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38337发布日期:2023-02-17 21:03阅读:23来源:国知局
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特别是一种具有内部理线结构而可使内部线材不易打结断裂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器的功能多样化,所需要的线材也越来越多,例如除了显示器本身的电源线及信号线之外,还会有信号插槽、情境光源所需的额外线材。在将显示器设置于可升降支撑装置之后,有时为了美观上的考量,通常会让该些线材沿支撑装置内部走线。但是,一般支撑装置内部的线材理线结构,通常是固定设置在直立柱内表面的不动件(例如凸出直立柱内表面并可供夹设线材的二夹扣块等类型),无法随升降滑车上下作动。在多次操作显示器相对支撑装置进行上下左右滑动之后,该些线材极易发生打结,甚至产生断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用以承载一显示器,该支撑装置包括:一直立柱,包含:一外壳,沿一第一轴线延伸形成;一容置空间,由该外壳围绕界定;一开口,沿该第一轴线延伸形成于该外壳,并连通该容置空间;及一固定件,设于该容置空间;一滑轨件模块,包含:一第一滑轨件,具有一第一外轨、一第一滚珠轨及一第一内轨,该第一外轨固设于该外壳内侧,该第一内轨滑设于该第一外轨,该第一滚珠轨可滑动地夹设于该第一外轨与该第一内轨之间;一升降模块,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能沿该第一轴线于一最高位置及一最低位置之间作动,且包含:一滑车,设置于该第一内轨上且部分地由该开口朝外延伸;及一滑轮,设置于该滑轨件模块并与该滑车相间隔;以及至少一信号线材,电连接该显示器且设置于该容置空间中,并包含依序连接的一第一固定段、一活动段及一第二固定段,该第一固定段固接于该滑车,该第二固定段固接于该固定件,该活动段部分弯折地卷绕于该滑轮,并具有依序相连的一第一子段、一弯曲子段及一第二子段,该第一子段连接该第一固定段,该第二子段连接该第二固定段,该弯曲子段卷绕于该滑轮,且该第一子段与该第二子段分别位于该滑轮两侧并实质沿该第一轴线延伸;其中,该第一子段具有一第一变动长度,该第二子段具有一第二变动长度,当该升降模块位于该最高位置时,该第一变动长度与该第二变动长度之间的差为最大,当该升降模块位于该最低位置时,该第一变动长度与该第二变动长度之间的差为最小。
4.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当该升降模块从该最高位置往该最低位置作动时,该第一变动长度逐渐变短,该第二变动长度逐渐变长,当该升降模块从该最低位置往该最高位置作动时,该第一变动长度逐渐变长,该第二变动长度逐渐变短,而该弯曲子段的一弯曲长度恒不变。
5.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变动长度、该第二变动长度及该弯曲长度的总和恒不变。
6.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当该升降模块于该最高位置及该最低位置之间作动时,该
第一内轨相对于该第一外轨滑动的行程是该第一滚珠轨相对于该第一外轨滑动的行程的两倍。
7.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当该升降模块于该最高位置时,该滑车与该滑轮相互最远离,当该升降模块于该最低位置时,该滑车与该滑轮相互最靠近。
8.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滑轨件模块还包含一第二滑轨件,该第二滑轨件具有一第二外轨、一第二滚珠轨及一第二内轨,该第二外轨固设于该外壳内侧,该第二内轨滑设于该第二外轨,该第二滚珠轨可滑动地夹设于该第二外轨与该第二内轨之间,该滑轮具有一轮体及一轴芯,该轴芯的两端分别固接于该第一滚珠轨及该第二滚珠轨,该轮体可转动地枢设于该轴芯并供该弯曲子段卷绕。
9.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升降模块还包含一定力弹簧,连接于该滑车及该直立柱之间。
10.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所述信号线材用以传递电信号或控制信号。
11.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外壳具有一侧壳体、一顶壳体及一底壳体,该顶壳体及该底壳体分别设置于该侧壳体的相对两端,该固定件垂直地连接该底壳体,该第二固定段具有相连的一第二延伸子段及一第二弯折子段,该第二延伸子段由该固定件与该侧壳体共同夹设,该第二弯折子段弯折地设置于该固定件的边缘,并实质朝该第一轴线延伸而连接该第二子段。
12.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二弯折子段朝一第一方向弯折,该弯曲子段朝一第二方向弯折。
13.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第一方向实质与该第二方向相反。
14.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固定件具有一长形板及一弧形凸缘,该弧形凸缘形成于该长形板邻近该滑车的一端,该第二弯折子段环靠于该弧形凸缘而折弯转向。
15.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滑车具有一本体、一固定槽及多个定位肋,该固定槽由该本体围绕界定并沿该第一轴线延伸,所述定位肋彼此相间隔地交错形成于该本体并延伸入该固定槽,该第一固定段具有容置于该固定槽并弯折地卡设于所述定位肋及该本体之间的一第一弯折子段。
16.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所述定位肋、该滑轮及该弧形凸缘恒共同将所述信号线材拉紧。
17.如前述的支撑装置中,该滑车还具有一凸颈、一颈壳及一容置槽,该凸颈固定于该本体,并沿垂直该第一轴线的一第二轴线由该开口朝外延伸,该颈壳围绕并容置该凸颈,该容置槽由该凸颈及该颈壳围绕界定并沿该第二轴线延伸,该第一固定段还具有相连于该第一弯折子段且容置于该容置槽的一第一延伸子段。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技术支撑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19.图2及图3为本技术支撑装置的部分元件的分解示意图。
20.图4为本技术支撑装置中滑车及信号线材的前视图。
21.图5为本技术支撑装置中升降模块位于最高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支撑装置中升降模块位于最低位置的剖面示意图。
23.图7为本技术支撑装置中第一滑轨件作动的剖面示意图。
24.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25.1000支撑装置
26.2000承载板
27.3000显示器
28.4000工作面
29.1底盘
30.2直立柱
31.21外壳
32.211侧壳体
33.2111锁孔
34.212顶壳体
35.213底壳体
36.22容置空间
37.23开口
38.24固定件
39.241长形板
40.242弧形凸缘
41.3滑轨件模块
42.31第一滑轨件
43.311第一外轨
44.312第一滚珠轨
45.3121第一轴孔
46.313第一内轨
47.314第一滚珠
48.32第二滑轨件
49.321第二外轨
50.322第二滚珠轨
51.3221第二轴孔
52.323第二内轨
53.4升降模块
54.41滑车
55.411本体
56.412固定槽
57.413定位肋
58.414渐缩尾槽
59.415容设槽
60.416凸颈
61.417颈壳
62.418容置槽
63.42滑轮
64.421轮体
65.422轴芯
66.43定力弹簧
67.431筒状部
68.432可动端部
69.5信号线材
70.51第一固定段
71.511第一弯折子段
72.512第一延伸子段
73.52,52’活动段
74.521,521’第一子段
75.522,522’弯曲子段
76.523,523’第二子段
77.53第二固定段
78.531第二延伸子段
79.532第二弯折子段
80.6控制电路单元
81.l1,l1’第一变动长度
82.l2,l2’第二变动长度
83.l3,l3’弯曲长度
84.w1第一方向
85.w2第二方向
86.x1第一轴线
87.x2第二轴线
88.x3第三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89.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支撑装置1000经由一承载板2000来承载一显示器3000于一工作面4000(例如一桌面)上,支撑装置1000包括一底盘1、一直立柱2、一滑轨件模块3、一升降模块4、一信号线材5及一控制电路单元6,其中,底盘1设置于工作面4000上,直立柱2设置于底盘1上,滑轨件模块3设置于直立柱2内,升降模块4经由滑轨件模块3可滑动地设置于直立柱2内,并供承载板2000设置,信号线材5设置于直立柱2且其一端电连接显示器3000,控制电路单元6设置于底盘1内,并电连接信号线材5的另一端。以下将详述各元件的结构以及彼此之间的连接关系,其中,部分图式绘制有一第一轴线x1、一第二轴线x2及一第三轴线x3,第一轴线x1平行于重力方向,第二轴线x2垂直于第一轴线x1,第三轴线x3垂直于第一轴线x1及第二轴线x2。
90.底盘1概略为一梯形板体,借此能稳固地直接置放于工作面4000,但并不以此为
限,例如也可以是螺丝锁固(于一墙面)或夹持固定(于一桌面)的形式。
91.直立柱2包含一外壳21、一容置空间22、一开口23及一固定件24。外壳21沿第一轴线x1延伸形成且其一端设置于底盘1上,并具有一侧壳体211、一顶壳体212及一底壳体213。侧壳体211概略为中空长柱体,并具有一锁孔2111。顶壳体212及底壳体213概略为圆形板体,并分别锁固设置于侧壳体211相对的顶端及底端,借此使侧壳体211内部的元件不会外露。容置空间22由侧壳体211、顶壳体212及底壳体213共同围绕界定。开口23沿第一轴线x1延伸(概略具有长椭圆形截面)形成于侧壳体211的侧面,并连通容置空间22。固定件24设于容置空间22,并具有一长形板241及一弧形凸缘242。长形板241自底壳体213的边缘沿第一轴线x1延伸而与底壳体213相互垂直,并与侧壳体211相间隔,弧形凸缘242形成于长形板241的一端并邻近升降模块4(即远离底壳体213)。在本实施例中,外壳21是沿第一轴线x1(即重力方向)而以垂直工作面4000的方式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壳21也能以略微倾斜工作面4000的方式延伸,在此不作限制。
92.滑轨件模块3包含相对应的一第一滑轨件31及一第二滑轨件32。请同时参阅图7,第一滑轨件31可以是三节滑轨,并具有一第一外轨311、一第一滚珠轨312、一第一内轨313及多个第一滚珠314。第一外轨311是具有u形截面的折弯板,并沿第一轴线x1固设于侧壳体211内的一侧。第一滚珠轨312是具有u形截面的折弯板,并经由多个第一滚珠314滑设于第一外轨311,且邻近底壳体213的一端具有一第一轴孔3121。第一内轨313是具有u形截面的折弯板,也是经由所述第一滚珠314滑设于第一滚珠轨312。当所述第一滚珠314转一圈造成d*π的位移量时(d是所述第一滚珠314的直径),第一滚珠轨312是相对于第一外轨311而具有d*π的位移量,且第一内轨313是相对于第一滚珠轨312也具有d*π的位移量,即第一内轨313是相对于第一外轨311而具有2d*π的位移量。这也就是说,第一内轨313相对于第一外轨311滑动的行程是第一滚珠轨312相对于第一外轨311滑动的行程的两倍。
93.第二滑轨件32的整体规格与第一滑轨件31相同,也可以是三节滑轨,并具有一第二外轨321、一第二滚珠轨322及一第二内轨323。第二外轨321是具有u形截面的折弯板,并沿第一轴线x1固设于侧壳体211内相对于第一外轨311的另一侧。第二滚珠轨322是具有u形截面的折弯板,并经由多个第二滚珠(未图示)滑设于第二外轨321,且邻近底壳体213的一端具有与第一轴孔3121相对应的一第二轴孔3221。第二内轨323是具有u形截面的折弯板,也是经由所述第二滚珠滑设于第二滚珠轨322。当所述第二滚珠转一圈造成d*π的位移量时(d是所述第二滚珠的直径),第二滚珠轨322是相对于第二外轨321而具有d*π的位移量,且第二内轨323是相对于第二滚珠轨322也具有d*π的位移量,即第二内轨323是相对于第二外轨321而具有2d*π的位移量。这也就是说,第二内轨323相对于第二外轨321滑动的行程是第二滚珠轨322相对于第二外轨321滑动的行程的两倍。
94.请配合参阅图3、图4及图5,升降模块4设置于容置空间22中,并能沿第一轴线x1于一最高位置及一最低位置之间作动,且包含一滑车41、一滑轮42及一定力弹簧43。滑车41具有一本体411、一固定槽412、三定位肋413、一渐缩尾槽414、一容设槽415、一凸颈416、一颈壳417及一容置槽418。本体411概略为长柱体,其相对的左右两侧分别固设于第一内轨313及第二内轨323(即夹设于第一内轨313及第二内轨323之间)。固定槽412由本体411围绕界定并沿第一轴线x1延伸,且由本体411的前侧外露。所述定位肋413彼此间隔地交错形成于本体411的前侧并延伸入固定槽412。渐缩尾槽414由本体411围绕界定并连通固定槽412,且
由本体411的前侧外露。容设槽415由本体411围绕界定,并沿第一轴线x1与渐缩尾槽414上下排列,且由本体411的后侧外露(图5)。凸颈416容置于渐缩尾槽414并固定于本体411,并沿第二轴线x2由开口23朝外延伸。颈壳417围绕并容置凸颈416,容置槽418由凸颈416及颈壳417围绕界定并沿第二轴线x2延伸(图5)。
95.滑轮42设置于滑轨件模块3并与滑车41相间隔,且具有一轮体421及一轴芯422,轮体421可转动地枢设于轴芯422,轴芯422沿第三轴线x3固接于第一滚珠轨312及第二滚珠轨322之间,且其两端可经由例如螺丝(未图示)而锁固于第一轴孔3121及第二轴孔3221。定力弹簧43具有相连的一筒状部431及一可动端部432,筒状部431容置于滑车41的容设槽415中(图5),可动端部432锁固于侧壳体211的锁孔2111。
96.请同时参阅图5,信号线材5设置于容置空间22中,用以传递电信号或控制信号,并包含依序连接的一第一固定段51、一活动段52及一第二固定段53。第一固定段51具有相连的一第一弯折子段511及一第一延伸子段512,第一弯折子段511沿第一轴线x1容置于固定槽412并弯折地卡设于所述定位肋413及本体411之间,第一延伸子段512经弯折后沿第二轴线x2容置于容置槽418,并电连接显示器300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子段512与显示器3000之间可通过公母排插(未图示)来相互连接,但并不以此为限。
97.活动段52部分弯折地部分卷绕于滑轮42,并具有依序相连的一第一子段521、一弯曲子段522及一第二子段523。第一子段521连接第一弯折子段511,并沿第一轴线x1延伸而位于滑轮42相对两侧的其中一侧,且具有一第一变动长度l1。弯曲子段522由第一子段521延伸并朝一第二方向w2弯折而卷绕于轮体421,且其抵靠轮体421的部分相当于轮体421的半圆周长。第二子段523沿第一轴线x1延伸并位于滑轮42相对两侧的其中另一侧,且具有一第二变动长度l2。
98.第二固定段53具有相连的一第二延伸子段531及一第二弯折子段532,第二延伸子段531沿第一轴线x1延伸并夹设于长形板241与侧壳体211之间,第二弯折子段532朝一第一方向w1弯折转向,借此环靠于弧形凸缘242,并实质朝第一轴线x1延伸而连接第二子段523,其中,第一方向w1与第二方向w2实质相反。
99.在上述实施例中是以一条信号线材5来进行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信号线材5也可以是多条,只要可将多条信号线材5同时卷绕于滑轮42、夹设于长形板241与侧壳体211之间、容置于容置槽418,以及同时容置于固定槽412并弯折地卡设于所述定位肋413及本体411之间即可,对应的结构与容置空间自可根据信号线材5的数量作设计调整。
100.控制电路单元6设置于底盘1内,并电连接第二延伸子段531,例如可与第二延伸子段531之间通过公母排插(未图示)来相互连接,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单元6可提供用来控制情境光源的控制信号,并可外接市电来提供显示器3000所需的电信号,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省略控制电路单元6,此时第二延伸子段531的末端就是市电插头,而仅提供电信号。
101.以下说明本技术支撑装置1000中升降模块4于最高位置及最低位置之间的作动情形。请同时参阅图5及图6,为便于说明,图5中的第一子段521、弯曲子段522、第二子段523、第一变动长度l1及第二变动长度l2在经升降模块4作动后将会变动,故会分别以图6中的第一子段521’、弯曲子段522’、第二子段523’、第一变动长度l1’及第二变动长度l2’来对应说明变动后的状态。如图5所示,当升降模块4位于最高位置,此时滑车41与滑轮42相互最远
离,且第一变动长度l1为最长,第二变度长度l2为最短,故第一变动长度l1与第二变动长度l2之间的差为最大。当升降模块4从最高位置往最低位置作动时,第一变动长度l1逐渐变短,第二变动长度l2逐渐变长,而弯曲子段522亦随着轮体421的转动而改变活动段52抵靠轮体421的部位,直到升降模块4位于最低位置(如图6所示)。当升降模块4位于最低位置,此时滑车41与滑轮42相互最靠近,第一子段521缩短成第一子段521’,第一变动长度l1缩短成第一变动长度l1’,第二子段523伸长成第二子段523’,第二变动长度l2伸长成第二变动长度l2’,且弯曲子段522变成弯曲子段522’。由于第一变动长度l1’已比第一变动长度l1短,且第二变动长度l2’已比第二变动长度l2长,但第一变动长度l1’仍比第二变动长度l2’略长,此时第一变动长度l1’与第二变动长度l2’之间的差为最小。相反地,当升降模块4从最低位置往最高位置作动时,第一子段521’伸长成第一子段521,第一变动长度l1’伸长成第一变动长度l1,第二子段523’缩短成第二子段523,第二变动长度l2’缩短成第二变动长度l2。在上述升降模块4于最高位置与最低位置之间作动的过程中,弯曲子段522的弯曲长度l3与弯曲子段522’的弯曲长度l3’原则上仍相同不变,且第一变动长度l1、第二变动长度l2及弯曲长度l3的总和与第一变动长度l1’、第二变动长度l2’及弯曲长度l3’的总和仍相同且恒不变。
10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内轨313相对于第一外轨311滑动的行程是第一滚珠轨312相对于第一外轨311滑动的行程的两倍,且第二内轨323相对于第二外轨321滑动的行程是第二滚珠轨322相对于第二外轨321滑动的行程的两倍,在滑车41从最高位置往最低位置作动约60mm的行程时,滑轮42则只会作动约30mm的行程,并经由定位肋413、滑轮42(轮体421)及弧形凸缘242,产生一个动滑轮效果,因此在升降模块4于最高位置及最低位置之间作动时,信号线材5始终被拉紧(定位肋413及弧形凸缘242相对将信号线材5往上拉,而轮体421相对将信号线材5往下拉)而能适当地分配在滑轮42的相对两侧,且能维持地收容在直立柱2内,不会产生不当卷曲而卡死,也不会有把信号线材5拉断的风险。另外,为了始终保持拉住信号线材5的效果,即使升降模块4于最高位置时,轮体421的下缘在第一轴线x1上都比弧形凸缘242要低,也就是说轮体421与底盘1的距离恒小于弧形凸缘242与底盘1的距离。
103.综上所述,本技术支撑装置能够在滑车移动时,有效地将设置在内部的信号线材均匀地分配在滑轮的相对两侧,而可将信号线材持续地收容在直立柱内部,并能够限制信号线材因滑车作动所产生的移动范围,以防止打结及产生断裂的情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