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清器、动力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20551发布日期:2022-11-09 06:54阅读:38来源:国知局
滤清器、动力总成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工程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滤清器、动力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2.三合一动力总成,即将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等零部件集成在一起,共用壳体线束等零件,以实现轻量化、更低的成本以及更高的效率。
3.三合一动力总成包括有壳体和油路系统,壳体内设置有齿轮、转子、定子等工作零件,油路系统主要起到冷却、润滑的作用。三合一动力总成在工作时,齿轮和转子在壳体内转动,这时,需要油路系统向齿轮、转子以及定子上喷淋用于冷却、润滑的油液,保证三合一动力总成能够正常工作。目前,油路系统具有两种布置方式,一种是布置在壳体外表面,但会造成三合一动力总成整体占用空间较大,在车辆上布置较为困难;另一种是布置在壳体内部,但当将油路系统布置在壳体内部时,用于过滤油液的过滤器不便于更换,长期使用下过滤器溶液被杂质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4.(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三合一动力总成油路系统内置时不易更换,长期使用容易导致过滤器堵塞。
5.(二)技术方案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清器,设置于油腔内,所述滤清器包括外壳、第一油堵和第二油堵;
7.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用于过滤的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所述第一滤腔和所述第二滤腔连通,所述第一滤腔设置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二滤腔设置有第二进口;
8.所述油腔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进口对应的第一油孔,以及与所述第二进口对应的第二油孔;
9.当所述第一油堵封堵所述第一油孔时,所述第二油堵封堵所述第二油孔和所述第二进口,当第一油堵封堵所述第二油孔时,所述第二油堵封堵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一进口。
10.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包括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相连,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二进口位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第一出口位于所述第二本体上;
11.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油腔的内壁相连,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油孔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进口与所述第二油孔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油腔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堵靠近所述外壳的一端设置有磁吸结构,所述磁吸结构能够产生磁力。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堵靠近所述外壳的一端有安装槽,所述磁吸结构为永磁体,所述永磁体设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永磁体与所述油腔设置有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
油孔的内壁平齐。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油堵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的横截面、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形状相同;
15.所述第二油堵包括第二主体和第三主体,所述第二主体的横截面、所述第一油孔和所述第二油孔形状相同,所述第三主体的横截面、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二进口的形状相同。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上设置有隔板,和/或,所述第二本体上设置有隔板;
17.所述隔板的两侧形成所述第一滤腔和所述第二滤腔,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连通结构,所述连通结构一端与所述第一滤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滤腔连通。
18.进一步的,所述连通结构为设置于所述隔板上的豁口。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滤腔内设置有第一滤芯,所述第二滤腔内设置有第二滤芯;
20.所述豁口位于所述第一滤芯与所述第一出口之间,和所述豁口位于所述第二滤芯与所述第一出口之间。
21.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滤清器;
22.所述动力总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所述油腔。
23.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动力总成。
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滤清器,设置于油腔内,滤清器包括外壳、第一油堵和第二油堵。外壳内形成有用于过滤的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连通,第一滤腔设置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二滤腔设置有第二进口。油腔内壁设置有与第一进口对应的第一油孔,以及与第二进口对应的第二油孔。当第一油堵封堵第一油孔时,第二油堵封堵第二油孔和第二进口,当第一油堵封堵第二油孔时,第二油堵封堵第一油孔和第一进口。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清器,将滤清器设置于油腔内部,能够避免滤芯发生磕碰,同时减小设备体积;同时,通过在滤清器内设置连通的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以及设置第一油堵和第二油堵控制第一滤腔和第二滤腔的通断路,两个滤芯可以交替使用,延长滤清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清器与油腔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的a-a处的剖视图;
30.图3为图1的b-b处的剖视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清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清器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清器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图8的c-c处的剖视图;
37.图10为图8的d-d处的剖视图;
3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油堵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油堵的结构示意图。
40.图标:1-外壳;11-第一滤腔;111-第一进口;112-第一出口;12-第二滤腔;121-第二进口;13-第一本体;14-第二本体;15-隔板;151-豁口;16-第一滤芯;17-第二滤芯;
41.21-第一油堵;211-安装槽;212-第一主体;22-第二油堵;221-第二主体;222-第三主体;223-密封圈;23-磁吸结构;231-永磁体;
42.3-油腔;31-第一油孔;32-第二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43.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4.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清器,用于过滤冷却润滑油中的杂质。所述滤清器为内置过滤器,其设置于油腔3内部,其中,油腔3可以为减速器内的油腔3,亦可以为三合一动力总成内的油腔3。
45.如图1至图12所示,所述滤清器包括外壳1、第一油堵21和第二油堵22。外壳1内部形成有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均用于过滤冷却润滑油中的杂质,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间隔设置,但第一滤腔11与第二滤腔12连通。所述第一滤腔11设置有第一进口111和第一出口112,冷却润滑油由第一进口111进入到第一滤腔11内,经过滤后再由第一出口112离开第一滤腔11;所述第二滤腔12设置有第二进口121,冷却润滑油由第二进口121进入到第二滤腔12内,经第二滤腔12过滤后流入第一滤腔11,再由第一出口112离开。
46.所述油腔3的内壁设置有第一油孔31和第二油孔32,所述第一油孔31和所述第二油孔32为油腔3的排油孔,当需要油腔3内的冷却润滑油时,可通过第一油孔31和第二油孔32将油腔3内的冷却润滑油排出。所述第一进口111与所述第一油孔31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进口121与所述第二油孔32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油堵21能够封堵第一油孔31以及第二油孔32;所述第二油堵22能够同时封堵第一油孔31和第一进口111,以及能够同时封堵第二油孔32和第二进口121。
47.当所述第一油堵21封堵所述第一油孔31时,所述第二油堵22封堵所述第二油孔32和所述第二进口121,当第一油堵21封堵所述第二油孔32时,所述第二油堵22封堵所述第一油孔31和所述第一进口111。
48.也即,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堵21和第二油堵22的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切换。当需要第一滤腔11工作时,将第一油堵21设置于第一油孔31处,将第一油孔31封闭,但第一
进口111处于打开状态;将第二油堵22设置于第二油孔32处,将第二油孔32和第二进口121同时封闭。当需要第二滤腔12工作时,将第一油堵21设置于第二油孔32处,将第二油孔32封闭,但第二进口121处于打开状态;将第二油堵22设置于第一油孔31处,将第一油孔31和第一进口111同时封闭。
4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清器,将滤清器设置于油腔3内部,能够避免滤芯发生磕碰,同时减小设备体积(现有设备无论滤清器内置还是外置,均设置有油腔3);同时,通过在滤清器内设置连通的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以及设置第一油堵21和第二油堵22控制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的通断路,当其中一个滤腔出现问题后,将第一油堵21和第二油堵22的位置进行切换即可;并且,两个滤芯可以交替使用,还能够延长滤清器的使用寿命。
50.其中,上述的设备可以为减速器,也可以为动力总成等。
51.可选的,所述第一进口111与所述第一油孔31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进口121与所述第二油孔32同轴设置。
52.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口112与油泵连通。冷却润滑油经所述滤清器过滤后再进入到所述油泵内,能够保护所述油泵,延长油泵的使用寿命。
53.可选的,在所述第一出口112处还设置有弯头,第一出口112通过弯头与油泵相连。通过设置弯头,便于调节油泵的位置,便于油泵的安装。
54.如图1至图10所示,所述外壳1包括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第一本体13和第二本体14均呈凹槽结构,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相对设置并相互连接,在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之间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所述第一进口111和所述第二进口121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3上,所述第一出口112位于所述第二本体14上。所述第一本体13靠近所述油腔3的内壁设置并与油腔3的内壁相连,在所述油腔3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本体13的外壁之间形成有能够使冷却润滑油流过的间隙;同时,所述第一进口111与所述第一油孔31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进口121与所述第二油孔32同轴设置。
5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第一进口111与所述第一油孔31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进口121与所述第二油孔32同轴设置,能够便于第二油堵22的拆装。
56.同时,所述第一本体13靠近所述油腔3的内壁设置,能够避免滤清器在油腔3内部占用过多的位置,影响油腔3内现有结构的布置。
57.在使用时,冷却润滑油由所述间隙流入所述第一进口111或者所述第二进口121。
58.可选的,所述第一本体13上设置有螺孔,第一本体13通过螺钉固定于所述油腔3的内壁上。
59.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油堵21靠近所述外壳1的一端设置有磁吸结构23,所述磁吸结构23能够产生磁力。
6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油孔31与第一进口111同轴,第二油孔32与第二进口121同轴,冷却润滑油在进入滤清器内时,必然会经过所述第一油堵21,通过在所述第一油堵21上设置有磁吸结构23,磁吸结构23产生的磁力能够将铁屑等吸附,避免铁屑进入到滤清器内而影响滤清器的使用寿命。
61.可选的,如图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油堵21靠近所述外壳1的一端有安装槽211,所述磁吸结构23为永磁体231,所述磁吸结构23位于所述安装槽211内,且所述永磁体231与所述油腔3内壁平齐。
6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磁吸结构23为永磁体231,其使用寿命长,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63.可选的,磁吸结构23还可以为电磁铁等。
6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211开设于所述第一油堵21的端部,为了避免影响第一进口111和第二进口121处进油,当将所述永磁体231安装进安装槽211内后,永磁体231的表面与所述油腔3的内壁平齐。
65.具体的,所述永磁体231的表面与所述油腔3设置所述第一油孔31和第二油孔32的内壁平齐。
6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清器,通过设置永磁体231,用于将冷却润滑油中的铁屑吸附,避免铁屑随冷却润滑油进入到滤清器内;同时,永磁体231的表面与油腔3内设置有第一油孔31和第二油孔32的内壁平齐设置,避免影响滤清器内冷却润滑油的流量。
67.如图1、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第一油堵21呈柱状结构,其包括第一主体212,所述第一主体212的横截面、所述第一油孔31和所述第二油孔32形状相同。所述第一主体212用于封堵第一油孔31和第二油孔32。
68.所述第二油堵22包括第二主体221和第三主体222,所述第二主体221的横截面、所述第一油孔31和所述第二油孔32形状相同,所述第三主体222的横截面、所述第一进口111和所述第二进口121的形状相同。第二主体221与第一主体212形状相同,均用于封堵第一油孔31和第二油孔32,第三主体222用于封堵第一进口111和第二进口121。
69.可选的,如图11所示,在所述第三主体222的表面还设置有密封圈223。
70.所述密封圈223可以为硅胶圈、橡胶圈等。
71.如图1、图3、图6、图7、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滤清器,所述第一滤腔11和所述第二滤腔12通过隔板15分隔。隔板15具有多种设置方式。
72.在所述隔板15的一种设置方式中,可以在所述第一本体13上设置所述隔板15,当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相连时,所述隔板15插入第二本体14内,以在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之间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
73.在所述隔板15的一种设置方式中,可以在所述第二本体14上设置所述隔板15,当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相连时,所述隔板15插入第一本体13内,以在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之间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
74.在所述隔板15的一种设置方式中,可以在第一本体13和第二本体14上同时设置隔板15,且第一本体13上的隔板15与第二本体14上的隔板15相对设置,当第一本体13和第二本体14相连时,第一本体13上的隔板15与第二本体14上的隔板15相抵,以在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之间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
75.如图1、图3、图6、图7、图9和图10,所述隔板15上还设置有连通结构,所述连通结构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
76.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本体13和所述第二本体14上设置隔板15将所述第一滤腔11和所述第二滤腔12间隔,其结构简单,便于生产。
77.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单独设置两套外壳1,以形成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之间可以通过管路进行连通。
78.如图1、图3、图6、图7、图9和图10,所述第一滤腔11内设置有第一滤芯16,所述第二
滤腔12内设置有第二滤芯17。所述豁口151位于所述第一滤芯16与所述第一出口112之间,和所述豁口151位于所述第二滤芯17与所述第一出口112之间。
79.在本实施例中,沿由第一进口111至第一出口112的方向,所述第一滤芯16、豁口151依次设置,或者沿由第一进口111至第一出口112的方向,所述第二滤芯17、豁口151依次设置。
8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豁口151设置在位于所述第二本体14上的隔板15上,且位于所述隔板15靠近所述第二本体14内壁的一侧。
81.可选的,在所述第二本体14上还可以开设流槽,用于增大第一滤腔11和第二滤腔12之间的流量。
82.使用时,当第一滤芯16工作,第二滤芯17备用或者损坏时,第一滤腔11内的部分冷却润滑油液会由所述豁口151进入第二滤腔12内,但由于豁口151设置在第一滤芯16和第二本体14之间,进入到第二滤腔12内的冷却润滑油是经过第一滤芯16过滤后的冷却润滑油,其对第二滤芯17的过滤效果不会产生影响。而当第二滤芯17工作,第一滤芯16备用或者损坏时,第二滤腔12内的冷却润滑油液需由所述豁口151进入到第一滤腔11内,再由第一出口112离开。由于豁口151设置在第二滤芯17和第二本体14之间,进入到第一滤腔11内的冷却润滑油液均经过第二滤芯17过滤,不会对第一滤芯16产生影响。
8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清器,油腔3具有底壁,滤清器安装于油腔3的底壁上,第一油堵21和第二油堵22均由油腔3外部插入。第一油孔31位于第一进口111下方,第二油孔32位于第二进口121下方。
84.第一滤腔11正常工作时,冷却润滑油经第一油堵21流入第一进口111内,冷却润滑油中的铁屑被永磁体231吸附,冷却润滑油经第一滤芯16过滤后进入到油泵。第二油堵22封堵第二油孔32和第二进口121,第二滤芯17不工作。
85.当需对油腔3内的冷却润滑油进行更换保养时,将第一油堵21和第二油堵22取下,油腔3内的冷却润滑油液由第一油孔31和第二油孔32流出;同时,操作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判定是否需更换第一油堵21和第二油堵22的位置。
86.当第一滤芯16失效后,将第一油堵21和第二油堵22的位置进行更换,此时冷却润滑油经第一油堵21流入第二进口121内,冷却润滑油中的铁屑被永磁体231吸附,冷却润滑油经第二滤芯17后,由豁口151流入第一滤腔11内,再由第一出口112进入到油泵。
8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滤清器,将滤清器安装于油腔3内部,可减少滤清器磕碰的风险,同时在更换冷却润滑油时,可同时更换第一油堵21和第二油堵22的位置,使第一滤芯16和第二滤芯17交替使用,延长整个滤清器的使用寿命。
88.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总成,所述动力总成为三合一动力总成,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所述油腔3。
89.所述动力总成包括上述滤清器全部优点,此处不再赘述。
90.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动力总成。
9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
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9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9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