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86824发布日期:2024-02-02 21:20阅读:15来源:国知局
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对流体的流量进行调整的阀装置,尤其涉及下述阀装置,所述阀装置包括一个流入口与两个流出口,可通过旋转的阀芯来对从两个流出口流出的流体的流量进行调整。


背景技术:

1、作为以往的阀装置,已知有一种作为三向切换阀的流路切换阀(例如专利文献1),其包括:阀本体,具有一个流入口以及两个流出口;马达,配置于阀本体的上方;密封部件,配置于阀本体的阀室内;以及圆筒状的阀芯,收容在由密封部件所包围的区域内,在外周面上具有开设的两个连通口,且通过马达来旋转驱动。

2、所述流路切换阀中,在形成于阀本体的流入口始终连通于阀室的状态下,具备两个流出口连通于阀室的开-开模式、两个流出口从阀室阻断的闭-闭模式、其中一个流出口连通于阀室且另一个流出口从阀室阻断的开-闭模式、以及其中一个流出口从阀室阻断且另一个流出口连通于阀室的闭-开模式,选择四个开闭模式中的任一个动作模式。

3、即,在所述流路切换阀中,仅进行将两个流出口中的两者开放或将两者封闭、或者将两者中的其中任一者开放且将另一者封闭的模式下的动作。因此,在两个流体供给目标中,在想要在将其中一个流体供给目标的供给量维持为固定的状态下减少另一个流体供给目标的供给量的情况下,无法进行不改变其中一个流出口的流量而缩减另一个流出口的流量的动作。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442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2、本发明是有鉴于所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装置,在包括沿周向排列的两个流通口(例如流出口)的结构中,能够不改变其中一个流通口的流量而缩减另一个流通口的流量。

3、[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4、本发明的阀装置呈下述结构,即包括:壳体,划定供流体通过的主流通口、在以规定轴线为中心的内周面上沿周向分离地开设而供流体通过并且在周向上呈第一开口幅度的第一流通口及呈第二开口幅度的第二流通口、收容室;以及筒状的阀芯,配置于收容室中,能够绕轴线转动而对第一流通口及第二流通口进行开闭,阀芯包含内部通路、第一连通口以及第二连通口,所述内部通路连通于主流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为了使内部通路与第一流通口连通而与面向第一流通口的区域连续地朝向周向的一方向扩开,且呈比第一开口幅度大的开口幅度,所述第二连通口为了使内部通路与第二流通口连通而与面向第二流通口的区域连续地朝向周向的另一方向扩开,且呈比第二开口幅度大的开口幅度。

5、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当设第一连通口的开口幅度为vw1、第二连通口的开口幅度为vw2、第一开口幅度为hw1、第二开口幅度为hw2时,以满足

6、vw1≧hw1+hw2

7、vw2≧hw2+hw1

8、的方式而形成。

9、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第一流通口及第二流通口相对于包含轴线的中心平面呈面对称地形成,第一连通口及第二连通口相对于中心平面呈面对称地形成。

10、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第一流通口及第二流通口绕轴线配置于分离180度的位置。

11、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是以在壳体的以轴线为中心的内周面上开设的方式而配置。

12、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第一流通口及第二流通口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主流通口是在内周面上开设并且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与第一流通口及第二流通口相同的位置,阀芯为了使主流通口与内部通路连通而包含主连通口,所述主连通口呈比第一连通口及第二连通口的开口幅度大的开口幅度。

13、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是在内周面上开设并且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与第一流通口以及第二流通口相同的位置,阀芯与内周面隔开间隙而配置,且包含在第一流通口及第二流通口的周围配置于阀芯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

14、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是在内周面上开设并且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与第一流通口以及第二流通口相同的位置,阀芯与内周面隔开间隙而配置,且包含在第一流通口以及第二流通口的周围配置于阀芯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以及在主流通口的周围配置于阀芯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

15、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第一流通口以及第二流通口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主流通口是在内周面上开设并且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偏离阀芯的位置。

16、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是在内周面上开设并且配置于偏离阀芯的位置,阀芯与内周面隔开间隙而配置且包含在第一流通口以及第二流通口的周围配置于阀芯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

17、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是以在内周面上开设的方式而配置,壳体包含壳体本体与壳体罩,所述壳体本体划定主流通口、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以及收容室,所述壳体罩为了封闭收容室而结合于壳体本体。

18、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是以在内周面上开设的方式而配置,壳体包含壳体本体与壳体罩,所述壳体本体划定主流通口、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以及收容室,所述壳体罩为了封闭收容室而结合于壳体本体,第一流通口以及第二流通口相对于包含轴线的中心平面呈面对称地形成,第一连通口以及第二连通口相对于中心平面呈面对称地形成。

19、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是以在内周面上开设的方式而配置,壳体包含壳体本体与壳体罩,所述壳体本体划定主流通口、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以及收容室,所述壳体罩为了封闭收容室而结合于壳体本体,第一流通口以及第二流通口绕轴线配置于分离180度的位置。

20、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是以在内周面上开设的方式而配置,壳体包含壳体本体与壳体罩,所述壳体本体划定主流通口、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以及收容室,所述壳体罩为了封闭收容室而结合于壳体本体,壳体本体包含主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二连接管,所述主连接管划定通向主流通口的主通路,所述第一连接管划定通向第一流通口的第一通路,所述第二连接管划定通向第二流通口的第二通路。

21、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是以在内周面上开设的方式而配置,所述阀装置包含驱动阀芯绕轴线旋转的驱动源,壳体包含壳体本体与壳体罩,所述壳体本体划定主流通口、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以及收容室,所述壳体罩为了封闭收容室而结合于壳体本体,阀芯包含连结于驱动源的转子的旋转轴,壳体本体包含固定驱动源的固定部与供旋转轴穿过的插通孔,壳体罩包含以阀芯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阀芯的支撑部。

22、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是以在内周面上开设的方式而配置,所述阀装置包含驱动阀芯绕轴线旋转的驱动源,壳体包含壳体本体与壳体罩,所述壳体本体划定主流通口、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以及收容室,所述壳体罩为了封闭收容室而结合于壳体本体,主流通口是使流体流入的流入口,第一流通口是使流体流出的第一流出口,第二流通口是使流体流出的第二流出口。

23、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以在壳体的包含轴线的中央区域开设的方式而配置。

24、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以在壳体的包含轴线的中央区域开设的方式而配置,第一流通口以及第二流通口相对于包含轴线的中心平面呈面对称地形成,第一连通口以及第二连通口相对于中心平面呈面对称地形成。

25、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以在壳体的包含轴线的中央区域开设的方式而配置,第一流通口以及第二流通口绕轴线配置于分离180度的位置。

26、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以在包含轴线的中央区域开设的方式而配置,阀芯与内周面隔开间隙而配置且包含在第一流通口以及第二流通口的周围配置于阀芯的外周面与壳体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的密封部件。

27、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以在包含轴线的中央区域开设的方式而配置,壳体包含壳体本体与壳体罩,所述壳体本体划定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以及收容室,所述壳体罩划定主流通口,并且为了封闭收容室而结合于壳体本体。

28、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以在包含轴线的中央区域开设的方式而配置,壳体包含壳体本体与壳体罩,所述壳体本体划定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以及收容室,所述壳体罩划定主流通口,并且为了封闭收容室而结合于壳体本体,壳体本体包含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划定通向第一流通口的第一通路,所述第二连接管划定通向第二流通口的第二通路,壳体罩包含主连接管,所述主连接管划定通向主流通口的主通路。

29、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以在包含轴线的中央区域开设的方式而配置,所述阀装置包含驱动阀芯绕轴线旋转的驱动源,阀芯包含连结于驱动源的转子的旋转轴,壳体包含壳体本体与壳体罩,所述壳体本体划定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以及收容室,所述壳体罩划定主流通口,并且为了封闭收容室而结合于壳体本体,壳体本体包含固定驱动源的固定部与供旋转轴穿过的插通孔,壳体罩包含以阀芯转动自如的方式支撑阀芯的支撑部。

30、所述阀装置中,也可采用下述结构,即,主流通口以在包含轴线的中央区域开设的方式而配置,壳体包含壳体本体与壳体罩,所述壳体本体划定第一流通口、第二流通口以及收容室,所述壳体罩划定主流通口,并且为了封闭收容室而结合于壳体本体,主流通口是使流体流入的流入口,第一流通口是使流体流出的第一流出口,第二流通口是使流体流出的第二流出口。

31、[发明的效果]

32、根据呈所述结构的阀装置,既能达成轴线方向上的薄型化或垂直于轴线的径向上的小径化、由此带来的小型化,又能在包括沿周向排列的两个流通口(例如流出口)的结构中不改变其中一个流通口的流量而缩减另一个流通口的流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