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盘式制动器磨损报警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20839发布日期:2022-11-16 09:1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盘式制动器磨损报警线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盘式制动器磨损报警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2.根据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第7.9.5条的规定,安装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装置的客车、货车和总质量大于3500kg的专项作业车,当行车制动衬片需要更换时,应当采用光学或声学的报警装置向在驾驶座上的驾驶人报警。但是,由于原本车辆结构的设计加之报警装置属于后续增加的安全辅助结构,以乘用车辆所安装的盘式制动器为例,由于空间限制,线束走线在制动器压板上方、盖板下方,若制动器内部空间不允许线束走线,则无法有效实现线束的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磨损报警线安装结构,其能够通过对盖板的改进实现盘式制动器沿压板侧面走线,解决因盘式制动器内部空间限制而使得磨损报警线路线束无法正常布线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本技术中所述的一种盘式制动器磨损报警线安装结构,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在中部具有收腰结构且向下弯折形成收腰弯折部,所述收腰弯折部两端的本体上还分别设置有中部挂钩、中部折板;所述本体在两端分别对应设置有尾部折弯端、首部折弯端,尾部折弯端经由本体端部向下弯折形成,首部折弯端经由本体端部向上弯折形成折弯部;所述首部折弯端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首部延伸板,首部延伸板的自由端向内弯折形成首部弯折板,在所述首部延伸板、首部弯折板上均设置有首部挂钩。
6.优选地,作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本体上加工有工艺孔或条形孔,在加工条形孔时,在所述条形孔的内部设置有向下倾斜的顶部弹性片,顶部弹性片固定于所述本体上。
7.优选地,作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中部折板经由本体向下弯折后形成,且所述中部折板与本体垂直设置,在中部折板上加工有向内侧弯折的侧边弹性片。
8.优选地,作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中部挂钩、首部挂钩均包括容纳线束的承载腔体,承载腔体顶部开口且形成挂钩收口结构。
9.优选地,作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一,所述折弯部与首部折弯端上经冲压形成筋体,筋体从本体向首部折弯端所在方向延伸,且在本体的宽度方向上分布。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本技术能够通过对盖板的结构改进,通过增加中部挂钩、首部挂钩等结构实现了磨损报警线路线束沿盖板边沿布线,避免因盘式制动器安装空间限制而导致的无法布线的问题。
12.2、本技术通过在盖板上设置带有侧边弹性片的中部折板、顶部弹性片、弧形弯折后的首部弯折板,能够使得盖板与压板贴合更加紧密、稳定,克服盖板与压板在加工过程中的尺寸误差。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一的示意图。
14.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二的示意图一。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构二的示意图二。
17.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18.图6是本实用新型走线结构示意图。
19.图7是本实用新型与线束、压板的配合示意图。
20.图8是本实用新型与线束、压板及盘式制动器外壳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21.图中:1、本体;2、尾部折弯端;3、首部折弯端;4、条形孔;5、收腰弯折部;6、中部挂钩;7、中部折板;8、侧边弹性片;9、顶部弹性片;10、首部延伸板;11、首部挂钩;12、首部弯折板;13、工艺孔;14、插接端;15、线束;16、磨损感应端;17、压板;18、折弯部;19、挂钩收口结构;20、承载腔体;21、筋体。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在进行详细说明的段落中所涉及到的方位名词,仅为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照附图所展示的视觉方位理解本技术所记载的技术方案。除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外,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参见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盘式制动器磨损报警线安装结构,包括本体1,所述本体1为本体,其具有中间窄两头宽的结构,并且在本体1的两侧对称设置有向下弯折形成的收腰弯折部5,所述收腰弯折部5两端的本体1上还分布有中部挂钩6、中部折板7。
24.所述中部挂钩6为从本体1向两侧延伸出的板体向上弯折形成,其包括弯折后成型的承载腔体20,承载腔体20用于放置线束15并限制线束15的走线方向。本体1两侧延伸出的板体向上弯折后于承载腔体20的上方形成挂钩收口结构19,挂钩收口结构19的距离小于承载腔体20的内径,以避免线束15从承载腔体20内脱落。同时,本实用新型中所记载的本体1采用可折弯变形的材料,以便于线束15从挂钩收口结构19处放入后挂钩收口结构19的复原。
25.所述中部折板7是由本体1向两侧延伸的矩形形状的板体向下弯折而成。所述中部折板7与本体1相对垂直设置。在中部折板7上可加工有向内侧倾斜的侧边弹性片8,侧边弹性片8的底端与中部折板7固定为一体,侧边弹性片8的自由端向中部折板7的内侧远离。参见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另外一种结构形式的中部折板7,所述中部折板7在其自由端处圆滑向内弯折形成卡台结构或者呈角度向内弯折,以实现与压板17卡接,继而实现本体1
及与本体1构成一体的其余结构均能够稳定依附于压板17上,图5中所呈现的便是中部折板7的自由端呈角度向内弯折后的结构形式。
26.所述本体1在其顶部端面加工有贯穿本体1的条形孔4,条形孔4的内部设置有向下方倾斜设置的顶部弹性片9,顶部弹性片9的底端固定于所述本体1上,顶部弹性片9的自由端位于条形孔4的下方。
2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中部折板7上的侧边弹性片8、顶部弹性片9构成翘舌结构,均能够通过自身板体的弹性,来实现抵消盖板与压板安装后的间隙,防止盖板在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的晃动。
28.所述本体1的尾端向下圆滑弯折形成尾部折弯端2,尾部折弯端2能够贴合于所述压板的尾部,保证连接稳定性的同时避免与压板的连接位置处产生干涉。
29.所述本体1的首端通过向上弯折形成的折弯部18,首部弯折端3通过折弯部18与本体1构成一体,且首部弯折端3与本体1平行设置。为加强上述三者之间的结构稳定性,可在上述三者的背部通过冲压方式冲压出筋体21,筋体21从本体1、折弯部18向首部弯折端3延伸,且在本体1的宽度方向上分布。
30.所述首部弯折端3向下弯折并向两侧延伸形成首部延伸板10,首部延伸板10向内侧圆弧弯折形成首部弯折板12,首部弯折板12位于首部延伸板10的自由端。所述首部延伸板10、首部弯折板12的外侧面沿着上述路径分布有首部挂钩11,首部挂钩11的结构与中部挂钩6的结构相同。
31.参见图3至图4,与图1相比,其将顶部的条形孔4修改为圆形通孔结构的工艺孔13,修改成工艺孔13后,工艺孔13提供加工过程中的定位功能,无需在工艺孔13的内部设置诸如顶部弹性片9的结构。
32.参见图6至图8,在需要布置线束15是,可将线束15分成两个路径布置。其中一个路径是经由首部弯折板12、首部延伸板10、本体1外侧的首部挂钩11、中部挂钩6进入到收腰弯折部5的内侧,再经由收腰弯折部5内侧进入到靠近本体1尾端的中部挂钩6中。
33.参见图6至图8中虚线部分的结构示意,线束15只需要经由首部弯折板12、首部延伸板10至首部折弯端3的端部,然后再进入到首部折弯端3另一侧的首部延伸板10、首部折弯端3,上述路径的外部分布有首部挂钩11,线束15位于首部挂钩11内。
34.本技术中所述的磨损报警线路包括插接端14,所述插接端14通过线束15连接有位于末端的磨损感应端16,磨损感应端16在使用时安装于盘式制动器的摩擦部件上,并随着摩擦部件一同磨损,待磨损报警线路内的回路在磨损感应端16位置处被磨断后,汽车的车载控制系统会向驾驶人员通过光学或声学部件发出报警信号,梯形驾驶人员及时更换盘式制动器内的摩擦部件。
35.最后,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