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卡套式三通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82868发布日期:2022-11-22 23:37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卡套式三通接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三通接头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卡套式三通接头。


背景技术:

2.三通接头是气、液管道运输系统中的重要枢纽,三通接头可以同时通入冷水与热水,来达到冷热水混合的效果,但现有技术无法使热水和冷水在三通接头内充分混合,导致出水温度不稳定,无法立刻达到需要的温度;且大多数三通接头的混合装置无法拆卸更换,混合装置老化磨损后需将整个三通接头拆除更换,不仅提高了使用成本,还影响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出在一种混水均匀的新型卡套式三通接头,并且其上的混水柱能够进行拆卸更换,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卡套式三通接头,包括有竖管,所述竖管的侧壁上呈对称连接有热水管与冷水管,所述竖管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热水管相通的热水入口以及与冷水管相通的冷水入口,所述竖管上端包括有出水口,所述竖管下端可拆卸设置有盖板,所述竖管内设有混水柱,所述混水柱内开设有开口朝向出水口的混水腔,所述混水柱的侧壁上开设有相对称的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混水柱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位于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之间的第三入口,所述第一入口、第二入口以及第三入口均通入混水腔,所述混水腔内设有混水机构, 所述混水柱下端设有用于控制其进行转动的控制机构。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水机构可使热水和冷水混合均匀,保证水流出出水口时已经达到需要的使用温度。当混水柱上的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分别对准冷水入口和热水入口,第三入口面向竖管内壁时,热水与冷水进入混合腔并被混水机构充分混合;当第三入口对准冷水入口或者热水入口,第一入口与第二入口面向竖管内壁时,竖管出水口流出的为冷水或热水。在需要对混水柱进行拆卸更换时,只需将盖板拆下,即可取出混水柱对其进更换或者维修,从而可以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其使用寿命。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水机构包括有若干球型搅拌子,所述第一入口、第二入口和第三入口处均固定连接有拦截网,所述混水柱在靠近出水口一侧上固定连接有扰流板,所述扰流板上设有扰流孔,所述拦截网与扰流板用于将球型搅拌子封闭在混水腔内。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水与冷水进入混水腔后搅动球型搅拌子在混水腔内做不规则运动,同时球型搅拌子的不规则运动驱使热水与冷水快速混合,拦截网与扰流板可保证球型搅拌子只在混水腔内流动。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扰流孔的内侧壁呈波浪形。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扰流孔前的水流为层流,在通过扰流孔后,水流不再做线形流动,水流由层流转变为絮流,湍动程度增大,使热水与冷水混合得更加均匀。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水柱在位于混水腔的内侧壁上开设有卡位凹槽,所述扰流板外缘设有卡位环,所述卡位环嵌入卡位凹槽中。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固定住扰流板的位置,防止扰流板在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松动甚至掉落,影响混合效果。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水柱的底部上固定连接有控制杆,所述盖板上开设有供控制杆穿过的控制口,所述控制杆转动配合于控制口上,所述控制杆上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抵触于盖板下方,所述控制杆的下端连接有转动把手。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杆可以带动混水柱转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转动混水柱,控制流出水流的大小,以及流出的是冷水还是热水,设置限位板的目的是为了固定控制杆的位置,防止使用时控制杆带动混水柱向上移动,影响使用效果。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板与控制杆之间设有填料函,所述填料函上侧设有密封圈。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保证控制杆与盖板之间的密封性,防止使用时水从控制杆处漏出。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板上包括有内螺纹套,所述内螺纹套螺纹连接在竖管的下端上。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对混水柱进行拆卸更换时,只需将盖板拆下,即可从竖管下端将混水柱取出,简单方便。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竖管、热水管以及冷水管上均设有卡套螺母,所述卡套螺母与三者螺纹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套螺母使得竖管、热水管以及冷水管与其它管道的连接更为稳固,且能适应水压较高的使用环境。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混水腔的第一入口及第二入口对准热水入口与冷水入口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混水腔的第三入口对准热水入口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1中a-a面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扰流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标号:1竖管、2热水管、3冷水管、4热水入口、5冷水入口、6出水口、7盖板、8混水柱、9混水腔、10第一入口、11第二入口、12第三入口、13球型搅拌子、14拦截网、15扰流板、16扰流孔、17卡位凹槽、18卡位环、19控制杆、20控制口、21限位板、22转动把手、23填料函、24密封圈、25内螺纹套、26卡套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
28.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卡套式三通接头,包括有竖管1,该竖管1的侧壁上呈对称连接有热水管2与冷水管3,且竖管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热水管2相通的热水入口4以及与冷水管3相通的冷水入口5。竖管1上端开设有出水口6,竖管1下端可拆卸设置有盖板7。进一步地,竖管1内设有混水柱8,并且混水柱8内开设有开口朝向出水口6的混水腔9,该混水柱8的侧壁开设有对称分布并通向混水腔9的第一入口10与第二入口11,混水柱8的侧壁上还开设有位于第一入口10与第二入口11之间且同样通向混水腔9的第三入口12,同时混水腔9内还设有混水机构,并且混水柱8下端设有用于控制其进行转动的控制机构。
29.该三通接头中的混水机构可使热水和冷水混合均匀,保证水流出出水口6时已经达到需要的使用温度。如图1所示,当第一入口10与第二入口11分别对准冷水入口5和热水入口4,第三入口12面向竖管1内壁时,热水与冷水进入混合腔并被充分混合;如图2所示,当第三入口12对准冷水入口5或者热水入口4,第一入口10与第二入口11面向竖管1内壁时,竖管1出水口6流出的为冷水或热水。在需要对混水柱进行拆卸更换时,只需将盖板7拆下,即可取出混水柱8。
30.该三通接头的混水机构包括有若干球型搅拌子13,混水柱8的第一入口10、第二入口11和第三入口12处均固定连接有拦截网14,且混水柱8在靠近出水口6一侧上固定连接有开有扰流孔16的扰流板15。热水与冷水进入混水腔9后搅动球型搅拌子13在混水腔9内做不规则运动,同时球型搅拌子13的不规则运动驱使热水与冷水快速混合,拦截网14与扰流板15可保证球型搅拌子13只在混水腔9内流动,所述拦截网14与扰流板15用于将球型搅拌子13封闭在混水腔9内。需要说明的是,拦截网14的孔径与扰流板15上扰流孔16的孔径均小于球型搅拌子13的直径。
31.并且,扰流孔16的内侧壁呈波浪形。因此通过扰流孔16前的水流为层流,在通过扰流孔16后,水流不再做线形流动,水流由层流转变为絮流,湍动程度增大,使热水与冷水混合得更加均匀。
32.混水柱8在混水腔9内侧壁上开设有卡位凹槽17,并且扰流板15外缘设有卡位环18,扰流板15可同卡位环18嵌入卡位凹槽17中以达到固定在混水腔9内的目的,以防止扰流板15在流量较大的情况下松动甚至掉落,影响混合效果。
33.混水柱8的底部还固定连接有控制杆19,并且盖板7上开设有供控制杆19穿过的控制口20,控制杆19转动配合于控制口20上,该控制杆19上连接有抵触于盖板7下方的限位板21,控制杆19的下端连接有转动把手22。通过上述结构,控制杆19可以带动混水柱8转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转动混水柱8,控制流出水流的大小,以及流出的是冷水还是热水,设置限位板21的目的是为了固定控制杆19的位置,防止使用时控制杆19带动混水柱8向上移动,影响使用效果。
34.盖板7与控制杆19之间设有填料函23,并且填料函23上侧设有密封圈24。填料函23与密封圈24可有效保证控制杆19与盖板7之间的密封性,防止使用时水从控制杆19处漏出。盖板7上还设有内螺纹套25,该内螺纹套25螺纹连接在竖管1的下端上。内螺纹套25使盖板7能够实现轻松拆卸,从而方便对混水柱8进行拆卸更换。
35.更多地,竖管1、热水管2以及冷水管3上均设有卡套螺母26,且卡套螺母26与三者螺纹连接。卡套螺母26使得竖管1、热水管2以及冷水管3与其它管道的连接更为稳固,且能适应水压较高的使用环境。
36.同时需要指出的本实用新型指出的术语,如:
ꢀ“
前”、“后”、“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