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循环流量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11710发布日期:2023-03-01 01:09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用循环流量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附件,尤其涉及一种使用在汽车燃油供应系统中,安装在油箱上的循环流量控制阀。


背景技术:

2.在汽车加油时大量油液在短时间内迅速充满整个油箱,此时循环流量控制阀与加油限位阀、翻车阀共同承担排气作用,以及在加油跳枪时由于循环流量控制阀与外部大气相通,能有效预防由于油箱压力过大导致可能产生的油液反喷等现象。现有循环流量控制以焊接方式安装在油箱上,通过恒定的管路直径连通油箱与外部,实现在加油时能通气的效果,达到平衡油箱内部压力的作用。
3.现有循环流量控制阀工作现状:国五车上的应用循环流量控制阀目前市面上的功能只有连通加油口,起到加油时的油气循环利用,降低油气向大气层排放量,循环流量控制阀的管口较大。实施国六燃油蒸发排放政策后,排放要求更严格,普遍采用小口径的循环流量控制阀替代大口径,其余油气流经加油限位阀和翻车阀到碳管,并被碳管内的活性炭吸收,供发动机燃烧。这种系统的缺陷在于加油跳枪后,油箱内部压力不能快速泄压,导致燃油从加油口反喷现象。
4.现有循环流量控制阀在实际使用中会存在以下缺陷:
5.(一)在任何状态下阀门始终保持恒定的通路,因此在加油时,当油箱处于高压下时,由于阀门通路较小,气体无法快速排出,泄压速度较慢,此问题一般出现在加油跳枪瞬间,由于加油限位阀的关闭,仅靠翻车阀和循环流量控制阀的较小通气管路无法实现迅速泄压,可能导致油液反喷等现象。
6.因此,现有技术的循环流量控制阀还有提升的地方。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简单,在加油跳枪瞬间,循环流量控制阀能够打开最大通路,实现快速泄压,防止油液反喷的循环流量控制阀,以解决现有技术问题。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涉及一种车用循环流量控制阀,用于汽车燃油供应系统,所述循环流量控制阀包括法兰盖、盖板、弹簧、阀芯和通管,所述法兰盖连接所述通管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的一端为所述通管的环形挡止部,所述容置空间的另外一端为所述法兰盖的盖底部,所述盖板、弹簧和阀芯依次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阀芯的一侧连接所述环形挡止部,所述弹簧的一端连接所述阀芯,所述弹簧的另外一端连接所述盖板。
9.进一步的,所述法兰盖包括一出气管,所述盖板包括有缺口的盖体部和连接柱,所述盖体部的缺口对应所述出气管,所述连接柱连接所述弹簧。
10.进一步的,所述阀芯包括一中间有底板通孔的阀芯底板、多个导向板和一中间有
底托通孔的阀芯底托,所述阀芯底板、多个导向板和阀芯底托一体成型制成。
11.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板包括径向向内凸出的支撑部和径向向外凸出的导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所述导向部连接所述容置空间的内壁。
12.进一步的,所述法兰盖卡合连接所述通管。
13.本技术的设计思想是:针对现有系列循环流量控制阀进行改进,规避反喷现象,在循环流量控制阀内增加一种简易的流量控制阀控制流量,在气压小的时候维持小口径排气,在气压大的时候可以变成大口径排气,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油气控制,加油跳枪后油箱快速泄压。
14.本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的技术方案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5.第一、在加油跳枪瞬间,加油限位阀关闭,压力迅速增大时,循环流量控制阀能够打开最大通路,实现快速泄压,防止油液反喷;
16.第二、采用盖板,阀芯以及弹簧的方式,通过不同截面的快速切换来控制流量实现快速泄压;
17.第三、产品零部件结构简单实用,在不大幅提高成本的同时又可以更好地控制产品的性能。
18.当然,实施本技术内容的任何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一定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19.结合附图,通过下文的详细说明,可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特征和优点,其中:
20.图1为本技术循环流量控制阀的立体图;
21.图2为本技术循环流量控制阀的爆炸图;
22.图3为本技术循环流量控制阀的剖开图;
23.图4为图3中容置空间的放大图;
24.图5为本技术的盖板的立体图;
25.图6为本技术的阀芯的立体图;
26.图7为本技术的另一油气流动示意图;
27.图8为本技术的又一油气流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套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
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31.请参考图1和图2为本技术循环流量控制阀的立体图和爆炸图,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用循环流量控制阀,用于汽车燃油供应系统中,本技术的所述循环流量控制阀的法兰盖10安装在油箱(图未示)上,在低压力低流量的情况下,由于有弹簧30的弹力,阀芯40与通管50接触面是密封状态,油汽仅通过阀芯40的中央小孔流出;在油箱压力变大的情况下,阀芯40逐步受到蒸汽推力逐步打开,此时油汽通过阀芯40中央小孔以及打开后周围一圈通路流出;在压力达到较大值时阀芯40受到的推力足以顶至上端盖板20,此时达到瞬间压力快速泄压的目的。
32.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循环流量控制阀包括法兰盖10、盖板20、弹簧30、阀芯40和通管50,所述法兰盖10连接所述通管50内部形成一容置空间60,所述容置空间60的一端(图3中的下端)为所述通管50的环形挡止部51,所述容置空间60的另外一端(图3中的上端)为所述法兰盖10的盖底部11,所述盖板20、弹簧30和阀芯40依次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中,所述阀芯40的一侧连接所述环形挡止部51,在低压力低流量的情况下,在所述弹簧30的弹力作用下,所述阀芯40与所述环形挡止部51的接触面是密封状态;所述弹簧30的一端连接所述阀芯40,所述弹簧30的另外一端连接所述盖板20,装配后,所述弹簧30呈现压缩状态将所述阀芯40抵靠在所述环形挡止部51上。
33.请参考图2、图3和图5,所述法兰盖10包括出气管12和进气管13,所述出气管12用于排出通过所述进气管13的油箱内的油气,所述盖板20包括有缺口的盖体部21和连接柱22,所述盖体部21的缺口对应所述出气管12,缺口的设计可以提高油气的排出效率,将缺口对着所述出气管12方便油气直接排出,所述连接柱22连接所述弹簧30,图4中,所述连接柱22和所述弹簧30连接的地方为一阶梯,所述弹簧30抵靠在阶梯处连接更稳固,所述连接柱22的端部设计成锥状方便插入所述弹簧30,而且为了导流油气,所述连接柱22的端部的锥状为三角形片体的组合,相较于实体锥,这种镂空的锥状更适合于油气的流通。
34.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盖体部21为一有缺口的杯状体,所述盖板20的连接要求是能够支撑弹簧并且缺口要朝向所述出气管12,因此做法上可以是将所述盖板20固定在所述法兰盖10的盖底部11,或者是将所述盖板20固定在所述通管50上,本技术实施例中,是将所述盖板20固定在所述通管50上,这样的设计更便于装配所述法兰盖10以及所述通管50,图4中,在所述盖体部21的径向杯沿上设置凸起环,并且在所述通管50的内沿上开设环形槽,装配时,将所述凸起环卡入所述环形槽中,即可将所述盖板20稳定的固定在所述通管50上,而且缺口朝向所述出气管12,图2中,所述通管50对应所述盖体部21的缺口的位置开设通管缺口,并且在所述通管缺口下方的管壁上设置凸筋,提高所述通管缺口下方的管壁强度,进而提高对抗大气流的能力。
35.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法兰盖10卡合连接所述通管50,所述法兰盖10的进气管13和所述通管50的连接方式为,在所述进气管13的外表面开设多个卡凸,所述通管50在对应所述多个卡凸的位置开设一包括多个卡孔的卡环,装配时,将所述通管50插入所述进气管13中,将所述多个卡凸对准卡入所述多个卡孔中,即可将所述法兰盖10和所述通管50稳固
的连接,连接后,油气从所述通管50进入,经过所述阀芯40和所述盖板20后,从所述出气管12排出。
36.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阀芯40包括一中间有底板通孔411的阀芯底板41、多个导向板42和一中间有底托通孔431的阀芯底托43,所述阀芯底板41、多个导向板42和阀芯底托43一体成型制成。所述底托通孔431的直径小于所述底板通孔411的直径,在低压力低流量的情况下,油气从所述底托通孔431通过进入所述底板通孔411,最终流向所述出气管12排出,此时,由于有所述弹簧30的弹力作用,所述阀芯40与所述通管50的所述环形挡止部51的接触面是密封状态;随着燃油的进入提高了油气的压力,在克服了所述弹簧30的弹力后,逐步将所述阀芯40向上推,所述阀芯40与所述通管50的所述环形挡止部51的接触面逐步产生间隙,并且间隙逐步扩大,这个间隙逐步扩大的过程就是排气口径逐步扩大的过程,并且在所述阀芯40顶至上端所述盖板20时,达到瞬间压力快速泄压。
37.请参考图4和图6本技术的阀芯的立体图,所述导向板42包括径向向内凸出的支撑部421和径向向外凸出的导向部422,所述支撑部421连接所述弹簧30的一端,所述弹簧30的弹力施力在所述支撑部421,将所述阀芯40压向所述环形挡止部51得到密封状态,油气只能从所述阀芯40的中央小孔流出;另外,所述导向部422连接所述容置空间60的内壁,图4中,装配后,所述导向部422贴合所述容置空间60的内壁,形成所述阀芯底板41和所述容置空间6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在随着燃油的进入提高了油气的压力,克服所述弹簧30的弹力后,逐步将所述阀芯40向上推时,油气可以快速的从所述阀芯底板41和所述容置空间60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中溢出。
38.参见图3、图7和图8,示出了本技术中循环流量控制阀的油气流动示意图,图中的箭头表示油气流动的方向,箭头的粗细表示油气的大小,说明如下:
39.1、图3中为正常状态下,装配后,所述阀芯40位于所述容置空间60的下部,所述阀芯40的所述阀芯底托43在所述弹簧30的弹力作用下抵靠在所述环形挡止部51上,接触面是密封状态,在低压力低流量的情况下,油气从所述底托通孔431通过进入所述底板通孔411,最终流向所述出气管12排出;
40.2、图7中为油气开始增加克服弹簧力的状态下,当油箱内部压力大于所述弹簧30的弹力后,逐步将所述阀芯40向上推,所述阀芯40与所述通管50的所述环形挡止部51的接触面逐步产生间隙,油气的一部份经由所述阀芯40和所述环形挡止部51之间的间隙排出;
41.3、图8中为油气压力达到较大值时,所述阀芯40受到推力顶至所述盖板20,此时排气口径达到最大,实现瞬间压力快速泄压的目的;当油箱恢复至正常状态时,所述阀芯40在所述弹簧30的弹力作用下即回落复位,抵靠在所述环形挡止部51上。
42.本技术的循环流量控制阀在性能控制上得到加强,与以前的循环流量控制阀的功能的单一性相比,本品更加具有广泛性与适应性;本技术循环流量控制阀的零部件结构简单实用,在不大幅提高成本的同时又可以更好地控制产品的性能,这些优势均得益于改变传统循环流量控制阀单一通气性的作用,而采用增加可活动的阀芯的形式,在低压力低流量的情况下,油汽仅通过阀芯40的中央小孔流出;在油箱压力变大的情况下,阀芯40逐步打开,此时油汽通过阀芯40中央小孔以及打开后周围一圈通路流出;在压力达到较大值时阀芯40的通路全开,此时达到瞬间压力快速泄压的目的,实现快速泄压,防止油液反喷。
43.本技术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的技术方案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
积极效果:
44.第一、在加油跳枪瞬间,加油限位阀关闭,压力迅速增大时,循环流量控制阀能够打开最大通路,实现快速泄压,防止油液反喷;
45.第二、采用盖板、阀芯以及弹簧的方式,通过不同截面的快速切换来控制流量实现快速泄压;
46.第三、产品零部件结构简单实用,在不大幅提高成本的同时又可以更好地控制产品的性能。
47.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本技术可以以许多其他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本身的精神或范围。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案例,应理解本技术不应限制为这些实施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之内作出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