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41262发布日期:2023-08-05 23:22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减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减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1、机械设备在运转工作时会伴随产生振动,传统支座的减隔振方法通常对设备产生的中、高频振动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但对低频的振动抑制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装置,以解决机械设备减振技术中,难以抑制低频振动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减振装置,至少用于隔离低频振动,所述减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减振单元;

4、每个所述减振单元包括框架部以及设在所述框架部内部区域的质量块,所述质量块通过至少一个弹性部与所述框架部的内壁相连;

5、其中,所述框架部为具有负泊松比的胞元结构构件,所述至少一个弹性部用于将外部振动传递给所述质量块,所述质量块通过局域共振耗散振动能量。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减振装置包括多个减振单元,多个所述减振单元通过阵列的形式相互连接在一起。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框架部包括内凹多边形结构、旋转刚体结构、手性结构、穿孔板结构、节点-纤维结构构件中的一种。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框架部为内凹六边形结构构件。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弹性部设置有至少一对,同一对所述弹性部的每个所述弹性部分别设在所述质量块的相对侧。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同一对所述弹性部的结构相同;或者,

11、同一对所述弹性部互为对称结构。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弹性部为弹簧或弹性梁结构中的一种。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弹性部为弹性梁结构,所述弹性梁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以及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的至少一个弯曲段;

14、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段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弯曲段的一端与所述框架部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背离所述至少一个弯曲段的一端与所述质量块连接。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每个所述弯曲段为s形片状结构或u形片状结构;和/或,

16、当所述框架部为内凹六边形结构构件,每个所述弹性梁结构所具有的第一连接段连接于所述内凹六边形结构的内凹角部位置。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所述质量块位于所述框架部内部的中心区域。

18、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中,利用减振单元中的框架部、弹性部以及质量块之间的协同,使其具有隔离低频振动的特点。具体地,框架部为具有负泊松比的胞元结构构件,质量块通过弹性部设置在框架部的内部区域,其中,框架部的负泊松比胞元结构具有吸能特效,而弹性部与质量块的组合则会产生局域共振,使得整体的减振单元具备优良的动态性能,从而对低频振动产生良好的抑制效果。

19、此外,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减振单元还具有结构形式简单,容易制备,安装方便的特点。



技术特征:

1.一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用于隔离低频振动,所述减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减振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装置包括多个减振单元,多个所述减振单元通过阵列的形式相互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部包括内凹多边形结构、旋转刚体结构、手性结构、穿孔板结构、节点-纤维结构构件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部为内凹六边形结构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设置有至少一对,同一对所述弹性部的每个所述弹性部分别设在所述质量块的相对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对所述弹性部的结构相同;或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为弹簧或弹性梁结构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为弹性梁结构,所述弹性梁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以及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二连接段之间的至少一个弯曲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弯曲段为s形片状结构或u形片状结构;和/或,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质量块位于所述框架部内部的中心区域。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减振装置,涉及减振技术领域,以解决机械设备减振技术中,难以抑制低频振动的技术问题。该减振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减振单元;每个减振单元包括框架部以及设在框架部内部区域的质量块,质量块通过至少一个弹性部与框架部的内壁相连;其中,框架部为具有负泊松比的胞元结构构件,至少一个弹性部用于将外部振动传递给质量块,质量块通过局域共振耗散振动能量。本技术的减振装置的利用框架部的负泊松比胞元结构以及质量块的局域共振,使得减振装置具备良好的低频隔振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左世磊,崔永杰,张若军,刘鑫,窦松然,张思维,王勃,黄婉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船舶信息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30320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