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4965862发布日期:2023-08-01 10:40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市政施工,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市政排水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既有市政排水管网改造及泄漏抢修工程数量有逐年上升趋势。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市政既有排水管道改造对交通、环境及周边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利用既有排水管道接入新建排水设施是目前城市排水改造的主要方法。在新建排水管道接入既有排水管道施工过程中,又或是对既有井室泄漏和管道泄漏修复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污水泄漏造成对周边环境带来影响仍然是一个施工难题。

2、新建排水管道接入既有排水管道以及对既有井室和管道泄漏抢修类施工,常采用封堵井室进水口、砌筑临时导流井和抽排积水形成施工干作业面的方式进行施工,但是此类施工方式存在占用既有井室空间、既有管道封堵效果差、抽排积水缓慢、对周边居民和环境影响大以及存在安全风险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能有效解决上述施工方式存在的占用既有井室空间、既有管道封堵效果差、抽排积水缓慢、对周边居民和环境影响带来干扰及存在安全风险的难题。

2、为了能够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装置,包括:

3、用于依次贯穿第一管道、作业井室和第二管道设置的排水管,所述第一管道用于连接上游井室和所述作业井室,所述第二管道用于连接下游井室和所述作业井室;

4、密封胶圈,包括一体同轴心设计的大端环和小端环;

5、第一卡固件和第二卡固件,所述大端环通过所述第一卡固件与所述第一管道的上游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小端环通过所述第二卡固件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可拆卸连接;

6、以及用于排出所述作业井室中积水的排水组件。

7、进一步地,靠近所述小端环的所述大端环端面与所述第一管道的上游端的端面相抵,所述大端环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管道的上游端管道的外侧壁通过所述第一卡固件可拆卸连接;

8、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套设在所述小端环的外侧壁并通过所述第二卡固件可拆卸连接。

9、进一步地,还包括穿线装置,所述穿线装置用于引导所述排水管依次贯穿所述第一管道、作业井室和第二管道。

10、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1、使用时,首先,需将排水管依次贯穿第一管道、作业井室和第二管道设置;其次,将排水管的进水端与第一管道的上游端连通;最后,将作业井室内的积水排出,从而形成所需井室干作业施工环境,即可在作业井室内进行管道并网或修复作业。本发明一方面施工过程中未砌筑临时导流井,减少了施工步骤,提高了施工效率,对周边居民和环境影响无任何干扰,无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未改变井室和管道内雨水或污水的走向,井室和管道内雨水或污水的流动过程中无需借助外力即可实现流动,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再一方面,由于采用排水管进行导流,施工过程中无需对管道进行封堵,解决了水流量过大、不易封堵、抽排困难的难题,有效解决了污水泄漏的环境污染问题。

12、本发明操作性强,能够保证施工效率和质量,适于推广与应用。本发明结构简单,安拆简单快捷且能够实现回收重复利用,周转性强,适应当前社会对于绿色施工的相关要求。

13、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4、将排水管依次贯穿第一管道、作业井室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用于连接上游井室和所述作业井室,所述第二管道用于连接下游井室和所述作业井室;

15、将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上游端连通;

16、排出所述作业井室内的积水;

17、在所述作业井室内进行管道并网或修复作业;

18、将所述排水管从所述第一管道、作业井室和第二管道内取出。

19、进一步地,将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上游端连通,包括:利用密封胶圈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道的上游端和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可拆卸连接;

20、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胶圈包括一体同轴心设计的大端环和小端环;将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上游端连通,包括:通过所述第二卡固件将所述小端环与所述排水管的进水端可拆卸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卡固件将所述大端环与所述第一管道的上游端可拆卸连接。

21、进一步地,将排水管依次贯穿第一管道、作业井室和第二管道,包括:利用穿线装置将拖拽线依次经所述下游井室、第二管道、作业井室和第一管道后进入到上游井室,将排水管的出水端与拖拽线连接,利用所述拖拽线引导所述排水管并依次贯穿所述第一管道、作业井室和第二管道,解除所述拖拽线与排水管的出水端之间的连接。

22、进一步地,在所述作业井室内进行管道并网或修复作业,包括:在所述作业井室将预留洞口或破除洞口处连接第一新建管道,并封堵所述第一新建管道与所述作业井室连接处的所述作业井室的井壁,对所述第一新建管道进行回填处理。

23、进一步地,在所述作业井室内进行管道并网或修复作业,包括:将所述作业井室连通的破损管道进行拆除且更换安装第二新建管道,并封堵所述第二新建管道与所述作业井室连接处的所述作业井室的井壁,对所述第二新建管道进行回填处理。

24、进一步地,将所述排水管从所述第一管道、作业井室和第二管道内取出,包括:解除所述第一卡固件对所述大端环与第一管道的上游端之间连接,解除所述第二卡固件对所述小端环与排水管的进水端之间连接,将所述排水管依次经所述第一管道、作业井室和第二管道内取出,将所述密封胶圈从上游井室内取出。

25、所述施工方法具与上述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小端环(602)的所述大端环(601)端面与所述第一管道(4)的上游端的端面相抵,所述大端环(601)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管道(4)的上游端管道的外侧壁通过所述第一卡固件(10)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穿线装置(7),所述穿线装置(7)用于引导所述排水管(9)依次贯穿所述第一管道(4)、作业井室(2)和第二管道(5)。

4.一种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排水管(9)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管道(4)的上游端连通,包括:利用密封胶圈(6)分别与所述第一管道(4)的上游端和所述排水管(9)的进水端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圈(6)包括一体同轴心设计的大端环(601)和小端环(602);将所述排水管(9)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管道(4)的上游端连通,包括:通过所述第二卡固件(11)将所述小端环(602)与所述排水管(9)的进水端可拆卸连接,通过所述第一卡固件(10)将所述大端环(601)与所述第一管道(4)的上游端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装置及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排水管(9)依次贯穿第一管道(4)、作业井室(2)和第二管道(5),包括:利用穿线装置(7)将拖拽线依次经所述下游井室(3)、第二管道(5)、作业井室(2)和第一管道(4)后进入到所述上游井室(1),将排水管(9)的出水端与拖拽线连接,利用所述拖拽线引导所述排水管(9)并依次贯穿所述第一管道(4)、作业井室(2)和第二管道(5),解除所述拖拽线与排水管(9)的出水端之间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作业井室(2)内进行管道并网或修复作业,包括:在所述作业井室(2)将预留洞口或破除洞口处连接第一新建管道,并封堵所述第一新建管道与所述作业井室(2)连接处的所述作业井室(2)的井壁,对所述第一新建管道进行回填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作业井室(2)内进行管道并网或修复作业,包括:将所述作业井室(2)连通的破损管道进行拆除且更换安装第二新建管道,并封堵所述第二新建管道与所述作业井室(2)连接处的所述作业井室(2)的井壁,对所述第二新建管道进行回填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排水管(9)从所述第一管道(4)、作业井室(2)和第二管道(5)内取出,包括:解除所述第一卡固件(10)对所述大端环(601)与第一管道(4)的上游端之间连接,解除所述第二卡固件(11)对所述小端环(602)与排水管(9)的进水端之间连接,将所述排水管(9)依次经所述第一管道(4)、作业井室(2)和第二管道(5)内取出,将所述密封胶圈(6)从上游井室(1)内取出。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市政施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非断流管道并网或修复的施工装置,包括:用于依次贯穿第一管道、作业井室和第二管道设置的排水管;密封胶圈,包括一体同轴心设计的大端环和小端环;第一卡固件和第二卡固件,大端环通过第一卡固件与第一管道的上游端可拆卸连接,小端环通过第二卡固件与排水管的进水端可拆卸连接;以及用于排出作业井室中积水的排水组件。本发明有效解决现有施工方式存在的占用既有井室空间、既有管道封堵效果差、抽排积水缓慢、对周边居民和环境影响带来干扰及存在安全风险的难题。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装置的施工方法,与上述装置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刘得柱,陆洋,郑剑飞,武中元,牛亮,杨明,贾秀峰,韩石,尹婷婷,张青民,冯佳楠,吴晗,苏冠维,张兴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