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67384发布日期:2023-03-29 11:55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龙头,特别是一种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


背景技术:

2.水龙头是一种用于控制水流流量大小的装置,它能够通过转动把手开启水龙头内的阀芯,从而实现水流的输送,使水流从水龙头的龙头嘴流出,以供使用,而在水龙头实际使用过程中,使用人员则会根据自身对美观的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把手,不同的形状具有不同的美观性,且随着其中一种形状的把手长期使用后,使用人员大多会选择更换不同形状的把手,获得新鲜的视觉感官以及美感,而传统水龙头的把手一旦跟阀芯的阀杆固定后,便极难进行拆卸,使用人员极难依靠自身对把手进行更换,需要请专业人员对水龙头的把手进行更换,导致更换成本极高,即使使用人员自身能够对把手进行更换,也需要浪费大量时间,导致更换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它不仅能够有效保证把手的更换效率,且无需请专业人员来完成更换把手的工作,有效减少更换成本。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包括龙头主体、设于龙头主体下端的进水接头以及设于龙头主体一侧的出水接头,龙头主体内设有与出水接头相匹配的阀芯,阀芯上设有阀杆,阀杆上端向上穿出至龙头主体外并连接有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上端设有一罩于龙头主体上端外的拆装罩;所述把手下端面中心设有一拆装罩同轴的嵌槽,拆装罩嵌于嵌槽内;所述把手下端设有一与拆装罩相固定的卡位结构;所述嵌槽槽底中心设有一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下部内设有一呈环形的限位管;所述限位管内壁左右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卡入槽;所述限位管下端面与嵌槽槽底共面;所述卡入槽上端槽口位于限位管上端面上,卡入槽下端槽口位于限位管下端面上;所述限位管上端面前后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限位槽;所述拆装罩上表面中心设有一与限位管相匹配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端外壁前后两侧设有与限位槽相匹配的限位块;所述连接柱上端与连接孔孔底之间设有一与连接柱相匹配的限位结构。
6.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连接柱上端面中心的限位孔;所述连接孔孔底中心设有一与限位孔同轴的限位杆,限位杆下端向下穿入至限位孔内;所述限位杆下端面与限位孔孔底之间具有一压缩间距;所述连接柱上端面与连接孔孔底之间设有一套于限位杆外的限位弹簧;所述嵌槽槽底与拆装罩上端面之间具有一移动间距。
7.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设于拆装罩下端外壁的卡位台阶,卡位台阶呈环形;所述卡位台阶上表面外边沿设有一呈环形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上端向内延伸一呈环形的限位翻边;所述嵌槽下端槽口边沿向下延伸出一套于拆装罩外的延长管;所述延长管下端外壁左右两侧设有与限位翻边下表面相贴合的卡位块;所述限位翻边前后两侧设有与卡位块相匹
配的拆装缺口;所述卡位块下表面与卡位台阶上表面之间具有一拆装间距。
8.所述限位翻边下表面左右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定位凹槽;所述卡位块上表面设有与定位凹槽相匹配的定位凸块。
9.所述压缩间距、移动间距、拆装间距皆大于限位槽槽深。
10.所述限位管螺接于连接孔内。
11.所述限位管焊接固定于连接孔内壁上。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的拆装罩能够替代把手直接与阀芯上的阀杆进行固定,而把手则跟拆装罩进行连接固定,因此只需将把手与拆装罩进行分离,便能够完成把手的拆卸,随着把手被拆卸,便可根据使用人员实际所需对把手的形状进行更换,从而令使用人员能够获得自身喜欢的把手形状,需要拆卸把手时,只需向下按压把手并将其旋转九十度即可,整个安装过程极为简单方便,能够有效提高把手的拆装效率,而这种简单拆装的过程能够依靠使用人员自身快速完成,无需请专业人员来完成更换把手的工作,有效减少更换成本。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的剖面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的局部的剖面图;
16.图3是限位块卡于限位槽内时的剖面图;
17.图4是限位翻边将卡位块限制于自身下方时的剖面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的把手呈圆柱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的把手呈圆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的把手呈翼型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2.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非金属美观节能龙头,包括龙头主体1、设于龙头主体1下端的进水接头2以及设于龙头主体1一侧的出水接头3,龙头主体1内设有与出水接头相匹配的阀芯4,阀芯4上设有阀杆5,阀杆5上端向上穿出至龙头主体1外并连接有把手6,所述阀杆5上端设有一罩于龙头主体1上端外的拆装罩7;所述把手6下端面中心设有一拆装罩7同轴的嵌槽8,拆装罩7嵌于嵌槽8内;所述把手6下端设有一与拆装罩7相固定的卡位结构;所述嵌槽8槽底中心设有一连接孔9;所述连接孔9下部内设有一呈环形的限位管10;所述限位管10内壁左右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卡入槽11;所述限位管10下端面与嵌槽8槽底共面;所述卡入槽11上端槽口位于限位管10上端面上,卡入槽11下端槽口位于限位管10下端面上;所述限位管10上端面前后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限位槽12;所述拆装罩7上表面中心设有一与限位管10相匹配的连接柱13;所述连接柱13上端外壁前后两侧设有与限位槽12相匹配的限位块14;所述连接柱13上端与连接孔9孔底之间设有一与连接柱13相匹配的限位结构。
23.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于连接柱13上端面中心的限位孔15;所述连接孔9孔底中心
设有一与限位孔15同轴的限位杆16,限位杆16下端向下穿入至限位孔15内;所述限位杆16下端面与限位孔15孔底之间具有一压缩间距17;所述连接柱13上端面与连接孔9孔底之间设有一套于限位杆16外的限位弹簧18;所述嵌槽8槽底与拆装罩7上端面之间具有一移动间距19。
24.所述卡位结构包括设于拆装罩7下端外壁的卡位台阶20,卡位台阶20呈环形;所述卡位台阶20上表面外边沿设有一呈环形的限位环21;所述限位环21上端向内延伸一呈环形的限位翻边22;所述嵌槽8下端槽口边沿向下延伸出一套于拆装罩7外的延长管23;所述延长管23下端外壁左右两侧设有与限位翻边22下表面相贴合的卡位块24;所述限位翻边22前后两侧设有与卡位块24相匹配的拆装缺口25;所述卡位块24下表面与卡位台阶20上表面之间具有一拆装间距26。
25.所述限位翻边22下表面左右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定位凹槽27;所述卡位块24上表面设有与定位凹槽27相匹配的定位凸块28。
26.所述压缩间距17、移动间距19、拆装间距26皆大于限位槽12槽深。
27.所述限位管10螺接于连接孔9内。
28.所述限位管10焊接固定于连接孔9内壁上。
29.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30.拆装罩7的存在能够替代把手6直接与阀芯4上的阀杆5进行固定,而把手6则跟拆装罩7进行连接固定,因此只需将把手6与拆装罩7进行分离,便能够完成把手的拆卸,随着把手6被拆卸,便可根据使用人员实际所需对把手6的形状进行更换,从而令使用人员能够获得自身喜欢的把手6形状,需要拆卸把手6时,只需向下按压把手6并将其旋转九十度即可,整个安装过程极为简单方便,能够有效提高把手的拆装效率,而这种简单拆装的过程能够依靠使用人员自身快速完成,无需请专业人员来完成更换把手6的工作,有效减少更换成本。
31.需要将把手6从拆装罩7上拆卸下来时,可直接向下按压把手6,而嵌槽8槽底与拆装罩7上端面之间具有移动间距19,卡位块24下表面与卡位台阶20上表面之间具有拆装间距26,限位杆16下端面与限位孔15孔底之间具有压缩间距17,移动间距19、拆装间距26以及压缩间距17的存在能够保证把手6顺着拆装罩7的外壁轨迹向下移动,当把手6下移时,拆装罩7始终保持固定不动的状态,连接柱13同样保持固定不动的状态,而在把手6下移过程中,限位管10则会与同步下移,当限位管10下移时,设于连接柱13上端外壁前后两侧的限位块14逐渐上移离开限位管10上端面的限位槽12,当限位块14完全上移离开限位槽12时,使用人员可直接对把手6进行旋转,从而使从限位槽12脱离出来并保持固定不动的限位块14发生相对旋转,此时限位块14在限位弹簧18的弹性作用下与限位管10上端面相贴合,当把手6将原本位于限位管10内壁左右两侧的卡入槽11旋转至前后两侧时,前后两侧的限位块14刚好处于前后两侧的卡入槽11上端槽口上方,在把手6进行旋转时,把手6通过延长管23带动卡位块24同步旋转,当卡入槽11移动至与前后两侧限位块14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时,卡位块24刚好旋转至前后两侧拆装缺口25的正下方,此时便可上提把手6,当把手6沿着拆装罩7外壁稳定上移时,限位块14则会通过卡入槽11上端槽口滑入至卡入槽11内,而卡位块24则上移通过拆装缺口25,当限位块14通过卡入槽11下端槽口滑出时,便能够完成把手6与拆装罩7之间的拆装工作。
32.当把手6从拆装罩7拆卸下来后,使用人员便可根据实际所需选择自己喜欢的新的把手,选择好新把手后,便可将新把手固定安装于拆装罩7上,从而保证旋转把手6时的稳定性,需要固定安装新把手时,先将卡入槽11下端槽口对准限位块14,将卡位块24对准拆装缺口25,然后便可下压把手6,随着把手6下移,限位块14则会顺着卡入槽11滑入至连接孔9底部,卡位块24则会通过拆装缺口25滑入至限位环21,此时限位弹簧18被压缩并产生弹性,接着便可旋转把手6,使卡入槽11上端槽口远离限位块14,使限位槽12逐渐靠近限位块14,当限位槽12移动至限位块14正下方时,限位块14则会在限位弹簧18的弹性作用下嵌入至限位槽12内,此时限位块14直接卡死在限位槽12内,卡位块24则被限位翻边22下表面限制上移,从而实现把手6与拆装罩7之间的连接固定,与此同时,把手6的连接结构皆设置于其内部,因此不会对把手6原有形状造成任何破坏,能够最大程度保证把手6的美观性。
33.需要使用水龙头时,可通过把手6旋动拆装罩7,从而利用拆装罩7带动阀杆5运动,从而实现阀芯4的开启,将通过进水接头2流入至龙头主体1内的水流引导至出水接头3内,最终从出水接头3流出,以供使用。
34.限位翻边22下表面左右两侧设有互为对称的定位凹槽27,卡位块24上表面设有与定位凹槽27相匹配的定位凸块28,定位凸块28与定位凹槽27的配合能够对卡位块24起到定位效果,从而进一步保证把手6与拆装罩7连接固定时的稳固性。
35.压缩间距17、移动间距19、拆装间距26皆大于限位槽12槽深,最大程度上保证把手6能够轻松且顺畅完成自身与拆装罩7之间的拆装。
36.限位管10螺接于连接孔9内,这种固定方式便于限位管10的更换。
37.限位管10焊接固定于连接孔9内壁上,这种固定方式能够有效保证限位管10的稳固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把手6与拆装罩7固定时的稳固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