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杆式枢纽器及使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47263发布日期:2022-09-27 20:36阅读:82来源:国知局
连杆式枢纽器及使用其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涉及一种枢纽器,尤指一种适用于可挠式显示器的连杆式枢纽器。


背景技术:

2.随着可挠性萤幕的技术逐渐成熟,目前的手机、平板等装置已经开始应用可挠性萤幕将装置设计成可折叠,使装置在不使用时可对折以方便收纳。可挠性萤幕虽然相较于传统具有一定的挠性,但在挠曲时仍需确保萤幕具有足够大的挠曲半径,同时需确保萤幕在展开及挠曲状态时不会被拉长或挤压。一般笔电枢纽器虽然可通过设计来改变萤幕承受的挠曲半径,但因笔电枢纽器只能环绕固定的一轴心转动,因而无法避免萤幕对应于枢纽器的部份在展开及挠曲状态时被拉长或挤压。
3.为了解决萤幕可能被拉长或挤压的问题,目前有业者设计出连杆式枢纽器,其借由多个连杆机构彼此连接,来使枢纽器的两端在相对翻转的同时能够产生相对移动,借以使萤幕对应于枢纽器的部份在展开及挠曲状态时保持固定长度。
4.然而,连杆式枢纽器虽然能够产生较复杂的运动轨迹来满足挠性显示器的需求,但现有的连杆式枢纽器的转动阻力对尺寸公差极为敏感,一般的尺寸公差便会导致巨大的转动阻力(即枢纽器的扭力)变化,实务上无法制造出具有稳定转动阻力的连杆式枢纽器。
5.因此,现有技术的连杆式枢纽器实有待加以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6.有鉴于前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杆式枢纽器,使枢纽器在转动的过程中稳定的转动。
7.为达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连杆式枢纽器,包含
8.一第一装置连接座及一第二装置连接座;
9.至少一连动组件,其连接该第一装置连接座及该第二装置连接座:该连动组件具有
10.一第一连动件,其两端分别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连动件的该第一端连接该第一装置连接座,该第一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连接该第二装置连接座;
11.一第二连动件,其相邻该第一连动件,该第二连动件的两端分别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二连动件的该第一端连接该第一装置连接座,该第二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连接该第二装置连接座;
12.一中央转轴,其穿设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一连动件及该第二连动件,并使该第二连动件及该第一连动件能以该中央转轴为轴相对转动;当该第二连动件及该第一连动件相对转动时,该第一装置连接座与该第二装置连接座相对彼此翻转并且同时相对彼此移动;
13.其中,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一连动件上形成有一弹性区及一摩擦部;该摩擦部突出于该弹性区,且朝该第二连动件的方向突伸;当该第二连动件相对该第一连动件转动时,该
摩擦部能抵靠并且摩擦该第二连动件的一摩擦面以形成转动阻力。
14.为达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连杆式枢纽器,包含
15.一第一装置连接座及一第二装置连接座;
16.至少一连动组件,其连接该第一装置连接座及该第二装置连接座:该连动组件具有
17.一第一连动件,其两端分别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一连动件的该第一端连接该第一装置连接座,该第一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连接该第二装置连接座;
18.一第二连动件,其相邻该第一连动件,该第二连动件的两端分别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该第二连动件的该第一端连接该第一装置连接座,该第二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连接该第二装置连接座;
19.一中央转轴,其穿设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一连动件及该第二连动件,并使该第二连动件及该第一连动件能以该中央转轴为轴相对转动,当该第二连动件及该第一连动件相对转动时,该第一装置连接座与该第二装置连接座相对彼此翻转并且同时相对彼此移动;
20.其中,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一连动件上形成有一摩擦部;该摩擦部朝该第二连动件的方向突伸;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二连动件上形成有一弹性区;当该第二连动件相对该第一连动件转动时,该第一连动件的该摩擦部能抵靠并且摩擦该第二连动件的该弹性区以形成转动阻力。
21.为达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包含
22.前述的连杆式枢纽器;
23.一第一支撑板,其连接该连杆式枢纽器的该第一装置连接座;
24.一第二支撑板,其连接该连杆式枢纽器的该第二装置连接座。
2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连动组件的两个连动件(即第一连动件与第二连动件)中,至少一个连动件(即第一连动件)上突出形成有摩擦部,摩擦部朝相邻的另一连动件(即第二连动件)突伸,借以在转动过程中可以摩擦另一连动件以形成转动阻力。进一步来说,摩擦部是突出形成于片状的弹性区上,因此当摩擦部抵靠另一连动件时,弹性区会发生适度的变形以使摩擦部的抵靠力量保持稳定,进而使摩擦力保持稳定。
26.简单来说,借由将摩擦部突出形成于片状的弹性区上,本实用新型的摩擦部可以在一般尺寸公差范围内产生稳定的转动阻力,进而能够改善使用手感,并且降低安装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损伤机率。
27.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连杆式枢纽器,其中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一连动件上的该弹性区的一侧面凹设形成有一弱化孔,该弱化孔的位置错开该摩擦部,并且降低该摩擦部抵靠该第二连动件的力量。
28.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连杆式枢纽器,其中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一连动件上的该弱化孔为一长孔而具有相对的两长边;该摩擦部位于该弱化孔的其中一该长边上。
29.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连杆式枢纽器,其中该弹性区为片状。
30.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连杆式枢纽器,其中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一连动件及该第二连动件均为片状,并且该第一连动件及该第二连动件相互平行。
31.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连杆式枢纽器,其中该第一装置连接座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变形调节槽;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一连动件的该第一端能滑动地设于该第一变形调节槽内;
其中该第一变形调节槽的槽宽对应相对应的该第一端的厚度以限制该第一端沿该中央转轴的轴向的位移量;该第二装置连接座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变形调节槽;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二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能滑动地设于该第二变形调节槽内;其中该第二变形调节槽的槽宽对应相对应的该第二端的厚度以限制该第二端沿该中央转轴的轴向的位移量。
32.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连杆式枢纽器,其中该第一装置连接座的该第一变形调节槽的数量为多个,该第一变形调节槽沿该中央转轴的轴向排列;该连动组件的数量为多个,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一连动件的该第一端能滑动地设于其中一该第一变形调节槽内;其中该第一变形调节槽的槽宽对应相对应的该第一连动件的该第一端的厚度以限制相对应的该第一端沿该中央转轴的轴向的位移量;该第二装置连接座的该第二变形调节槽的数量为多个,该第二变形调节槽沿该中央转轴的轴向排列;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二连动件的该第二端能滑动地设于其中一该第二变形调节槽内;其中该第二变形调节槽的槽宽对应相对应的该第二连动件的该第二端的厚度以限制相对应的该第一端沿该中央转轴的轴向的位移量;任二相邻的该连动组件之间具有一间隔片,该间隔片使二相邻的该连动组件之间形成一弹性缝。
33.进一步而言,所述的连杆式枢纽器,其中各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二连动件可以该中央转轴为轴相对该第一连动件转动而使该连杆式枢纽器从一展开状态逐渐转换至一收折状态;其中,于该展开状态及该收折状态时,各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一连动件上的该摩擦部抵靠该第二连动件的一侧缘以限制该第二连动件相对该第一连动件转动;其中,当该连杆式枢纽器介于该展开状态及该收折状态之间时,各该连动组件的该第一连动件上的该摩擦部抵靠该第二连动件的一摩擦面以形成转动阻力,在摩擦部两端落下时,可达到固定枢纽与释放扭力的目的。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杆式枢纽器于展开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3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杆式枢纽器的立体元件分解图。
3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杆式枢纽器的连动组件的立体元件分解图。
37.图4至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杆式枢纽器的侧视动作图,显示连杆式枢纽器从图4的展开状态逐渐转换至图7的收折状态。
38.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杆式枢纽器于展开状态的上视示意图,图8中仅显示其中两组连动组件。
39.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杆式枢纽器沿图4的b-b割面线的剖视示意,显示第一连动件的摩擦部抵靠该第二连动件的一侧缘以限制第二连动件相对第一连动件转动。
40.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杆式枢纽器沿图5的a-a割面线的剖视示意,显示当连杆式枢纽器脱离展开状态后,摩擦部抵靠第二连动件的一摩擦面以形成转动阻力,并且弹性区因施加于摩擦部的反作用力而产生弹性变形。
41.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杆式枢纽器于收折状态的立体外观图。
42.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于展开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43.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于收折状态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4.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45.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连杆式枢纽器包含一第一装置连接座10、一第二装置连接座20、至少一连动组件30及一中央转轴40;且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具有一第一滑轴50、一第一转轴60、一第二滑轴70及一第二转轴80。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连动组件30的数量为多个。
46.请配合参阅图12及图13所示,前述的第一装置连接座10及第二装置连接座20较佳地分别连接一可携式电子装置a的一第一支撑板a1及一第二支撑板a2,可携式电子装置a的一挠性萤幕贴合于第一支撑板a1及第二支撑板a2上,本实用新型的连杆式枢纽器隐藏于挠性萤幕下。可携式电子装置a较佳地为可折叠式手机或平板电脑。
47.请配合参阅图1、图2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置连接座10上形成有一滑轴孔11、一转轴孔12及多个第一变形调节槽13。滑轴孔11及一转轴孔12形成于第一装置连接座10的一侧面,滑轴孔11为一弧形长孔。多个第一变形调节槽13凹设形成于第一装置连接座10的顶面,并且沿该前述中央转轴40的轴向排列。在连动组件30的数量为一的实施例中,第一变形调节槽13的数量也只有一个。第二装置连接座20上同样形成有一滑轴孔21、一转轴孔22及多个第二变形调节槽23,多个第二变形调节槽23沿中央转轴40的轴向排列。
48.请配合参阅图2、图3、图4及图8所示,前述的连动组件30连接第一装置连接座10及第二装置连接座20,各连动组件30具有一第一连动件31及一第二连动件32。第一连动件31及第二连动件32较佳地均为片状,并且两者可相对转动地彼此贴靠。
49.第一连动件31较佳地为一长形片体,其两端分别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连动件31上形成有一中央孔311、一滑轴孔312及一转轴孔313,滑轴孔312及转轴孔313分别贯穿形成于第一连动件31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前述的第一滑轴50可滑动地贯穿第一装置连接座10的滑轴孔11,并且贯穿第一连动件31的滑轴孔312,借以使第一连动件31的第一端可移动且可转动地连接第一装置连接座10。
5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动件31的第一端设于第一装置连接座10的其中一第一变形调节槽13内,且第一变形调节槽13的槽宽与第一连动件31的第一端的厚度相对应以限制第一端沿中央转轴40的轴向的位移量;所谓槽宽与厚度相对应,即槽宽与厚度大致相同。第一变形调节槽13的数量与第一连动件31的数量相同,也就是每一个第一连动件31的第一端穿设相对应的一个第一变形调节槽13。
51.前述的第二转轴80可转动地贯穿第一装置连接座10的转轴孔12,并且贯穿第二装置连接座20的转轴孔22,借以使第一连动件31的第二端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装置连接座20。
52.第一连动件31上形成有一弹性区314及一摩擦部315;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形成有一弱化孔316。弹性区314较佳地邻近第一连动件31的周缘。所谓弹性区314即此区域在承受侧向力量时容易产生弹性变形(如图9、图10所示)。摩擦部315突出于弹性区314,并且朝第二连动件32的方向突伸。弱化孔316凹设形成于弹性区314的一侧面,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贯穿至弹性区314的另一侧面而形成一穿孔。弱化孔316的位置错开摩擦部315,并且弱化孔316较佳地为一长孔而具有相对两长边,弱化孔316较佳地沿第一连动件31的长度方向延伸。摩擦部315位置对应弱化孔316的其中一长边,且具体来说,摩擦部315大致位于弱化
孔316的长边的中央处,并使弱化孔316呈回旋镖形。
53.第一连动件31不以整体为片状为限,仅要第一连动件31上形成有一片状而容易弹性变形的弹性区314即可,例如第一连动件31可以大致是一杆体,但杆体的一侧形成有一片状的弹性区314。
54.第二连动件32较佳地为一长形片体,其相邻第一连动件31。第二连动件32的两端分别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二连动件32上形成有一中央孔321、一滑轴孔322及一转轴孔323,滑轴孔322及转轴孔323分别贯穿形成于第二连动件32的第二端及第一端。前述的第二滑轴70可滑动地贯穿第二装置连接座20的滑轴孔21,并且贯穿第二连动件32的滑轴孔322,借以使第二连动件32的第二端可移动且可转动地连接第二装置连接座20。
5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动件32的第二端设于第一装置连接座10的其中一第二变形调节槽23内,且第二变形调节槽23的槽宽与第二连动件32的第二端的厚度相对应以限制第二连动件32的第二端沿中央转轴40的轴向的位移量。第二变形调节槽23的数量与第二连动件32的数量相同,也就是每一个第二连动件32的第二端穿设相对应的一个第二变形调节槽23。
56.第二连动件32上形成有一弹性区324及一摩擦部325;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形成有一弱化孔326。弹性区324较佳地邻近第二连动件32的周缘。摩擦部325突出于弹性区324,并且朝第一连动件31的方向突伸。弱化孔326凹设形成于弹性区324的一侧面,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贯穿至弹性区324的另一侧面而形成一穿孔。弱化孔326的位置错开摩擦部325,并且弱化孔326较佳地沿第二连动件32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具有相对两长边。摩擦部325位置对应弱化孔326的其中一长边,且具体来说,摩擦部325大致位于弱化孔326的长边的中央处。
57.前述的中央转轴40贯穿所有连动组件30的第一连动件31及第二连动件32,并使第二连动件32及第一连动件31可以中央转轴40为轴相对转动;而当该第二连动件32及第一连动件31相对转动时,第二装置连接座20及第一装置连接座10相对彼此翻转并且同时相对彼此移动。
58.请配合参阅图4至图7所示,具体来说,各连动组件30的第二连动件32可相对第一连动件31转动而使连杆式枢纽器从一展开状态(如图4所示)逐渐转换至一收折状态(如图7所示)。请配合参阅图4及图9所示,于展开状态及收折状态时,各连动组件30的第一连动件31上的摩擦部315抵靠第二连动件32的一侧缘以限制第二连动件32相对第一连动件31转动。换句话说,在展开状态及收折状态时,第一连动件31的摩擦部315并未摩擦第二连动件32的一侧面,而是借由抵靠第二连动件32的侧缘来将连杆式枢纽器维持在原本的展开状态或收折状态。
59.请配合参阅图4、图9及图12所示,更具体来说,于展开状态时,第一连动件31的摩擦部315并未摩擦第二连动件32的侧面,并且第二连动件32的摩擦部325也并未摩擦第一连动件31的侧面,借以达到释放扭力的功效。同时,第一连动件31上的摩擦部315抵靠第二连动件32的侧缘以限制第二连动件32相对第一连动件31转动,并且第二连动件32上的摩擦部325抵靠第一连动件31的侧缘以限制第二连动件32相对第一连动件31转动,借此将连杆式枢纽器固定在展开状态,具有固定枢纽的功效。
60.请配合参阅图7、图11及图13所示,收折状态下第一连动件31的摩擦部315与第二
连动件32的摩擦部325的情况与展开状态大致相同,即摩擦部315、325并未产生摩擦而达到释放扭力的功效,同时摩擦部315、325分别抵靠相对应的连动件32、31的侧缘而达到固定枢纽的功效,也就是说,在摩擦部两端落下时(即展开状态及收折状态时),可达到固定枢纽与释放扭力的目的。
61.请配合参阅图4、图5、图9及图10所示,而当连杆式枢纽器介于展开状态及收折状态之间时,或者说,连杆式枢纽器脱离展开状态或脱离收折状态后,各连动组件30的第一连动件31上的摩擦部315抵靠第二连动件32的一摩擦面327以形成转动阻力,并且弹性区314会发生适度的变形以使摩擦部315的抵靠力量保持稳定,进而使转动阻力保持稳定。借此,摩擦部315不但可提供手感回馈,还可进一步使第二支撑板a2相较于第一支撑板a1停留在使用者设定的任意角度,使用上更方便。
6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动件32的结构大致对称于第一连动件31,于展开状态及收折状态时,各连动组件30的第二连动件32上的摩擦部325抵靠第二连动件32的一侧缘以限制第二连动件32相对第一连动件31转动。当连杆式枢纽器介于展开状态及收折状态之间时,各连动组件30的第二连动件32上的摩擦部325抵靠第一连动件31的一摩擦面以形成转动阻力。
63.在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连动组件30也可以设计成第一连动件31上非弹性的区域(例如第一连动件31整体为杆状而非片状)朝第二连动件32突出形成有一摩擦部315,第二连动件32上对应摩擦部325的位置形成有一弹性区324,当连杆式枢纽器介于展开状态及收折状态之间时,摩擦部315抵靠弹性区324来形成转动阻力,如此也可产生相同效果。
64.请配合参阅图3及图8所示,进一步来说,任二相邻的连动组件30之间具有一间隔片33,间隔片33使二相邻的连动组件30之间形成一弹性缝,弹性缝为摩擦部325保留了适当的变形活动空间,可使摩擦部325产生的转动阻力更加稳定且线性。
65.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如下:
66.第一,第一连动件31的弹性区314与第二连动件32的弹性区324上分别形成有一弱化孔316及一弱化孔326,弹性区324沿中央转轴40的轴向的刚性会随弱化孔326的面积及深度增加而降低;也就是说,弱化孔可降低摩擦部抵靠连动件而产生的转动阻力,因此可借由改变弱化孔的尺寸来轻易调整出适合不同装置的转动阻力。
67.第二,第二变形调节槽23可适度限制第二连动件32的第二端沿中央转轴40的轴向的变形量,借此,第二变形调节槽23可确保长型片状的第二连动件32被第一连动件31的摩擦部315抵靠时能够保持适当的刚性,不会因为第二连动件32太软而无法与摩擦部315产生充足的转动阻力。
68.第三,第一连动件31及第二连动件32均为片状,可轻易由板金件加工形成,制作简便而可降低成本。
6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连动组件30的两个连动件(即第一连动件31与第二连动件32)中,至少一个连动件(即第一连动件31)上形成有摩擦部315,摩擦部315朝相邻的另一连动件(即第二连动件32)突伸,借以在转动过程中可以摩擦另一连动件以形成转动阻力。进一步来说,摩擦部315是突出形成于片状的弹性区314上,因此当摩擦部315抵靠另一连动件时,弹性区314会发生适度的变形以使摩擦部315的抵靠力量保持稳定,进而使摩擦力保持稳定。简单来说,借由将摩擦部315突出形成于片状的弹性区314上,本实用新型的摩擦部
315可以在一般尺寸公差范围内产生稳定的转动阻力,进而能够改善使用手感,并且降低安装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损伤机率。
7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