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动阀门、过滤器外壳及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26201发布日期:2022-11-25 20:40阅读: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动阀门、过滤器外壳及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流体过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动阀门、过滤器外壳及过滤器。


背景技术:

2.阀门是流体输送系统中的控制部件,是在流体系统中,用来控制流体的方向、压力、流量的装置。阀门的种类繁多,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也各不相同,一般根据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阀门种类。
3.在制药领域常用阀门有隔膜阀、球阀,但是隔膜阀和球阀需要的安装空间比较大,所以在安装空间小的场景一般使用单一密封圈的简易阀门,但是简易阀门无法实现高精度的控制。
4.在制药领域中,需要用到不同的过滤器,在过滤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排空过滤器中的气体或者液体,所以过滤器一般设有排气口或排液口,通过阀门对排气口或排液口进行控制,由于排气口与排液口的安装空间较小,所以也只能采用小体积的简易阀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5.(1)简易阀门无法显示开关状态,所以会产生误操作;
6.(2)简易阀门只有一个密封圈,一但密封圈损坏,简易阀门就会失效;
7.(3)简易阀门无法设置为半开状态,无法对排气口或者排液口进行精确控制;
8.(4)简易阀门的手柄的扭矩小,使用起来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9.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手动阀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过滤器外壳,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过滤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10.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手动阀门,包括手柄部件与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穿过所述手柄部件中间设置的通孔,并与所述手柄部件垂直交叉固定设置,所述流体通道包括密封通道与外接通道,所述密封通道与外接通道分别设置于所述手柄部件垂直方向的两侧,所述密封通道与所述外接通道均为中空管道,所述密封通道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手柄部件中间通孔的一侧并朝远离所述手柄部件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密封通道的另一端,所述密封通道的另一端为密封端,所述密封通道的管径自所述密封通道的一端至所述密封通道的另一端逐段缩小;
11.所述外接通道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手柄部件中间通孔的另一侧并朝远离所述手柄部件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外接通道的另一端,所述外接通道的另一端为开口设置;
12.所述密封通道的一端与所述外接通道的一端连接;
13.所述密封通道的中空管道外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以及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以及密封环均为弹性材料,所述密封环设于所述密封通道临近所述手柄部件中间通孔一侧的中空管道外壁处,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于临近所述密封端的中
空管道外壁处,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密封环之间的所述密封通道的中空管道外壁处;所述密封环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径,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内径;
14.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密封环之间的所述密封通道的中空管道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凸起,从所述凸起沿与所述密封通道的中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的所述密封通道的中空管道外壁上设有一个通孔。
15.优选地,所述手柄部件包括以所述手柄部件中间通孔为中心对称设置的大扭矩旋转部。
16.优选地,所述外接通道为软管倒刺、tc卡盘口、staubli接口中的一种。
1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过滤器外壳,包括如前述的手动阀门与内接通道,所述内接通道为中空管道,所述内接通道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过滤器外壳并朝远离所述过滤器外壳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内接通道的另一端,所述内接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过滤器外壳的内腔连通,所述内接通道的另一端为开口设置;所述内接通道的管径自所述内接通道的一端至所述内接通道的另一端逐段增大;
18.所述内接通道的内壁沿所述内接通道轴向包括一凹槽,所述内接通道的中空管外壁上设有一个通槽;
19.当所述密封通道进入所述内接通道时,所述凹槽容纳所述凸起移动至所述通槽;
20.当所述凸起移动至所述通槽后,旋转所述手柄部件控制所述密封通道沿所述内接通道的中空管道运动的同时,所述凸起在所述通槽内移动。
21.优选地,当所述第一密封圈为无受压状态且与所述内接通道的内壁分离,所述第二密封圈为无受压状态且与所述内接通道的内壁贴合,所述密封环在所述内接通道的外部,所述凸起在所述通槽的第一位置,所述内接通道为完全开启状态;
22.当所述第一密封圈为无受压且与所述内接通道的内壁贴合,第二密封圈为受压变形状态且与所述内接通道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密封环为受压变形状态且与所述内接通道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凸起在所述通槽的第二位置,所述内接通道为半关闭状态;
23.当所述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密封环均为受压变形状态且均与所述内接通道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凸起在所述通槽的第三位置,所述内接通道完全关闭状态。
24.优选地,所述过滤器外壳的外壁上设有固定支架,用于支撑所述过滤器外壳水平放置。
25.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过滤器,包括如前述的过滤器外壳与过滤组件,所述过滤器外壳包括进液口与出液口,所述过滤组件固定于所述过滤器外壳中,料液通过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过滤器外壳的内腔,经所述过滤组件过滤后,从所述出液口排出。
26.本实用新型的手动阀门增加了密封圈的数量,如果单一出现老化或破损,仍然可以实现阀门的密闭状态;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不同直径的密封圈和梯度流道,可以完成渐进式的密封状态,对过滤器的内接通道进行更加精准的控制;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凸起的行径轨迹轨道,精确标识了完全密闭,半密闭和全开的状态,还增加了密封环,色彩醒目标识出了阀门全开的状态,防止使用过程中的误操作;本实用新型还增加了大扭矩的手柄,操作更加便捷。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27.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其中,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手动阀门;
2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过滤器外壳;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手动阀门未安装图;
31.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手动阀门与过滤器外壳配合使用图-1;
32.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手动阀门与过滤器外壳配合使用图-2;
33.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手动阀门与过滤器外壳配合使用图-3;
34.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过滤器;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手动阀门;2:过滤器外壳;
37.11:手柄部件;12:流体通道;
38.111:旋转部;
39.121:密封通道;122:外接通道;123:第一密封圈;124:第二密封圈;125:密封环;
40.21:内接通道;22:固定支架;23:进液口;24:出液口;
41.211:内接通道通槽;
42.1211:密封通道通孔;1212:密封通道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使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附图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下述具体实施例。然而,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进行绘制。
44.说明书中的“连接”既包含直接连接,也包含间接连接。说明书中的“若干”、“多个”均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0045]“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0046]
下面具体地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0047]
实施例一:
[004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手动阀门1,请参阅图1,所述手动阀门1包括手柄部件11与流体通道12,所述流体通道12可用于气体通过,也可用于液体通过;所述流体通道12穿过所述手柄部件11中间设置的通孔,并与所述手柄部件11垂直交叉固定设置,所述流体通道12包括密封通道121与外接通道122,所述密封通道121与外接通道122分别设置于所述手柄部件11
垂直方向的两侧,所述密封通道121与所述外接通道122均为中空管道,所述密封通道12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手柄部件11中间通孔的一侧并朝远离所述手柄部件11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密封通道121的另一端,所述密封通道121的另一端为密封端,所述密封通道的管径自所述密封通道121的一端至所述密封通道121的另一端逐段缩小;
[0049]
所述外接通道12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手柄部件11中间通孔的另一侧并朝远离所述手柄部件11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外接通道122的另一端,所述外接通道122的另一端为开口设置;
[0050]
所述密封通道121的一端与所述外接通道122的一端连接;
[0051]
所述密封通道121的中空管道外壁上设有第一密封圈123、第二密封圈124以及密封环125,所述第一密封圈123、第二密封圈124以及密封环125均为弹性材料,所述密封环125设于所述密封通道121临近所述手柄部件11中间通孔一侧的中空管道外壁处,所述第一密封圈123设置于临近所述密封端的中空管道外壁处,所述第二密封圈124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圈123与所述密封环125之间的所述密封通道121的中空管道外壁处;所述密封环125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密封圈124的内径,所述第二密封圈124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密封圈121的内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环125为红色,用于标识所述手动阀门完全打开的状态,防止误操作。
[0052]
所述第二密封圈124与所述密封环125之间的所述密封通道121的中空管道外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凸起1212,从所述凸起沿与所述密封通道的中轴线平行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密封圈123与所述第二密封圈124之间的所述密封通道121的中空管道外壁上设有一个通孔1211。
[005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柄部件11包括以所述手柄部件中间通孔为中心对称设置的大扭矩旋转部111,采用大扭矩旋转部111使得所述手动阀门1使用更加省力和方便。
[005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接通道122可为多种类型的接口,如软管倒刺、tc卡盘口、staubli接口等,以适配不同的外接设备。
[005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手动阀门1可为塑料材料,也可以为不锈钢材料,以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
[0056]
实施例二:
[005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滤器外壳2,请参阅图2,所述过滤器外壳2包括如前述的手动阀门1与内接通道21,所述内接通道21为中空管道,所述内接通道21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过滤器外壳2并朝远离所述过滤器外壳2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内接通道21的另一端,所述内接通道21的一端与所述过滤器外壳2的内腔连通,所述内接通道21的另一端为开口设置;所述内接通道21的管径自所述内接通道的一端至所述内接通道的另一端逐段增大,以适配所述手动阀门1的密封通道121以及第一密封圈123、第二密封圈124及密封环125的结构设计,从而达到精准控制所述内接通道21的目的。
[005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接通道21的内壁沿所述内接通道21轴向包括一凹槽,所述内接通道21的中空管外壁上设有一个通槽211;
[0059]
当所述密封通道121进入所述内接通道21时,所述凹槽容纳所述凸起1212移动至所述通槽211;当所述凸起1212移动至所述通槽211后,旋转所述手柄部件11控制所述密封通道121沿所述内接通道21的中空管道运动的同时,所述凸起1212在所述通槽211内移动。
请参阅图3至图6,所述手动阀门1可以控制所述内接通道21在三种状态切换,与现有技术相比,更加精准,其中:
[0060]
当所述第一密封圈123为无受压状态且与所述内接通道21的内壁分离,所述第二密封圈124为无受压状态且与所述内接通道21的内壁贴合,所述密封环125在所述内接通道21的外部,所述凸起1212在所述通槽211的第一位置,所述内接通道21为完全开启状态;
[0061]
当所述第一密封圈123为无受压且与所述内接通道21的内壁贴合,第二密封圈124为受压变形状态且与所述内接通道21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密封环125为受压变形状态且与所述内接通道21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凸起1212在所述通槽211的第二位置,所述内接通道21为半关闭状态;具体地,半关闭的状态,可以实现微量的气体交互,内接通道既可以实现高温蒸汽的流通,且高温蒸汽更多在流道外与外部冷空气接触,避免全通状态出现大量高温蒸汽与外部冷空气在内部流道中相遇形成冷凝水,冷凝水导致内部流道灭菌温度无法实现完全灭菌效果,出现灭菌盲区。
[0062]
当所述第一密封圈123、第二密封圈124、密封环125均为受压变形状态且均与所述内接通道21的内壁紧密贴合,所述凸起1212在所述通槽211的第三位置,所述内接通道21完全关闭状态。
[006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外壳2的外壁上设有固定支架22,用于支撑所述过滤器外壳2水平放置。
[0064]
实施例三:
[006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滤器,请参阅图7,所述过滤器包括如前述的过滤器外壳2与过滤组件,所述过滤器外壳2包括进液口与出液口,所述过滤组件固定于所述过滤器外壳中,料液通过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过滤器外壳2的内腔,经所述过滤组件过滤后,从所述出液口排出。
[0066]
本实用新型的手动阀门增加了密封圈的数量,如果单一出现老化或破损,仍然可以实现阀门的密闭状态;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不同直径的密封圈和梯度流道,可以完成渐进式的密封状态,对过滤器的内接通道进行更加精准的控制;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凸起的行径轨迹轨道,精确标识了完全密闭,半密闭和全开的状态,还增加了密封环,色彩醒目标识出了阀门全开的状态,防止使用过程中的误操作;本实用新型还增加了大扭矩的手柄,操作更加便捷。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0067]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本实用新型所例举的实施例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尽,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在本实用新型中提及的所有文献都在本技术中引用作为参考,就如同一篇文献被单独引用为参考那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