地,使用者将上耳板9放置在安装面上,接着,使用者将外界螺丝螺纹连接上内螺纹通孔91的内侧,直至使得外界螺丝将上耳板9锁定连接在安装面上为止;
32.支架主体1的一侧表面下部连接有下耳板2,下耳板2的前表面开设有下内螺纹通孔21,具体地,使得将上耳板9锁定连接在安装面上后,使用者将下耳板2放置在安装面上,接着,使用者将外界螺丝螺纹连接下内螺纹通孔21的内侧,直至使得外界螺丝将下耳板2锁定连接在安装面上为止,至此,使用者将支架主体1锁定连接在安装面上。
33.其中如图2、4所示,支架主体1的前表面呈矩形阵列开设有散热孔主体11,支架主体1的上表面连接的上连接基座8上开设有散热排孔82,具体地,该装置在工作过程中,支架主体1因与其他部件产生摩擦,进而造成热量,此时,热量从散热孔主体11排出;同样地,上连接基座8与其他部件产生摩擦,造成热量,此时,热量从散热排孔82排出。
34.其中如图4所示,上连接基座8的上表面一侧等间距开设有内螺纹孔槽81,上连接
基座8上的第三安装架7的上表面一侧等间距开设的第一内螺纹通孔71的内侧螺纹连接有螺钉72,螺钉72贯穿第一内螺纹通孔71与内螺纹孔槽81螺纹连接,具体地,使用者对螺钉72施加旋转的外力,使得螺钉72转动且向远离内螺纹孔槽81的方向移动,直至使得螺钉72完全脱离上连接基座8上为止,接着,至此,使用者完成对上连接基座8与第三安装架7之间的拆分;反之,使用者完成对上连接基座8与第三安装架7之间的连接。
35.其中如图3所示,支架主体1的下表面连接的下连接基座3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架4,下连接基座3的上表面一侧中部开设有u形通槽31,第一安装架4的一侧表面中部连接的耳座44位于u形通槽31的内侧,耳座44的前后两表面对称连接的外螺纹轴销41与下连接基座3上的u形通槽31的前后两侧转动连接,外螺纹轴销41的圆周面外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母45,第一安装架4的前后两表面对称镶嵌有侧永磁体42,第一安装架4的下表面镶嵌有下永磁体43,具体地,使用者转动第一螺母45,直至使得第一螺母45远离下连接基座3为止,接着,使用者对第一安装架4施加外力,使得第一安装架4以外螺纹轴销41为轴作圆弧移动,直至使得第一安装架4移动至工作位置上为止,接着,使用者拧紧第一螺母45,即使得第一螺母45与下连接基座3接触;当该装置中的部件相互摩擦产生金属磨屑时,金属磨屑被侧永磁体42和下永磁体43所吸附,进而使得金属磨屑集中在第一安装架4的内部,其中,第一安装架4为整体呈盒状。
3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